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通过对云南省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工作现状的了解、耕地土壤地球化学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分析及探讨,认为在云南省开展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评价工作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2.
奥维互动地图在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奥维互动地图相当于掌上Google Earth,同时具备掌上定位、导航、位置共享及轨迹记录等功能,在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中不仅可以指导前期采样点的设计工作,提高设计点位的合理性和代表性,还可以提高野外人员的工作效率。研究表明,奥维互动地图在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中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土地质量地球化学分等定级方法技术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农业地质调查资料,探讨了土地质量地球化学分等定级方案.通过对土地组成要素土壤、水、大气、植物(大宗农产品)等介质的地球化学组成的研究,参照现行的国家或行业标准,将土地质量划分为6等36级,初步建立了土地质量地球化学分等定级体系,为土地质量等级划分体系的完善提供了地球化学指标和方法体系.  相似文献   

4.
在搜集整理"十二五"期间云南省物探、化探工作及科研成果基础上,介绍了云南省区域重力、航空及地面磁测、区域化探、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工作进展.总结了"十二五"期间云南省物化探工作在基础地质研究、矿产资源评价、土地质量、生态环境调查中的主要成果,并对云南省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工作提出了几点设想.  相似文献   

5.
福建省农业资源总量丰富,但耕地不足,农业资源地区差异显著,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环境压力大,根据土地质量下降,水土流失,环境污染等问题,提出总量控制与提高潜力相结合,果园改造与生态保护相结合,科学要求与区域发展相结合,规模特色与多种经营相结合等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策略。  相似文献   

6.
试论攀西地区农业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分析攀西地区农业自然资源特点的基础上,总结了该区农业发展的3个主要特色。针对该区农业自然资源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农业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主要对策:(1)建立名优行新农产品生产基地,抓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2)调整资源开发结构,进行农业资源综合利用;(3)因地制宜建设生态农业,促进农业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4)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把农村发展与农业资源开发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7.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在国民经济的快速全面发展中,农业经济起到了重要作用。当前,我国农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资源利用粗放、环境严重污染、人才过度增长等不少问题。特别是西部地区土地质量、气候条件及抗灾能力差;生态环境脆弱,灾害频繁,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农民收入低下,人口素质差。要改变这种现状,只有在宏观政策的指导下,采用全新的农业发展思路和模式,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才能使西部农业有新的突破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系统地综述了油藏地球化学领域的最新进展和主要研究内容:(1)储层孔隙形成的有机一无机反应及储层孔隙分布预测;(2)油藏地球化学描述与油藏注入史的研究;(3)油气田开发动态的地球化学监测技术;(4)油田开发中油-岩润湿性的地球化学机制及其应用.深入研究油藏地球化学,对于剖析储层特征与油藏注入史,认识油藏流体性质在三维空间的展布规律,寻找新的油气聚集带,监测油气田开发动态、提高油气田的产能和最终采收率都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通过宁夏吴忠市1∶50000富硒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项目成果数据,确定了评价指标及评价单元,经过对评价单元的赋值对宁夏同心县进行了土壤养分地球化学评价和土壤环境地球化学评价,叠加土壤养分地球化学和土壤环境地球化学评价结果进行了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及空间分布研究。结果显示:同心县土地质量整体良好,一等(优质)区面积为1.72km2,占总面积的0.53%;二等(良好)区面积为200.44km2,占总面积的61.39%,为所占比例最高的等级;三等(中等)区面积为124.37km2,占总面积的38.09%。  相似文献   

10.
我国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1)资源短缺对发展产生很大压力;(2)环境污染直接危及社会经济的发展;(3)自然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对策是:(1)发展可持续工业;(2)发展可持续农业。  相似文献   

11.
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为贫困区农民脱贫增收走出多赢之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4年1月,国家正式提出了精准扶贫,到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这已经成为我国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宏伟目标的艰巨任务。目前,全国上下掀起了扶贫攻坚的高潮,发展农业、提高经济效益仍然是最基本、覆盖面最广的产业扶贫内容。针对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耕地少、资源不足、生态环境脆弱和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特点,本文提出了以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模式,建立生态循环技术体系,构建生产和消费精准对接信息平台为推动力的脱贫致富思路,实现贫困区在保护生态环境,利用有限的水土资源发展经济、提高经济效益的可持续脱贫致富目标,并以相关技术的具体方案,提出了实施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黄海沿岸是中国沿海滩涂面积最大的区域,后备耕地和海洋资源开发潜力巨大。目前中国正在实施海洋"蓝色粮仓"战略,但黄海陆地"绿色粮仓"尚未开发。建议重点支持黄海粮仓绿色生态高效现代农业建设,加强沿海滩涂地区耐盐水稻品种选育和示范推广,加强稻麦两茬区的抗逆品种和减灾栽培配套技术体系创建;创建不同的现代农业、水产养殖、工业建设、生态建设、休闲养生、观光旅游等模式,实现工农业、生态环境的绿色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3.
土地退化是一个重要的环境问题,山西省土地退化具有类型多样,影响面广,危害大等特点,文章在分析山西省土地退化现状,成因的基础上,探讨了进行区域生态重建的背景条件,提出了防治土地退化,进行生态重建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4.
基于森林生态功能绿当量概念的提出与模型的建立,以重庆市江北区为例将其运用于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工作中通过计算草地和农田的生态绿当量得到研究区域的综合绿当量,并将该值与以最佳森林覆盖率的生态优化标准进行比较,对研究区域的土地利用结构进行现状评价,在此基础上对研究区域土地利用结构进行优化调整,以期使该区域土地利用实现生态、经济、社会三效益的协调,达到最佳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15.
李菊  王震洪 《贵州科学》2009,27(2):90-96
本文首先介绍建国以来贵州省的城市化进程,结合贵州省脆弱的喀斯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探讨贵州省城市化过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贵州省城市化过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是:①城市空气质量差,酸雨严重,“热岛效应”突出;②城市绿地率不高且布局不够合理,水土流失严重;③城市水体污染问题突出,影响了水环境质量;④城市噪声污染总体上不容乐观;⑤地质灾害较重;⑥城市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最后提出在喀斯特地区重建城市生态环境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临汾市山区土地资源及其利用现状的综合分析,指出了山区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水土流失严重、土地用养失调、农业结构不合理、生态环境脆弱等问题,井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治理水土流失、提高耕地质量、发展绿色食品、发展生态农业、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业科技投入等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汾河流域在山西省农业中的重要地位和汾河流域农业面临的生态环境压力,根据汾河流域农业生态功能区与农业经济板块的对应关系.分析了不同生态功能区适宜的资源节约型高效生态农业模式的建立模式.提出了汾河流域应建立不同生态功能区资源节约型高效生态农业模式类型。  相似文献   

18.
贵州省喀斯特地貌发育,喀斯特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73%,生态环境非常脆弱。贵州矿产资源丰富,其矿业经济产值占全省GDP的48.8%,是全省经济的支柱。分析了贵州喀斯特地区矿产资源开采造成的土地占用和破坏、水体环境的污染、大气污染等环境问题,提出了解决矿产开采与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之间矛盾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矿区生态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矿区生态重建涉及学科多、面广 ,而中国矿区生态重建基础理论研究又十分薄弱 ,许多地区或矿区采用单一植被恢复生态系统 ,但效果不佳 ,往往出现生态系统不稳定等现象。根据生物协同进化、生态环境多样性平衡原理 ,提出了土壤治理、植被恢复并结合微生物生态恢复等的综合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20.
矿产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矿业开采在促进地方经济、文化等快速发展的同时,会对区域地表热环境造成一定影响。在遥感和GIS技术的支持下,准确和快速地获取地表温度(Land Surface Temperature,LST)及矿业用地信息,结合迁安市矿业开发过程特点,借助“黄蓝—差值影像法”、叠加分析法和剖面分析法等方法,系统分析了2000―2018年间,迁安市矿业密集区马兰庄镇的地表热环境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力。结果表明:贯穿典型矿业用地的4条温度剖面线的波谷(低温区)均位于绿地和水域,波峰(高温区)均位于矿区采场裸岩、未进行生态修复的排土场矿渣和尾矿库内尾砂。2000―2018年马兰庄镇的高温区面积占比从2000年的25.11%,上升到2008年的39.93%,再下降到2018年的28.71%;矿业用地占比从2000年的25.78%,上升到2008年的38.78%,再下降到2018年的27.94%;矿业用地和高温区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并且矿业用地与高温区空间位置基本重合。研究结果将深化矿业密集区地表热环境时空演变特征规律的认识,为制定缓解高温聚集效应策略提供定量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