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创造学是研究人类创造能力和创造发明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新兴学科。创造能力的研究包括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技能。从思维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来分,创造学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本文着重从创造性思维的角度来探讨职业学校《机械制图》课中如何实施创造性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技能。  相似文献   

2.
创造系统观和创造学系统是从系统角度、基于系统思维方式、运用科学理论与方法对创造学所进行的研究、反思和再认识,它能使人们对创造和创造学的研究和认识系统化、深化和优化,从而能克服独立、片面去研究、认识、发展创造和创造学的传统做法,进而能有效促进和大力推动创造和创造学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3.
李玉章 《杭州科技》1998,19(3):16-18
我们正处在世纪之交,新的世纪呼唤创造型人才,而创造型人才素质的培养需要推进创造教育。创造教育是依据创造学的理论和方法,运用于教育实践,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和造就大批创造型人才的新型教育。简单地说,创造教育是开发学生创造力,培养创造型人才的教育。1.国外创造教育发展动态美国是创造学的发源地。本世纪30年代以来,经过许多专家学者的潜心研究,创造学的理论构架初步形成。1970年成立了创造性领导中心后日趋成熟,进人80年代,美国政府认为这种创造力训练及开发活动,还必须从少年儿童开始,于是在1984年后,仅在中小学…  相似文献   

4.
创造性思维是人类创造活动的核心和灵魂。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关键。但目前存在一种认为只有非逻辑思维能有创造性的片面认识,因此,放松了对必要的逻辑思维的教学,这不利于全面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事实上,各种形式的思维,无论是逻辑思维还是非逻辑思维都是具有某种创造性的。 在创造学的教程中,一般把创造性思维规定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基本含义。广义的创造性思维是指在整个创造的过程中发挥作用的一切思维形式;狭义的创造性思维则专指产生创造性设想的思维形式。本文是把狭义的创造性思维分为各种形态,并主要从逻辑思维(以归纳、演绎和类比为例)和非逻辑思维(以想象、直觉和灵感为例)的对比分析中来阐述各自的创造性。 第一种形态:以逻辑思维为主的创造性思维。 形式逻辑的演绎推理是从一般原理推演到个别推论的思维方法。它的主要形式是三段论即由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组成。大前提是已知的一般原理,小前提是已知的个别事实与大前提中的全体事实的关系,其结论则是由大、小前提通过逻辑推理获得的关于个别事实的认识。虽然个别事实的认识是包括在一般原理之中,但一般原理有时却不能具体地揭示特定的个别认识,可见运用演绎法也有一定的创新。所以,否...  相似文献   

5.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全国各行各业更需要大批的应用型人才。这就给我们教育界提出了一个严峻的课题: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利用创造学原理进行创造性的教学工作。 我们知道,创造学是一门重要的横断科学。教育界正在把“创造学”与“教育学”交叉渗透,开创着“创造教育学”新领域。它不仅给我们创造知识,而且更给我们能力与素质,这比传授知识重要得多。因此,我们要把创造学的有关知识及时地渗透到教学工作中去。让学生懂得,创造力是一种潜力,这种潜力是无穷的,是能够开发的;人人都有创造力,且每个人时时处处都离不开创造,教学中更是如此。譬如,在语文教学中,创作一篇优秀的作文,独自成功地翻译一篇古文;数学中的一道证明题,正向推导不出来,可以采用逆向思维方式用反证法得出结论。在一定条件下两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能够生成相应的物质,设想一下,换个条件能不能生成另外的物质呢?等等。这些都属于创造性活动。  相似文献   

6.
当前科学技术的创造发明层出不穷,对于创造方法和创造思维过程的研究,是我们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是思维科学、科学方法论、逻辑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共同关心的重要研究课题。对于创造性思维这一概念,目前学术界有不同的理解。有的论著把想象、猜测、灵感或顿悟等称为创造性思维;有不少同志则认为这样会引起误会,似乎逻辑思维就没有创造  相似文献   

7.
创造性思维是以解决科学或艺术研究中所提出的疑难问题为前提,用独特新颖的思维方法,创造出有社会价值的新观点、新理论、新知识、新方法等的心理过程,它可分为两大层次:一是特殊才能的创造思维;二是自我实现性的创造性思维。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属于后一层次。[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根据创造学理论,创造是人类最伟大的永恒的潜能,创造力是人类普遍具有的一种才能。化学创造能力是进行化学创造活动、获得创造性成果的能力,是一般的创造能力在化学研究和化学学习领域中的特殊表现。而创造意识又是创造能力发展的灵  相似文献   

9.
20世纪80年代以来,创造性思维的研究在欧美各国早已成为学术界的研究热点,是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重要内容,而我国对创造性思维,创造学的研究,普及却处于起步阶段,但其发展速度是非常惊人的,我们应该紧跟世界潮流,正确把握创造性本质及其特征和其科学内容体系,并将其及时纳入成人教育教学中。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创造的涵义入手,揭示了创造学的一条基本原理,即人人都有创造力。但为什么有人没有获得创造,本文分析了创造的条件和创造性思维技巧,旨在让每个人以创造的姿态投入工作、学习和生活,把各自的创造力开发出来。  相似文献   

11.
时代呼唤创造教育,知识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具有独创性和开拓精神的创造性人才。数学是一门创造性思维素材颇为丰富的学科,是一个蕴藏智慧的宝库,是培养人的优秀品质的最好园地,学生一旦掌握了正确开启的钥匙,必定会爆发出无限的创造火花。因此,数学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材特点,采用科学的方式、方法,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现结合自己多年来的教学实践,就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谈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试论科技人员的素质及创造性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现代科技人员应具备的特殊素质;在科技领域只有利用创造性思维方法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才能对科学问题、科学难题有所突破,实现创新、创造,最终促进科技的进步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创造教育是根据创造学的理论、方法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的一种教育。创造学的研究与应用在国外已经比较广泛、深入。我国从 2 0世纪 80年代引入以来 ,也有较大的发展。我国党和国家领导人都非常重视创造与创新 ,中华民族也有良好的创造精神。按照创造学的观点 ,创造能力人皆有之 ,人的创造能力可以开发、培养、训练。高校教师有责任提高自己的创造意识 ,更要注意在教学中开发、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相似文献   

14.
刘敏 《科技咨询导报》2008,(12):244-244
针对目前我国教育改革中素质教育强调的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问题,我们以创造学基本理论为基础,探讨了中学物理教学过程中创新教育的策略和方法,提出了基于事实的因果关系进行创造性思想教育,培养学生创造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新理念。  相似文献   

15.
新世纪人才的重要标志是有创造性思维能力,激发兴趣是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起点,系统化的知识积累是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基础,科学思维方法是培养创造性能力的核心.  相似文献   

16.
相似诱导教学模式的科学效应机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诱导教学模式”是以相似论为理论基础,以相似性为客观依据的培养创造性教育人才的一种教学模式。这一模式在对教师素质的培养上可概括为:诱之以和,使其有礼,动之以情,使其有趣;晓之以理,使其有喻;启之以思,使其有睿;导之以行,使其有依。实践证明,这是培养求和、做人、创造、合作诸素质的科学教学模式。模式强调相似的基因、相似的条件、相似的环境在育人中的作用,并将其所以然展示给读得。相似论属思维科学范畴,模式在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和灵感思维三者之间找到了培养创造性思维的相似中介和有效的培养方式。模式提出的“习得环境受”正是在此基础上对学习灵感产生的探索与实践。  相似文献   

17.
庄锡福 《龙岩师专学报》2000,18(4):100-102,112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最高级最复杂的精神活动,创新意识的激发要求构筑相应的精神机制:构建宽松的学术环境以培育自由的创造心态;拓宽学术视野以培育开放的学术心态;注重道德修养以培育责任意识和协作精神;培育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意识以激发创新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8.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最高级最复杂的精神活动,创新意识的激发要求构筑相应的精神机制:构建宽松的学术环境以培育自由的创造心态;拓宽学术视野以培育开放的学术心态;注重道德修养以培育责任意识和协作精神;培育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意识以激发创新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9.
设计方法和创造学发展趋向研究刘中全,梁永福一、设计方法学和创造学概述设计方法学是研究工程设计本质、方法及规律的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从六十年代发展至今,形成了两大派,即以德国为代表的德语地区学派和以英美为代表的英语地区学派。我国从80年代初德国达姆斯...  相似文献   

20.
创造发明的思路与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造发明离不开创新,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灵魂。创造发明是创新的必然结果和发展趋势,是国家发展和民族进步的动力之源,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阶梯。本文结合作者的创造发明经验,提出了"一支铅笔、一张纸、一块橡皮"创造发明思维的简易训练方法。阐明了创造发明思路与方法对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