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文从系统论的思想出发,研究了区内印支运动以前的若干古老构造体系稍微固结之后又发生的非联合复合构造体系,即是经印支运动对古老体系扭动、位错、旋转所造成的一系列有其成生联系的陆梁、陆槽及其更次级的凹陷沉积盆地、穹隆、莲花状、涡轮状、“S”型、多字型等构造,以及与其相伴随的岩浆侵入喷出活动、多金属矿化带、矿床、矿体等是一系列有规律的组合,这种组合是在统一的应力场条件下形成的反“歹”字型构造体系。  相似文献   

2.
蠡县斜坡位于饶阳凹陷的西部,整体为SE倾向、NE走向的单斜构造。斜坡断裂十分发育,断裂走向多为NE或NEE向,与斜坡倾向大致垂直。断裂样式主要为雁列式阶梯状断裂和主干断裂与次级断裂构成的Y字型、反Y字型、树枝状组合断裂,反映所受拉张和张扭应力作用较强烈。斜坡由高阳、雁翎和西柳三个构造带组成,雁翎构造带多发育断块和小型断层鼻状构造,高阳构造带发育较大规模的断层鼻状构造,西柳构造带发育小型的地堑式断槽构造,断块和小型断层鼻状构造发育。斜坡发育期主要位于沙一段—东营组沉积期,喜马拉雅早期构造运动对斜坡的发育具有重要作用,沙河街组中、下部沉积期属于深层古隆起构造背景上的继承性披覆发育期。  相似文献   

3.
李志兴 《科技信息》2011,(29):38-38,111
鄂尔多斯盆地是发育在古生代华北克拉通基底之上的中生代内陆河湖相沉积盆地。在中生代时期的区域构造背景上,其主要受到印支运动和燕山运动两次大规模造山运动作用的影响。印支运动奠定了中生代盆地的形态和构造格局,而燕山运动基本继承和发展了印支运动时期盆地的构造特征。  相似文献   

4.
自李四光教授创立山字型构造以来,淮阳山字型构造的研究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涉及淮阳山字型形成过程方面的论述尚少。安徽省和县至庐江一带是该山字型前弧东冀的东北邯分,笔者近二、三年中为研究该地区构造对煤田形成及分布的控制作用,曾参加过地面地质调查工作,从获得的地质资料分析,淮阳山字型前弧东冀有长期的、复杂的形成过程并可以分出成型前期、成型期及改造期。印支旋回及其以前的时期乃是区域上华夏系构造发育时期,燕山早期重接复合为山字型前弧东冀,燕山中晚期及其后它受到进一步的加强与改造,但前孤东冀构造仍然醒目。  相似文献   

5.
依据龙门山中段中生代盆地的基底性质、沉积构造组合和构造变形,论证了川西拗陷是在印支期发育于扬子板块活动大陆边缘的弧背(前陆)盆地,前陆盆地的构造变形是经印支期构造变动和喜马拉雅期叠加改造形成的推覆构造;并讨论了龙门山中段中生代前陆盆地的构造演化历史。  相似文献   

6.
作者提出了三山岛金矿剪切裂隙构成的断裂桥、藕节状、V字型“打开”和“羽状”连通四种导水构造模式,详细探讨了它们的成因,并对它们的展布方向及定位机制进行了研究,为该矿区防水工程的设计和深部矿体的开采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天井山构造位于龙门山冲断前锋带,浅层表现为一系列断片组成的后翼突破构造,中部以前展式发育的叠瓦状构造和断弯褶皱为主,地腹则发育叠瓦武构造和双重构造.经物理模拟检验了:①天井山构造印支期主要发育薄皮构造,由此可见该地区印支期动力学机制不是以挤压为主,而是受南北向挤压应力与北西—南东向重力滑覆共同作用.②喜马拉雅期天井山构造在北西—南东向挤压应力作用下变形序列为以前展式为主.③天井山构造存在多个滑脱层系,滑脱层上下形成分层变形、垂向叠置的不协调收缩构造变形.  相似文献   

8.
一浙江省构造体系的演变规律结合浙江地块沉积建造,岩浆建造,变质作用以及构造形变的组合分析,浙江地块自元古代以来,历经吕梁运动,雪峰运动,加里东运动,印支运动,燕山运动和喜山运动,由于  相似文献   

9.
我国第一个氯化物型团体钾盐矿床——云南江城勐野井钾盐矿,位于青藏滇缅印尼歹字型构造体系中部,思茅北北西——南东帚状构造带的东南隅,具有面积小(石盐面  相似文献   

10.
龙门山南段宝兴地区存在着多次推覆和多层滑覆现象,以及推覆滑覆叠加样式。该区存在着印支运动的遗迹,推覆构造在大部分地区切割了印支运动不整合面。造山过程经历了褶皱和推覆作用两个阶段,经历了印支期和喜马拉雅期造山运动。  相似文献   

11.
针对复杂断块群的特点,提出了断块模式的概念,并把现河庄油田划分为放射状、墙角状、平行弧状和入字型4种断块模式。探讨了各种断块模式的油气富集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断块模式的控油特点不同,即使是同一断块模式,在不同的部位,油气分布也不一致。其中,放射状构造的垒块、平行弧状构造的弧形断层内侧、入字型构造的锐角区是油气高产富集区。并进一步提出生油条件、储集条件、构造条件、构造应力场条件和断层封闭性条件是控制不同断块模式内油气分布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红旗坎地区整体为由北向南的双重逆冲推覆叠瓦构造特征,区内断裂发育。受NW—SE 向挤压应力作用,侏罗系主要发育SW—NE 向主控断裂和与之垂直或斜交的NW—SE 向或近南北向次级断裂。主控断裂由北向南逐次逆冲叠置,形成特有的前展式叠瓦状断裂组合样式和平面彼此平行呈“川”字型展布的断裂分布特征。红旗坎构造带从西向东呈现出叠瓦逆冲—叠瓦堆垛—叠瓦逆冲三段有所差异的双重叠瓦逆冲构造特征,其叠瓦逆冲构造发育期主要为侏罗纪末期,白垩纪末期逆冲推覆构造运动对红旗坎双重逆冲叠瓦构造的发育具有重要的作用,后经喜马拉雅期大角度逆冲推覆运动改造而定型。  相似文献   

13.
沾化凹陷是济阳坳陷的二级构造单元,多期构造演化,形成了新生代“多凸多洼”、“洼凸相间”的复杂构造格局。众多学者认为断陷盆地早期构造体系转换期为沙四段和沙三段之间,本文通过对沾化凹陷断裂活动、断裂发育及组合等综合研究,认为构造转换的时间应该是沙四上、下亚段之间。并指出其构造演化对沙四段成藏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4.
关于本区北西西向构造的体系归属问题,目前尚有不同的认识。我们依据:1) 在空间分布上,北西西向构造无论沿构造线的走向还是横向,与其邻侧的淮阳山字型构造西翼和区域性东西向构造的成分,均呈逐渐过渡的关系,成为一种折衷的构造形态和方位;2) 在成生的时期上,它的定型时期和强烈活动时期,与上述邻侧两个构造体系的主要成生时期(印支早期)和主要活动时期(燕山中期)是相同的;3) 在生因上,它是邻侧这两个构造体系的不同构造应力场,在同一时期发生在同一地区,而形成的联合应力场作用的产物等的上述各点,提出北西西向构造是一种联合构造。这一认识并在室内的模拟实验中基本得到验证。  相似文献   

15.
富顺场构造所处的大地构造位置为川北古中拗陷低缓褶皱带东斜坡。在川北古中拗陷的西北侧为龙门山推覆构造带,东北为米仓山构造带。区内沉积构造经历了加里东~海西期的克拉通盆地、印支早期的被动大陆边缘、印支中期以后的前陆盆地演化阶段。该区资源可靠、构造基本落实、生出盖组合好、海相陆相兼备,三叠、侏罗系有多套储层,深浅同有、原生、次生并存,具有丰富的勘探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16.
彭县地区飞来峰根据其内部构造特征和力学成因可分为两类──推覆体和滑覆体。推覆体是挤压环境下的产物,它形成于晚三叠世末期的印支运动。滑覆体是拉张环境下重力滑动的产物,它形成于燕山──喜马拉雅期。推覆体是滑覆体的“母体”。  相似文献   

17.
李建忠 《科技信息》2011,(13):439-439,452
中新生代是鄂尔多斯南缘构造发展的重要地质时代,研究区经历了印支旋回、燕山旋回多期次不同性质的构造作用而发展起来,表现出一系列的挤压、抬升构造变形事件,具有多期性和叠加性的特点。喜马拉雅期走滑与伸展构造作用对研究区印支-燕山期构造带的叠加与改造,给研究区印支-燕山期构造变形特征的恢复带来了很大困难。各期次构造运动形成的构造变形,即具继承性又有发展性,最终形成现今的构造面貌。  相似文献   

18.
本文详细阐述了福鼎南溪石炭系海相沉积物的岩石组合类型、韵律层理、颜色标志、同生砾岩和同生褶皱构造等特征,发现它是典型的地槽相复理石沉积建造。作者由此得出结论:浙闽沿海中生代火山岩基底不再是“前震旦纪华夏古陆”,而是海西印支地槽褶皱带。  相似文献   

19.
苏北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空间结构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为切入点,在构建苏北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均方差权数决策分析方法和GIS技术,对苏北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苏北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呈分别由南、北向中部递减的“凹”字型空间格局;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力显示出由中部分别向东、向西递减的“凸”字型空间格局;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表现出由沿海、沿东陇海线向中间递减的“八”字型空间格局;综合可持续发展能力呈“工”字型空间格局;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可持续发展能力向周边呈辐散状递减趋势.文章最后从加强资源环境管理、优化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区域空间布局等方面,提出了加强苏北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阜新盆地构造特征与圈闭类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阜新盆地是辽西地区的一个晚中生代小型断陷盆地,形成于晚侏罗世到早白垩世期间。经研究表明,盆地剖面形态为典型的地堑式,平面上为北北东走向,呈向北西凸出的弧形。两侧的边界断裂在成盆期内发生了剪切走滑、挤压逆冲和拉张裂陷等复杂的构造变形;盆地内形成了一系列与边界断裂斜交的雁行状背斜和洼陷以及多组断裂构造。主要的控油构造样式有入字型、雁行状、铲形正断层-滑脱断阶、铲形正断层-滚动背斜等。圈闭类型主要有背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