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提出一种快速判定静态电压稳定的新方法,基于广义Tellegen定理推导出静态电压稳定基本判据;通过分析该静态电压稳定判据的物理意义,给出了电压稳定判据,研究结果表明,该判据简捷,实用,能为在线电压稳定分析与控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变电站电压稳定性的实用判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给出了基于变电站实时信息和电网准实时信息的电压稳定性实用判据。利用该判据能有效地预测节点电压稳定裕度,并用IEEE-14节点系统对判据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3.
利用电网的准实时信息和变电站实时信息计算出的电压稳定实用判据,提出了地区电网节点电压稳定控制区的概念:当电压下降时,电网各节点能根据本地区的电压稳定实用判据自动地形成紧急电压控制区域,进行分层实时控制。并用IEEE-30节点系统对软件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4.
从统一关联的角度,重新审视静态电压稳定的机理,并以图形的方式加以直观解释,获得静态电压稳定判据.通过三维图形分析,指出静态电压稳定是由电源侧特性与负荷侧特性共同决定的,各种二维平面分析可以统一到三维空间中.  相似文献   

5.
通过分析指出宜采用接地电阻和网格电压,作为变电所接地网的安全判据,并介绍了网格电压的计算方法和接地网的均压新技术.  相似文献   

6.
传统的基于区域图控制的变电站电压无功综合控制方法对短期负荷波动的抗干扰能力较差,为解决该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变电站电压无功综合控制算法数学模型,该算法模型由启动判据、负荷预测结果修正算法、动作判据、区域配合算法几个数学模型构成,文中给出了这些模型的数学表达式,并给出了这些数学模型怎样与超短期负荷预测结果相结合来实现地区变电站的电压无功综合控制的方法,采用该算法研制的设备的变电站的运行结果证实了该算法模型的正确性与优越性.  相似文献   

7.
通过分析指出宜采用接地电阻和网格电压,作为变电所接地网的安全判据,并介绍了网格电压的计算方法和接地网的均压新技术。  相似文献   

8.
风力发电具有波动性和间歇性,且分散接入配电网系统,势必影响并网系统电压稳定性.首先从静态电压稳定性角度出发,采用PV曲线潮流分析法,根据风电并网系统潮流计算,推导出基于潮流解存在的静态电压判据L以及基于考虑综合参数的电压—有功灵敏度的静态电压稳定裕度Kp;然后,研究提出了风电并网系统静态电压稳定充分必要条件,给出了风电并网系统静态电压稳定性流程框图与判别步骤;最后,实验验证了风电并网系统静态电压稳定充分必要条件的正确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善风电并网系统静态电压稳定性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二阶压控电压源型滤波器稳定工作条件的证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运放工作状态的判据,系统地证明了4种二阶压控电压源型滤波器稳定工作的条件,同时给出了用作正弦波振荡器的条件。  相似文献   

10.
为找出单相接地故障相判别的依据,本文采用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小电流系统接地过渡电阻对单相接地参数的影响,进而发现了发生不完全接地故障时各点对地电压的特征,从而总结出单相接地故障相的判据.  相似文献   

11.
电力系统电压静稳分析中的二阶指标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直观描述电力系统的电压稳定性 ,从静态稳定分析的需要出发 ,提出了对电压静稳指标的要求 ,建立了新的基于网损灵敏度的二阶指标。计算比较了试验函数、最小奇异值和网损灵敏度二阶指标的特性和优缺点 ,并用于电力系统事故排序。结果表明 ,上述二阶指标都能为系统实时监控和事故排序及制定控制策略提供有效的信息。基于网损灵敏度的二阶指标具有物理概念明确、计算量小、线性特性较好的优点 ,适合于在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无功功率对电力系统可靠性的影响,涉及无功功率短缺及由无功电源故障引起的相关的电压稳定性问题,定义了无功功率缺乏引出的的可靠性指标。并以太原220kV电网为例,用传统的切负荷方法和无功功率就地补偿的方法分别计算了电力系统可靠性指标,利用MAT-LAB程序实现了所提方法,对得出的结果加以比较,验证了方法的正确性。分析结果将为系统规划和管理人员提供电压和无功管理方面重要的实用信息。  相似文献   

13.
含风电场电力系统电压稳定裕度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量风电并网运行将会影响电力系统电压稳定性,为准确评估风电对电力系统的影响,提出了一种求取含风电场系统电压稳定裕度概率分布的算法。该算法在计算电压稳定裕度与风速之间的灵敏度矩阵的基础上,求取各风电场风速分布的中心距以及各阶半不变量,利用G ram-Charlier级数反变换得到电压稳定裕度的概率分布。在IEEE 39节点标准测试系统中进行了测试,计算结果表明了该算法的正确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4.
山西天龙山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应用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对山西天龙山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天龙山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指数与海拔高度有较密切的关系,随着海拔的升高,植物群落的丰富度指数呈上升趋势,均匀度指数呈平缓下降的趋势,多样性指数变化趋势不明显;天龙山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明显受群落类型和群落结构的影响,群落结构越复杂,丰富度指数和物种多样性指数越大,均匀度指数越小.  相似文献   

15.
高速公路隧道交通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13  
根据高速公路隧道交通流变化规律及交通运行环境特性,提出了高速公路隧道交通环境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从最佳服务水平、最小运营费用的角度出发,按照各种评价指标对高速公路隧道交通运行环境影响的显著程度,采用德尔菲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对指标进行对比分析,从交通影响因素指标、环境影响因素指标、动态影响因素指标3个方面,建立了高速公路隧道交通运行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并探讨了各评价的功能,旨在为高速公路隧道交通运行环境评价的实施提供理论基础。最后,对京珠高速公路粤境韶关段隧道的交通环境评价指标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该评价指标体系简便实用,符合实际。  相似文献   

16.
宝天曼栎类天然林物种多样性海拔分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宝天曼32块样地的4种物种多样性指数进行计算机处理及分析,发现乔木的物种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PIE的较大值均出现在高海拔和低海拔高度,低值出现在中等海拔高度;灌木的多样性指数较大值出现在中等海拔高度,较小值出现在高海拔和低海拔高度;草本的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种间相遇率的较大值出现在中等海拔高度.灌木的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种间相遇率均大于乔木和草本.  相似文献   

17.
影响水库可持续发展指标的灵敏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水资源的日趋紧张,评价水库现状,研究探讨水库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己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在以往的研究中,虽己有一些文献进行过研讨,但在众多的评价指标中,哪些指标为主要指标,哪些为次要指标,在水库的运行过程中应注意哪些关键指标等等,是人们更为关注的问题.以江苏省某水库为例,对其运行、管理及周围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进行调查,并对调查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在已有多层多项指标体系基础上,应用层次分析法研究各基层指标对综合指标的影响程度,找出了以结构安全评价指标等为主的8个关键指标,为该水库的长效运营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奇异性指数分析方法可以用于地球化学局部异常的圈定和奇异性程度的度量,其具有尺度不变性和自相似性的特征,使之能够对覆盖区地球化学弱异常信息进行有效的提取。在总结了奇异性指数理论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以赤湖-三岔口地区地球化学数据为例,对该区铜元素进行奇异性指数填图,并对奇异性指数填图法与传统异常填图法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奇异性指数能够有效地在覆盖区提取地球化学元素弱异常信息。  相似文献   

19.
以1961-2016年河南省17个气象站逐日最高、最低和日平均气温数据为研究对象,运用Sen’s倾向估计、Mann-Kendall检验、R/S分析和空间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河南省16个极端气温指数(冷指数和暖指数)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过去的56年,河南省极端气温冷指数和暖指数均呈暖化趋势.其中,霜冻日数、冷夜日数、暖夜日数和生物生长季暖化趋势最显著.空间上,河南省各地极端气温冷指数和暖指数均呈暖化趋势.其中,郑州、开封、新乡、三门峡等地暖化趋势最显著.极端冷指数开始变暖、显著变暖和变暖突变时间均早于暖指数,且冷指数变暖幅度大于暖指数,说明冷指数对全球变暖更敏感.河南省极端气温冷指数和暖指数可持续性均较强,意味着河南省极端气温指数暖化趋势将持续.  相似文献   

20.
石人山自然保护区秦岭冷杉群落物种多样性和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20个样地资料,对石人山自然保护区的秦岭冷杉群落物种多样性和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5个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存在一定差异,且它们明显受群落类型和群落结构的影响,群落结构越复杂,物种丰富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就越大,均匀度指数就越小;5个秦岭冷杉群落各生活型的物种多样性指数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是差异不一定具有统计学意义;利用改进的M.Godron稳定性测定方法测得的5个群落的稳定性都极低,而且群落的稳定性和多样性之间没有明确的关系,说明群落都处于一定的动态变化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