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0 毫秒
1.
李安 《韶关学院学报》2012,33(11):65-69
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外国文学重在引导学生研读世界经典文学作品。莎士比亚的经典名作《哈姆雷特》是很有代表性的教学个案,以之为例,可以见出在教学中首先应让学生真正回到文本,避免教材中干枯的引介和错误的讲解;其次从批评史的角度拓宽学生的思考视野,从过往的批评解读经验中总结出尽可能完备的见解;最后,在历史相对性和真理恒久性的有机结合中,实现文学传承,让经典真正成为经典。只有进行真正的传承,才能让经典在当下焕发新颜。  相似文献   

2.
西方文学经典和审美教学相辅相成,二者有着内在的一致性。学生在西方文学经典的浸润下,促进了审美意识的积累与形成。在当代西方文学经典教学中,由于传播媒介的变异和现代教育的转向,西方文学经典的教学遇到了较大的困境。尽管如此,让学生在西方文学经典阅读中获得美学力量,一直是当代文学教育者的追求。因为在学生进行创造性阅读的同时,西方文学经典也在某种程度上塑造了学生自身。  相似文献   

3.
文学经典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起着规范、引领的作用。经典的2种建构观体现着2种不同的价值体系:一种偏重经典的道德和政治效果;一种侧重丰富个体的生存哲学。以文字为主要传播媒介的时代,不断生产和再生产着文学经典。当图像凭借科技兴起,迅速挤占文字的生存空间,以印刷媒介为基础的文学尤其是文学经典受到剧烈的冲击。文字书写的稳定性和线性排列,有助于理性主体的构建。读图的方式,促使主体在构建自我的时候抱着游戏的态度,而渐渐被置换成多重的、无中心的、极度碎片化的主体。真正让人担忧的不是图像取代文字的变化,也不是文学经典走向没落的现实,而是读图这样的方式会对主体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外国文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中认识世界文明、学习人类文化。纵览文学景观的重要学科。在当今社会发展的大前提下,如何研究教学双方的不同心态,如何在教学中引入创新意识,如何改革外国文学课堂教学的方法,如何让学生好学、教师乐教,建构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就成为外国文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命题。  相似文献   

5.
文学经典的思想营养和艺术魅力对大学生的心灵成长具有熏陶与感染作用。大学生在文学经典的阅读中可以丰富知识,明确人生方向,升华思想。本文从大学生内在情感需求入手,探析文学经典阅读对大学生幸福感的影响,以期为进一步探索提升大学生幸福感的有效途径提供一些依据。  相似文献   

6.
文学经典问题是近三十年来全球学术界讨论热烈的一个重要话题。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传统的文学经典理论主要面临着两大"挑战"。其一,文学经典本身面临被"解构"的危机。事实上,那些早已被传统认可的经典,在大变革大动荡的时代面前,都会遇到挑战。如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大潮中,千百年流传下来的文言文学顷刻被打倒;"文革"期间,古今中外一切文学经典都被当成"毒草"而遭到横扫。而在当下,视觉文化、新媒体文化与消费文化完全占据了文化传播的中心,文学经典则退居边缘,似乎已经没有继续存在的必要。  相似文献   

7.
文学经典的争论已有三十多年,其争论的焦点在于文学经典的标准问题。学者们的不同观点产生了对文学经典不同的理解。从文化研究的视角与该争论的历史背景出发,我们关注文化研究在该问题上提出的两个重要特点:去经典化与非精英化。正是由于大众文化的兴起,才使得文化研究的学者们质疑传统文学的经典定义,从而表达出他们的文学经典观。  相似文献   

8.
文学经典是经典世俗化的产物,它的最大特点是不确定性。文学经典的不确定性导致文学经典的不断转型。导致文学经典当代转型的动力主要来自当代社会主题的变迁与建构文学经典的权力结构的改变。文学经典当代转型的具体表现有三,即经典的进一步多元化、通俗文学经典的出现与图像型文学经典的诞生。  相似文献   

9.
文学经典一直备受学术界关注,有关文学经典的内涵、特征和生成机制等的研究成果丰硕。随着文化研究的兴盛,许多学者从文化权力、消费主义、大众传媒、后殖民理论、后现代主义等视角出发,对文学经典进行了解构和重构,取得的成绩令人瞩目。反思这段时间的文学经典研究,在客观总结取得成绩的基础上,可以发现还存在诸多不足,相关问题的研究仍有待深化。  相似文献   

10.
引导大学生阅读经典,是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文学史教学的主要任务。在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指导下,在有限的教学时数内,要处理好作品分析与文学史讲授的矛盾,同时,教师需让经典"接地气",帮助学生协调"阅读经典"和"考证"之学关系,还要通过课堂上一些"强制性"手段,进一步让学生由被动变主动,由他律变为自律。由此,借助于教师有效引导,让学生获取阅读经典的原动力。  相似文献   

11.
古典文学的改编逐渐失去了中国传统特色,已直接影响了古代经典文学的艺术性。对古典文学的改编应在遵循原著精神的基础上,具有时代特色,以便让我国传统的经典文学作品更好地走向现代社会。  相似文献   

12.
自从1949年以来,在我国大陆正式出版的绝大多数中国文学史、分体断代史、分体文学发展史、古代文学作品选等书籍,都把中国近代文学分期的上限定在1841(或1840)年。应该看到,这种划分方法,显然直接受到历史学分期的影响,并不适合文学分期的客观情况,同时也是长期以来极左思潮在古代文学研究领域泛滥的结果,对研究清一代文学有百害而无一利,中国近代文学分期的上限只能定在1912年。  相似文献   

13.
作为高等教育教材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应该写什么、如何写的问题已经成为学术界不容忽视的研究对象,因为它关系到大专院校的学生学什么、如何学的根本所在。面对高等院校不同的教学对象与教学层次,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撰写应该因“人”而异,从而因“材”施教。它直接影响到中国现代文学的教学水平与教学质量的提升,是新的形势下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论基督教《圣经》对英美文学作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圣经》是基督教的经典作品,为英美文学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所以,《圣经》对英美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以"心得"方式解读古典文化作品的方法,对语文教学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回归古典文学文本的最初原点,给予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让学生沉浸进去,进行多角度、有创意的感受和理解,让学生的"心"真正有所"得"。  相似文献   

16.
论基督教《圣经》对英美文学作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圣经》是基督教的经典作品,为英美文学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所以,《圣经》对英美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苏青是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很有独特个性的作家,但由于她的作品疏离政治,未能反映时代的最强音,并且采用了女性叙述视角,所以为许多文学史家有意地遗漏。为了还文学史以历史的真实,本文从分析其性格入手,就新旧雅俗的有机结合及自觉、独特、深刻的女性意识两个方面探讨苏青的创作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8.
提出把古代文学作品还原到文化语境中,才能真正阐明其意义和价值,从而突破传统的讲解模式。可以在各时代的文化语境中把握作品的主题,在各种文化信息中阐释作品的内涵,突破传统的雅俗文化界限,在民间文化的立场上解读民间特色鲜明的作品。  相似文献   

19.
文学史写作就是选择一条开启文学之门的路径,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来说,这路径在50、60年代是革命化、阶级论,在80年代是启蒙、人的文学,在90年代是审美、现代性,新世纪则是还原、历史化。一定意义上,一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就是一个审美主义与意识形态相生相克的建构过程,一个文学史家与作家作品的对话过程。  相似文献   

20.
周文是20世纪30年代左翼文学史上优秀的作家之一,然而在现代文学史上他又是被漠视和忽略的对象。周文的文学文本中呈现出鲜明的讽刺意识,这来源于作家独特的生命经历和艺术气质。讽刺意识的充盈,促使周文小说创作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