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三峡库区耕地资源与耕地压力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1986-2007年三峡库区耕地、人口和粮食动态变化数据,对库区耕地资源和耕地压力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1)三峡库区耕地资源区域差异明显,库尾区最为丰富,库中区次之,库首区最为贫乏;2)三峡库区耕地面积持续减少,其中1995-2003年减少最为剧烈;3)1998年以前耕地压力指数逐渐减小,主要是由于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减少速度大于实际人均耕地面积减少速度,1998年之后平稳上升,主要是由于实际人均耕地面积减少.通过调控耕地资源减少速度、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可缓解耕地压力状况.  相似文献   

2.
基于RS和GIS技术及社会经济统计资料,以嘉峪关市1986,1996,2006,2010年Landsat TM/ETM+影像为数据源,分析了嘉峪关城市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及其人文驱动力.结果表明:1986-2010年嘉峪关城市景观格局变化显著;土地利用强度大、土地利用系统复杂性增加;建设用地、城市绿地和水体的优势度增加明显,未利用地优势度减少.研究期间嘉峪关城市景观破碎度和复杂性增加,景观多样性和异质性增强.城市整体景观分离程度下降,聚集度增加、城市生态系统自然性下降.近25年来,政策和城市规划是嘉峪关城市景观变化的根本因子,城市化进程则是直接的诱因,人口和经济发展是主要的驱动因子,工业用地及基础没施用地需求是城市土地扩展的重要动力.  相似文献   

3.
利用我国26个省会城市和4个直辖市的市辖区1998~2007年的非农人口和建成区面积统计数据,采用增长率和变异系数等指标对中国的城市化水平格局及地域差异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期内我国东部城市化水平差异一直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但东中西部的差异有所缩小;城市化速率呈现明显的地域差异,2003年之前东部城市化速度最快...  相似文献   

4.
芜湖市耕地动态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人员利用芜湖市1996~2007年的统计资料,分析了芜湖市耕地动态变化过程,并选取芜湖市总人口、人均GDP、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第二产业比重、第三产业比重等社会经济指标,定量分析社会经济的发展对耕地面积变化的影响过程。结果显示,芜湖市耕地面积在这一时期总体上总体上是呈减少趋势,社会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对这一时段耕地减少起着重要作用,但影响程度正在逐步降低,第三产业比重与耕地面积的相关性不大。  相似文献   

5.
采用中国31个省市地区2005-2017年面板数据,分别构建理论和实证模型分析智能化投资对总就业和三次产业的就业作用,并分区域研究东部和中西部样本.分析认为:当前中国智能化投资对总就业效应无明显作用,东部省份智能化投资对第一和第三产业就业具备创造效应,中西部省份智能化投资对第二产业就业具备替代效应.基于此,从劳动力短缺视角为中国分区域规划智能化投资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6.
根据2007年的中国能源统计年鉴的数据,采用灰色关联度模型综合考虑影响碳排放的各种因素,选取了GDP、城市化率、第二产业比例、能源利用效率和碳排放强度5个影响碳排放的指标,利用基于空间邻接关系的空间聚类方法分析了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碳排放情况,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确定了聚类后的每个区域的碳排放指标的权重.研究结果表明:1)能源消费碳排放指标值相似的省份,其空间分布具有相邻的特点;2)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总体上呈现出北部地区高于东部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最低的空间分布格局;3)聚类后的每个区域影响碳排放的主要驱动因素有所不同.上述分析为有效分区管理和合理制定节能减排政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基于2007-2015年中国大陆地区男同性恋网络社交数据和中国大陆地区城市人口数据,利用变异系数、空间自相关分析、重心迁移、标准差椭圆方法对比分析了中国大陆地区城市人口与男同性恋人口的空间分布与演化特征,并利用地理探测器方法解释了影响男同性恋人口空间分异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男同性恋人口空间分布不平衡,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男同性恋人口重心向南移动,主要分布方向为东北-西南,空间聚集模式以分布于中国大陆西北和西南地区的低-低聚集模式为主,其他聚集模式零星分布;交通、互联网发展水平和对外开放水平是影响男同性恋人口空间分异的主要因素,各因素相互作用增强了影响力.  相似文献   

8.
基于2000,2010年中国人口普查资料及2005,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数据,引入人口迁移选择指数概念,对黑龙江省人口迁移到全国其他30个省份的强度变化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表明:1)黑龙江省人口外迁主要集中在环渤海地区,其次为吉林、内蒙古、山东等地,并逐渐向南方地区蔓延.2)2000-2015年,黑龙江省人口迁移到北京、天津强度整体呈上升趋势,而迁移到辽宁、吉林、内蒙古、山东等地整体呈下降趋势,南方大多省份迁移强度缓慢上升,其中海南省上升幅度最为明显.3)人口迁移强度变化的影响因素中,人均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第三产业产值和居民消费水平对人口迁移起促进作用,而第二产业产值、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起阻碍作用.4)迁移人口逐渐由重视就业转向更加重视良好的教育资源.农村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正逐步提高,到2015年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促进了黑龙江省人口向外迁移.  相似文献   

9.
以省级行政单位为基本评价单元,采用因子分析法,对中国各省市自治区(不含香港、澳门、台湾)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999年中国各省人均综合发展水平呈外围高中间低的空间分布格局;2009年呈东部高,中部、东北和西北次之,西南低,综合发展重心东移.年人均综合发展处高水平、较高水平和中等水平省份数量减少,处较低水平和低水平的省份数量增加,人均综合发展呈极化效应.1999到2009年中国人均综合发展速度东部高于西部,东部综合发展水平明显占优势.各省份所处发展阶段从东部沿海向西部呈规律性下降态势.  相似文献   

10.
目的运用1996-2005年陕西省耕地数量变化及相关社会经济铳计资料,分析近十年来陕西省耕地资源动态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尤其是社会经济发展诸因子的分析。方法运用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方法,突出相关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法。结果①陕西省耕地资源总量由1996年的335.90×10^4hm^2减少到2005年的278.85×10^4hm^2,年均递减率为1.84%;②十年来生态退耕是耕地减少的主要因素,2005年生态退耕减少耕地面积达到了当年造林面积的30.74%;耕地增加因素中土地复垦、整理和开发皆占有一定比重;③耕地面积变化与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的相关性强,尤其与人口的关系更为密切。结论应从教育、法律、政策诸方面采取战略性对策,保护和维系陕西省耕地资源及其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1.
中国耕地资源严重失衡与摆脱困境之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土壤盐碱(渍)化、土地环境污染加重和耕地数量减少等一系列土地问题,是我国经济建设中面临的严峻问题。本文根据中国耕地资源在近10多年严重失衡的现状,分析了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耕地资源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提出了相应之对策。  相似文献   

12.
This paper uses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model to make comparison of the eco-efficiency of arable land ecological footprint in different years in Hubei Province, and makes comparison of that in Hubei and some countrie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since 1965, the eco-efficiency of arable land ecological footprint in Hubei has been improved year by year. However, the efficiency of arable land ecological footprint, compared with some other areas in the world, is much lower. In 1965, average eco-efficiency of world arable land ecological footprint is 3 421 US dollar/hm^2 while that of Hubei Province is 134 US dollar/hm^2, about 1/26 of the world's average level. The eco-efficiency of arable land ecological footprint for 2003 in Hubei Province, however, has become about 1/9 of the world's average level for the same year. Finally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the ways to raise the eco-efficiency of arable land ecological footprint.  相似文献   

13.
应用GIS空间分析方法,从海拔高度和坡度两个方面对安泽县耕地资源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并采用耕地优势度和零散度等指标对其进行定量描述,结果表明安泽县91.57%的耕地分布于海拔1200米以下;88.25%的耕地分布在坡度15。以下;耕地优势度与零散度呈中等负相关关系.由此可知,目前安泽县耕地资源开发利用相对合理.本文的研究也可为评估安泽县土地整治所增加的耕地质量提供一定的依据与支撑.  相似文献   

14.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新乡市耕地可持续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对新乡市2004年~2009年耕地的生态足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研究时段内新乡市人均耕地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均呈逐年增长趋势,其中2005年~2006年增长幅度较大.六年间新乡市耕地生产力可持续指数呈波动下降状态,总体上维持在0.535左右,说明新乡市2004年~2009年的耕地利用处于弱可持续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5.
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政策体系研究—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人口多,耕地少,耕后备资源严重不足,是我国土地的基本国情,而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又在客观上造成了对土地的巨大需求,加上管理不严,致使土地被乱占滥用,耕地锐减的状况日趋严峻。经济发达地区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迅速,对耕地资源非农化占用需求大,经济发展与耕地保护的矛盾更为突出。据此,我国提出并实行了世界上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保护耕地,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战略目标。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在分析我国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政策体系及主要特征基础上,对现行社会经济环境条件下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实施的难点,以及相应的改革措施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6.
贵州省耕地资源不足、人口增长速度快、粮食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等问题,成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障碍.利用贵州省近50年的统计数据,分析耕地面积的变化过程及其驱动因子,并对耕地和粮食数量变化的相关关系作了初步研究.贵州耕地面积变化经历了快速增加-缓慢减少-快速减少-平稳减少=缓慢增加5个过程,驱动因子可归结为经济建设、农业发展、交通建设及人口压力4个方面;用耕地面积和粮食总产量的变化率进行的耕地和粮食的相关分析显示:1969年以前两的变化呈同向波动,粮食增产主要来源于耕地面积的增加;1969年以后基本呈反向变化,在大部分年份,耕地减少的同时粮食实现增产,单产的提高是增产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7.
基于生态足迹的湖北省耕地安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研究湖北省耕地资源安全状况,采用生态足迹方法,对湖北省2007年耕地生态足迹进行计算,该年湖北省人均耕地生态足迹为0.90665gha,人均生态承栽力为0.74367gha,耕地资源利用总体上呈不可持续性,人均生态赤字为0.16298gha.经分析其主要原因是消费结构不合理和养殖业的产出效率低下造成的.最后提出了区域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陕北红碱淖流域景观格局变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选用1986年、1989年、1999年和2002年4个时期的Landsat-TM/ETM的遥感影像,利用ERDAS IMAGINE软件和fragstats3.3景观格局分析系统定量分析了陕北红碱淖流域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和景观格局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86~2002年,红碱淖流域的密灌、林草地和其他水域面积分别增加了15.45%、30.33%和106.16%,沙丘稀灌、耕地和湖泊面积分别减少了40.05%、10.10%、24.33%,说明流域内湖泊退化严重,沙丘稀灌和耕地主要向密灌和林草地景观转化;流域景观指数中,流域平均斑块面积减少,斑块总数、形状指数、多样性指数增加,说明流域景观破碎化程度加剧,流域景观类型增加;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使流域内林草地斑块面积增大;流域上游修建水库拦蓄和农灌开采地表水量是湖泊面积减少的主要因为,人类社会活动是流域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基于农用地分等的土地整理耕地质量评定方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赵蕾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12(17):4266-4270
土地整理项目实施后的耕地质量现在普遍采用农用地分等的方法进行评定。但是由于农用地分等所选择的参评因素并不能全部涵盖土地整理项目所影响的因素,所以采用把土地整理工程影响的因素作为补充指标,对耕地自然质量等指数进行修正的方法,更加准确地反映土地整理后耕地的质量。并通过丽江市永胜县沿边片区土地整理项目的实证,证明此方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20.
以贵州省麻江县坝芒乡为例,根据1992年和2012年2期遥感影像解译获得土地利用数据,通过计算相关景观格局指数,研究了1992—2012年坝芒乡土地景观格局演变特点.结果表明:1)研究期间,耕地与未利用地面积下降,林地、草地、建设用地和水域面积增加,耕地、林地和草地之间的转化最为突出;2)各土地景观类型的斑块数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林地、草地、建设用地有所增加,耕地、水域和未利用地有所减少,除耕地景观形状指数降低外,其他景观形状指数都呈增加趋势;3)景观多样化指数、均匀度指数和分离度指数呈减少趋势,结合度指数、蔓延度指数和聚集度指数呈增加趋势,反映出该区景观异质性降低,结构趋于简单.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以及快速城镇化是贵州山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