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通过8年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施肥方式下褐土有机质质量演变规律.结果表明,长期不施肥或施用常量NPK化肥,使土壤易氧化有机质含量明显下降,氧化稳定系数(Kos)升高,土壤腐殖质组成及其性质均有所恶化,土壤供肥能力降低;连续施用增量NPK化肥,可使土壤有机质数量及质量保持稳定,但投入成本较高;长期施用有机肥(物)料配施常量NPK化肥,可明显提高土壤易氧化有机质含量和有机质总量,降低其Kos值,提高土壤可浸提腐殖酸含量及HA/FA比值,使胡敏酸得到活化和更新,土壤有机质质量提高,土壤对养分的供、贮能力增强,肥力提高.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不同培肥措施对褐土有机无机复合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 ,土壤有机无机复合状况是标志褐土培肥效果和肥力水平的重要指标。长期单施常量NPK化肥 ,使土壤有机无机复合性质有变劣的趋势 ;有机肥 (物 )料配施化肥 ,可明显提高轻组有机质和重组腐殖质含量、原土复合量 ,降低原土复合度 ,改善土壤有机无机复合性质 ,提高土壤肥力水平。采用有机肥 (物 )料配施化肥是冀东地区褐土培肥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不同培肥措施对冀东褐土腐殖质结合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 ,松结态腐殖质含量及其占重组腐殖质比率和松 /紧比值是评价冀东褐土培肥效果和标志土壤肥力水平的重要指标。长期不施肥或单施常量NPK化肥 ,使土壤松结态和紧结态腐殖质均有所下降 ,松结态占重组腐殖质比率和松 /紧比值减小 ;采用有机肥 (物 )料配施常量NPK化肥 ,可明显增加土壤松、稳、紧结态腐殖质含量 ,提高松结态占重组腐殖质比率和松 /紧比值 ,使土壤腐殖质得到活化和更新 ,增强土壤供养能力 ,提高土壤肥力  相似文献   

4.
以上海老港垃圾填埋场不同年份的填埋垃圾为对象,利用元素分析、FTIR光谱和固态13C CP/MAS NMR方法,研究了不同填埋龄垃圾腐殖质的来源、组成和结构及其随填埋龄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胡敏酸(HA)以稳定的木质素残体和芳香结构聚合物为主,含量显著高于富里酸(FA),烷基碳在HA中所占的比例也在FA中高;而FA的羧基官能团含量显著高于HA,FA中与环状多聚糖结构相关的氧基碳的含量也比HA中多,说明HA的芳香缩合度和稳定度比FA高.随着垃圾填埋时间的延长,HA的芳香性和稳定度逐渐增强,FA的羧基等含氧官能团减少,说明垃圾腐殖质的腐殖化程度提高.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探讨了氨基酸有机肥适用于广西沃柑(Orah)种植的最佳施用配比,以实现沃柑的增产提质,保证沃柑产业可持续发展,同时为研究区氨基酸有机肥的科学应用提供理论参考。应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设置3个施肥处理:单施化肥、化肥+15%氨基酸有机肥、化肥+30%氨基酸有机肥,以单施化肥为对照,研究不同比例氨基酸有机肥配施化肥条件下沃柑生长及品质、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微生物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相较于单施化肥,氨基酸有机肥配施化肥可显著提高沃柑单株产量(提高15.95%-45.58%)、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提高8.89%-31.60%)、维生素C含量(提高29.04%)、糖酸比(提高2.75%)和果实营养元素含量(提高2.12%-53.84%);同时可提高土壤速效磷含量(提高11.99%-41.07%)、速效钾含量(提高13.14%-17.58%)、土壤微生物数量(提高96.17%-2 803.06%)和沃柑单株收益(提高13.54%-43.19%)。其中,以化肥+30%氨基酸有机肥处理效果最好;其单株产量,糖酸比,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维生素C含量,果实P、K、Ca、Mg含量均为最高;其土壤速效钾含量和土壤微生物总量最多;同时单株收益和产投比最优。综合考虑沃柑增产提质以及土壤改良效果等要求,建议采用化肥配施30%氨基酸有机肥的施肥方式。  相似文献   

6.
土壤腐殖质会对土壤中污染物的迁移和转化产生重要影响.根据Pallo法分组,对吴淞口近岸湿地沉积物中腐殖质所含的富里酸(fulvic acid,FA)、胡敏酸(humic acid,HA)和胡敏素(humin,HM)3种组分进行分离,并分析FA,HA和HM的色调系数(Δlog K)、红外光谱以及元素组成特征.结果表明,吴淞口近岸湿地沉积物中腐殖质的质量比为3.20 g/kg,FA和HM组分分别占腐殖质总质量的40%和55%.FA的Δlog K值较HA高,且其分子结构简单,演化程度和芳构化程度低.FA的主要官能团有—CH2,—CH3,—COOH和C==O等,HA的主要官能团有—CH2,—CH3,—COOH和芳基上的C==C等.吴淞口近岸湿地沉积物中的腐殖质的芳构化和腐殖化程度低,其所含各组分的芳构化程度为FA相似文献   

7.
为了解不同林龄阶段人工林土壤腐殖质化学组成和结构特征的差异,以云南松人工纯林为研究对象,利用土壤化学分组及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等研究手段,对土壤胡敏酸(HA)和富里酸(FA)的结构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造林时间增加,土壤p H呈下降趋势,造林年限增加27年,土壤p H下降0.6个单位.幼林阶段土壤C,C/H高于中龄林和成熟林阶段,而土壤N,H,C/N随造林年限增加变化不大.各林龄阶段表层土壤C,N,C/N,C/H普遍高于表层以下土壤.红外光谱分析表明,云南松人工林土壤HA和FA具有相似的化学结构及官能团组成,主要含有酚羟基、芳香基、脂族烃基、羧基等基团.从造林年限变化趋势看,从幼林到成熟林阶段,土壤表层HA中小分子糖类物质减少,芳香类物质增加,说明造林年限增加土壤HA结构变得复杂.土壤FA随造林年限的变化特征与HA相似,但其表层(0~20 cm)土壤中羧基含量增加十分明显,说明表土羧酸类物质有随林龄增加的趋势,这可能是引起造林后期土壤p H下降的原因之一.从剖面深度看,随土层增加,土壤HA和FA中小分子糖类物质呈降低趋势,而芳香类物质含量增加,说明人工林深层土壤腐殖质的化学稳定性高于表土层.  相似文献   

8.
为优化青海农作物主产区肥料的施用,促进青海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技术的应用,本文设置不施肥(CK)、单施有机肥(M)、单施化肥(NPK)和有机肥配施化肥(M+NPK)处理,研究不同施肥模式对籽用油菜和青稞种植区土壤肥力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M+NPK处理显著提高青稞种植区土壤电导率、有机质、硝态氮和速效磷含量,但仅显著提高籽用油菜种植区土壤电导率。不同施肥模式对籽用油菜种植区土壤微生物量、真菌、放线菌数量影响不显著,M+NPK处理显著提高籽用油菜种植区土壤微生物Shannon多样性指数,最高达2.73。不同施肥模式对青稞种植区土壤微生物量影响显著,M处理较其他处理显著提高土壤总PLFAs,细菌PLFAs和放线菌PLFAs也显著增加。冗余分析结果表明,籽用油菜种植区土壤微生物群落组分的变化主要受土壤有机质、速效磷的影响,而青稞种植区土壤微生物群落组分的变化主要受土壤全氮和电导率的影响。因此,在当前施肥量下,青海籽用油菜种植区推荐采取有机肥配施化肥的模式,可提高其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青稞种植区推荐采用单施有机肥和有机肥配施化肥模式,可提高土壤肥力和微生物数量。  相似文献   

9.
基于荧光平行因子分析法(PARAFAC), 对西藏昌都大骨节病病区与非病区饮水及沉积物中腐殖质进行研究。腐殖质总有机碳含量在病区和非病区样本间未表现显著差异。PARAFAC识别出5个荧光成分:成分1为类氧化醌, 成分2为类色氨酸, 成分3为陆地源类腐殖质, 成分4为类还原醌, 成分5为类酪氨酸。病区水中富里酸(FA)的成分1 (p<0.10)、成分4 (p<0.05)以及水中胡敏酸(HA)的成分4 (p<0.10)等类醌成分含量高于非病区, 并且存在显著差异。对比水中腐殖质醌氧化还原系统在病区和非病区之间的差异, 发现还原醌形态的差异大于氧化醌形态, FA醌系统的差异大于HA醌系统。虽然HA中还原醌含量较高, 但HA在水中的碳含量很低, 对大骨节病影响较弱, 在病区与非病区之间差异较小。沉积物中腐殖质还原醌含量较高, 且与水中腐殖质存在一定的相互转化关系, 但在病区和非病区之间未表现显著差异。深入了解腐殖质不同组分以及醌的不同氧化还原形态在病区与非病区之间的差异, 对病区改水工程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对赤红壤以及发育其上的果园,菜园土的腐殖质组成和胡敏酸的元素组成、光密度、相对分子质量分布及热性质等的测定结果表明,赤红壤经早耕熟优化后,不但有利于胡敏酸的形成,而且胡敏酸的芳香族比重提高,相对分子质量增大,胡敏酸的热性质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其在土壤熟化过程中的结构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11.
对冀东地区秸秆直接还田的培肥增产效应进行了研究,确定了秸秆还田施用量和各项指标规定值,制定了秸秆直接还田技术规程,并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13.
皖南地区水稻土的分形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安徽土壤普查数据的基础上,对皖南地区水稻土的分形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该地区水稻土的分形维数D介于2.6717-2.9117之间,D分别与国际制粗砂粒和细砂粒含量呈明显的负相关,与粉砂粒和粘粒含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其中与粘粒的相关关系达到极显著水平.(2)用分形维数代替土壤颗粒组成来研究土壤肥力特性,结果表明它可以较好地作为水稻土肥力特性的定量化指标.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天台山八种植被下土壤中的肥力因素:有机质、全氮、全钾、全钾及pH值,并用模糊数学的方法对八种植被土壤的上述指标进行了综合比较,八种植被土壤肥力的相似顺序为:七子花土壤=茶园土壤>竹林土壤>柳形土壤>金钱松土壤>日本花柏土壤>黄山松土壤>云锦杜鹃土壤。  相似文献   

15.
以磷石膏作为化学改良剂,在河套灌区杭锦后旗沙壕渠试验站进行小面积改良试验。种植作物是美国油葵G101。试验定期测定土壤的水分、盐分、代换性钠及代换总量,观测植物生理指标(株高,叶片数,杆径等)。分析磷石膏改良盐碱地对土壤理化性质和葵花生长状况及产量的影响。得出结论:用磷石膏作为化学改良剂,改良盐碱地效果显著,具有推广应用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喀斯特山地特殊的地质地貌和气候特点导致其土壤发育缓慢、土层浅薄、水土流失严重,在人为活动干扰下极易退化形成石漠化景观。笔者分析了喀斯特石漠化成因与治理措施,喀斯特山地土壤特点及存在的问题,总结了喀斯特山地退化土壤不同类型修复技术和修复措施对土壤理化性质及微生物特性的改良作用,并通过收集相关文献数据,采用Meta统计分析方法,比较和分析了生物炭、化肥、有机肥、化肥有机肥混施、生物炭基肥、生物覆盖和生物结皮等不同措施对喀斯特退化土壤物理性质、土壤水分、土壤侵蚀、土壤肥力、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和类群多样性的影响差异和作用机理。总结认为:喀斯特山地土壤生态系统是植被恢复的重要基础,改善土壤质量是提升喀斯特植被生态修复成效的主要技术措施之一。施用生物炭和生物结皮技术可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孔隙度和保水性能,具有显著的土壤改良效应;施用生物炭和生物炭基肥对土壤肥力的改良效应更为显著;生物覆盖技术可显著降低土壤侵蚀量。今后应在不同区域喀斯特山地退化土壤生态修复关键限制因子辨识、土壤改良集成技术对喀斯特退化土壤的生态修复效果、新型生物炭基菌肥研发、土壤固碳增汇技术等领域开展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