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利用中国东部、中部、西部3个地区1993-2012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分区域实证分析了中国固定资产投资的就业效应;结果表明,中国固定资产投资的就业效应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异性,东部地区投资的就业效应远远高于中西部地区;但总体而言,固定资产投资的快速增长并没带来就业的迅速扩张,即固定资产投资对就业拉动作用有限,在某些省份甚至出现了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对就业带来负面影响的情况.  相似文献   

2.
河南承接产业转移的若干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第三次国际产业转移浪期和我国东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进程加快,中西部地区迎来了承接全球和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历史新机遇.作为中西部地区经济大省的河南在能源供应、劳动力成本、市场需求、基本设施等方面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同时也面临着东部欠发达地区和中部其他省份的激烈竞争.通过分析,在承接产业转移的重点选择,产业聚集区位的选择,培育产业集群适应产业转移等方面提出了若干探讨.  相似文献   

3.
1986-2007年中国耕地面积时空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统计数据,运用逐步回归方法分析了我国1986-2007年耕地面积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中国耕地面积和人均耕地面积一直在减少,1999年以后减速加快.以1996年为界线,中国耕地面积从1980-1990年东部部分省份锐减、中西部大部分省份增加的格局转变为1996-2007年的西部锐减、中部次之,东部减速缓慢的格局.1986-1996年耕地面积减少的主要因素是城市人口和人口自然增长率,1996-2007年主要因素是第二产业产值、全国总户数,1986-2007年主要是城市人口、第二产业总产值、乡镇企业增加值及耕地总量平衡政策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绿地投资是国际直接投资的重要进入方式之一,与跨国并购相比,外商绿地投资对东道国就业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为了考察外商对华绿地投资是否具有就业创造效应,以及就业创造效应受哪些因素影响,本文基于2003—2015年外商对华绿地投资项目数据,实证分析了外商对华绿地投资的就业创造效应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外商对华绿地投资不仅具有显著的直接就业创造效应,而且具有显著的间接就业创造效应;分地区来看,外商绿地投资的直接就业创造效应在我国东部地区表现最好,间接就业创造效应在我国西部地区表现最好。最后,本文提出了利用外商绿地投资促进我国就业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我国中西部地区在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过程中,并没有按理论分析那样如期出现大规模转移现象,而是出现的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滞阻作用和中西部地区区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有限与争夺产业转移的盲目竞争进而规模偏小、分散转移等现象,经过对两方面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一系列应对策略与建议,以推进中西部地区更好地承接东部不同经济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  相似文献   

6.
中西部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问题已成为理论界关注的焦点问题,首先利用区位商指数对东部10省区需转出的产业进行实证研究;其次利用改进后的梯度系数,对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转出产业的优势进行分析;最后基于AHP分析方法对中西部产业的对接进行分析,提出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探讨中西部承接东部纺织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在概述纺织产业转移的现状与趋势的基础上,分析了影响产业转移的五种力量:中央政府的引力、产业转出地(东部地区)的推力和粘力以及产业转入地(中西部地区)的拉力和阻力.据此构建了纺织产业转移的五种力量模型,并对产业转移矩阵的四种组合状况进行了分析:当产业转移的合力>0,即引力+(推力-粘力)+(拉力-阻力)>0时,东部纺织产业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相似文献   

8.
在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过程中,投资应紧紧围绕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这个中心.我国资金有限,全面进行科技投资以求实现转变或全面向中西部推进均不够合理,鉴于我国实现这个转变的迫切性,针对我国东中西部实际情况,本文认为投资应具区域性战略.即投资重点应分两路进行:一在东部重点进行科技投资,形成我国东部科技“发展极”,首先实现转变,形成突破口;二在中西部重点进行基础设施、基础产业投资,为中西部直接吸收、利用东部新技术,发挥“后发效应”创造条件.将这两条投资路线有机结合起来,可大大缩短我国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过程,并进一步缩小地区经济差距.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中国1998~2014年省级面板数据的分析和检验,以金融分权作为门槛变量对我国金融分权与投资消费比的非线性关系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1)在不同的金融分权水平下,中国的金融分权对投资消费比的作用有差异,表现为双门槛效应的非线性特征.(2)这种非线性关系在各省份表现形式也不相同,在低金融分权省份,金融分权与投资消费比正相关;在中等金融分权省份,金融分权与投资消费比的关系具有不确定性;在高金融分权省份,金融分权与投资消费比负相关.(3)财政分权对金融分权与投资消费比的非线性关系有一定影响,金融分权与财政分权联合效应提高了投资消费比.(4)我国高金融分权省份数量最少,大部分省份仍处于中低金融分权阶段,为了降低投资消费比,应该大力推进中低金融分权省份的金融分权进程.  相似文献   

10.
中国各区域经济发展、资源分布、科技水平存在巨大差异,这些差异导致不同区域之间生产技术存在异质性.为此,本研究将中国30个省份划分为东、中、西三个地区,基于线性对数技术的共同前沿方法,提出了考虑生产技术异质性的数据包络分析模型.利用该模型对各省份和各地区在2006~2015年间的能源效率进行了评价,并进一步分析了各省份能源无效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大部分的省份都有一定的能源效率提升空间.东部地区年平均能源效率最高,中部次之,西部地区最低.东部地区应该通过提高管理水平来提高能源效率,而中西部地区则需要同时提高技术和管理效率.  相似文献   

11.
运用空间自回归模型对长江经济带2000—2018年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在分析交通基础设施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影响机理的基础上,考察普通公路、铁路以及水路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异质性作用.研究发现:普通公路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有积极作用,其"本地效应"较强;包含高速公路的铁路基础设施"跨区域效应"较强,能有效吸引大量中西部城市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东部沿海城市转移就业;水路交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不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2.
工业互联网已经成为先进制造业发展的技术底座。广大中西部省份工业互联网发展水平与东部省份相比差距明显,充分借鉴东部省份发展工业互联网的先进经验,对加快推动广大中西部省份先进制造业发展意义重大。文章选取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湖南省为例,剖析了其发展工业互联网存在本地技术创新不足、集聚发展程度不高、应用服务支撑力不强等问题,深入提炼先进省市发展工业互联网的关键举措和经验,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以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为统领,围绕工业互联网产业发展,提升技术链,贯通产业链,做优服务链,做强人才链,大力推进四链融合,加快本省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为我国中西部省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提供参照范本和重要借鉴。  相似文献   

13.
利用面板数据误差修正模型考察了制造业规模、投资、就业、区域经济水平、城市化水平等因素对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的生产者服务业发展的长期和短期影响.结果发现,除了区域经济水平在长期和短期都对本区域生产者服务业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以外,其他影响因素在不同区域的影响方向和大小有所不同.从长期来看,东部地区制造业规模对生产者服务业具有挤出效应,而投资和就业能显著地促进行业发展;中部地区投资、就业和城市化水平都对生产者服务业产生了负向影响;西部地区除了制造业规模影响为负值之外,其他因素都能促进行业发展.从短期来看,东部除了投资、中部和西部除了城市化之外,其他因素基本上对行业发展具有正效应.  相似文献   

14.
针对我国目前出现的人力资本结构的失衡问题,本文运用向量自回归模型(VAR)分析了中国公共教育投资对就业总量以及三大产业就业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公共教育投资的整体就业效应比较弱,但是增加公共教育投资会降低第一产业的就业人数,增加第二、三产业的就业总量,从而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和人力资本结构的调整。  相似文献   

15.
构建了衡量目的地旅游产业基础质量的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分别从全域和局域角度构建了旅游产业基础质量对旅游经济发展的空间计量模型,对两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空间计量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全局范围内,我国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空间上存在较强的溢出效应,空间滞后变量的影响系数为0.51;旅游产业基础质量对旅游经济发展存在乘数作用,作用系数为1.37.局域范围内,旅游产业基础质量对旅游经济发展存在强乘数作用的省份集中在西部地区,弱影响区域省份集中分布于东北和部分东部沿海省(市),中部和部分东西部省份介于两者之间.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6.
采用个体固定效应模型,以中国及东中西部地区为研究对象,分别就中国出口规模对就业及工资水平影响的地区差异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出口规模扩大抑制了就业增长,但是出口规模对就业的抑制作用存在地区差异,对中部地区抑制作用最显著,其次为西部地区,东部地区抑制作用最小;出口规模扩大对工资水平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但是出口规模对工资水平的正向作用同样存在地区差异,对东部地区的正向作用最显著,其次为中部地区,对西部地区的正向作用最不显著.  相似文献   

17.
李丽君 《科技信息》2013,(4):131-131
<正>房地产业作为宏观经济的基础性产业,不仅是各国经济发展的晴雨表,而且早已成为国民经济的增长点,对各国经济的增长意义重大,尤其是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更表明了这一点。1.东部地区房地产投资显著降温现阶段房地产业发展与前几年的一个最大不同点是,东部地区房地产投资大幅回落,而中西部地区房地产投资增长相对稳定,回落的幅度明显要小。尽管此轮房地产繁荣周期中,中西部房地产投资增幅基本都快于东部,这主要是因为它处于初级阶段,发展速度快并不一定表  相似文献   

18.
基于中国各省份的面板数据,在测度各地区科技人力资源和科技财力资源错配指数的基础上,构建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和动态面板模型,实证考察了互联网发展对中国科技资源错配的影响.结果显示:在考察期内,科技资源错配存在显著的路径依赖性,过去的科技资源错配会影响到当期的科技资源配置水平,东部地区的科技资源错配情况较轻,中西部和东北部地区科技资源错配情况较为严重.互联网的发展能显著改善东部地区的科技资源错配情况,而在科技基础相对薄弱的地区中的改善效果却不明显.  相似文献   

19.
为了深入研究外商直接投资对区域就业数量的影响,从理论上分析了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就业数量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以辽宁省作为实证分析对象,根据1985~2008年数据,建立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利用额和国内固定资产投资额及辽宁省就业人员总数之间的二元回归模型,结果表明外商直接投资对于区域就业数量的影响是积极的。提出了继续加大吸引外资力度同时重视内资对就业的拉动作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为了深入研究外商直接投资对区域就业数量的影响,从理论上分析了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就业数量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以辽宁省作为实证分析对象,根据1985~2008年数据,建立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利用额和国内固定资产投资额及辽宁省就业人员总数之间的二元回归模型,结果表明外商直接投资对于区域就业数量的影响是积极的。提出了继续加大吸引外资力度同时重视内资对就业的拉动作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