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研究重庆制造业的比较优势,从影响制造业水平的经济创造能力、主营业务管理和资产负债能力3个重要方面筛选了15个相关指标构建了长江经济带各省份制造业比较优势的指标体系,利用最新数据和主成分分析法对近年各省份的制造业比较优势进行了综合评价,认为重庆制造业整体上位列长江经济带第5,与浙江、四川等同属该区域的第二梯队;测算了长江经济带近年各省份的区位熵,并得到各省份的阶段区位熵及重庆的列位表,计算了各地区制造业近期产业集聚指数,研究显示重庆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信等电子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等6个行业在长江经济带中具有比较优势,且前两个行业的比较优势凸显,据此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为更加准确地掌握长江经济带交通空间格局状况,提出一套核心交通网络空间格局变化分析指标体系.通过分析提取地理国情普查成果中的交通资源成果,结合行业专题数据、社会经济统计数据,采用多源异构数据融合、地理空间统计分析等方法,开展区域的交通网络密度、便捷度和通达性研究的空间化、定量化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整体核心交通网络空间格局日趋合理.研究可为地理国情监测服务于长江经济带发展提供理论研究与应用参考.  相似文献   

3.
在新发展格局下,科学构建长江经济带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测度指标体系对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结合数字经济基本特征,构建数字化基础设施、数字化应用程度、数字化创新水平3个一级指标以及15个二级指标的长江经济带各省市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2016—2020年的相关数据,利用熵权法对各指标体系进行测算,评价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数字经济发展趋势,同时构建数字经济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双向固定回归模型进行分析,发现投资、政府调控、交通基础设施、教育水平4个指标对经济高质量发展有显著影响。文章从产业数字化、研发投入、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三方面提出建议,以降低数字经济发展不平衡对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经济高质量发展产生的消极影响,促进数字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4.
根据《省级主体功能区域划分技术规程》中关于交通优势度的计算流程和技术方法,以交通网络密度、交通干线影响度和区位优势度为指标,通过ArcGIS和SPSS等,以宁夏198个城镇为研究对象,对交通优势度进行测算,得到宁夏镇域交通优势度的分布特征,并对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宁夏镇域交通优势度的地域空间分布不均,空间差异明显,具有北高南低的区域分异特点.交通优势度比较高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北部的石嘴山市和银川市及其附近县区,中部的吴忠市和中卫市交通优势度次之,南部的固原市交通优势度比较差.加强交通优势度低值区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高值区的立体化交通网络,加强各县域与周边省辖市的经济联系,从而提高交通优势度,将为宁夏区域发展提供一定的支撑和保障.  相似文献   

5.
彭飞云  叶长盛  雷慧敏 《江西科学》2016,(4):481-487,532
区域交通网络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对其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应用Arc GIS空间分析,结合Matlab等软件,并采用熵权法对2013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各地区的交通优势度做出综合测度分析。研究发现:1)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交通网络密度差异明显,干线优势度绕鄱阳湖成"U"字型分布,4个经济中心成为区域内的发展引擎;2)因湖区的阻隔,区内公路网围绕鄱阳湖成环状分布;且由于长江的天然阻隔,促使区内交通网络向北通道成聚拢态势;3)交通优势度区域差异显著,具有显著空间自相关性和空间邻接、集聚特征,南高北低,整体表现为以南昌市区"一主核",九江市区、景德镇市区"两次核",中心城市向外围城市逐渐降低的中心-外围型分布格局;4)交通优势度表现为偏正态分布;5)交通优势度与经济发展水平具有较强的耦合性,良好的交通网络是区域间经济联系和提升区位优势的先行条件。  相似文献   

6.
长江经济带旅游产业的整体协调发展是我国旅游空间格局优化的关键.利用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2001年~2017年的面板数据,综合采用地理空间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方法研究区域旅游经济的空间分异特征及演化规律,探讨其内在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 从全流域看,长江经济带各省市旅游经济的绝对差异逐年扩大,相对差异不断缩小,旅游经济的专业化程度缓慢提升;2) 从上中下游各区域看,长江经济带不同区域旅游经济的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均呈不同程度的下降,上游地区较低的区域经济水平突显了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较优势,中游各省市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均最小且下降幅度最大,下游的相对差异最大.3)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状况是影响长江经济带旅游经济时空分异的主要因素,对外开放程度对此亦有贡献.4) 长江经济带旅游经济已经形成了下游网络化、中游均质化、上游专业化的空间结构,并有望向更为平衡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7.
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和主成分分析法,从旅游需求、旅游供给、旅游支撑3个层面构建长江经济带旅游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测量长江经济带11省市旅游业发展水平.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旅游业发展总体水平较高,发展势头良好,各省市旅游业发展水平位序变化不显著;长江经济带下游、中游、上游省市旅游业发展水平依次递减,但发展差距缩小;长江下游省市旅游需求、旅游供给、旅游支撑全面占优;长江中游的江西旅游支撑、旅游需求相对落后,湖南旅游支撑相对薄弱,湖北旅游需求、旅游供给有待提升,安徽旅游支撑作用较弱;长江上游省市旅游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云南、四川旅游需求旺盛,重庆、贵州旅游需求、旅游供给、旅游支撑均有待提升.长江经济带各省市应加大旅游投入,加强旅游协作,进行合理的区域分工.长江下游省市应进一步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引领长江经济带区域旅游一体化进程.长江中游省份应加大旅游市场、基础设施投入,加强社会经济对旅游的支撑力度.长江上游省市应加大对旅游市场、公共交通等基础、公共服务体系的投入,加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旅游业的辐射力度和支撑力度,提高旅游人才数量和素质水平.  相似文献   

8.
重庆市位于四川盆地东部,是全国二,三级地形阶梯的自然过渡地带,处于我国中,中,西三大经济带的中西经济板块的结合部,是长江经济带上游的经济中心,是西南地区,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人员,物资,信息交流和交汇地区,是三峡库区的中心城市,重庆市的这些区位资源,是重庆经济发展的优势。  相似文献   

9.
长江经济带是我国旅游业最发达的区域之一.通过收集整理2002—2014年的相关数据,运用旅游流质指数、游客密度指数及地理集中指数,对长江经济带旅游业发展的时空格局进行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旅游流发育不均衡.上海、江苏、浙江的流质指数明显好于其他省市,属于优质旅游流;其他省市旅游流发育状况相对较差,属于低质旅游流.2)游客密度差异明显.上海的游客密度远远超过其他省市,处于第一梯队;江苏、浙江、重庆的游客密度指数一直在14之间,处于第二梯队;其他省份游客密度较小,处于第三梯队.3)区域间旅游经济差异逐步缩小,旅游经济的集中度由38.018逐步降到33.032,从2002—2014年地理集中指数仅降低了4.986,意味着长江经济带各省市旅游经济实现均衡化发展还需要很长的时间.据此提出长江经济带区域旅游合作的对策,以期推进长江经济带旅游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利用世界资源研究所的地图工具,研究了长江经济带面临的水资源压力,研究表明长江经济带10%的区域面临"高"或"极高"水资源压力,上海、江苏、安徽、浙江、湖北和四川是长江经济带水资源压力最大的6省(市)。并分析了长江经济带水环境污染问题,在此前工作基础上,利用万元GDP用水量和万元GDP废水排放量评价长江经济带各省市水经济效率,得知长江经济带各省市水经济效率存在梯队差异。水经济效率低下是导致长江经济带出现水量、水质压力的原因。长江经济带各省市需提高各产业用水效率,削减用水量,以实现2030年用水红线指标控制要求。结合各省市水资源水环境综合管理现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强水资源与水环境综合管理的政策建议,包括建立长江经济带流域综合管理机构或协调机制,推行许可证制度、横向生态补偿等综合管理政策框架,继续加大对相关研究的支持等。  相似文献   

11.
对城市创新能力的内涵进行界定,以6个维度、20项解释性指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VIKOR法测算2017年长江经济带28个地级市的创新能力综合得分,并进行比较研究。研究结论:长江经济带城市创新能力总体上呈现出下游沿海城市领先、中游城市不均衡、上游城市略靠后的格局;不同指标对城市创新能力的影响不同,城市创新能力因创新战略不同而存在差异;经济实力、创新主体、创新供给及创新载体是导致长江经济带创新能力不均衡空间分布格局的主要因素;制度工具在创新资源配置和成果转化中作用突出。  相似文献   

12.
从公路网络密度、干线影响度、区位优势度3方面构建了交通优势度的综合集成指标体系,采用GIS技术及数理模型定量分析了武汉城市群地区交通地理格局的历史嬗变、时空差异及与城市兴衰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关联性.研究表明:(1)武汉地区的历史盛衰与交通地理格局的变化密切相关.近代得天独厚的交通地理优势,孕育了武汉地区的繁荣与兴盛;现代交通技术的发展,中国交通格局趋于均质化,致使武汉历史上作为贸易与交通的"中点"与"终点"枢纽地位不再.(2)区域综合交通优势度呈现"圈层状"形态并大致表现为由中心向外围衰减的空间格局,武汉市及其周边地区交通优势度最高,并沿长江黄金水道、武九产业带向东南方向延伸.(3)1980年~2010年城市群交通优势度的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均呈扩大态势,两极分化趋势不断加强.(4)交通优势度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具有显著的耦合关系,少数几个交通优势突出的区县集中了城市群绝大多数的人口产业要素.  相似文献   

13.
城镇化视角下长江经济带城市生态环境健康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如何实现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将是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核心议题.本文以长江经济带的36个城市为研究对象,从生态环境压力、状态、恢复潜力三个维度出发构建生态环境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熵权综合评价模型,对各城市生态环境健康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城市生态环境水平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长江下游城市生态环境综合指数整体高于长江中游和上游.根据长江沿江36个城市生态环境各指标的差异,借助PCA排序对其进行分类,将36个城市大致分为六大类型.最后,利用相关分析探讨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压力、状态、恢复潜力等指标的关联性,了解城镇化背景下长江经济带城市生态环境水平的差异,结果表明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压力呈现指数曲线变化;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城市间生态环境与城镇化的耦合特征不同.  相似文献   

14.
长江优势是重庆拥有的垄断自然力,对重庆经济具有持续的基础性影响。重庆应战略性利用长江优势来构建沿江综合交通轴、产业-城镇带;发展与周边地区的沿河经济联系,在保护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实现可持续现发展。  相似文献   

15.
交通优势度评价模型的改进及其在河南省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形地貌是影响交通运输发展的基础性因素之一,但在现有的交通优势度评价模型中普遍被忽视.构建包括路网密度、可达性和区位优势度三方面的基础交通优势度评价模型,然后在其上加权包括海拔、坡度、地形起伏度等在内的地形修正系数,得到一个包含地形条件的改进交通优势度评价模型,对河南省126个县市的交通优势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全省交通优势度总体呈现东北高西南低的特点,中心城市和交通线路相交的县市有较强的对外辐射作用;河南省4个经济区之间交通优势度差异显著,自高到低排序依次为:中原城市群、豫北经济区、黄淮经济区、豫西经济区;加权地形修正系数后的交通优势度高值区向东部黄淮海平原移动,与未考虑地形条件的交通优势度评价结果相比,西部山地和丘陵地区交通环境被高估的情况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16.
钢铁工业是我国重要的基础工业,长江经济带作为我国钢铁工业发展的重要区域,开展长江经济带钢铁工业与生态环境、区域经济的耦合性研究,对于践行高质量发展理念和进行钢铁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论文以长江经济带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钢铁工业—生态环境—区域经济(SER系统)耦合协调评价模型,选取2000年~2016年面板数据,进行耦合协调研究.研究表明:长江经济带SER系统耦合协调发展情况处于整体协调状态,耦合协调程度各省市分布不均.东部的耦合协调发展度明显高于中部和西部,江苏耦合协调发展度最高,贵州耦合协调度最低,浙江、湖北、湖南、安徽保持平稳,上海、重庆波动较大.  相似文献   

17.
结合区域城市群综合交通体系的特点,从交通网络使用者、交通网络供给与管理者、交通网络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以及交通可持续发展这四个方面的需求分析出发,构建了对交通系统服务水平、交通网络设施发展水平、交通系统经济适应水平和交通可持续发展水平,四个维度进行评价的区域综合交通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并提出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以长江经济带11省市为例,构建基于PSR概念模型的生态环境承载力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结合余弦夹角值权重法与TOPSIS法客观评价各省市生态环境承载力状况.结果表明:(1)生态环境承载力指数总体居于0.4-0.6之间,省际差异较小,整体呈中低水平.(2)生态环境现状指数普遍较低.(3)子系统空间差异大小排序为:响应压力状态.(4)制约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承载力的因素,从准则层来看,系统状态是首要障碍;从指标层来看,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重是主要障碍因子.  相似文献   

19.
基于变异系数法的长江经济带绿色治理能力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发展模式已经在长江经济带的资源和环境等方面引发了诸多的问题,为了实现绿色发展,需要先进行绿色治理.本文从绿色治理投入、绿色治理效率、环境法治及监管状况三个角度构建了绿色治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对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的绿色治理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实证结果表明绿色治理能力排名前三的地区分别是江苏省、浙江省和安徽省,长江经济带从下游到上游沿岸地区治理能力递减.最后本文从法制建设、绿色治理体系的构建、鼓励企业参与绿色治理三个方面对提升绿色治理能力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0.
SWOT框架与安庆市创新体系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优势 交通便捷,区位优势明显.安庆交通便捷、地理位置十分优越,自古就有"万里长江此咽喉,吴楚分疆第一州"之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