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是宣扬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开设民族项目、举办民族运动会是实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具有良好的社会价值与历史文化价值。通过文献资料法、随机调查法等对广西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开设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模式的相关内容进行研究,先讨论了开设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重要意义,再分析广西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在开设民族传统体育课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分析了广西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应如何开设民族传统体育课程,以期为将来院校开设民族传统体育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2.
严梅花  马洪全 《科技信息》2012,(13):294-294
运用文献法对我国传统体育文化对外传播特征与策略进行了研究,指出我国传统体育文化根植于中华文明之中,具有悠久的历史,形成了以人文思想为精髓的文化体系,传统体育是整个民族社会文化中最活跃、最积极,影响最直接、广泛和最深远的部分,并提出建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的平台,加快开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场地、场馆设施建设等策略。  相似文献   

3.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旅游资源,是人文旅游资源的主要内容,它与传播民族传统文化、开展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增强各民族人民的团结进步、促进民族经济发展等有着直接而密不可分的关系。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以其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和绚丽多姿的文化内涵形成高品位、高质量的旅游产品,满足国内外广大游客的消费愿望。因此,需加快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旅游产业化发展,保证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旅游健康、持续地发展。  相似文献   

4.
民间儿童体育游戏蕴涵着优秀的民族文化,其特性、价值对儿童身心健康的影响有着独到之处。而幼师院校是输出幼师的重要人才培养基地,如何让民间传统儿童体育游戏更好地走进幼师院校体育课堂,传承并传播我国优秀的民间文化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课题。本文提出了民间传统儿童体育游戏进幼师院校的对策,旨在为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的研究提供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5.
从建立信息化平台、制作微电影和微视频、打造微信息和QQ平台等方面,分析了蒙古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有效传播方式.蒙古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与发展应重视文化内涵,关注系统性、注重多样性和迅捷性,提升监管力度,实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人际、群体、组织和大众传播媒介的交流、互动和沟通,促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相似文献   

6.
内蒙古赤峰市是红山文化的发源地,通过对她历史文化的研究,将以红山文化为代表的北方民族群的古代体育原貌还原,来对古代北方民族群体育类型的定型,及与古代中原地区体育交流的媒介、途径的梳理,从而加强当前民族体育的挖掘与整理、开发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7.
宋砾 《科技咨询导报》2011,(21):182-182
大众体育是国家体育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全民健身是开展大众体育的主要途径。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基地。学校体育要和全民健身紧密结合,适当开展民族传统体育的教学。  相似文献   

8.
西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历史悠久,是西藏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智慧结晶。以跨文化传播理论为切入点,综合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逻辑分析等方法,针对西藏民族传统体育跨文化传播发展中存在的传播理念滞后、综合型人才缺乏、跨文化传播载体老旧等问题,提出西藏民族传统体育跨文化传播发展须明晰跨文化传播理论,培养跨文化传播专业人才,完善跨文化传播交流体系,充分利用各类新媒体传播媒介,发挥民俗旅游功能等措施,旨在优化西藏民族传统体育跨文化的传播途径,为西藏民族传统体育跨文化传播理论提供借鉴思路和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9.
杜晖 《科技咨询导报》2008,(35):213-213
体育与旅游是当今社会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借助体育与旅游,可以促进不同文化的交流,传播和理解。本研究从民俗学、旅游学的视角,通过文献资料、逻辑、社会学等方法,论述现阶段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现代化进程中应与旅游业相结合,实现两者联动和互动的文化发展策略。以有利于双方在资源共享下和谐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旅游开发应突出其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0.
通过文献资料、实践观察等研究方法基于文化生态的视野对民族传统体育的生态变迁进行了分析,认为民族传统体育在生存体系上面临着现代社会取代农耕基础,城市化进程引致空间肢解与压缩,传统延袭遭遇现代传播,西方现代体育大行其道的外来冲击等生态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首先要确证民族传统体育的时代价值,在确证价值的基础上可以通过保护民俗体育环境、打造民俗体育生态圈;创新民族传统体育方式、唤起民俗体育活力(包括休闲化、竞技化和传播化的创新);突破固有认知、提升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自觉等路径以更好的保护与促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多民族文学的共同发展研究》的研讨为话题,阐述了在国家日益重视中华文化之多元性与差异性的语境下,研究多民族文学的共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描述了该项目的立项背景,并结合项目开题报告和专家评审,分别对"多民族文学"与"共同发展"两个关键词展开讨论,指出该课题采取的跨界与整合的研究方法以及提出"共同发展"的文化关系,可望为目前处于转折与瓶颈阶段的中国民族文学研究提供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土族集居区人文地理环境和自然地理环境及其民族体育文化资源进行实地考察和分析,土族传统体育形成于其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多民族交融的人文环境之中,具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底蕴、丰富的内容和广泛的影响.研究它的地域文化特征,有助于理清其产生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这对土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整合和民间体育的传承、保护及开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白族是一个知道感恩,有所敬畏,追求和谐,世代传承的民族。深入研究这一民族,对于发掘优秀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丰富多元一体、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文化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国文论是以汉族文论为主体的多民族文论,只有汉族文论,没有少数民族文论,就不能成为完整的中华民族文论。中国少数民族文论具有民族特色,为我国文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必须正确认识中国少数民族文论在整个中国文论发展史上的价值和地位,从发现和输出中国少数民族文论的角度来审视中国少数民族文论,积极主动的寻求平等的多边主义的文论对话。  相似文献   

15.
当代中国体育的发展正日益走向繁荣和兴盛的新时代,这个新时代不仅仅体现在奥运会金牌数量等中国竞技体育的强大,同时更体现在中国体育文化在全世界的话语权.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文献、逻辑分析、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对中国竞技体育大国崛起之路进行了认真的梳理,力求通过体育文化、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阐述,重新审视中国体育价值观迷失的原因所在.认为中国体育文化强国的发展是要寻求一种动态的文化生态平衡,既要保持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以一种崭新的姿态面向世界,又要不断的吸收其他国家体育文化的精华;既需要保持对外开放,又需要保持中华民族特色;既要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又要体育文化协调一致.  相似文献   

16.
宗教问题政治化是影响多民族国家政治整合的重要因素.宗教问题政治化是中亚宗教极端势力存在及其活动的主要表现.中亚宗教极端势力以宗教极端主义为理论指导,它所制造一系列的恐怖和分裂活动影响着中亚多民族国家的政治整合.遏制宗教极端势力的恐怖和分裂活动是中亚多民族国家实现政治整合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17.
通过梳理中国少数民族古代文论研究的三个时期:新中国成立后-70年代 、80-90年代、新世纪以来,厘清中国少数民族古代文论研究在每个时期的特点及前后之间的联系。指出随着时代变化,研究话语由少数民族古代文论向多民族文论发展,研究的方法与视角也由单一的文学理论向文化学、诗学、比较文学推进,并且整合社会学、宗教学、人类学等多学科知识,使少数民族古代文论成为一门跨学科、跨语言、跨民族、跨文化的研究共同体。  相似文献   

18.
多民族情感计算和识别研究有利于分析和理解不同民族之间情感表达的差异性,而不同民族之间的情感分析和识别研究需要以多民族情感数据作为数据基础。利用情感诱导视频等方式采集人的面部表情和眼动数据,建立了包含5个民族6种基本表情的多民族情感数据库。其中包含11328幅表情图片和196个眼动轨迹信息。实验过程中对图像和数据文件名构建编码规则,对取得的表情图片数据进行灰度化、人脸关键部位截取等图像处理,同时提取眼动仪记录的眼动数据,将表情图片及眼动轨迹信息进行整理,进而组成多民族情感数据库。该数据库的建立对多民族情感识别和智能人机交互领域的发展起到一定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国家文化主权是一个国家在世界上所拥有的无可争辩的文化话语权,它包括创造权、所有权、阐释权、享受权和继承权,具有主体性、尊严性、唯一性、发展性、整体性等特征。国家文化主权与原生态文化的安全关乎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关乎我们社会主义价值现的认同,关乎文化自尊、自信、自爱。在多民族文化交流当中,我们时刻都要有国家文化主权及原生态文化安全的意识。  相似文献   

20.
在对“民族互嵌”概念及其内涵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民族高校民族互嵌社区环境特征,提出基于构建多民族互嵌式本科生团队的模式,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民族团结教育的深度融合,并在必要性、操作层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对于民族互嵌本科生团队,一方面充分考虑了学生的文化和学习基础的差异性,有效地实施了因材施教;另一方面为构建和谐民族关系提供了有效的方式方法,实现了民族团结教育的实效性与针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