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历史上的哈雷彗星哈雷彗里是所有彗星中最著名的一颗。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彗星并非象常规那样以发现者的名字命名的,而是以预言它能周期性回归的英国天文学家哈雷的名字命名的,借助于牛顿的两体问题轨道理论,在比较了出现于1531、1607和1682年的三颗彗星的轨道特征后,哈雷认定这三颗彗星实系同一彗星,每隔76年左右回归一次。他预言在1758~1759年间哈雷彗星将再次回归。果然在1758年圣诞节,哈雷彗星如期出现。那时,哈雷本人已经谢世,但是正如他生前所说,“世界将会知道,这事是一个英国人预告过的”。  相似文献   

2.
彗星的空间探测是当代前沿课题.本文首先概述彗星的主要研究结果.彗星的本体是不大的‘脏雪球’彗核;随着接近太阳,其表面冰升华并带出尘埃而形成彗发,发生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太阳辐射压和太阳风推斥彗发的尘埃和离子而形成彗尾;彗星尘散失在轨道附近而成为流星群.虽然地面观测到彗发和彗尾的丰富资料,但对彗核却了解甚少,需要发射飞船进行空间探测;接着,从探测彗核的真实性质、采集彗星样品分析成分、探索彗星活动和机制、彗星的有机物与生命起源、彗星-地球关系、太阳系起源和演化线索几方面阐述彗星的空间探测的科学意义;然后,综述彗星空间探测的一些计划进展情况,总结彗星空间探测的重要成果;最后,讨论未来的彗星空间探测的科学目标,包括高轨卫星采集彗星尘、搜寻近地小彗星、搜寻未知彗星、发射更优秀飞船探测不同彗星.  相似文献   

3.
从古时候起,彗星就已经引起人类的关注和敬畏。有很多书列举出了历史上的彗星,但是都没有很详细的描述过那些大彗星的具体信息和形成原因。本书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描述了历史上每次大彗星的详细情况,涵盖时间范围非常广,从公元前631年观测到的彗星到2006年的麦克诺特彗星。除此之外,作者以极大的热情和博学的知识把彗星的相关知识解释的非常清楚,包括什么是彗星,如何出现以及出现后如何变化等。  相似文献   

4.
地球每年绕着太阳转一圈,在11月中旬时会遇到坦普尔—特塔尔彗星的轨道。彗星在接近太阳时,会分离出一些物体,它们散落在整个彗星轨道上,所以每年11月中旬地球经过坦普尔—特塔尔彗星轨道时,这些散落在彗星轨道上的物体有可能落到地球上来。它们与地球大气摩擦发热,而且气化发光形成流星。而这时彗星轨道与地球轨道相交的方向正对着天空上的狮子座,所以每年11月中旬会出现狮子座流星雨。坦普尔—特塔尔彗星的轨道周期是3325年。所以每隔33年左右,地球有可能遇到散落在彗星轨道上的密集的物体。这样,出现的流星就会增…  相似文献   

5.
《汕头科技》2007,(1):33-34
一、“星尘”号成功将彗星样本带回地球 装有彗星尘埃样本的美国“星尘”号飞船返回舱,2006年1月15日在美国犹他州的沙漠中降落。这是人类发射的探测器首次将彗星样本带回地球。“星尘”号飞船于1999年2月发射升空。2004年1月,该飞船近距离飞过“维尔特二号”彗星时,飞船上的尘埃采集器成功捕获到彗星上百万个物质粒子。“星尘”项目的科学家对最初的样本进行了分析。这可能把人们对彗星以及整个太阳系历史的认识向前推进一大步。  相似文献   

6.
彗星是些独特的天体,像独行侠游荡在宇宙深空,深居简出,神秘莫测。它们也是人类最早关注的天体之一,长长的尾巴,婀娜的行姿,曾引起人们许多的遐想。据说彗星中还隐藏着太阳系起源的秘密。因此,近年来探测彗星的热潮就不难理解了。  相似文献   

7.
对中国古代关于彗星形态和特征的认识进行了分析,并和国外同类研究成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虽然缺乏理论根据,但中国古代对彗星形态的描述是符合实际的,尤其中国唐代对彗星特征的认识已达到了相当完备的程度,比国外研究结果要早1000a左右.  相似文献   

8.
二氧化硫对小鼠脑细胞DNA的损伤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运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又称彗星试验)研究了SO2吸入对小鼠脑细胞DNA的损伤.研究结果表明,SO2可引起小鼠脑细胞彗星尾长显大于对照组,且随SO2吸入浓度的增加,脑细胞彗星尾长度也增加,具有剂量效应关系.结果还表明,SO2对雄性小鼠脑细胞DNA损伤比雌性小鼠严重,存在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9.
热点排行     
正(新闻时段2014-08-01至2014-08-10)1罗塞塔探测器成功进入目标彗星轨道[核心媒体报道频次:21/30]6日,欧洲航天局宣布,罗塞塔彗星探测器于格林尼治时间6日09:29进入环绕丘留莫夫-格拉西缅科彗星的轨道。罗塞塔彗星探测器于2004年3月发射升空,经过10年5个月4天、总长超过64亿km的太空飞行,按计划追上目标彗星,进入距离彗星约100 km的轨道。罗塞塔预计于2014年11月将菲莱着陆器投放到丘留莫夫-格拉西缅科彗星上,在其表面进行考察,并对彗星核以及彗星射出的气体、尘埃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0.
《科技成果纵横》2006,(1):59-59
一、太空探索好戏连台。1月12日13点47分,“深度撞击”号彗星探测器顺利发射升空。7月4日13时52分,“深度撞击”号成功与坦普尔1号彗星发生相撞,首次揭示了该彗星的真实面目。1月15日凌晨,“惠更斯”号探测器成功登陆土卫六,创下人类探测器登陆其他天体最远距离的新纪录。这些发现为理解地球生命起源提供了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11.
研究过“星尘”号太空探测器传回的有关Wild-2彗星照片之后,天文学家作出如下结论:Wild-2彗星是一颗非常奇特的天体。  相似文献   

12.
热点排行     
正(新闻时段2014-11-11至2014-11-20)1人类探测器首次登陆彗星[核心媒体报道频次:23/30]13日,欧航局彗星探测器罗塞塔分离的菲莱着陆器,于北京时间00:05确认成功登陆彗星"67P/丘留莫夫-格拉西缅科"。这是人造探测器首次登陆一颗彗星。罗塞塔计划始于1993年,耗资约13亿欧元,2004年3月发射升空,旨在分析和观察距离地球5亿km远的67P/楚留莫夫-格拉希门克彗星。科学家认为对彗星发散出的气体、尘埃以及彗星  相似文献   

13.
“世纪彗星”何处寻所谓世纪彗星,是指本世纪出现的最明亮的彗星。那么,在本世纪见到的众多彗星中,谁能获此殊荣呢? 谁是“世纪彗星”“当然是哈雷彗星。”许多人会这样回答,其实不然。哈雷彗星名声虽大,但却不是本世纪最明亮的彗星。哈雷彗星的运动周期是是76年,并在本世纪回归过两次,即1910年和1986年,最亮时星等分别只有1等和3等,并不很亮。  相似文献   

14.
回顾了近年来彗星实验在抗肿瘤药物研究中的应用,将各种以肿瘤细胞为基本实验材料的不同实验,从材料、致损伤荆以及具体操作方法等方面进行总结和比较,为今后在同类的肿瘤细胞实验中应用彗星实验技术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登陆彗星!     
<正>2014年11月12日,欧洲空间局的罗塞塔号飞船释放出的菲莱登陆器在彗星67P/C-G上成功着陆,创造了人类航天器首次在彗星上软着陆的历史。我们为什么要探测彗星?这一壮举是如何实现的?罗塞塔和菲莱在彗星上看到了什么?  相似文献   

16.
较详尽地综述了1994年7月发生的苏梅克-列维彗星撞击木星的前因,全过程,激烈程度,初步观测成果及撞击的后果,以期有助于人们对彗星和木星木质的深入了解,对人类如何避免这类灾仅性天象在地球上重演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7月4日,举世瞩目的“太空焰火”在深空绽放,美国宇航局“深度撞击”任务的撞击器以每秒钟10km的速度撞到了坦普尔1彗星上。这架撞击器的质量大约有360kg,它随着母探测器经过了172天飞行,跋涉4.3亿km才到达彗星身旁。  相似文献   

18.
2006年1月15日,美国的星尘号历时7年完成“太空长征”,其返回舱携带怀尔德-2彗星样本成功返回地球。这是人类首次把彗星物质带回地球,这可是些宝贝,它们可能比地球还古老。为了“鉴宝”,星尘项目正在全球征集自愿者协助筛选星际尘埃。[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科学世界》2003,(3):14-14
运转在地球和太阳之间的太阳和太阳风层探测器(SOHO)最近拍摄到了格外壮观的图片,一颗名为NEAT的慧星在抵达近日点附近的这段旅程中不知是幸运还是不幸地被一束日冕喷流击中,而这颗彗星也因此可能成为SOHO发现的500多颗彗星中最值得纪念的彗星之一.研究人员介  相似文献   

20.
探讨伴有喷流的彗星爆发是否造成可观测的非引力效应。分析哈雷彗星在1985年三次爆发时期的定位资料,结果表明,这三次爆发后哈雷彗星的地心赤经和赤纬跟历表推算值的偏差都明显地大于误差,说明彗星爆发确实造成可观测的短期非引力效应,且此三次爆发情况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