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国家知识产权战略是我国的国家总体发展战略之一,明确了今后10年当中我国知识产权的方向和目标,国立科研机构是支撑我国创新发展的科技战略力量,在国家知识产权战略中占有一定的位置,是知识产权事业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国立科研机构要在知识产权战略中发挥作用,应结合其自身特点,在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上进行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实践。  相似文献   

2.
从机构战略定位的视角出发,选取了德国马普学会、弗劳恩霍夫协会、美国能源部国家实验室和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四个具有代表性的国立科研机构,比较了不同战略定位类型的国立科研机构科技评价的特点,并结合中国科学院的评价实践,探讨了我国国立科研机构通过科技评价促进战略定位实现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相似文献   

3.
 国立医学科研机构指由国家建立并资助的医学科研机构,其有组织、规模化地开展科研活动,如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和英国医学理事会(MRC)。2013年以来,中国也相继在11个疾病领域建设起32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NCRC),旨在强化中国医学创新能力、加快卫生健康科技成果转化、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科学的绩效评价是引导和推动国立医学科研机构建设、发展的重要手段。本研究概述了NIH与MRC的绩效评价体系,介绍了两种评价体系的评价内容与指标框架,在对比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绩效管理工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人才是推动科学研究的重要力量,是科研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进科学事业进步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科学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国家对中医药科研事业的重视,中国的医疗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是科研水平较低、科研人才短缺等因素,极大地限制了中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通过对中医药科研机构创新人才队伍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总结中国中医药科研机构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提出中医药科研机构创新人才队伍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5.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我国的中心任务,这对博士生创新人才自主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我国博士生总体规模尚不能满足现代化建设需求,博士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亟需大力提升,培养的能级不够强劲。一方面要坚定博士生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自信和决心,另一方面要从战略布局、培养环境、培养模式三大维度重点发力。要坚持国家战略发展需求导向,优化博士生创新人才自主培养布局,锚定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功能,推动产学研协同融合,充分发挥“双一流”高校在博士生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上的领跑作用。优化培养环境支持,提升博士生创新人才培养质量。建立多元主体联合培养模式,加强STEM博士生创新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6.
 战略科学家是国家战略人才力量中的“关键少数”,加强培养和使用战略科学家对中国科技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选取中外具有代表性的战略科学家为研究对象,运用履历分析法,从社会背景、教育背景、工作经历、科技贡献、科学精神5个维度归纳战略科学家的规律性特征,总结了战略科学家在国家科技事业发展中发挥的作用,提出中国培养使用战略科学家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7.
国立科研机构信息化评估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信息化是科研机构创新能力的重要保证,针对近几年来中科院研究所信息化评估的问题,本文在国家、行业和企业等信息化评估的基础上,提出了信息化评估的逻辑模型。同时针对国立科研机构的组织特征和信息化特点,提出了国立科研机构院所两级的信息化评估体系,其中,院级评估以准确定位信息化水平为导向,所级评估以管理效率提升为导向。院、所两级的评估体系解决了国立科研机构信息化宏观定位和微观管理问题。  相似文献   

8.
 厘清了科技发展战略的概念内涵,从重大科技任务目标生成和实现的角度,阐述战略科学家的任务和使命,由此分析了战略科学家必须具备的科学属性、战略属性以及人格特质。强调在特定历史发展时期,科技举国体制是战略科学家用武之地,且战略科学家是国家科技及其人才安全网链的关键少数。分析了战略科学家与科技领导者、专业领军人才的差别,指出培育战略科学家不同于培养科技领导者:“育”“养”之别在于国家要提供一个传统科学家向战略科学家转变的好环境。与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工程应用领域不同,在纯基础研究领域有重大科学贡献的大科学家就是真正的战略科学家。基于上述内涵的理解和观念升华,界定细分了战略科学家的类型,相应提出了在中国现阶段如何培育战略科学家的意见。  相似文献   

9.
该文以协同创新理论为出发点,分析国立科研机构产学研合作模式中存在的需求与研究的不对称、产学研协同效能不足、政府发挥作用有偏差等现象,对国立科研机构产学研模式进行优化选择,引导加强国立科研机构与高校、企业、政府之间的协同创新,并从运行机制、合作模式、实践成效这三方面探讨了中科院与湖北省的产学研合作现状。  相似文献   

10.
国立科研机构是承担国家科技发展任务的重要力量。国立科研机构的"人"、"信息"和"信息环境"构成了国立科研机构的"信息生态",其中的"人"包括科研机构所有成员;"信息"包括科研机构外部信息(政治、经济、文化信息,以及科学范式、进展、合作信息)和内部信息(科研条件、人事、资产财务、评估和监督信息);"信息环境"包括作用于所有信息的管理文化、沟通机制、技术条件、安全保障。本文以国立科研机构"人"、"信息"及"信息环境"构成要素为基础,提出了国立科研机构急需数字化转型、充分利用数字技术来提高信息的获取、传送、分析能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加快实验教学改革,促进创新人才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教育应重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高水平的实验室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阵地,实验教学是培养创新型人才中至关重要的一环。针对高校实验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从仪器设备的管理、创新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开放实验室的建立、创新实践班的开设、大学生科研训练和学科竞赛的开展以及高水平实验教师队伍的建设6方面对如何改革实验教学,实现创新人才培养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2.
与时俱进构建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新平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现代化建设需要更多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高等学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高等教育的改革和教育质量关系到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本文从知识经济时代的特点出发,讨论了高等学校培养人才的方向、深化高校教育改革的基本内容和措施。  相似文献   

13.
建立创新型国家关键在培养创业人才,建立经济强国关键在培养创业人才。创业人才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有效培养创业人才,就要在创业人才培养目标指引下,构建创业人才培养教育体系和创业人才培养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4.
严兵  何岚 《山西科技》2014,(1):107-108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而人才培养的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高校教育理念与体制。高校应从其综合资源的存量中挖掘整合出各种微观的教育资源,采用准职业化的综合培养方式方法,在实践中使对口实践的学生能获得课堂与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与实用技能,以适应当今社会对高校应用型人才的紧迫要求。  相似文献   

15.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高校教育的主要目的,高校创新基地的建立顺应了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分析近三年部属院校工科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举措,在研究、总结国内高校大学生创新基地建设的基础上,依据江南大学物联网专业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的实证研究,提出适合我国高校大学生创新基地人才培养的一般模式和机制,这对今后高校工科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尤其是大学生创新基地的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基于就业与个人发展为导向的高职旅游人才培养路径探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面对世界性金融危机和大学生就业难题,建立以就业与个人发展为目标的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一个难点问题。本文从高职旅游人才就业与个人发展的现状出发,分析了高职旅游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职业生涯规划、“双证书”制、校外实训基地建设、“订单式”培养、校企合作、综合素质培养等多种高职旅游人才培养方法有机结合的路径。  相似文献   

17.
着眼于环境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培养,以团队合作模式的实施为主线,依托于“理论课堂”“双语渗透”和“科研实践”三个平台,逐步形成以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为内涵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教育目标。  相似文献   

18.
高校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电子商务成为21世纪新的经济增长点,但目前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却无法满足电子商务迅速发展的需要。通过借鉴国内外著名高校进行电子商务教育的经验,从专业设置、课程与师资、培养方向提出了高校尤其是高职学校培养电子商务人才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CDIO教育理念在工程人才培养理念、培养方式和培养标准等方面与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实施的宗旨相吻合,引入CDIO理念对于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开发与实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广西大学基于CDIO理念,指导大学生开展了一套大学生创新性实验教学设备研制工作。在模型设计过程中,坚持遵循CDIO工程教育理念,以实验设备设计为导向,以工程能力培养为目标;由学生独立构思与设计,实现了被动接受教育到自主创新、设计和实施的转变,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性和研究性学习能力。实践表明:引入CDIO模式切实提高了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实施质量,有效培养了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高职课堂教学不能适应高职人才培养需要的现状,指出构建和谐课堂对高职人才培养大有裨益,提出了和谐课堂的构建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