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采用正交设计试验,以挥发油包合率和包合物收率为考核指标,优选挥发油β-CD包合工艺,采用单因素试验法,以颗粒剂的制粒情况为考核指标,优选颗粒剂的最佳制备工艺.确定挥发油β-CD包合物最佳制备工艺和颗粒剂的最佳制备工艺.发现最佳包合工艺条件为:采用胶体磨法制备挥发油β-CD包合物,β-CD与挥发油的比例为8∶1,加10倍量蒸馏水,研磨30 min;颗粒剂最佳制备工艺为:药物粉末与可溶性淀粉和糊精的比例为9∶0.5∶0.5,以80%乙醇为润湿剂,制软材,制颗粒,于50℃下干燥,整粒,即得.从而确定了包合工艺与颗粒剂的制备工艺设计合理、结果稳定,适合于大工业生产.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β-环糊精三七总皂苷包合物的最佳工艺。方法:采用正交设计实验,以包合率为评价指标。结果:最佳包合条件为三七总皂苷:β-CD=1:4(质量比),搅拌速度为800r/min,β-CD的浓度为10%。  相似文献   

3.
在传统包埋剂的基础上加入β-环糊精(β-CD)制成新型包埋微生物凝胶小球,用于去除水中的土霉素(OTC),研究了凝胶小球对OTC的吸附和生物降解行为.采用连续式培养的方式,考察了β-CD、水流流速、蔗糖与OTC的质量比对OTC降解的影响,最后对比了不同凝胶小球的微生物呼吸速率和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结果表明:β-CD可以增强OTC在凝胶小球中的传质能力,使得小球吸附OTC的质量从7.6 mg/g提高到8.1 mg/g.OTC的降解属于共代谢,有β-CD小球和无β-CD小球的OTC降解能力相差不大,OTC最大去除率均为40%左右,而前者的蔗糖去除率要高于后者;同样的差异也体现在最大比外源呼吸速率上,有β-CD小球的为1.22 mg/(g·h),而无β-CD小球的为0.61 mg/(g·h).含β-CD的凝胶小球微生物多样性相对较高,以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棒状杆菌属(Corynebacterium)为主.总之,使用β-CD改进的新型包埋微生物凝胶可以增强OTC胁迫条件下的有机物去除效率和微生物活性.  相似文献   

4.
以β–环糊精(β-CD)为原料、环氧氯丙烷为交联剂、碳酸钙为致孔剂合成β–环糊精–环氧氯丙烷交联物(β-CDP)、碳酸钙致孔β-CDP(Ca-β-CDP),并用红外光谱对其进行表征.以这两种交联产物作为吸附剂对酸化后的桉木预水解液(PHL1)进行木素吸附实验,采用单因素实验分别考察吸附剂用量、吸附时间、吸附温度和吸附pH对木素吸附的影响,确定最佳吸附条件为:β-CDP用量12%(相对于PHL1质量)、吸附时间60,min、吸附温度30,℃、吸附pH为2.0,在此条件下木素最大去除率为57.9%;Ca-β-CDP用量为14%、吸附时间60,min、吸附温度30,℃、吸附pH 2.0,在此条件下木素最大去除率为55.4%.  相似文献   

5.
合成新型的功能性氧化石墨烯-β-环糊精/盐酸利多卡因包合物(Graphene Oxide-dextran-β-Cyclodextrin/Lidocaine hydrochloride,GO-DEX-β-CD/LDH),并研究其对盐酸利多卡因(lidocaine hydrochloride,LDH)的装载,释放和经皮给药的渗透性能。以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利多卡因含量,并对制剂的高效装载和缓释性进行研究,以离心法测定GO-DEX-β-CD/LDH的包封率。将含药载体应用于离体和在体小鼠皮肤,研究GO-DEX-β-CD/LDH经小鼠皮肤给药的渗透性。GO-DEX-β-CD对盐酸利多卡因的载药率较高,其释放具有较好的缓释,经皮给药的渗透性能良好。结果显示,应用GO-DEX-β-CD/LDH后12 h累积渗透量是(11.029±0.521)μg。在体鼠皮渗透实验中,应用GO-DEX-β-CD/LDH,10 min时皮肤内药物浓度达峰值。GODEX-β-CD/LDH制备工艺可行,渗透速度较快,透皮效果良好,为进一步临床应用提供了良好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6.
十八胺/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羟丙基-β-环糊精(HP-β-CD)为主体,十八胺(ODA)为客体,采用研磨法制备了具有超分子结构的ODA/HP-β-CD包合物。考察了研磨时间、主客体物质的量比及包合温度对包合率的影响,确定了包合物的最佳制备工艺:研磨时间15min,主客体物质的量比2:1,热处理温度75℃。1H NMR和XRD衍射结果表明,ODA成功包合入HP-β-CD空腔中。通过相溶解度法研究了HP-β-CD在水中对ODA的增溶作用,结果表明HP-β-CD在水中对ODA增溶效果显著;经计算确定其包合常数为7877.69L/mol,形成的包合物结构稳定。  相似文献   

7.
猪脑水解液的胆固醇脱除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 β -环状糊精包合法脱除猪脑水解液体系中的胆固醇 .采用二次回归旋转组合试验设计方案 ,建立胆固醇脱除率与水解液浓度 (X1)、包合反应温度 (X2 )、β -CD/胆固醇摩尔比 (X3 )和搅拌时间 (X4) 的数学模型 .采用罚函数法进行寻优得到较优的参数为 :X1=2 0 .8%、X2 =4 7℃、X3 =3.8和X4=31min ,在此条件下得到胆固醇脱除率为 94 .7% .  相似文献   

8.
为了获得人工伴侣辅助蛋白质复性方法的广泛应用,本文以二硫苏糖醇还原、盐酸胍变性的溶菌酶为目标蛋白质,优化复性过程中的一些条件.首先确定了溶菌酶浓度为0.06 mg/mL时,复性的最佳氧化还原体系GSSG/GSH均为3 mmol/L;然后证明了要达到较高的复性收率,在水浴环境下,需要较长的时间和较大的β-CD浓度(24 h,CTAB/β-CD为1.2 mmol/L:14.4 mmol/L),收率可达90%以上.而在摇床环境下,利用较短时间和较低的β-CD浓度(1 h,CTAB/β-CD为1.2 mmol/L:4.8 mmol/L)就可以达到一定的复性收率(70%以上);进一步实验证明,若想在1 h内达到理想的复性效果,可以选用1.2 mmol/L:4.8 mmol/L的CTAB/β-CD,摇动10 min,然后保持静止,可达到70%以上的收率.  相似文献   

9.
将17α-羟基孕甾-4-烯-3,20-二酮-21-醋酸酯(RSA)和伊环糊精(β-CD)经超声波处理40min,再于120r/min,28℃振荡处理12h,以制取包舍物.极性差异、FTIR、TG和DSC分析证实了β-CD和RSA通过以上实验条件形成了β-CD—RSA包合物,而且β-CD—RSA包合物的紫外吸收特征与化舍物RSA一致.  相似文献   

10.
合成新型的功能性氧化石墨烯/曲妥珠单抗(GO-DEX-β-CD/Trastuzumab)包合物,并对其进行质量评价。利用电子扫描显微镜(SEM)对其形貌进行表征;以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曲妥珠单抗(Trastuzumab)含量,并对生成物的包封率、回收率以及精密度进行评价,以离心法测定GO-DEX-β-CD/Trastuzumab包合物的包封率。GO-DEX-β-CD/Trastuzumab包合物的平均粒径(n=8)为(138±3.83)nm,曲妥珠单抗检测浓度线性范围为10~100μg·m L-1(r=0.999 4),平均回收率(n=9)为(100.3±2.31)%,包封率(n=5)为(79.8±1.01)%。GO-DEX-β-CD/Trastuzumab包合物制备工艺可行,质量控制方法简便可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用包合物增加白藜芦醇的水溶性。【方法】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将包合率作为考察指标,采用4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法,优化白藜芦醇/2-羟丙基-β-环糊精(2-HP-β-CD)包合物的制备条件。【结果】在投料比为1∶2,包合温度为40 ℃,包合时间为50 min,搅拌速率为865 r·min-1,最终测得白藜芦醇/2-HP-β-CD包合物的包合率为78.78%,通过核磁共振、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等表征验证了白藜芦醇/2-HP-β-CD包合物的形成。【结论】经过包合的白藜芦醇在水中溶解度由0.03 g·L-1提高到27.85 g·L-1。  相似文献   

12.
壳聚糖功能性蛋黄酥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使用不同脱乙酰度的壳聚糖以及不同的壳聚糖添加量对蛋黄酥功能性指标钙含量和胆固醇含量以及感官品质的影响,初步探讨壳聚糖在蛋黄酥中的应用.实验结果表明:壳聚糖脱乙酰度为90%,壳聚糖添加量为1%时能获得感官品质较好且功能性指标达到均衡的蛋黄酥,其钙含量达到76.2 mg/100 g,胆固醇含量达到290 mg/100 g,比不添加壳聚糖的蛋黄酥钙含量增加44.3%,胆固醇含量降低35.1%.  相似文献   

13.
臭氧脱除蔬菜中残留有机磷农药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臭氧处理蔬菜中残留的甲胺磷、敌敌畏、氧化乐果,研究臭氧对蔬菜中常见有机磷农药脱除效果.结果表明,臭氧处理蔬菜中残留的甲胺磷、氧化乐果、敌敌畏3种有机磷农药效果明显,经10 mg/L臭氧处理30 min后,蔬菜中残留的有机磷农药脱除率在85%以上.  相似文献   

14.
β-环糊精超声包合广藿香挥发油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察广藿香挥发油β-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工艺条件.以包合物的包合率作为评价指标,选择挥发油与β-CD的比例、包合温度、超声时间为主要影响因素,进行L9(34)正交试验,优化广藿香挥发油包合物的工艺条件.同时将广藿香挥发油β-环糊精包合物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最佳包合工艺条件为挥发油与β-CD之比为1∶5、超声时间为45 m in、包合温度为50℃.在此条件下广藿香挥发油包合物的包合率可达80.9%.表征结果表明,广藿香挥发油β-环糊精包合物已经形成.因此,超声法制备广藿香挥发油的β-环糊精包合工艺合理可行.  相似文献   

15.
用非线性拟合原理对β-CD/1-MCP的包结物热分解反应动力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10号机理函数下求得的反应活化能随温度升高(降解率增大)呈单调变化.包结物热分解过程只存在着一个阶段,即1-MCP/β-CD之间的作用力被破坏,所包结的1-MCP从β-CD的空腔中脱离出来.这种降解的非阶段性从速率常数的变化同样也得到反映.包结物热降解过程存在着动力学补偿效应:lnAn=0.289 4En-3.531 5(相关系数r为0.999 0).  相似文献   

16.
酸性矿山废水中锌铁锰的分离及回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机械活化硫精矿吸附,氧化沉淀以及氧氧化钠沉淀处理酸性矿山废水,使废水中锌、铁、锰得到分离与回收.当酸性矿山废水pH为1.83,锌、铁和锰质量浓度分别为150,2 900和315mg/L时,在10L酸性矿山废水中加入活化硫精矿975 g,反应20 min后,锌残留质量浓度为1.33 mg/L,锌去除率达到99.08%.废水经除锌后,取10L废水,当废水pH为6.92,空气流量为500mL/min,反应时间为2.5h时,铁和锰残留质量浓度分别为97.96和290.55mg/L,铁、锰去除率分别为98.28%和18.45%.XRD分析表明:氧化沉淀渣为Fe3O4和a-FeOOH,渣中铁含量为52.73%;废水经除铁后用氢氧化钠溶液调节pH至11.01,反应时间为30min时,废水中锰残留质量浓度为1.15 mg/L,所得锰渣锰含量达到34.47%;除锰废水经硫酸调节pH为7后达GB 8978-1996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17.
本文采用池塘底泥为原料,经H2SO4和H2O2氧化处理,在不同条件下用于去除废水中的重金属离子.研究结果表明:Pb2 的初始浓度为50mg/L,用土量10g/L,pH=6.0,吸附时间为60min,该改性塘泥对含Pb2 废水的去除率可达99.8%.处理后残留液中的Pb2 用双硫腙萃取,分光光度法测定,测出残留液Pb2 浓度为72μg/L远低于国家规定的一级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18.
采用饱和水溶液法制备荆芥挥发油-β-环糊精(β-CD)包合物,利用差热-热重分析(DSC-TG)、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扫描电镜(SEM)对包合物进行表征.通过正交试验优化最适宜包合工艺条件,根据相溶解度法测定包合比、表观稳定常数以及包合反应的ΔGθ,ΔHθ,ΔSθ,并用Chem3D软件对β-CD包合胡薄荷酮的包合形式进行预测.结果表明:最适宜包合工艺条件为荆芥挥发油与β-CD的比例1∶8(mL∶g),乙醇与水的比例1∶3(mL∶mL),包合温度40℃,搅拌速度4 500 r/min;β-CD包合荆芥挥发油的包合比1∶1;表观稳定常数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β-CD包合荆芥挥发油反应的ΔGθ,ΔHθ,ΔSθ均为负值,说明β-CD包合荆芥挥发油反应是一个放热反应.此外,模拟的结果表明,β-CD包合胡薄荷酮的理想模型是胡薄荷酮的甲基端从β-CD的小口端进入β-CD内腔.  相似文献   

19.
大鼠外源性高脂血症动物模型的复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旭峰 《科技信息》2008,(1):105-108
方法:采用高脂饲料(10%猪油、10%蛋黄、1%胆固醇、0.5%胆盐)饲喂SD大鼠,4周后,复制外源性高脂血症.结果:模型组大鼠的血清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明显升高,总胆固醇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明显提高,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结论:结果表明SD大鼠给予高脂饲料饲喂可导致大鼠脂代谢紊乱,复制人类外源性高脂血症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20.
采用发光细菌为受试生物考察接触辉光放电等离子体(CGDE)降解酸性橙过程中的毒性变化.研究结果表明,放电电压500 V、酸性橙浓度20 mg/L、电解质为5.2 m S/cm Na2SO4时,放电120 min,酸性橙脱色率达88.50%,TOC去除率为23.02%;对发光细菌的抑制率从最初的71.78%减小为7.51%.相同条件下,以Na Cl为电解质时,放点60 min,脱色率高达97.70%,TOC去除率为20.78%.放电10 min,降解液对发光菌的抑制率从最初的65.40%上升为79.16%,可能生成较高毒性的中间产物或联合毒性较高,随着放电时间的延长,毒性逐渐减小,放电60 min,抑制率减小为43.1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