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4 毫秒
1.
山地土壤动物群落垂直分布格局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物多样性垂直分布格局及其形成机制是山地生态系统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较之于植物物种垂直分布格局研究,土壤动物垂直分布格局的研究尚处于初期阶段.近年来,随着生态系统研究网络布局的不断完善,山地垂直梯度上土壤动物分布格局的研究得到了较快发展,主要取得了以下成果.(1)土壤动物群落沿山地垂直梯度上的分布模式主要为下降型、上升型、单峰型和无趋势4种;(2)气候、土壤、植被以及坡向和微地形等是影响山地土壤动物多样性、群落结构和垂直分布格局的重要因素;(3)当前对山地垂直梯度上土壤动物群落的微观研究相对不足,未来应加大模型的应用研究(如物种-多度分布模型、生态位分配模型等),着重探究气候变化背景下土壤动物各功能类群的多度分布、建群过程和对全球变化的响应机制.  相似文献   

2.
在乌金山适合地段沿海拔梯度设置11个样地,采用数量分类,对乌金山植物群落类型、物种组成和物种多样性的垂直分布格局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随着海拔的升高,森林群落依次为油松林、侧柏林、油松侧柏混交林、油松山桃山杏混交林、白皮松林、油松白皮松混交林.(2)11个样地中共调查到乔木13种,灌木16种,草本31种.(3)物种丰富度成明显的单峰分布格局,最大的丰富度出现在中海拔群落中.木本植物的物种丰富度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下降,草本植物的物种丰富度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先增加后下降.(4)沿海拔梯度森林群落的最大树高、最大胸径、平均树高和平均胸径等群落结构均呈单峰分布格局.(5)α多样性沿海拔梯度变化趋势与物种丰富度相似,但没后者明显.β多样性随海拔的升高而有所降低,在低海拔较高.(6)在调查的海拔范围内,海拔梯度是影响植物群落分布的主要因子,坡度坡向为次要因子,海拔比坡度坡向对群落的结构特征、物种丰富度以及(α、β)多样性的影响更大,而在局部尺度上,人为干扰以及小地形导致的生境异质性对群落物种多样性有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以长三角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为研究对象,以1990、1995、2000、2005和2010年五期土地利用现状遥感监测数据和2010-2014年统计数据为基础,采用网格化统计方法、局部空间统计(LISA)方法、城市扩张动态度指标和地理探测器方法,比较研究了两个城市群地区城市扩张的时空特征和驱动力机制.研究表明:(1)长三角地区城市快速扩张期主要在2000-2005年和2005-2010年后期两个阶段,在2000-2005年长三角地区城市扩张净增面积(2 759km2)、净扩张率(36.63%)、年均扩张率(7.33%)均达到最高.而中原城市群地区主要在前期三个阶段(1990-1995年、1995-2000年、2000-2005年)出现快速扩张,在前两个阶段其城市扩张净率和动态度均高于长三角地区.(2)长三角地区城市扩张过程呈现出"点-轴-波式循环"模式,中原城市群则以传统自然的"点-轴-网"模式扩张.长三角地区在四个城市扩张阶段中,都出现了显著的城市扩张空间热点区域,并且随着扩张阶段的不同,扩张热点区域动态转移,而中原城市群城市扩张却未出现空间集聚现象,并没有表现出显著的空间异质特征.(3)长三角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城市扩张均受到经济因素、人口规模、居民收入、产业结构、交通以及地理要素等因素影响,两者不同的是:经济因素是长三角城市群城市扩张的主要驱动力,而中原城市群城市扩张的主导因素却是人口因素.  相似文献   

4.
内蒙古灌木群落物种丰富度与气候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验证几种重要的物种多样性地理格局假说(水分能量动态假说、生产力假说、寒冷忍耐假说、生态学代谢假说)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灌木群落中的适用性, 对内蒙古中西部地区1100 km样线内的灌木群落进行调查, 结合气候数据、植被归一化指数研究不同气候或生产力因子对群落物种丰富度的解释能力。同时研究了不同功能型的植物在物种多样性?气候关系方面的差异, 包括不同的生活型(木本、草本)、水分生态型(旱生、中旱生、中生)。结果表明: 1) 水分能量动态假说能较好地解释本研究区灌木群落多样性的地理格局, 植物能获得的有效水分是影响物种丰富度的主要因素; 2) 研究结果与代谢假说的预测相反, 该假说无法解释干旱、半干旱区的群落多样性格局, 结果不支持寒冷忍耐假说在研究区的适用性, 而生产力也只能解释部分功能型的物种丰富度; 3) 不同功能型的植物对气候、 生产力梯度的响应表现出很大的差异, 物种的生态特性以及种间相互作用对物种丰富度格局有着重要的影响, 深入理解群落的构建机制可能是理解生物多样性的地理格局所必需的。  相似文献   

5.
为了验证几种重要的物种多样性地理格局假说(水分能量动态假说、生产力假说、寒冷忍耐假说、生态学代谢假说)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灌木群落中的适用性,对内蒙古中西部地区1100 km样线内的灌木群落进行调查,结合气候数据、植被归一化指数研究不同气候或生产力因子对群落物种丰富度的解释能力。同时研究了不同功能型的植物在物种多样性气候关系方面的差异,包括不同的生活型(木本、草本)、水分生态型(旱生、中旱生、中生)。结果表明:1)水分能量动态假说能较好地解释本研究区灌木群落多样性的地理格局,植物能获得的有效水分是影响物种丰富度的主要因素;2)研究结果与代谢假说的预测相反,该假说无法解释干旱、半干旱区的群落多样性格局,结果不支持寒冷忍耐假说在研究区的适用性,而生产力也只能解释部分功能型的物种丰富度;3)不同功能型的植物对气候、生产力梯度的响应表现出很大的差异,物种的生态特性以及种间相互作用对物种丰富度格局有着重要的影响,深入理解群落的构建机制可能是理解生物多样性的地理格局所必需的。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文峪河上游干流3个河段两侧9个河岸带样地及其毗邻高地12个样地的调查资料为基础,用DCA排序法及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研究了各类群落物种分布格局及丰富度,结果显示:①河岸带植被存在从源头到下游的纵向格局和从河边到高地的侧向格局,其中纵向格局主要与海拔变化带来气候、土壤等因素的梯度分布有关,侧向格局是相对河流距离、相对河面高度、土壤湿度和养分梯度等因子的综合反映。②DCA排序不仅适合较大尺度下群落生境差异的分析,也适合很小范围内群落生境差异的分析,排序轴可以用海拔、相对河面位置和相对河面距离等因素来解释;③高地群落比河岸带群落在乔木层和草本层有更高的物种丰富度,在灌木层则较低,具体到每个河段情况又有所差异,不能确定河岸带群落就一定比高地群落有更高的物种丰富度。④适当的干扰可以提高群落某些层次的物种丰富度,干扰过度会降低群落某些层次的物种丰富度。  相似文献   

7.
土地利用空间结构作为土地利用规划学科的核心问题,其多尺度研究对土地利用空间规划有重要参考价值.论文借助多维计量模型和GIS空间分析方法,从多维度、多尺度视角研究江淮城市群土地利用结构的空间分异规律,结果表明:(1)市域尺度上,江淮城市群市域土地利用多样化空间格局整体呈现中西部偏高,南北两侧偏低的递减格局,整体优势度指数偏低,但其空间格局呈现南北两侧高、中间低的异质特征,均匀度处于中等水平,且各地市空间分布格局与其优势度呈显著的负相关分布特征.(2)县域尺度上,江淮城市群土地利用多样化格局整体上呈现沿江地区高、沿淮地区低、江淮之间居中的空间分布特征,集中化指数空间格局由西北部向东南部呈现递阶下降的分布特征.与市域尺度相比,整体优势度较为明显,且各县区呈现以沿江低优势度指数地区为轴线,以霍邱县、寿县和石台、铜官山区等高优势度指数地区为两翼的非对称性"凹"字型空间分异特征.  相似文献   

8.
建设用地空间分布格局的研究对于揭示社会经济空间差异、探寻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和城乡统筹发展方式等问题都有重要的意义.利用vcm研究方法和距离衰减趋势研究方法对安福县建设用地空间分布格局进行研究,得出:(1)安福县建设用地分布较为集中,沿主要交通线分布和沿中心城镇周围分布是其总体特征;(2)随着距县域主要道路距离的增加,建设用地比重以)y=52.725e-0.861x的模型逐渐递减;(3)全县范围来看中心城镇对于建设用地空间分布有着重要的影响,建设用地比重随距离各级中心城镇距离的增加而逐渐递减.  相似文献   

9.
科学测度和系统解构城乡融合水平对于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意义重大.以2010年、2014年和2019年为研究时点,从空间、经济、社会三维度构建指标体系测度长江中游城市群城乡融合发展水平,运用LISA时间路径分析城乡融合时空动态性特征,通过障碍度诊断模型揭示城乡融合发展障碍因素并对其进行阻力模式划分.结果表明:(1)2010—2019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时序变化呈“V”字型,表现出“先减后增”的发展态势;空间上城乡融合高水平区主要围绕武汉城市圈、省会城市分布,低水平区多分布在环长株潭、环鄱阳湖城市群外围.(2)研究区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变动幅度较小,局部空间结构稳定,空间依赖效应整体较弱,表明城乡融合水平空间结构的动态变化主要受城市本身发展因素影响,邻近城市对其影响较弱.(3)现阶段城乡融合发展主要受空间融合、经济融合和社会融合共同影响,城市空间扩张、产业结构转型、道路交通通达性和网络覆盖率是研究区城乡融合发展的主要障碍因子.  相似文献   

10.
根据2000年和2010年长株潭城市群核心区TM遥感影像解译数据,进行景观分类和景观格局指数选取,采用移动窗口、梯度分析方法,揭示十年间研究区景观格局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农田景观为基质景观,其它景观为镶嵌体景观,景观类型转移呈现出林地和灌丛向农田和城镇转化,农田向城镇转化的过程;从景观指数的空间分布来看,最大斑块指数高低值呈南北分散分布,景观形状指数和斑块密度低值在城市中心,高值主要在城市边缘,香农多样性指数高值沿湘江呈带状分布,上述指数十年间变化主要发生在城市周围;通过景观格局指数梯度分析得知,各景观格局指数具有明显的梯度效应,十年来城市中心及边缘变化较大,城乡结合部基本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11.
利用NCEP/NCAR和FNL再分析资料,并结合长三角城市群地面气象观测数据,探讨了2014年1月18—25日长三角城市群一次重污染天气过程的气象成因以及污染物路径分析。结果表明,污染期间随着相对湿度和PM2.5浓度的升高,大气能见度明显降低。2014年1月影响我国的东亚冬季风势力偏弱,导致重污染期间冷空气活动偏弱;此外,垂直方向上出现逆温,限制垂直运动的发生、发展。上述因素有利于长三角地区污染物在近地面层堆积,导致重污染天气的发生发展。污染物从温度高的地方向温度低的地方扩散。低空气温低时,不易形成对流,促使污染物在长三角地区堆积。HYSPILT模式模拟显示污染物主要来自山西、河北一带,以平流和弱辐散的方式向长三角地区输送。大气化学模式WRF-Chem可较好地模拟出PM2.5浓度的变化过程,可用作长三角城市群重污染天气预报的业务模式。  相似文献   

12.
城镇化质量和规模是衡量城镇化发展水平的两个方面,二者发展的时空错位是当前中国城镇化发展所面临的重要矛盾.文章选取长三角城市群26市为研究对象,运用线性加权综合法对2009—2019年城镇化质量与规模进行综合测度,通过泰尔系数、标准差椭圆模型和空间重叠性、空间错位指数及空间回归模型探究其时空格局、错位程度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 1) 研究时段内,城镇化水平由“规模驱动”转向“质量驱动”,其变化取决于中低水平城市数量的替变转移上;随时间维度变化,城镇化质量提高显著,内部差异逐步缩小;城镇化规模内部差异扩大,规模结构不合理现象有所突显.2) 空间分布上:城镇化质量始终以中水平地区为主,高水平地区不断增加,低水平地区持续减少;城镇化规模始终保持“中部凸起”的分布格局,中等规模城市逐渐取代了小规模城市,成为区域主导的城镇化规模类型.3) 城镇化质量与规模空间错位:长三角城市群城镇化质量与规模存在明显的空间错位,且城镇化质量与规模的空间错位现象主要由小部分城市的不匹配造成的.4)城镇化质量与规模的空间错位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人均GDP、每万居民拥有公共交通车辆、人口城镇化率、土地城镇化率和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对空间错位指数有显著影响,其中人均GDP和土地城镇化率对空间错位指数贡献最大,其他因素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长三角机场群的发展现状,提出当前长三角机场群面临密度偏低、机场群与城市群空间匹配失衡、协同分工尚未形成、零和思维依然存在等问题,从机场密度、等级体系、功能协同和区域管治等4个方面介绍了欧美成熟世界级机场群的发展状况和建设经验,对长三角建设世界级机场群提出4点建议:一是建设上海大都会区机场群先行,提升环沪机场密度;二是以主要都市圈为抓手,分步有序建设长三角机场群;三是实施差异化定位,打造功能协同的都市圈机场群;四是设置跨行政区机场群管治机构,促进跨区协调。  相似文献   

14.
从旅游城市群的角度出发,构建旅游总量、质量、效益、成长力和发展总实力的区域旅游竞争力指标体系,以我国东部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的15个旅游城市为研究对象,选取2002-2007年连续6年的数据,运用均方差方法测算指标得分,比较分析三大区域的旅游竞争状况、指标特征和演变趋势.结果显示,整体上环渤海的旅游竞争实力最强,长三角次之,珠三角最弱,但就其具体指标特征看,三大区域的优劣势存在差异.环渤海在旅游总量、质量、成长力方面占优势,但效益最低;长三角在旅游总量、质量方面虽然次于环渤海,但效益最高,具有很大的成长空间;珠三角在旅游效益方面有一定优势,成长力较稳定,但旅游总量、质量与环渤海和长三角存在差距.  相似文献   

15.
"多中心、网络化"作为城市群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正在成为京津冀城市群发展的强大动力,并将推动其成为继长三角、珠三角之后的我国经济增长"第三极".借助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以京津冀城市群13个构成城市间的经济联系网络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5年间,京津冀城市群整体网络密度显著提高,城市间经济联系频繁而密切;北京与天津、唐山等次中心城市交流与合作加强,京津冀多中心发展格局初具雏形;石家庄依托其省会城市的优势,在城市群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城市群内部其他城市间经济联系广度和深度不断增强.  相似文献   

16.
提出了论文的理论依据和计算方法,以总人口和非农业人口为限制性因素,选择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和三大城市群的平均水平作为目标城市群,分别计算中原城市群相应指标的虚拟值和各个虚拟值占目标城市群相应指标的比重,经过分析认为:中原城市群经济是不整合的.  相似文献   

17.
基于价值量、热点分析、最小累计阻力(MCR)模型和距离衰减等多种方法和模型,量化分析长三角城市群2010年和2018 年的生态系统服务供给和需求,揭示其供需盈亏关系;根据整体供需空间格局,确定生态源地到生态需求地的生态系统服务空间流转路径与价值流转量.结果表明:长三角城市群2010年和2018年生态系统服务供给变化微小,而生态系统服务需求显著增长;生态系统服务供给呈南高北低的分布形态,生态系统服务需求呈东高西低的分布形态;供需盈余区主要分布于皖南山地丘陵,供需赤字区主要分布于经济发达城市的主城区;研究年份内,供需平衡区面积减少,供需失衡区面积增加,经济发展与土地利用变化导致供需空间异质性增强;将生态源地与生态需求地之间的重要生态廊道作为生态系统服务空间流转路径,2010年和2018年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流转总量分别为127.1,272.6亿元.  相似文献   

18.
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为研究对象, 基于该区域2005—2017年人口变化、经济优化、社会发展以及水资源利用等数据, 通过构建城市化综合评价体系, 对该区域城市综合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 利用改进的水足迹计算方法, 对水资源利用效率进行分析, 量化及验证城市化水平与水资源利用效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1) 从城市化发展水平来看, 可将珠三角城市群划分为4个等级, 其中广州市和深圳市处于高水平城市化等级; 2) 通过水足迹计算方法, 得出2016年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水足迹总量为580.58 亿m3, 显著大于根据《2016年广东省水资源公报》中数据计算得到的结果(289.90 亿m3); 3) 在城市化发展的不同阶段, 水足迹总量变化趋势不同, 阶段性特征明显; 4)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 水资源利用效率将会提高。  相似文献   

19.
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评价方法及其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在此背景下,水利部于2013年提出水生态文明建设,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逐渐成为国内水资源管理研究的热点,其评价方法及指标体系均在不断发展之中. 在已有研究中,多运用层次分析法、Delphi法、主成分分析法等主观赋权法进行评价. 熵值法因其客观、科学性近年来在生态评价中得到广泛应用. 本文对比归纳主观赋权法与熵值法在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评价中的应用。论述了熵值法在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评价中的可行性,并以长江经济带城市群为例进行评价. 结果表明:长三角城市群、成渝城市群和长江中游城市群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评分分别为0.584 6、0.485 2和0.556 6分,长三角城市群与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水生态文明建设明显好于成渝城市群;评价结果与当前长江经济带城市群的水生态文明水平基本一致. 熵值法能够满足水生态文明城市评价的数据和范围要求,且能有效避免主观影响,对于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评价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0.
 从空间匹配角度探究空气质量与土地集约利用的相互作用关系及影响因素,对缓解空气污染、创新城市节约集约用地新模式具有重要意义。利用趋势面、空间自相关、重力模型、空间错位模型、灰色关联度模型等方法对全国29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与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空间分异规律、空间匹配关系及其驱动因素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2017年全国城市空气质量在空间上呈现出以冀中南城市群为核心向外逐渐好转的中心-外围结构,集聚特征显著;全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在空间上呈现出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为核心向外扩散的多核空间结构,集聚特征亦比较明显。(2)全国城市空气质量与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在空间上存在不完全协同、匹配现象,负向错位区主要分布在京津冀和长三角城市群,错位强度呈核心-边缘的空间结构,正向错位区分布在东北、西南、西北和南部沿海地区,错位强度呈现出由东南向西北方向递减的空间分布格局;空间错位贡献度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性,东部地区尤为突出。(3)全国城市空气质量与土地集约利用两系统总体关联度较强,其中影响空气质量的污染物浓度以及影响土地集约利用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建成区绿化率和地均工业废水排放量等因素为造成两系统空间错位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