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对云南松人工林土壤有机碳的研究结果表明:云南松人工林土壤1m深范围内碳含量为59.49 g/kg、平均碳密度为163.73 t/hm2。不同土层的碳含量、土壤各层平均10cm有机碳密度排序均为0cm~20cm层20cm~40cm层40cm~60cm层60cm~100cm层,坡度≤25°的土壤碳含量、土壤碳密度均大于坡度25°,阴坡土壤碳含量、土壤碳密度均大于阳坡,不同林分密度的土壤碳含量、土壤碳密度排序均为800株/hm2800株/hm2~1100株/hm21100株/hm2。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茂兰自然保护区喀斯特森林中林隙和非林隙林分的调查,分析了茂兰喀斯特森林主要乔木树种和幼苗、幼树在林隙内外的数量特征以及灌木对林隙的更新反应规律,根据树种在林隙内外的重要值位序差值把茂兰喀斯特森林主要乔木树种大致划分为5种生态种组:①对林隙有强烈正更新反应的树种;②对林隙有强烈负更新反应的树种;③对林隙有中等正更新反应的树种;④对林隙有中等负更新反应的树种;⑤对林隙更新反应不显著的树种.不同生态种组树种的幼苗在林隙与非林隙斑块中的更新表现出显著的差别.每种灌木在林隙内的密度都非常明显地高于非林隙中,但林隙内大多数灌木的平均高度小于非林隙的.林隙内的树木以幼苗、幼树和小径木为主,中、大径木较少,林隙外的对照林分中虽然也有一定的幼苗幼树和小径木,但与林隙内相比,中、大径木所占的比例相对较高.林隙内的幼苗幼树以阳性树种为主,而中、大径木则以耐荫树种为主.    相似文献   

3.
采用样地调查法分析了贵州茂兰自然保护区喀斯特森林林隙大小对林隙植物和更新的影O响结果表明: 林隙大小对林隙中树木密度、优势度、幼苗向幼树的转化率和幼苗、幼树的空间格局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影O林响隙中幼苗、幼树个体密度及种密度随林隙面积增大而迅速减小,成树的个体密度和种密度变化不O大大林隙中幼苗向幼树的转化率明显高于小林隙O小林隙的更新苗多由小龄级的幼苗组成,而大林隙中幼树所占比例较大O不同树种在不同大小级林隙内相对优势度位序不同,大体表现为阳性树种在大林隙中具有较大的优势度,而耐阴树种在较小的林隙中优势度较大O在大林隙( >200 m2 ) 和中等林隙( 100 ,... 200 m2 )中,各树种的幼苗、幼树均呈集群分布,而在小林隙( < 100 m2 ) 中则为随机分布。  相似文献   

4.
滇西北白马雪山西坡长苞冷杉林群落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白马雪山西坡长苞冷杉林的群落组成、结构以及不同海拔梯度上的种群结构、分布格局和苗木更新的变化规律.白马雪山西坡的长苞冷杉林为杜鹃一长苞冷杉林,分布于海拔3 500~4 200 m的范围内,林分结构简单,多为单层纯林,郁闭度0.5~0.7,长苞冷杉的平均密度为425株/hm2.该区长苞冷杉高度通常小于8 m,海拔从高到低平均胸径变化规律为19.4 cm→10 4 cm→11.2 cm.长苞冷杉种群在不同海拔梯度上都呈随机分布格局.更新苗木在海拔3 800 m左右的平均密度最大为19 300株/hm2,随着海拔升高或降低,密度都随之而减小.目前更新苗木低矮,平均高度通常只有10 cm左右,能否成功更新难以预料,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强对该区天然林的保护.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微地形(Microtopography)对茶条木(Delavaya toxocarpa)种子和幼苗分布格局的影响,采用样方法对广西平果市龙何喀斯特生态重建示范区茶条木群落中不同微地形的茶条木种子密度、种子存活率、幼苗密度和幼苗年龄结构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茶条木群落中的微地形有石面、小平地、石沟、石窝和石缝等5种,各微地形的茶条木平均种子密度、平均种子存活率和平均幼苗密度分别为4.97-212.28粒/m2、35.7%-76.5%和0.09-44.85株/m2,石面的平均种子密度和平均幼苗密度显著小于其他4种微地形(P<0.05),平均种子存活率显著小于小平地、石沟和石窝;茶条木1年生、2年生和3年生以上的幼苗占比分别为84.44%-100.00%、0.00%-15.38%和0.00%-2.22%,3年生以上幼苗的总存活率不足1.0%。综上,在桂西南石漠化山区茶条木群落中,茶条木的种子密度、种子存活率和幼苗密度等受微地形的影响明显,多年生幼苗存活率低,林下更新能力差,其群落管理可采取冠层疏枝和林隙除杂等措施改善微环境,促进幼苗生长...  相似文献   

6.
采用不同林龄长白落叶松人工林的60株优势木数据建立林分饱和密度模型,编制了经营密度表,再利用26块密度近似于合理经营密度的不同生长阶段样地的平均胸径增长量、径阶分布和总蓄积量的分析,评价以经营密度表指导抚育间伐的过程及效果。结果表明:随平均胸径的增大林分密度不断减少,方程N=3 847.345 1e-0.082D适用于预估林分密度,编制的经营密度表反映了0.6~0.8郁闭度下长白落叶松各个生长阶段的最适林分密度。26块模拟样地的间伐前密度为2 883株/hm2,经历3次间伐后的林分平均密度分别为2 000、1 400和1 000株/hm2,最终成熟林的平均林分密度为600株/hm2,树冠竞争因子为416.33,总蓄积量为242.12 m3/hm2,大径材比率达59.26%。  相似文献   

7.
采用云南省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样地数据,对云南松林的水平分布、垂直分布、土壤分布、坡向分布、坡位分布等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在云南省境内,云南松林水平分布范围北至28°23′33″N,南至23°01′20″N,东至97°46′39″E,西至105°54′05″E;垂直分布海拔跨度在710~3320m之间,其中分布面积最多的海拔区间为1500~2500m,占云南松林总面积的66.66%;云南松林下的土壤包括8个土类,其中红壤分布面积最多,占61.58%,其次为紫色土和黄棕壤;就分布的坡向而言,在阳坡的分布多于阴坡,前者占58.29%,后者占41.71%,但分布于阴坡的云南松林质量总体上优于阳坡,前者平均单位面积蓄积量为79.1m3/hm2,后者平均为74.0m3/hm2;坡位分布方面,分布于中坡位的云南松林最多,其次为上坡位,下坡位的居第3,分布于山脊的居第4;从林分质量上看,山脊上的优于上坡位的,上坡位的优于下坡位的,出现了林分质量与立地质量相背离的情况,但下坡位到山脊受到的人为干扰不断减少.这表明在现存云南松林中,人为干扰因素取代立地质量等自然因素,成为影响云南松林质量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不同封育时间、不同坡向的蒙古栎林主要乔木树种径级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封育5年样地内,蒙古栎、糠椴和黄榆种群为增长型种群;在封育16年以后,糠椴和黄榆种群成为蒙古栎种群的伴生种群;封育24年样地中蒙古栎种群明显成为优势树种。在阳坡随封育时间延长乔木层盖度增长较快,而阴坡乔木层盖度增长较慢;糠椴和黄榆种群随封育时间延长逐步衰退的现象在阳坡比阴坡表现明显。  相似文献   

9.
元宝山中山针阔叶混交林林窗特征及更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丁涛  宁世江  盘波  唐润琴 《广西科学》2010,17(4):377-381
元宝山中山针阔叶混交林以小林窗居多,林冠林窗中面积5~30m2的林窗所占面积比为39.3%,扩展林窗中面积50~100m2的林窗所占面积比达51.8%。林窗形成方式以折干和根拔倒为主,分别占形成木总数的50.0%和31.3%,冬季积雪积冰和强劲的风力是林窗形成的主要外部驱动力。林窗形成木的种类主要是包果石栎(Lithocarpus cleistocarpus)、褐叶青冈(Cyclobalanopsis stewardiana)、南方红豆杉(Taxus wallichianavar.mairei)、马蹄参(Diplopanax stachyanthus)等树种。林窗内的幼苗密度高于林冠下。乔木上层优势树种的幼苗更新情况各异,元宝山冷杉幼苗在林窗和林冠下都更新良好,南方红豆杉林窗更新较为显著,南方铁杉表现为较明显的林冠下更新。  相似文献   

10.
东南滨海沙地主要造林树种的生物量与能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GR-3500型氧弹式热值仪测定了福建省东山县赤山林场木麻黄林、厚荚相思林和湿地松林的能量现存量,结果表明:木麻黄林现存生物量为156.82 t/hm2,各组分热值(总能量与总生物量的比值)处于19.84~21.70 kJ/g,整个林分平均热值为20.26 kJ/g,能量现存量为3 177.95 GJ/hm2,干的能量最大占总量38.09%,果的能量最小占总量0.77%;厚荚相思林现存生物量为149.51 t/hm2,各组分干重热值为19.98~23.48 kJ/g,整个林分平均热值为20.59 kJ/g,能量现存量3 079.16 GJ/hm2,干的能量最大占总量57.67%,果的能量最小占总量3.06%;湿地松林现存生物量142.22 t/hm2,各组分干重热值处于20.53~21.54 kJ/g,整个林分平均热值为21.00 kJ/g,能量现存量为2 986.28 GJ/hm2,其中干的能量最大占总量35.08%,枯枝的最小.3树种林分具有较高的现存生物量、能量现存量、各组分热值和整体平均热值,体现出较高的太阳能利用率.可见从热值与生物量的角度看,木麻黄、厚荚相思和湿地松是海岸沙地造林的良好树种.  相似文献   

11.
对朝阳地区油松更新的现状及影响因子进行了调查研究。实验共设置60块临时标准地,采用50m^2样圆法进行调查。通过对不同坡向、坡位、土层厚度、郁闭度条件下油松天然更新情况的调查,得出如下结论:在阴坡、半阴坡生长的油松的天然更新情况较好,半阳坡、阳坡更新情况不好;下覆生长的幼树明显比中覆和上覆好;在郁闭度中等(0.3~0.6)的林分中,油松的天然更新效果最好,郁闭度过大(〉0.6)或过小(〈0.3)都不利于油松的天然更新;土层厚度较厚的地区油松更新要好于土层中等和较薄的地区。这些研究结论,为朝阳半干旱地区油松的天然更新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To determine the effects of eco-factors on the regeneration of arrow bamboo in giant panda habitat,a field study was conducted in the Baozuo and Gonggangling Nature Reserves,Sichuan Province,China.A total of 183 quadrats(10 m×10 m) and 717 small quadrats(1 m×1 m) were investigated within the study site.Bamboo seedling density was used as an indicator of natural regeneration.Twelve factors were measured,which included topography and forest factors(elevation,slope aspect,slope degree,slope position,canopy cover,and shrub cover) and microhabitat factors(upper vegetation cover,herb cover,litter layer cover,moss cover,moss thickness,and dead bamboo density).A One-Way ANOVA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effects of topography and forest factors on seedling density,and a GLM(Generalized Linear Model) procedure was performed to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edling density and microhabitat factors.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elevation and canopy cover had highly significant effects on seedling density:bamboo seedling density was highest and showed the best regeneration at middle elevations(2800-3000 m) and under medium to medium-high canopy cover.Moss thickness,moss cover,and dead bamboo density were the most important microhabitat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natural regeneration of bamboo:seedling density increased with increasing moss cover and moss thickness and decreased with increasing dead bamboo density.We propose that removal of dead bamboo and controlling grazing activities may accelerate the process of bamboo regeneration.  相似文献   

13.
基于连清数据的湖南森林碳密度估计及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碳密度时空分析、驱动因素分析,探索科学适用的基于森林资源连续清查资料的大区域森林碳汇功能监测方法。【方法】以湖南省1999—2014年4期6 615块森林资源连续清查固定样地数据为主要信息源,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在5种理论半方差模型精度比较分析基础上,选取预测性能最高的模型进行森林碳密度克里金内插、时空分析、驱动因素分析。【结果】5种理论半方差模型预测精度按照从高到低排序为:球体模型>指数模型>圆形模型>线性模型>高斯模型。1999、2004、2009、2014年湖南省森林碳密度分别为17.156、17.938、18.491、20.489 t/hm2,标准差分别为13.309、15.499、16.211、17.141 t/hm2。1999—2014年,湖南省森林碳密度呈稳步上升趋势,空间聚集性减弱、破碎化趋势增强; 1999—2014年,湖南省森林碳密度在空间分布上整体呈现出西部、南部、东部较高(>20 t/hm2),北部、中部较低(5~20 t/hm2)的空间分布格局。1999—2014年,森林碳密度与植被覆盖度、坡度、土壤厚度始终保持正相关关系,与灯光亮度的相关性在1999、2004年为负相关,在2009、2014年则为正相关。【结论】湖南省碳密度的时空变化受林业政策调整和社会经济条件变化的双重影响,应加强退耕还林、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的力度,巩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果。  相似文献   

14.
向悟生  李先琨  王斌 《广西科学》2017,24(3):219-224
【目的】中国南方存在很多地形复杂的喀斯特和非喀斯特区域,在这些地形陡峭的区域进行森林监测样地测量标定时,一般容易出现测量误差较大和一般测量方法适用性不佳的问题。为此,本研究提出一种适用于复杂地形的森林样地测量标定方法。【方法】以全站仪放样测量为基础,充分利用复杂地形中一般岩石出露较多的特点,改进定桩点标记方法,同时改进制点的选择方法并编制相应的计算器程序。【结果】利用该方法,成功地在地形复杂的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喀斯特森林标定了1个15hm~2的样地,并在地形同样复杂的十万大山地区标定了多个1hm~2的森林样地。【结论】本方法适用于地形陡峭复杂的喀斯特地区和非喀斯特地区,在测量大型森林监测样地时,具有较高的精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对大明山南亚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85个林隙的调查,了解南亚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林隙的基本特征和自然干扰规律。【方法】在大明山3.2hm^2永久样地内仔细寻找每一个林隙,记录林隙形成木的种类,测量其胸径和高度,判断林隙形成木和林隙的年龄,绘制树冠投影图。【结果】扩展林隙(EG)和冠空隙(CG)在南亚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中的面积比例分别为71.70%和52.90%,干扰频率分别为1.793%·a^-1和1.323%·a^-1,林隙干扰的返回间隔期约为76a。南亚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中,由树木翻蔸形成的林隙最为普遍,占51.88%,其次是干中折断而形成的,占37.88%。林隙大多由0~1株树木形成,平均每个林隙拥有形成木3.45株。EG的大小多在200~600m^2,其中以200~300m^2者所占的面积比例最大(占56.47%);CG的大小多在200m^2以下,以100~200m^2者所占的面积比例最大(占37.65%)。大部分林隙是在2年前形成的,占68.40%。林隙形成木种类超过42种,主要是云贵山茉莉(Huodendron biaristatum)、罗浮槭(Acer fabri)、栓皮木姜子(Litsea suberosa)、百色猴欢喜(Sloanea chingiana)、刨花润楠(Machilus pauhoi)、天目紫茎(Stewartia gemmata)、糙皮桦(Betula utilis)和罗浮柿(Diospyros morrisiana),占形成木个体数的68.51%。林隙形成木分布最多的径级在15~20cm。【结论】南亚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林隙特征不同于热带山地雨林,也与南亚热带低地的常绿阔叶林存在显著区别。2008年特大冰冻干扰是造成大明山山地常绿阔叶林林隙分异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广西雅长林区铁坚油杉种群结构分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掌握广西雅长林场林区内铁坚油杉(Keteleeria davidiana)天然林的种群变化趋势,为该种群在桂西北地区的保护、恢复和利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统计学方法,在林区内选定4个代表性样地,从大小级、空间分布格局和种群更新方式3个方面,比较不同样地铁坚油杉种群变化的差异。【结果】4个样地铁坚油杉种群的大小级结构各都不完整,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缺失现象。4个样地铁坚油杉种群的大小级结构不相同,分别为衰退型、增长型、成熟型和稳定型。铁坚油杉纯林的种群以集群分布为主,铁坚油杉混交林的种群则以均匀分布为主; 在2 m×2 m和4 m×4 m网格尺度下,相同样地的铁坚油杉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发生变化,铁坚油杉纯林由均匀分布向聚集分布转化,铁坚油杉混交林由聚集分布向均匀分布转化。自然条件下,4个样地的铁坚油杉种群的更新主要依靠种子繁殖来实现,其次为萌蘖繁殖。【结论】广西雅长林场林区内铁坚油杉种群的大小级、空间分布格局和种群更新方式的动态变化主要受其林分的群落结构和郁闭度的影响,因地制宜是保护、恢复和利用该种群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7.
以西南岩溶地区天然次生幼龄林、中龄林和近熟林为研究对象,采取以空间代替时间的群落生态学方法,研究不同林分结构特征的变化规律和森林群落不同层次的构建机制.结果表明:岩溶地区天然次生林恢复过程中,林分的结构特征发生了显著变化.由幼龄林、中龄林到近熟林,林冠层(林木胸径DBH>5 cm、树高H>5 m)的个体密度、胸高断面积...  相似文献   

18.
不同郁闭度下天然白皮松林更新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五鹿山自然保护区内白皮松林的调查,研究了不同郁闭度下白皮松的天然更新情况.结果表明:不同郁闭度对白皮松的天然更新影响极大,对林下更新幼树的树高、地径、株树的影响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随着郁闭度的增加,林下幼树的平均树高和地径也增大,而单位面积株数却减小,更新幼树由团状分布逐渐趋向于均匀分布.在郁闭度小于0.7时,白皮松林下天然更新成功率高;当郁闭度大于0.8时,天然更新的幼树少,而且成活率降低.  相似文献   

19.
陕北黄土高原油松人工种群结实与更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试验,调查了陕北黄土高原半干旱、半湿润地区油松人工种群的结实特性、种子生活力、幼苗更新和生长状况等基本特征,分析影响油松人工种群生殖及更新的因素,确定了油松人工种群的天然更新边界.结果表明八个地区的油松都具有结实能力.对不同地区种子生活力和发芽率测定表明地区间差异不显著.由北向南,随年降水量的增加,油松球果长、宽、单果种子数、种子长、宽、千粒重逐渐增加.有活力种子的数量可以满足天然更新的需要.北部地区,种子落地后不能萌芽成苗,中南部地区种子落地后能萌芽成苗,但只有南部地区幼苗幼树生长良好,林下更新有效.影响油松人工种群更新的环境因素分析表明降水最是最主要限制因素.油松人工种群天然更新分界线应该在年降水量550 mm的等降水线左右.未来油松人工林培育应立足于降雨量大于550 mm的南部湿润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不宜再扩大油松人工林面积.  相似文献   

20.
关中北部塬区林地啮齿动物群落结构和生态位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林地啮齿动物群落结构研究的基础上 ,探讨了群落优势种的概念和判别方法 ,认为林地群落优势种是在群落中数量大、密度相对稳定、分布比较均匀的广布种 ,并提出优势种指数的概念、计算公式和判别方法 .同时 ,以幼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 ,提出了与林木危害程度相关的群落关键种的概念以及关键种指数的计算公式和判别标准 .指出群落关键种的实质是对林木造成严重危害的种群 ,其密度和组成比与林木的被害程度呈正相关 .用林木受害程度与各种群密度或组成比的相关系数作为关键种指数 .相关系数越大 ,种的关键度越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