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滑坡灾害突发性强,隐蔽性高,传统的排查手段已无法满足新形势下摸清地质灾害风险隐患底数的要求。随着雷达观测数据精度与质量的发展,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成为监测地表变化的有效手段。本研究利用InSAR技术对宁夏黄土丘陵区固原市西吉县进行面状监测,获取了2019年12月25日-2020年1月18日内的形变结果,结合光学遥感影像目视解译对潜在滑坡隐患进行综合遥感识别,共识别出8处隐患点,经实地核查验证,与实际情况吻合。该研究结果表明InSAR技术在该地区具有很好的适用性,可为当地防灾减灾行动提供数据参考,并为黄土丘陵区滑坡隐患早期识别提供方法借鉴。  相似文献   

2.
传统城市绿地监测多采用无线信息传送技术,其可靠性随着植被的变化大大折扣,基于卫星遥感影像技术进行绿地监测,其时效性及精度受到原始影像资料的影响也不高。通过无人机搭载多光谱传感器及可见光传感器获取高精度影像数据、提取绿地信息是城市绿地监测的有效手段,研究基于无人机航测遥感技术进行绿地监测的具体方法,为行业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遥感技术具有时效性强且经济便捷等优势,已经成为地质灾害调查的重要手段。为了查明青海省大通县境内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分布规律,遥感调查利用GF-1、LANSAT8 OLI和DEM数据构建三维可视化遥感解译平台,对大通县进行全面的地质灾害调查,重点对滑坡、泥石流等进行解译。详细阐述了区内灾害体的遥感特征和分布特征,共解译出各类地质灾害影像体399处,其中崩塌6处、滑坡100个、古滑坡54个、泥石流87个、不稳定斜坡140处、危险陡坎和陡崖12处,通过野外验证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4.
本文选取青海省同仁市作为研究区,以Sentinel-1A卫星升降轨SAR数据为主要信息源,利用SBAS-InSAR技术反演提取区域地表形变信息,结合区内地形地貌、地质构造、气象水文、植被覆盖、历史地灾等背景资料,辅以GF-2光学影像筛选确认,实现了区内滑坡隐患的早期识别,共识别出滑坡隐患19处,其中8处为已知滑坡灾害点,11处为新识别隐患点。对形变反演与隐患识别结果进行了形变速率精度分析与结合几何畸变的差异性分析,评价了形变反演结果的精度与有效性,证明了隐患识别结果的全面与准确性。选取了3处典型滑坡隐患从形变时空分布特征、光学影像特征、实地变形特征等方面进行特征解析,掌握了区内滑坡隐患的孕灾条件及变形趋势。  相似文献   

5.
采用无人机遥感技术获取研究区高分辨率遥感影像,通过人工目视解译,建立滑坡、地面塌陷、不稳定斜坡、地裂缝、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遥感解译标志,探索了一套适合青藏高原地区的地质灾害遥感解译的完整技术流程,为地质灾害应急、监测与治理提供科学依据.研究表明,无人机遥感技术获取的影像分辨率高,可最大程度的提取地质灾害信息,使遥感解译精度更高,适合作为大比例尺地质灾害遥感解译的数据源.通过野外复核,证明基于无人机遥感技术的地质灾害解译效果良好,作为一种高效、快速的调查手段,可在青藏高原地区进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我国是滑坡灾害频发的国家,近年来全球变化无常,发生大型突发滑坡可能性增加。该研究旨在通过构建立体多源传感器网络,结合滑坡成灾模式分析,在反馈的危险区域实施可控的强化智能观测,实现西部山区大型滑坡前兆的探测,实施为滑坡预警和处治提供高精度的观测数据服务。理县地处四川盆地西北部,位于岷江上游,是不稳定斜坡的敏感区,据四川省地质调查院2007年调查统计,全县有地质灾害点358处,其中滑坡74处、不稳定斜坡105处、崩塌65处、泥石流114处。"5.12"特大地震发生后,理县境内新增大量地质灾害隐患点。因此,该研究将试验区选在理县受灾最严重的西山村及联合乡区域。2013年度,该研究进行了室内构架滑坡实验:在同济大学测量馆,搭建室内实验平台,开发远程通信数据模块,总结了各传感器协同作业关系,分析滑坡致灾因子,评估各传感器针对不同致灾因子前兆信息监测和智能强化观测的可用性和适用性;进行野外实验勘察,建立了西山村滑坡监测需求分析及传感器网络组成、安装系统设计;进行对地遥感数据观测研究:进行试验区无人机飞行、地面基准布设及航空拍摄,生产了1∶2 000试验区高精度DOM;收集了覆盖试验区的部分卫星高分影像,主要包括的传感器有P5、World View-1,2、ZY-3,并利用World View-2两期数据得到西山村滑坡后壁提取结果;购置地面SAR设备,对同济大学图书馆、综合楼进行了位移测试试验;采用两景Terra SAR-X对试验区进行了地面沉降监测。  相似文献   

7.
遥感是快速、准确、有效地监测采煤塌陷的重要手段,可为塌陷区的治理提供准确可靠的依据。描述了采煤塌陷的不同类型,分析了采煤塌陷在遥感影像上的识别方法,提出了高分辨率影像的采煤塌陷影像特征,并对采煤塌陷的遥感影像进行了系统分类整理,得到各类影像的表现特征。该研究有利于遥感技术在采煤塌陷调查与治理中的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8.
采用永久散射体(PS)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技术对陕西绥德县城区及周边地区2015年12月-2018年4月共54景Sentinel-1A数据进行处理,获取研究区地表PS时间序列形变信息.根据形变特征将PS点分为随机型、线性蠕动型、突变型,并对每种类型PS点形变规律及其对地质灾害隐患识别的意义进行分析.将研究区地质灾害隐患分为城区沉降、滑坡隐患两类,依据PS点形变特征对两类地质灾害隐患进行识别,共识别出城区沉降区8处,滑坡隐患区39处.利用实地调查的滑坡体及不稳定坡体数据与识别的滑坡隐患区结果进行对比验证,结果显示识别的滑坡隐患区与调查数据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证明了InSAR技术在黄土高原地区地质灾害早期识别方面的适用性和准确性,可以应用于黄土高原地区地质灾害隐患识别预警.  相似文献   

9.
目的以宝鸡市金台、渭滨两区为例,利用2004年6月ETM+遥感影像进行土地利用/土地覆盖信息提取研究。方法在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支持下,对遥感影像各波段进行特征分析的基础上,确定最佳波段组合,采用监督分类中的最大似然分类法结合人机交互解译相结合的方法完成土地利用类型信息的提取。结果通过对分类精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该方法的有效性。结论利用遥感影像快速、定量地提取土地利用信息的方法是进行区域土地利用监测及数据更新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0.
随着遥感技术的迅速发展,应用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扩大。遥感影像以其丰富的信息量以及直观性强等优点应用于旅游资源调查、开发规划等方面。遥感成为了旅游资源调查、开发规划的新手段。在旅游资源开发中应用遥感技术探索和拓展旅游景点、监测和保护旅游资源,并制作了旅游图进行了新的旅游资源的开发,取得了显著效益。  相似文献   

11.
根据矿区滑坡前地表变形的遥感监测方法,提出了不同轨道SAR(synthetic aperture radar)数据集监测结果可靠性的判别依据,并对诱发矿区滑坡的因素进行分析.以鞍山市鞍千哑巴岭露天采场边坡为研究对象,基于44景Sentinel-1雷达影像(两组升轨和一组降轨),利用时间序列InSAR方法分析了采场边坡在2019年11月25日滑坡前约6个月的地表运动特征.结果表明,不同轨道数据集针对同一研究区域所获取的监测结果具有差异性,滑坡区域顶部后缘位置在发生滑坡前的一段时间范围内(约45d)呈异常强烈的加速变形现象.研究成果将为今后利用InSAR技术早识别矿区易滑坡危险区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目的针对野外环境下长期、远程、可靠监测的需求,在传统网关能量有限、Zigbee通信协议低速短距、Internet接入受限等约束下,设计一种野外环境下基于ARM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网关。方法通过采用太阳能供电技术、GPRS无线通信技术及嵌入式ARM开发技术解决网关的能耗、通信、高性能数据管理等。结果实现了低功耗、方便接入Internet、易于维护与管理的野外用无线传感器网络网关。结论本网关系统的设计突破传统网关能耗受限、传感数据回传受限、野外可靠性难以保证的瓶颈,实现长期、远程、可靠的野外环境监测。  相似文献   

13.
耕地资源是我国农村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根基命脉,是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石,因此迫切需要获取精细化、精准化的耕地资源分布与变化信息.对地观测技术与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为快速、精准、智能化的耕地监测提供了有力支撑.本文通过搜集国内外耕地监测领域相关的研究,梳理耕地相关监测内容,归纳遥感耕地监测分类体系,回顾遥感耕地监测领域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14.
针对利用高分遥感影像和SIFT算法进行大变形滑坡位移场监测时存在的不足,引入了一种具备完全仿射不变性的图像特征匹配算法(ASIFT),对不同时相高分遥感影像进行特征点提取与匹配,并在抚顺西露天矿特大型滑坡的位移场监测中进行了应用.结果表明,与SIFT算法相比,ASIFT算法弥补了特征提取算法在仿射不变性上的不足,增加了特征匹配点,提高了滑坡空间位移矢量场标定精度,且自动化程度高、成本低,非常适合于特大型滑坡的大变形位移场监测.  相似文献   

15.
遥感图像土地覆被专题信息提取方法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地覆被是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内容,而专题信息获取是其研究的前提和基础,如何有效地利用丰富的遥感数据源获取高精度的土地覆被专题信息,对于实时动态监测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综合分析当前主要的遥感信息提取方法基础上,将土地覆被专题信息提取方法归纳为目视解译、基于统计分析的图像分类、多源信息复合和基于对象的专题信息提取四大类,并综述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适用领域和应用情况,最后对其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指出地学专家知识、人工智能、非线性理论以及“面向地块”的信息提取方法是其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姚月锋  何文 《广西科学》2022,29(5):824-838
喀斯特地区植被相比非喀斯特地区具有更高的时空差异性,在维持脆弱生态系统稳定与可持续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西南喀斯特地区作为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植被类型多样且存在显著的同物异谱/同谱异物现象。为更精准、高效地进行喀斯特地区植被定量遥感研究,本文从个体尺度到生态系统尺度,从遥感数据源选择和方法应用上回顾了西南喀斯特地区植被定量遥感的研究进展,并探讨下一步需要重点关注的研究方向。西南喀斯特地区植被定量遥感研究主要集中在群落和生态系统尺度的植被覆盖度、植被分类、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价值研究;遥感影像数据应用相对单一,主要为被动成像中低分辨率的光学影像(如Landsat和MODIS)。在个体和种群尺度上,虽采用了地物高光谱遥感技术和无人机遥感技术,但该技术主要应用于小尺度近地面植物个体和种群研究,难以扩展到区域范围。亟待开展融合多源影像,尤其是激光雷达影像(Light Detection and Ranging,LiDAR)与非影像数据的应用及其先进分析方法研究,以及个体和种群尺度的喀斯特地区植被生化参数定量估算与自然植被物种精准识别,群落和生态系统尺度的生物多样性与碳循环定量遥感研究工作,以期为喀斯特地区植被格局、过程及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定量研究、脆弱生态系统植被恢复和石漠化治理决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光学遥感影像土地利用分类方法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珂  杨永清  张俨娜  苗茹  杨阳  柳乐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1,21(32):13603-13613
土地是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资源,光学遥感影像以时间、空间、光谱等特有的优势为土地利用变化的发现、识别、分析提供了很好的支持,利用光学遥感技术提取土地利用变化信息已经成为重要的研究领域。论文以近年来土地利用分类相关文献为基础,分别从数据源、处理流程、处理精度、计算效率等角度对土地利用分类应用较为广泛的目视解译、监督分类、非监督分类、深度学习等四类方法进行了分析和总结。最后展望了光学遥感影像土地利用分类方法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本文提出了使用电子计算机,对遥感图象之间、遥感图象与非遥感图象之间,进行数字图象拟合处理,用于铁路滑坡病害动态变化、滑坡分布的区域工程地质条件,以及滑坡面积大小和动态变化范围测量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由于城市地表沉降带来的次生灾害后果愈加严重,给城市的发展带来了诸多隐患,因此对城市进行长时间序列的形变监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传统的监测方法无法获取城市大面积的地表形变信息.合成孔径雷达遥感(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InSAR)技术在大规模地表形变监测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兰州市地质条件特殊,地貌条件复杂,是中国地质灾害发生频率较大的区域之一.采用63景Sentinel-1A和5景Sentinel-1B数据基于永久散射体合成孔径雷达干涉(persistent scatterer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PS-InSAR)测量技术获取了2014年10月—2020年4月的兰州市城区的地面形变场.研究结果表明,兰州市城区地表形变较小,临近城区周边的几处村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沉降,且部分区域的沉降呈现出逐渐加快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