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为了研究不同地貌部位(峁坡、沟坡、峁顶)和不同坡向(阴坡、阳坡、半阴坡、半阳坡)对土壤有机碳分布的影响,以陕北黄土高原为研究对象,在考虑不同地貌部位和坡向的基础上,选取样点49个,按0~10 cm,10~20 cm,20~30 cm,30~40 cm分层采集样品.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的均值为13.2 g/kg;不同地貌部位土壤有机碳分布主要受降雨径流以及植物根系的影响;不同坡向土壤有机碳含量均值的大小顺序为:阴坡>半阴坡>半阳坡>阳坡;相同地貌部位,阳坡,阴坡、半阴坡、半阳坡均发生向下的淋溶迁移;相同坡向,峁坡和沟坡土壤有机碳剖面分布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2.
基于吉林省中东部地区68块(30 m×30 m)蒙古栎林标准地的调查数据,统计蒙古栎林天然更新幼苗幼树,对影响林分更新的林分条件和地形条件进行分析探讨.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内天然蒙古栎林更新树种37种,平均更新苗密度达到7 219株/hm2,其中蒙古栎数量占更新总量的近40%,山楂、花曲柳和春榆占更新总量的1/3;从更新类型上看,幼苗和幼树所占比例分别为22.2%和77.8%.同时发现,林分平均胸径达16~20 cm、密度为400~800株/hm2(郁闭度为0.60~0.69)的林分更新数量最高;从不同地形条件更新数量上看,山坡中上部更新数量较高,坡向的影响表现为半阳坡半阴坡阴坡阳坡,坡度的表现为平坡缓坡斜坡陡坡.  相似文献   

3.
大河镇不同立地条件对柳杉幼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选择六盘水市大河镇退耕地营造的6年生柳杉幼林,通过样地调查,分析比较不同立地条件(土壤、坡向、坡位、坡度)对柳杉幼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类型上看,柳杉幼林在土壤比在砂土生长快;坡向上看,在阴坡比在阳坡生长快;坡位上看,下部生长速度最快,其次为中坡位;坡度对柳杉速度的影响表现在缓坡生长量最大,其次是斜坡,陡坡生...  相似文献   

4.
以大方县果木小流域为例,基于Landsat7ETM+影像在Arc GIS技术的支撑下,数字化后得到的土地利用与DEM模型进行空间叠加分析,运用地形分布指数探索出小流域的土地利用空间分布与高程、坡度和坡向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坡度和高程对土地利用的影响具有相似性,随着地形因子的增加,林地整体的分布指数也呈现增加,而水田和水域呈现递减的趋势,对于旱地则表现为先随着地形因子的增加而增加达到一定临界值后出现递减的趋势,相对坡向对土地利用的影响而言,对于林地和草地,坡向的整体影响则表现为阳坡半阳坡阴坡。  相似文献   

5.
基于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综合考虑坡度、坡向、地形遮蔽度等因素,建立了起伏地形下总辐射分布式模型(包括起伏地形下太阳直接辐射、散射辐射和地形反射辐射的分布式模型)。利用1960~2010年数据模拟了福建省旬尺度100 m下的太阳总辐射及其空间分布。结果显示:福建省区域内总辐射平均值绝对误差最大为0. 04 MJ/m~2,平均绝对误差为0. 03 MJ/m~2,平均相对误差为8. 25%,个例年验证平均相对误差为9. 1%;模拟结果表明:福建省总辐射夏季各旬之间变化平缓,实际地形下总辐射受纬度影响没有冬季明显,冬季山地与滨海平原总辐射差异较大;太阳总辐射在局地地形下受坡度坡向影响十分明显,阳坡的辐射量要明显大于阴坡,其中冬季差异最明显;从坡度来看,坡度越大太阳总辐射受坡向的影响越大。  相似文献   

6.
基于Landsat数字影像的阿尔泰山乔木林空间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以新疆阿勒泰林场乔木林为研究对象,通过遥感与地理信息技术量化分析森林的空间分布规律,为定量评估森林的生态功能提供数据基础和支撑。【方法】运用3S技术,基于DEM数据、Landsat数据和森林资源调查数据,定量分析乔木林与地形因子的空间关系。 【结果】地形因子与乔木林的空间分布在0.01水平上显著相关。研究区乔木林90%分布在海拔≥1 500~2 400 m,其中在海拔≥1 800~2 100 m分布频率最大,达39%; 其次是≥2 100~2 400 m,为27%; 海拔≥900~1 200 m和≥2 400~2 700区域林地乔木林分布较小。78%的乔木林分布在北坡、东北坡、西北坡,其中,在北坡的比例达到45%,在东北坡、西北坡的比例为33%。在坡度上主要集中于斜坡、陡坡、急坡,占比达到85%,其中在陡坡分布频率最大,达到37%。【结论】海拔、坡向和坡度是影响乔木林空间分布的主要生态因子。阿尔泰山乔木林适宜生长在海拔≥1 500~2 400 m,坡向为北坡、东北坡、西北坡,坡度涵盖斜坡、陡坡、急坡的区域。  相似文献   

7.
为了给西宁周边山地及相似生态区提供青海云杉人工林立地质量评价标准和营造林技术指导,在西宁周边山地选择有代表性的27块样地,进行系统的优势木生长状况和立地因子调查。通过调查,分析主要立地因子对立地质量的影响,编制优势木高生长动态导向拟合方程。结果表明:指数回归方程y=-0.022x~3+1.410 7x~2-7.870 5x-64.97是树高地位级最适合的导向拟合曲线。以20 a为青海云杉基准林龄,确定按4个地位级评价立地质量。立地因子对立地质量的具体影响为低坡优于高坡,缓坡优于陡坡;阴坡优于半阴坡,半阴坡优于半阳坡,半阳坡优于阳坡,半阳坡和阳坡为贫瘠立地。  相似文献   

8.
黄土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形成的裸露陡峭坡面(坡度45°~80°)是水土流失和地质灾害的易发区,需要恢复植被覆盖,但其干表土层限制了植被自然恢复,需探索合适的人工促进植被恢复方法.本研究以凋萎湿度作为坡面干表土层判定标准,探索分析了陕北黄土区半阴坡、半阳坡和阳坡的典型裸露陡峭坡面的干表土层;选择本地植物柠条、柽柳及外来植物金叶莸,基于坡面干表土层的分析结果,实验了陡坡深植绿化技术,并调查评价了绿化效果.得出以下结论:(1)黄土区裸露极陡坡面存在一定厚度的干表土层,形成时间2年的半阴坡和半阳坡的干表土层厚度约20cm,形成时间4~5年的阳坡约30~35cm;(2)深植绿化效果理想,苗木栽植成活率及3年后保存率均可达93%以上;(3)本地植物长势优于外来植物;植被长势随坡度增加而变弱;柽柳在半阴坡和半阳坡的高度和地径均最高,在阳坡的长势最好.本研究提出的极陡坡深植绿化技术可有效加快黄土区人工促进植被恢复的进程.  相似文献   

9.
对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刘渠村东山西南坡和东北坡8个地点的气温,间隔10 min进行了连续观测。结果表明,年平均温度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山谷低,山坡中央最高,山顶略低于山坡。平均最高气温阳坡直减率为1.2℃/100 m,阴坡直减率为0.43℃/100m。坡向对平均最高气温影响明显,阴坡与阳坡平均相差1.9℃。山地逆温影响显著,平均最低气温随海拔呈升高趋势,阴阳坡之间差异较小,上升值为1.35℃/100 m,最低气温主要受地形影响,与坡向无关系。阳坡山谷日较差最大,随海拔升高呈递减趋势,山谷与山顶的年平均日较差差值达到5.6℃;阴坡日较差是山体的最小值。日平均温度稳定通过0℃、5℃、10℃的初终日和积温基本无差别;山谷初霜早,终霜迟,山体上部初霜迟,终霜早,山体上部及山顶无霜期比山谷多45 d,山体中部比山谷约多20 d。  相似文献   

10.
为了从整体上了解1999—2013年间海河流域植被覆盖的变化情况及其与地形因子的关系,基于1999、2004、2009和2013年的SPOT/NDVI数据,结合图谱分析法,对海河流域植被覆盖度变化图谱的特征进行分析,并探讨了其在海拔、坡向、坡度和地形起伏度4种地形因子梯度上的差异.结果显示:(1)以高→高→高→高为主的稳定型是主要的图谱类型,海河流域1999—2013年期间植被覆盖度以高等为主,且较稳定.(2)海河流域不同地形梯度上均以高→高→高→高为主的稳定型图谱分布最广泛;植被覆盖度呈明显变化的图谱类型主要集中在200 m的低海拔与1 000~2 000 m的中高海拔、中低地形起伏度(0~200 m)、0~6°的平坡与缓坡、阴坡与半阴坡.变化特征以中、高等植被覆盖度相互转换为主,且具有明显的时间阶段性.研究结果可以较好地反映该流域植被覆盖度变化在不同地形因子下的状况,为海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未来合理开发提供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揭示地形因子对亚热带针阔混交林树种多样性的影响,为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奠定技术基础。【方法】基于浙江省2009年国家森林资源清查(NFI)数据,选择树种组成多样性指数(ISCD)、Margalef指数、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Alatalo均匀度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为树种多样性指标,通过分析各多样性指数在海拔、坡度、坡向、坡位等4个地形因子不同梯度间的变化,并对其进行差异性检验,解译地形因子对树种多样性的影响情况。【结果】ISCD、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以及Pielou均匀度指数在海拔梯度间存在显著差异,ISCD、Simpson指数以及Shannon-Wiener指数在坡度梯度间存在显著差异,树种多样性指数值在不同坡向间没有显著差异性,Margalef指数与Alatalo均匀度指数在不同坡位间存在显著差异。【结论】亚热带针阔混交林多样性水平较高。海拔和坡度对树种多样性有明显的综合影响效应,对树种数量和分布均匀性影响不大;坡向对针阔混交林的树种数量、分布均匀性及其综合效应均没有明显的影响;坡位影响树种分布的数量、分布均匀度,但对树种多样性的综合效应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2.
近自然植被恢复是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生态修复的主要方法.为了使人工整地等近自然植被恢复方法更为科学,选取陕北吴起县0.12km2的阴坡和0.06km2的阳坡作为研究区,利用相关分析与方差分析等方法比较黄土坡面缓台、陡坎、切沟和塌陷微地形上乔木树种的树高、胸径和枯落物厚度等生长指标及树种组成结构.结果表明,(1)阴坡所有树种的生长指标与坡位指数呈显著正相关,与坡度指数呈显著负相关;阳坡所有树种的树高、枯落物厚度与坡度指数呈显著负相关;(2)同一树种在不同微地形上的生长差异显著,相对陡坎,缓台与切沟上树种的生长状况较好;(3)阴坡造林陡坎以榆树、缓台以山杏、切沟以刺槐为宜,缓台和切沟可混交小叶杨、杜梨等树种,阳坡造林缓台以刺槐、切沟以榆树、陡坎以山杏为宜.  相似文献   

13.
摘要:借助RS(remote sensing)和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的技术手段,分析赛罕乌拉10年间森林斑块在高程、坡度、坡向三方面的时空分布情况。得出如下结论:(1)赛罕乌拉森林总面积和森林斑块数量面积受病虫害以及所处位置干扰的影响,在不同地形条件下均有减少,其中森林斑块减少尤为突出。(2)赛罕乌拉森林斑块多分布在阳坡,面积的大幅度变化也主要体现在阳坡,其中大斑块在任何坡向下均减少。(3)坡度与森林斑块呈负相关状态,随着坡度的增加,森林斑块减少,中小型斑块的变化都与上一等级的斑块变动有关。(4)森林斑块近一半分布在4、5级高程上,并随着高程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特征,其中中小型斑块在5级高程上下表显出了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运用景观生态学指数,以贵州省麻江县为例,分析了山区农村居民点总体变化特点以及地形、河流、城镇、公路对农村居民点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研究期间,山区整体上农村居民点斑块类型面积快速增加,景观破碎化加剧,斑块形状复杂性增强,聚合度上升;2山区农村居民点演变与距公路距离、坡度大小、高程大小和坡向关系密切,而与距城镇远近和距河流远近关系较小.这可能与山区城镇规模小、吸引力低、河流吸引力下降有关.  相似文献   

15.
为明确黄河源地区地表温度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永曲河流域为例,利用2008年、2020年landsat数据,通过辐射传输法反演地表温度,分析地表温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土地覆盖类型、地形因子和归一化植被指数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2008~2020年,永曲河流域地表平均温度由24.330℃上升至24.592 ;(2)地表温度具有显著的地形分异特征,与海拔高度呈现负相关关系,高海拔地区尤为显著。地表温度随坡度增加而降低,按平缓坡、阳坡、半阳坡,半阴坡、阴坡的顺序,地表温度逐渐降低;(3)不同土地覆盖类型的地表温度差异较明显,草地的地表温度较高,小灌木丛较低,平均地表温度相差4.688 ;(4)地表温度与NDVI呈正相关关系,且自西向东相关性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在黔北山区31个样地中6个立地因子对撑绿竹平均胸径、平均竹高及丛平均株数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海拔、小地形部位、土层厚度及坡度对撑绿竹生长的影响较大,存在显著差异或极显著差异,而不同坡向和土壤类型对撑绿竹的生长则没有显著差异;(2)造林地应选择在海拔700 m以下(尤其是高产竹林),700~800 m则选择背风的山冲山洼,800 m以上不适应撑绿竹生长;(3)小地形部位的坡上部(山脊)不太适应于撑绿竹生长而不宜栽种,其余河滩、山冲(山洼)、坡下部及坡中部等均可栽种撑绿竹;(4)土层厚度中的薄层土(<40 cm)不太适应于撑绿竹生长,造林地应选择在中、厚层土壤上,最好是厚层土;(5)紫色土和石灰土、阳坡和阴坡均适应于撑绿竹的生长,但紫色土、阳坡生长的撑绿竹相对更好一些.  相似文献   

17.
利用GIS可视域分析功能,基于地形特征分析滇池流域面山环湖公路的可视域空间特征.将视域分析结果和现状植被、坡度、坡向和土壤类型进行叠加分析,以水土流失控制和景观价值提升为目标,进行滇池流域面山植被恢复方案设计,分析恢复后景观格局变化.结果表明,设计方案恢复后森林的面积和聚集性增加,连接性增强,水土保持能力提高;景观水平上,多样性、蔓延度指数减小,散布与并列指数、均匀度指数增加,表明面山范围景观镶嵌度提高,景观组成更加均匀、合理,水土保持功能和景观美学价值将得到提升.  相似文献   

18.
以泰山林场二类资源调查数据为解译依据,对泰山景区的油松(Pinus tabulaefor mis)林进行了全面的分类,在此基础上利用地学信息图谱方法对泰山景区油松林地形分布进行可视化表达。首次全面地定量地分析了泰山景区油松及其混交林的空间分布的地形分异特征。泰山景区油松纯林、以及油松占优势的混交林(投影)面积共计3 367. 234 4 hm2。其中油松纯林投影面积为2 854.456 3 hm~2,占所有油松林面积的84.77%;其次是油松+赤松混交林,投影面积为250.528 4 hm~2,占所有油松林面积的7.44%。油松纯林主要分布于海拔900~1 400 m,各个坡向的平坡、缓坡和陡坡。坡度大于23°的陡坡和险坡的山地上,随着海拔的升高,油松纯林分布比重有逐渐增大的趋势。油松+赤松混交林在海拔300~1 050 m有分布。  相似文献   

19.
地形是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形成的基础.本文以杭州市为研究区域,通过对多时相TM/ETM+影像进行分类得到2010年土地利用数据,利用研究区2010年土地利用数据和DEM数据,分别分析了高程、坡度和坡向三种地形因子与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的关系,研究了各土地利用类型在高程和坡度联合影响下的分布指数特征,确定了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高程—坡度优势分布组合以及优势分布区域.此外,根据土地利用类型在各地形因子级别下的数量和结构差异量,提取了各级地形因子下的主导土地利用方式,通过分析发现一些类型的分布特征导致了相应的土地利用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20.
以1979、1991和2000年陆地卫星多波段遥感影像为主要研究资料,结合伏牛山自然保护区的区域特点,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支持下,建立景观分类系统和解译标志,对伏牛山自然保护区进行类型划分和面积调查。通过采用景观多样性指数、优势度指数、景观破碎化指数、分布质心和扩展度指数等景观的空间格局指数,借用空间格局变化表征模型,对伏牛山自然保护区1979、1991和2000年景观格局特征进行分析,得出了3个时期的景观格局的特征及各类型分布特征、景观格局变化的趋势及特征。结果表明:在1979~2000年间,研究区域各景观类型的面积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景观格局发生了波动变化,特别是在1991~2000年间,有林地景观斑块数增加了110%,景观破碎度增大,但总体景观及景观要素均趋于稳定。对影响景观格局变化中的驱动力分析得出:景观变化与地形因子中的坡度因子和坡向因子相关性较大,与海拔因子相关关系不大。自然保护区对保护生物多样性、植被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