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合成了三种新的有机荧光试剂:4CRACP—Ⅱ,4BRACP—Ⅲ,4IRACP—Ⅳ,确证了其结构,研究了荧光性质,发现Ⅱ在弱酸性介质中具有较强的荧光。pH=5.3时,它与Cu(Ⅱ)形成荧光络合物,λ_(ex)/λ_(em)=310nm/408nm,检测限5×10 ̄(-4)μg/g。讨论了卤素对 ̄1HNMR、MS及F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标题化合物Yb(Pi)_3(Bl5C5)_2·2H_2O·CH_3CN(I)及Y(Pi)_3(Bl5C5)_2·2H_2O·CH_3CN(Ⅱ)为同晶结构,均为3斜晶系,空间群为P-对晶体(I),a=12.753(1)A,b=13.810(2)A.c=19.609(2)A,α=81.37(3)°,β=71.58(3)°,γ=70.71(2)°,Z=2.D_c=1.468g·cm ̄(-3),μ=15.928cm ̄(-1)(MoKα),M_r=1471,04,F(000)=745,R=0.031,R_w=0.039;对晶体(Ⅱ),α=12.785(1)A,b=13.850(3)A,c=19.571(2)A,α=81.05(3)°,β=70.92(2)°,γ=70.62(3)°,Z=2,Dc=l.485g·cm ̄(-3),μ=10.441cm ̄(-1)(MoKα),M_r=1386.9l,F(000)=7l4,R=0.065,R_w=0.078.测定结果表明,中心稀土离子Yb ̄(3+)(或Y ̄(3+)直接与3个苦味酸阴离子和2个水分子配位,此水化镱(或钇)苦味酸盐通过水桥氢键与冠醚Bl5C5相联而形成一个大的疏水性  相似文献   

3.
Pb(Ⅱ)、Zn(Ⅱ)与5-Br-PADAP络合平衡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了Pb(Ⅱ)-5-Br-PADAP及Zn(Ⅱ)-5-Br-PADAP络合反应体系的吸收光谱,用基于Rosenbrock算法的最优化程序处理了光度测量数据,发现Pb(Ⅱ)与5-Br-PADAP形成1:1络合物,稳定常数lgβ_1=11.21,摩尔吸光系数ε_1=6.2×10 ̄4L·mol ̄(-1)·cm ̄(-1);Zn(Ⅱ)在c_L>c_M的条件下主要形成1:2络合物,lgβ_2=22.36,ε_2=1.28×10 ̄5L·mol ̄(-1)·cm ̄(-1)。  相似文献   

4.
报道了对称的八齿(N6O2型)双核配体N,N,N′,N′-四(2′-苯并咪唑甲基)-1,4-二乙氨基乙二醚(EGTB)及两种含锰(Ⅱ)双核配合物:(Mn2EGTB(OAc)2)(BPh2).3H2O(I),(Mn2EGTB(OAc)Cl)Cl2.2CH3OH.H2O(Ⅱ),对(I),(Ⅱ)进行了^1HNMR,UV-Vis,摩尔电导,中远红外,EST和循环伏安研究,初步推测配合物(I)和(Ⅱ)分别具  相似文献   

5.
对拟离散模进行了研究后,得到的主要结果有:(1)M是一个可补模,对于M的任意子模A,如果A在M的一个直和项里是余闭的,那么A在M里也有余闭的(2)设A、B是R模M的子模,M满足条件(D1),M1、M2分别是A、B的余闭包,且A、BM若M1M2,则AB(3)设A、B是拟离散模M的两个子模,A∩B=0,cc(A)、cc(B)分别为A、B的余闭包,则cc(AB)=cc(A)cc(B)(4)若Ai是拟离散模M的独立子模,cc(Ai)为Ai的余闭包(i=1,2,3,…),则c(∞i=1Ai)=∞i=1cc(Ai)(5)如果M是一个广义的半完备左R模,那么①J(M)M;②M/J(M)是半单的;③M/J(M)的分解能提升为M的分解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道标题化合物[(bpy)_2Mn(μ-0)_2Mn(bpy)_2](ClO_1)_3·3H_2O(bpy=2,2'-bipyridine)的晶体结构重新测定的精确结果.该化合物的晶体属单斜晶系,空间群为P2_1/c(No.14),a=1.3893(5), b=1.3987(4),c=2.4317(9)nm,β=103.61(3)°,U=4.598(2)nm ̄3,Mr=9.1,Z=4,D_c=1.618g·cm ̄(-3),μ=8.1cm ̄(-1),对4032独立可观察衍射数据进行修正,最后偏离因子R_F=0.069,结果表明,该双核化合物中的两个不同价态的锰(Ⅲ,Ⅳ)离子在晶体中完全可区分.本工作的结构数据与文献值有较明显的区别.  相似文献   

7.
用四园衍射仪测定了标题化合物的晶体和分子结构,该配合物属于三斜晶系,空间群P1,晶胞参数:α=1.0392(3).b=1.1036(1),c=1.7352(6)nm,α=74.1(2),β=77.6(2),γ=72.8(2) ̄0;V=1.8085(9)nm ̄3,z=2,Dc=1.77g/cm ̄3.结构用直接法解出,最后的R因子为0.034.通过占有率的计算,表明本配合物中Tb(Ⅲ)为0.4,La(Ⅲ)为0.6;三个配体的六个羧基氧原子和三个氮原子围饶中心离子形成畸变的三帽三棱柱配位多面体。Na ̄+均由羧基氧或水分子配位形成Na—0八面体,这些畸变的八面体,以共点方式连成链状,[(Tb_(0.4)La_(0.6))(dipic)_3] ̄(3-)和Na—O八面体由氢键连结构成晶体。  相似文献   

8.
UO2(PMBP)2HMPA配合物的合成与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成了UO_2(PMBP)_2HMPA(PMBP=1-苯基-3-甲基-4-苯甲酰基-吡唑啉酮-5,HMPA=六甲基磷酰胺),测定了该配合物的元素组成、红外光语、质子核磁共振谱及晶体结构。该晶体属于单斜晶系,空间群为P2_1,a=1.1468(5)nm,b=1.4777(2)nm,c=1.4056(6)nm,β=100.91(4)°,V=2.3389nm ̄3,D_c=1.43g/cm ̄3,Z=2,F(000)=979.85。在配合物中,U原子采用七配位,其配位多面体为扭曲的五角双锥。  相似文献   

9.
设A为Banach空间X上强连续C-余弦算子函数C(t)的母元,则C(t)C ̄-1为R9c ̄2)上的(无界)余弦算子函数,本文给出了A与C(t)C ̄-1之间的谱映射定理。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锌(Ⅱ)-草酸盐-水杨基荧光酮(SAF)-溴化十六烷基三甲铵(CTMAB)体系形成四元混配络合物的显色反应条件,在pH9.0的硼砂-HCl缓冲溶液中,形成摩尔比为Zn(Ⅱ):C2O4^2-:SAF:CTMAB=1:1:2:4的紫红色络合物,络合物的最大吸收波长为λmax=560nm、表观摩尔吸收系数ε560为1.1×10^5L·mol^-1·cm^-1,锌(Ⅱ)含量在0 ̄8μg/25mL范围  相似文献   

11.
结合金川有色金属公司的实际,探讨了企业科技投入产出模型的建模方法和投入产出技术在企业科技进步评价中的应用,其核心是:在产品投入产出表的基础上,运用生产函数方法分解各部门的总产品,以反映科技进步对各部门产品生产的直接贡献,进而得到企业科技投入产出表;基于科技投入产出表,建立科技投入产出模型,可以对企业科技进步直接贡献、间接贡献和完全贡献进行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12.
铬砷在土壤和作物体内积累与迁移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通过动态盆栽模拟性试验,研究了城市(太原市)污水溉灌,铬和砷在耕作层土壤、作物(水稻、菠菜)系统内的积累与迁移的规律,及其对植物的生长和产量的影响。这种模拟性试验,对于科学地合理地利用城市污水灌溉农田,监测土壤污染动态并予报其发展趋势,进而针对性地进行防治,提供了依据,具有现实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针对某大学水电后勤管理现状,在校园网环境下,设计、开发了一个基于B/S和C/S混合构架的水电智能管理信息系统,给出了系统的拓扑结构及详细的功能模块设计,讨论了关键的实现技术.  相似文献   

14.
首先给出半球面安排与半平面安排之间的一些联系,然后得到关于半平面安排的权和的一个方程.在此基础上证明了J.Linhart关于权和的一个猜测.  相似文献   

15.
简要介绍了法国西北部波罗乃和布勒塔尼两地区的古生界。以泥盆系为重点,列举了4个重要剖面,就地层划分、重要化石的分布和沉积相特征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从自然发病鸡群眼结膜囊内分离到14株葡萄球菌,并对该菌进行生化特性及致病性等试验,证实眼型葡萄球菌具有致病性。通过体外药敏试验、有效消毒剂的筛选及疫苗的研制,筛选出氨苄青霉素和过氧乙酸。用于实际病例防治,能有效地控制眼型葡萄球菌病的发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17.
<正>用紫外吸收光谱和~(14)C原子示踪技术,对多菌灵在处理后的马尾松种子、幼苗和土壤中的吸收和残留动态进行分析,并讨论多菌灵不同处理方法在防治松苗猝倒病效果上所存在差异的原因,从而论证了用多菌灵防治松苗猝倒病最理想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8.
软硬酸碱规则与配合物的稳定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路易斯碱定义出发,以软硬酸碱规则分析配合物的形成特点,探求配合物稳定性规律,并从热力学角度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19.
应变片式传感器由于自身所具有的灵敏度、测量精度和可靠性高、动态响应快、抗干扰性强等特性,已在许多领域获得广泛应用。本文仅就实际使用的一个方面,做一系统介绍,供应用者进一步开发研究。  相似文献   

20.
通过海水质点的受力分析 ,论述了赤道流的形成与穿切黄道面现象 ,提出了南赤道流与赤道逆流是地球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带状地带穿切黄道面并受 F1,F2 作用而引起。 F3+Fs是地球公转离心力 ,它是形成大洋环流的原动力。由于地球的倾斜 ,黄道面上的相互作用力 ,形成了两支巨大的环形海流 ,即北半球环流与南半球环流 (同时有陆地阻隔作用 )。北向流的形成与地球的倾斜和 F3+Fs作用有关 ,地球上的北向流不容置疑存在 ,除非地球不倾斜或者倾幅增减 90°,北向流才不存在或者变为南向流。东向流由 F3+Fs及部分 F2 作用形成。相应地 ,西向流也是存在的 ,文中只是以论述南北赤道流的方式作了说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