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西方骑士传奇与中国武侠小说是植根于不同文化土壤的两支武林奇葩,作为同时生于封建社会的两种文学,骑士传奇早已销声匿迹,而中国武侠小说至今仍然兴盛,探讨这一文学现象,对我们认识和掌握文学发展规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学大有益处。  相似文献   

2.
平江不肖生在中国现代文学的数个领域都具有开宗立派的地位,他是遣责小说大师,留学生小说鼻祖和现代武侠小说开山宗师。其最重要的文学成就是武侠小说。所作《江湖奇侠传》被视为现代武侠小说的先驱。他奠定了现代武侠小说的基础,所打造的江湖开启了和旧的侠客传奇迥异的新面目,现代武侠小说中的一些重要概念、思想,或是从他这开始,或是经他发扬光大。他在现代武侠小说领域的宗师地位始终是不可撼动的。  相似文献   

3.
李白研究已经成为当今古代文学研究的“显学”,其影响已超越国界,走向世界。李白研究的著作如雨后春笋,佳作倍出。杨海波先生的《李白思想研究》就是其中之一。他从李白的哲学观、伦理观、宗教观、人生观、价值观、文学观、妇女观、战争观、社会交往观以及忧患意识、审美意识、英雄意识、反传统意识等十多个方面,全面系统地分析了李白的思想,探讨了李白思想的全貌。这些分析言之有据,合情合理,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相似文献   

4.
由于对传统的因袭和对大众口味的迎合,新武侠小说作家在创作中遵从男性视角以及对男权潜意识的向往使作品在女性观上基本没有什么突破,因而在女性形象的塑造上显得底气不足而有先天缺陷,他们的作品塑造的只是男性希望看到的女性,而不是真正的女性。新武侠小说建立的是一个美妙的以“情”“义”为出发点的男人的乌托邦,因而在女权主义高涨的今天,这一文学样式的衰落是可预期的。  相似文献   

5.
英雄作为社会史化认可的行为模范,是一个民族的代表性人物;英雄观体现人们对何为英雄的认知。《三国演义》和《伊利亚特》作为中西古典文学的代表性作品,均塑造了令人印象深刻的英雄形象。考察英雄形象背后的文化特征和价值观,挖掘中西文化异同,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文学的社会文化内涵,更为深刻地感受文学和文化的交融。  相似文献   

6.
英雄神话中蕴含了一个民族的英雄观,即对英雄的认同标准。不同文化对英雄认同标准的差异,折射出其民族的性格、精神和价值取向。文章通过对中希神话中英雄特点的比较,从英雄的性格标准、道德标准和命运标准三个方面,解读中西方文化在英雄认同标准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古希腊悲剧《俄狄浦斯王》与金庸的武侠小说《天龙八部》分别讲述了两个行动中的英雄如何与命运、与社会相抗争的故事。透过这两个表面相似的人物,我们可以发现导致这两种悲剧的分别是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价值现念,是中西方两种异质文化之间的差异。《俄狄浦斯王》的悲剧是源于古希腊的命运观,是命运悲剧;而《天龙八部》乔峰的悲剧则是源于中华民族的民族观,是社会悲剧。  相似文献   

8.
沈从文不是超然于世外的作家。其文学观呈现出鲜明的两面性。一方面张扬文学本体性,致力于文学独立自由,拒斥政治,商业对文学的侵蚀。另一方面,又继承了五四文学启蒙,改造国民性的传统,把文学作为社会改造的工具,有浓厚的功利色彩。其自由观与功利观分别有其合理性与局限性,貌似对立,实现有内在一致性。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当代文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十七年文学特别是革命历史小说被赋予了特殊的意识形态功能,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了国家的思想文化建设,发挥了其合法性论证以及教育群众、打击敌人的政治性功能。然而这些功能的实现,只能通过革命历史小说的文学创作才能体现。因此,其无法回避的就是文化资源的选择、吸收以及转化的问题。而传统武侠小说自然纳入了它的视野之中。  相似文献   

10.
反映论的文学观、工具论的文学观、人本主义的文学观都是内在于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体系当中的,它们构成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本支点。三个支点之间有一种相互限定的关系:反映论的文学观如果不加限制,会走向缺乏价值关怀的自然主义;工具论文学观的恶性膨胀,则曾经使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现实主义品格丧失殆尽。卢卡奇等人对马克思主义中人本主义思想的发现,揭开了长期以来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一个盲区,保证了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体系的完整性。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古希腊罗马文化、希伯来文化特质的研究,挖掘出西方文化的基础和精神内涵;通过对宗教、战争在民族融合中的表现、影响,阐发二者在古代西方文明、文化互动、互补、整合中对文学的影响:体裁上以神话、史诗、英雄传说、英雄史诗和教会文学为主,文学的精神内核表现出世俗人本意识、宗教人本思想的特征,其合理成分——仁爱、宽恕、平等等观念对后世文学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2.
作为前五四时期积极倡导白话文学和文学的启蒙工具论的思想者,刘师培语言-文学观的形成一方面依赖于他对中国传统语言-文学经验的考察分析,另一方面也与他的革命者身份及相关的政治诉求息息相关.但刘师培对中国历史上语言-文学演进现象所作解释的意义,主要地并不是在实践意义上,而更多是在学术和理论认识意义上.无论是他对历史上各种文体之间相互影响又相互制约的关系形态的分析,还是对方言俗语、外来语等对汉语发展影响的分析,大体上反映出其语言-文学观仍然属于一种客观唯心主义的语言-文学观.  相似文献   

13.
"英雄"曾经是文学文本的主题,英美文学也不例外.但是现当代英美文学中的传统"英雄"已经消失.本文探讨了"英雄"出现和消失的原因,分析了西方现代人的精神位移和对存在的重新定义,指出传统价值体系的崩陷和对存在的迷惘是其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言情武侠小说在中国源远流长,早已形成了专门的文学类型与样式。但一段时期以来,我们对“热得灿烂”的各种言情武侠小说抱有一种“高雅”的偏见,认为这种小说底蕴单薄,格调低下,读之,轻则影响学习和生活,重则诱人误入歧途。大学中文系学生在学习现当代文学时教师往往囿于多年来形成的文学和文化观念,不愿意或不屑讲这类作品,以致有些学生对这部分相当大众化,而实际上在现当代文坛也应该占有一席之地的文学种类知之甚少。  相似文献   

15.
我爱看武侠小说,当小说里的那些主人公的性格、命运都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时,我都想起了他们的名字,总是那么亲切,那么有趣。金庸《天龙八部》的绝顶英雄乔峰,其武功、人品、气慨真是让人啧啧称叹,“乔峰”中的“峰”,我们常说“山高人为峰”,可见他的人格魅力、武功境界正是高山上的那个顶天立地的英雄。  相似文献   

16.
本文将中国当代史诗小说作为20世纪一种重要的文学现象加以审视,通过具体作品阐述了这一文学现象的基本特征,并以“英雄史诗”“世俗史诗”“现代史诗”概述了它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认为,20世纪中国文学特别是新中国文学50年的历史定位问题,难度并不在定位本身,关键是首先廓清定位之外的基本观念。这就是:文学的整体观念、文学的本体论、辩证唯物的认识现、开放的发展的文学观。文章认为,定位的史学方法亦十分重要,目前常见的几种方法有:编年史的方法、文体分类法、观念统辖法、全角透视法。而后两种方法较为新鲜,颇多创意。  相似文献   

18.
英雄命题与人道主义作为不同的价值体系在军事文学发展的不同时期有着支配地位此消彼长的互置。“十七年”——20世纪80年代初的军事文学覆盖于英雄命题之下,人道主义则居于次要地位;80年代中期以后,复归的人道主义逐渐消解了英雄命题,但与此同时也消解了自身,使昔日的“英雄”只能以“英雄”的碎片而存在。  相似文献   

19.
中国近代悲剧精神产生于中国近代社会“内忧外患”的现实土壤,具有忧患意识、抗争意识及深切的痛苦体验等特征,它在近代文学中具体表现为:作为一种戏剧类型的悲剧得到明确提倡,传统叙事文学中的“大团圆”结局被突破,英雄悲剧及其崇高性特征得以充分展现。在一定意义上讲,中国近代悲剧精神是中国文学现代性的重要表现,也是中国文学由古典向现代过渡的重要表征。  相似文献   

20.
西晋太康时期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进行模拟创作的初创时期。这一时期的模拟观与后世不同,主张“师其意不师其辞”。其模拟创作主要分为拟乐府类、拟古诗十九首类等五大类型,在中国诗歌史上具有一定的文学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