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长江中游湿地生态恢复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长江中游是我国较有代表性和典型意义的湿地分布区,进行湿地生态恢复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受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综合影响,长江中游湿地生态呈现恶化趋势,江湖关系发生巨大变化,影响了湿地生态系统正常演化和湿地功能的发挥.必须大力加强湿地生态恢复研究,采取积极的生态恢复措施,据此,提出了长江中游湿地恢复的基本目标和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2.
对立统一于干旱区的绿洲—荒漠生态系统在降水等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等人为因素的影响下不断进行着演化.从长期看,这一演化过程具有不可预测性,短期内却有细微可预见性.现如今在绿洲扩展同时,荒漠也在扩展,整体趋势仍是荒漠在扩展.为维持绿洲的稳定性,促使绿洲—荒漠系统处于一种稳定的发展趋势,本文从分析绿洲-荒漠这对对立统一的生态系统入手,在探讨引起这对生态系统演化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基础上,确定了自然因素中的降水和人为因素中的政府调控行为为演化的主导因素,初步探索了促使这对生态系统统演化的主导因素作用所具有的非线性关系,这对维持绿洲的稳定性,抑制荒漠扩展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西宁市地貌、气候、水文等自然因素及人类活动与环境生态系统的作用机制的研究,得知自然因素、人类活动,特别是人工地貌正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影响着城市环境生态系统,而这种或优或劣的影响所导致的反馈又作用于前者的演化,从而产生良性或恶性的循环。为西宁市的环保、城建等有关部门统筹规划,避免和改善自然和人为因素的不良效应,避免城市地貌灾害的发生,控制热岛效应,防治环境污染,提供有关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白洋淀是华北地区最大的天然淡水湖泊湿地和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在自然和人为驱动影响下,生态系统呈明显的退化趋势。通过对白洋淀流域生态水文过程演变分析,剖析了其生态系统退化的特征及驱动机制。气候干旱是白洋淀生态系统退化的环境背景条件,而上游水库的截流、水利工程的建设及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等自然、人为因素的耦合作用,加速了白洋淀生态系统退化的过程。基于白洋淀生态系统退化的特征和驱动机制,从流域生态水文过程演变出发,为湿地的保护提出了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南大港湿地及其保护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大港湿地是在自然因素和人为影响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半人工的滨海沼泽湿地.它不仅具有可观的经济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在分析南大港湿地的环境特征及其演化和变化过程的基础上,阐述了南大港湿地保护的重要性和湿地保护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6.
新疆甘家湖湿地环境退化现状及成因分析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分析了新疆甘家湖湿地环境退化原因,主要受自然和人文因素的影响,其中自然影响因素主要是气温、降水、河流径流量、土壤质量等指标,人为因素主要是人类不合理水土资源开发利用方式,并提出湿地环境恢复对策.  相似文献   

7.
丹东鸭绿江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区域生境起着重要的作用。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目前湿地退化和人为破坏日益严重。本文主要从地学角度,分析丹东鸭绿江口~大洋河口湿地形成的生态地质环境条件、影响因素及演变趋势,提出丹东鸭绿江口~大洋河口湿地合理开发和生态地质环境保护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湿地生态系统的主要干扰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湿地生态系统的主要自然和人为干扰方式。湿地生态系统的主要自然干扰因素包括气候变化、海平面上升、火灾、外来种的侵入和地壳运动;湿地的主要人为干扰方式包括农业开垦、城市开发、水利工程、采矿、道路、桥梁的修建和旅游等。本研究旨在为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近10 年生态系统结构变化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2000, 2005和2010年3期生态系统类型数据为基础, 采用生态系统转移矩阵、动态度等统计分析方法, 研究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近10年的生态系统结构变化及驱动因素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1) 近10年屏障区内生态系统结构较为稳定, 以草地生态系统为主, 约占研究区总面积的69%; 2) 生态用地与非生态用地均有增加或减少, 其中湿地增加2660.9 km2, 草地减少1377.5 km2, 城镇面积增加224.6 km2, 农田面积减少163.4 km2, 荒漠减少1388.5 km2; 3) 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的城镇、农田类型变化速率明显高于湿地等生态用地, 2000-2010年城镇面积以2.88% 的年平均增长率迅速增加, 农田面积以0.64%的年均速率持续减少, 而湿地年均增长率仅为0.44%; 4) 生态系统类型整体转移量较小, 仅为整个研究区的0.5%, 其中草地→湿地、荒漠→湿地的转移量最大, 两个转移方向的总转移比例达到69%; 5) 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是生态系统结构变化的共同驱动因素, 其中气候变化是引起湿地面积增加的主要自然因素, 人口与GDP的急速增长导致城镇不断扩张, 其深层次原因是工矿业的发展, 载畜量增加是引起草地退化的主要原因, 但生态保护工程对草地生态系统恢复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人类赖以生存繁衍的地球和社会的持续发展受到了诸多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潜在威胁。自然因素包括小行星撞击地球、大面积火山爆发和强烈地震与海啸等;人为因素中,如全球性核战争,人类不可持续发展的错误行为等。在地球演化的漫长历史中,小行星撞击地球是诱发地球气候环境灾变、生态系统完全崩溃和地球生物物种大灭绝的元凶。小行星撞击地球诱发的巨大劫难,涉及地球上全部生物物种和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如何能够得以有序健康发展的一个重大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11.
唐海湿地是在多种自然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复合型滨海湿地,对唐海湿地从生态功能、社会功能和经济功能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其中生态功能包括保护生物多样性功能、水文功能、改良土壤功能等;社会功能包括旅游休疗功能、环境教育功能等;经济功能包括水稻种植、水产养殖、芦苇生产等。唐海湿地是河北省沿海地区不可多得的、极其重要的湿地资源。  相似文献   

12.
湿地生态系统是地球的一种主要生态系统,其储存碳的功能对全球碳的循环和平衡机制具有重要作用,对全球气候变化研究具有重要影响。对于湿地碳固存的含义以及影响因素已有一定研究,但对不同湿地恢复方式对碳固存影响的研究较薄弱,而恢复湿地的固碳功能是湿地碳研究和保护的前提。基于文献调研,从湿地碳固存的含义、湿地恢复与其他自然因素对碳固存的影响、相关的研究技术与方法等方面综述了湿地恢复对碳固存影响研究进展;并分析了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发展趋势,为湿地碳固存的保护与恢复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3.
湿地生态系统是地球的一种主要生态系统,其储存碳的功能对全球碳的循环和平衡机制具有重要作用,对全球气候变化研究具有重要影响。对于湿地碳固存的含义以及影响因素已有一定研究,但对不同湿地恢复方式对碳固存影响的研究较薄弱,而恢复湿地的固碳功能是湿地碳研究和保护的前提。本文基于文献调研,从湿地碳固存的含义、湿地恢复与其他自然因素对碳固存的影响、相关的研究技术与方法等方面综述了湿地恢复对碳固存影响研究进展,并分析了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发展趋势,为湿地碳固存的保护与恢复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4.
江汉平原湿地生态脆弱性评估与生态恢复   总被引:34,自引:4,他引:30  
认为江汉平原湿地脆弱生态系统受到自然因素和人类不合理开发利用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地貌脆弱因子,气候脆弱因子,本文脆弱因子以及过度围湖造田,过度利用湖泊资源,超标污染物排放,脆弱生态环境表现为灾害频繁及强度增加,土壤潜沼化严重,湿地生态系统退化,同时提出有效的生态恢复措施。  相似文献   

15.
湿地是地球上水陆相互作用形成的独特生态系统,是重要的生存环境和自然界极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之一。由于全球环境变化的影响以及人类开发利用强度的加大,湿地退化、生态功能减弱,威胁着人类生态安全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安庆沿江湖泊湿地因其重要的生态功能和独特的环境特征受到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现有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安庆湿地生态系统功能、环境特征和湿地保护与管理等方面,基于湿地特征功能重要性的研究多,湿地演化过程机理研究较少;湿地单因素研究较多,湿地多因素耦合研究少。结合国际国内湿地科学发展和安庆湿地研究现状,今后安庆湿地研究应侧重于气候变化与湿地响应、湿地退化与机制、湿地生态恢复等方面。  相似文献   

16.
我国湿地演化研究起源于上世纪50年代,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笔者在搜集、学习、总结了大量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60年来我国湿地演化研究的所涉及的内容、采用的方法及研究的区域按时间序列进行了分类总结.结果表明:60年来湿地演化研究的内容不断拓展,由湿地形成、湿地的发育、演化、退化、消亡逐渐发展到对人为影响及湿地恢复的研究.研究方法由定性描述向定量化发展,手段由简单的资料查阅、野外调查发展到对3s等先进方法技术的应用.研究湿地演化进展,对于湿地演化的研究内容的深入、研究方法的发展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对湿地自然功能的利用和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7.
<正>湿地,是指以水为主要因素控制环境和相关动植物的生态系统,其生态价值巨大,在保持水源、抵御洪水、净化环境、调节气候、维护生物多样性等诸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保护湿地是应对气候变化对全球威胁的自然解决方案,它能吸收二氧化碳,有助于减缓全球变热和减少污染,被称为“地球之肾”。仅泥炭地的碳储量就相当于世界上所有森林碳储量总和的两倍。湿地还可以缓冲洪水、干旱、飓风和海啸影响,并建立应对气候变化的复原力。但当湿地受到破坏时,也会排放大量碳。  相似文献   

18.
湿地功能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湿地是地球上具有重要环境功能的独特生态系统,湿地组分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了湿地重要的生态功能。简要阐述了湿地在蓄水、调控径流、净化和过滤、调节气候以及提供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等方面的功能,分析了影响湿地功能的自然、社会因素,介绍了湿地功能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情况,并对未来湿地功能研究方向进行了初步展望。  相似文献   

19.
江汉平原(四湖地区)和洞庭湖区湿地的分类与分布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成因、水文、植被、土质和地貌特征等,从系、类、属、种和亚种5个层次对江汉-洞庭平原的湿地进行了系统分类.划分了河流湿地、湖泊湿地和人工湿地3个湿地生态系统;河流水面、湖泊水面、人工水面、河流沼泽、湖泊沼泽和水田6个湿地类.还划分了9个湿地属、18个湿地种和9个湿地亚种.利用卫星遥感影像对湿地进行了调查和制图,分析了湿地的分布特征,讨论了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对湿地分布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湿地是具有多功能的生态系统,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之一,它有调节气候、补充地下水、降解环境污染、蓄洪抗旱、控制土壤侵蚀、促淤造陆、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多功能,被人们称为“自然之肾”。中国湿地的主要特点(1)类型多:中国湿地包括沼泽地、泥炭地、湖泊、河流、河口湾、海岸滩涂、盐沼、水库、池塘、稻田等各种自然和人工湿地,除苔原湿地外,几乎拥有《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