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探讨饥饿对不同性别大黄鱼成鱼肌肉营养成分的影响,以体质量400 g左右的600尾网箱养殖大黄鱼为研究材料,分别于禁食0、20、40、60 d取样进行背部肌肉营养成分。结果显示,禁食对雌性和雄性大黄鱼的粗脂肪、粗蛋白和粗灰分含量均有显著影响。雌鱼禁食20 d和40 d粗脂肪含量分别降低16.39%和19.98%,粗蛋白含量增加8.34%和5.17%,粗灰分含量禁食20 d时变化不显著,禁食40 d降低24.17%;禁食60 d粗脂肪和粗灰分含量变化不显著,粗蛋白含量增加8.49%。雄鱼禁食20 d和40 d营养成分含量变化不显著,60 d时粗脂肪含量降低29.35%,粗蛋白和粗灰分含量分别增加19.44%和40.38%。此外,禁食20 d时,分析的16种氨基酸中,除蛋氨酸之外的15种氨基酸在雌鱼肌肉中的含量均显著降低,而雄性大黄鱼中各氨基酸组分含量未发生显著变化;禁食60 d后,除了雌鱼中的蛋氨酸,其余氨基酸组分含量在雌性和雄性中均显著增加,其中雌鱼的变化范围(37.77%~64.89%)小于雄鱼(33.51%~159.57%)。比较发现,禁食前雌鱼背肌中氨基酸组分含量均显著高于雄鱼,但是禁食20 d后,雌鱼中只有亮氨酸含量仍显著高于雄性;禁食40 d的雌鱼中有苏氨酸、异亮氨酸、赖氨酸和丝氨酸含量显著高于雄性;禁食60 d后雌性和雄性氨基酸组分含量差异不显著。禁食过程中,雌鱼首先利用PUFA,而雄性首先利用MUFA,由此可知,不同禁食强度对不同性别大黄鱼肌肉中不同脂肪酸组分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综上所述,禁食对大黄鱼肌肉中各营养成分含量存在影响较大,并且雌性和雄性之间存在一定差异,所以在进行禁食处理时应根据大黄鱼性别和目标设定不同的处理强度。上述研究结果可为通过适当的禁食处理实现大黄鱼肉质改良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不同体型大小和营养状况的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幼鱼的群体选择偏好。【方法】将实验鱼分为大、小个体组以及摄食组和饥饿组(分别进行正常投喂和14 d的禁食处理)。测定目标实验鱼的游泳速度、移动总距离、运动时间比等游泳行为参数以及它对不同大小或营养状况鱼群的选择偏好。【结果】1) 大个体组目标实验鱼在相对游泳速度中值和移动总距离值上均高于小个体的目标实验鱼,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论目标实验鱼体型如何,它们均倾向于选择大个体的刺激鱼群,有关统计学检验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 饥饿组和摄食组目标实验鱼的所有游泳行为参数及它们对饥饿和正常摄食鱼群的选择偏好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大个体中华倒刺鲃幼鱼在游泳能力方面强于小个体中华倒刺鲃幼鱼;不同个体大小中华倒刺鲃幼鱼均偏好选择大个体鱼组成的鱼群,这可能有利于降低自身被捕食的风险。短期的饥饿处理所产生的营养状况差异不足以使中华倒刺鲃幼鱼的游泳能力及对鱼群的选择偏好发生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道了用垂直板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对性成熟尼罗罗非鱼血清蛋白的分离分析.结果表明:雌、雄鱼的血清蛋白图谱有明显差异,用7.5%浓度的凝胶,雄鱼出现12条带,雌鱼出现13条带,且按分子量不同,第9、10条带为雄鱼所特有,而第7、8、11条带为雌鱼所特有.这一结果与国内、外有关报道有所差异,本文对这些分别为雌雄鱼所特有的蛋白质——雌性蛋白和雄性蛋白的性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对2008年10月到2009年2月采于嘉陵江南充段的117尾兴凯鱊进行形态测量,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兴凯鱊比例性状在雌雄鱼之间无显著差异;体长质量关系和肥满度分析表明,体长大于8em时;雌鱼体质量增长快于雄鱼;相同体长组中,雌鱼肥满度指数稍大于雄鱼.  相似文献   

5.
白马鸡配对期两性行为的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03年4月和2004年4月在四川省稻城县著杰寺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对野生白马鸡(Crossoptilon crossoptilon)配偶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白马鸡配偶中雌、雄个体全天伴随活动,无特殊情况不会分离.在不受其他个体干扰的情况下,配偶移动时雌性多在前并控制移动方向.雌、雄鸟间距离平均为(1.75±0.03)m,在雄性驱逐其他个体时间距最大.在全天行为记录中,雄性警戒的时间最多,之后依次为取食、移动、驱逐、站立、休息和其他行为.雌性在一天中行为时间分配依次为取食、移动、休息、站立、警戒和其他行为.驱逐行为完全由雄性承担.两性共有行为中雄性用于警戒的时间显著高于雌性(P<0.05),用于取食、休息的时间显著低于雌性(P<0.05),用于移动和站立的时间与雌性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6.
繁殖期社鼠攻击行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室内配对实验,对社鼠(Niviventer confucianus)繁殖期的攻击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繁殖期内雌雄动物均具有较高的攻击性.同性个体间雄性动物的攻击水平显著高于同性个体间雌性动物的攻击水平和异性个体间雄性动物的攻击水平;同性个体间雌性动物的攻击水平和异性个体间雌性动物的攻击水平没有差异,但两者均高于异性个体间雄性动物的攻击水平;雄性动物和雌雌组中雌性动物的攻击行为均随着熟悉程度的增加而减弱;雌雄组中雌性动物的攻击行为在各时间段的差异不大.表明社鼠在配偶选择中雌雄动物均具有主动性,攻击行为是自然种群内存在多种婚配制度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
正破译首个比目鱼基因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SSoonngglliinn CChheenn等破译了迄今为止世界上首个比目鱼基因组——半滑舌鳎全基因组精细图谱,这标志着鲆鲽鱼类养殖研究进入基因组时代。研究成果发表于3月出版的Nature Genetics。研究发现,普通养殖群体中的生理雌鱼比例仅为10%~30%;伪雄鱼Z染色体上的性别调控基因的甲基化可以遗传给后代;半滑舌鳎伪雄鱼后代更容易变成伪雄鱼;伪雄鱼W精子难以成活是导致ZW雌鱼和ZW伪雄鱼交配后代中没有WW超雌鱼的奥秘,这为半滑舌鳎性别控制和高雌性苗种研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手段。研究还发现半滑舌鳎变态发育前后差异基因富集于底栖适应性相关性状,筛选到可能与变态发育相关的15个正选择基因;半滑舌鳎表现出对底栖生活的适应性和明显的视觉退化现象;揭示了半滑舌鳎底栖生活阶段视觉退化后可能通过强大的侧线器官以及特异的感觉器官-乳头状突起进行弥补的分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不同光周期亚急性暴露对雄性斑马鱼繁殖行为的损害及对正常配对雌鱼繁殖行为的干扰效应.[方法]设置12 h光照:12 h黑暗(对照)、6 h光照:18 h黑暗(短光周期)和18 h光照:6 h黑暗(长光周期)共3种不同的光周期,连续暴露处理雄性斑马鱼成鱼7 d,在处理结束后将雄鱼与未进行上述暴露处理的雌鱼配对繁殖,统计雌雄斑马鱼的各种繁殖行为参数.[结果]与对照组相比:1)长、短光周期组雌雄斑马鱼相遇频次、追逐频次均无明显变化;2)长、短光周期组雌雄斑马鱼同时进入产卵区的频次和时间均明显减少;3)长、短光周期组雄鱼单独进入产卵区的频次和时间均明显减少,与长光周期组雄性配对的未暴露雌鱼单独进入产卵区的频次和时间也明显减少.[结论]不同光周期亚急性暴露严重干扰雄性斑马鱼的繁殖行为,这一行为的变化对与之配对的未进行相同暴露处理的雌鱼产生明显的协同干扰效应.  相似文献   

9.
观察和记录了条纹斑竹鲨(Chiloscyllium plagiosum)在圈养条件下求偶、交配和产卵的过程,并就鲨鱼的交配和生殖行为进行了讨论.条纹斑竹鲨的求偶和交配过程可以分为游弋、雄性鳍脚弯曲、雌雄交配和雄性鳍脚抽离4部分.游弋在整个过程中占的时间最长,雌、雄鱼在确认交配信息后,雄鱼鳍脚发生弯曲;随后不久,进行交配;交配完毕后,雄鱼鳍脚便抽离雌鱼泄殖腔.条纹斑竹鲨产卵时,雌鱼腹部持续地磨擦或挤压水池中的水管和木桩等物体从而加快排卵的速度.卵鞘从体内排出后,雌鱼用口叼住卵鞘绕着水管、树桩和石头等来回游动,利用角丝将卵鞘牢牢地缠绕在这些产卵基质上.雌鱼产卵的时间并不固定,大多数发生在夜间,偶尔在白天也可以看到新产出的卵.产出的卵多数是成对的,偶尔只有1个.雌鱼产卵时间持续约60 d,每7~9 d产卵一次,在一个生殖季节内,每尾条纹斑竹鲨产卵约11个(圈养亲鱼的雌雄比例是2∶1).  相似文献   

10.
动物在繁殖期间会随自身繁殖状态的变化而调整择偶行为,这会导致它们择偶的多样性.本文研究具交配经验的雌性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在Y型水迷宫中对不同婚配状态的潜在配偶的择偶行为.雌虾对空白与原配、童子、非童子3种信息源虾的访问总时间P值均小于0.05,结果表明雌性克氏原螯虾与原交配雄体有再次交配的显著倾向,对该现象本文从螯虾繁殖成功率方面进行了探讨;面对3种信息源虾的选择差异性的P值均大于0.05,表明雌虾不区分潜在配偶的婚配状态,本文就螯虾的择偶偏好进行了讨论,此外对螯虾定向配种方面的应用进行了初步探讨.本研究以期为克氏原螯虾的繁殖行为学的理论研究及生产实践积累具参考意义的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1.
2001年6月~2003年5月在浙江海洋学院杭州苗种基地,进行了花(鱼骨)的池塘人工培育亲鱼试验,结果表明花(鱼骨)当年能够长到20~100g,第二年能长到150~250 g的商品鱼,二足龄后,性腺成熟,雌鱼性腺发育达第Ⅳ期,雄鱼性腺发育达第V期,怀卵量一般为3~10万粒/尾,可作为亲鱼进行人工繁殖.  相似文献   

12.
花(鱼骨)的生物学特性和人工繁殖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2001年6月~2003年5月在浙江海洋学院杭州苗种基地,进行了花(鱼骨)的池塘人工培育亲鱼试验,结果表明:花(鱼骨)当年能够长到20~100g,第二年能长到150~250 g的商品鱼,二足龄后,性腺成熟,雌鱼性腺发育达第Ⅳ期,雄鱼性腺发育达第V期,怀卵量一般为3~10万粒/尾,可作为亲鱼进行人工繁殖.  相似文献   

13.
2010年10月于长江木洞江段采集圆筒吻鮈Rhinogobio cylindricus 107尾,其中1~4龄雌鱼67尾,1~3龄雄鱼40尾,分别测定鱼体脊椎骨轮径、化学组成及能量密度.随着年龄的增加,圆筒吻鮈雌鱼、雄鱼鱼体体长和体质量的特定生长率(SGR)均呈下降趋势,而其肥满度变化趋势不明显.同龄组圆筒吻鮈雌、雄鱼之间各化学组成没有显著差异.其总样本的含水量(WAT)、脂肪质量分数(FAT)、蛋白质质量分数(PRO)、灰分质量分数(ASH)和能量密度(E)的平均值范围分别为68.07%~70.27%,10.43%~11.87%,11.58%~15.65%,3.19%~3.36%和7.61~8.36kJ/g;鱼体含水量随年龄增加呈下降趋势,1龄组鱼蛋白质质量分数显著低于其他3组,4龄组鱼能量密度显著高于其他3组,而脂肪质量分数和灰分质量分数在各年龄组之间差异不显著.蛋白质质量分数与体长和体质量的关系式为PRO=0.331L+8.344(r=0.66,n=107,p<0.05)和PRO=0.026 2 M+12.119(r=0.58,n=107,p<0.05);脂肪质量分数和能量密度与含水量存在显著负线性关系,得到方程FAT=-0.910 WAT+74.31(r=0.82,n=107,p<0.05)和E=-0.378WAT+34.10(r=0.97,n=107,p<0.05).通过讨论认为该种鱼较高的脂肪质量分数与其活动范围小、身体消耗量小及全年不停食的生活习性相关.  相似文献   

14.
以39例成年太行山猕猴跖骨为标本(27雌,12雄),测量每根跖骨7个变量,采用SPSS 20.0进行数据分析,用7个跖骨变量建立逐步判别函数.选择性差最大的变量直接进行判别分析.结果表明,大部分变量性差显著(P<0.01),侧别差异很小.逐步判别分析选择出来的最好变量是跖骨长度.雄性判别率为78.6%92.9%,雌性判别率为79.3%92.9%,雌性判别率为79.3%93.1%,平均判别率为79.1%93.1%,平均判别率为79.1%93.0%.交互检验比回代检验判别率略微低一些.结果显示用跖骨长度变量可以很好地鉴定性别.  相似文献   

15.
粤北南岭无斑肥螈的雌雄异形及雌性繁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了粤北南岭无斑肥螈(Pachytriton labiatus)的两性异形和雌性繁殖.性成熟两性个体全长、头体长和体重之间差异显著,成年雌体全长、头体长、体重显著大于雄性.成体头长、头宽、尾长没有显著差异.当雌体平均全长大于127.84mm,雄体平均全长大于121.24mm时,卵巢和精巢才开始明显发育.性腺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5~8月为卵巢的快速生长期,8、9、10月份卵巢重量平均值最大,12月至翌年1月降为最低值,卵巢可以划分成4个发育时期,产卵盛期在9~10月份.  相似文献   

16.
从 2 0 0 2年 3月到 2 0 0 3年 5月 ,在秦岭北坡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玉皇庙西梁 ,我们采用野外跟踪法和扫描动物取样法对一个川金丝猴投食群的组成和结构进行了观察 ,结果发现这个群是由 8个社会单位组成的 ,平均每个家庭有一个成年雄性、3 .75个成年雌性、1.1个亚成年雌性和 3 .75青少年猴组成 ,春季是产子季节 .金丝猴的社群结构是一雄多雌母系社会 .两年的繁殖情况比较分析 ,发现川金丝猴在野生条件下更倾向于隔年生育 .  相似文献   

17.
对采自黑龙江流域野生洛氏经过人工投喂饲料培养后进行雌雄筛选鉴别、人工催产、受精卵制备、孵化和苗种培育的人工繁殖研究.结果表明:繁殖期雌鱼腹柔软膨大呈圆囊形,生殖孔红肿突出较小,雄鱼腹部较小,生殖孔不红肿,但可见突出于身体0.5cm左右的生殖器,雌雄个体全长、体长、头长、吻长、眼径、尾柄长和尾柄高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体重和体高却差异显著(P0.05).在水温12~14℃水体中雌鱼采用HCG+S-GnRH+DOM混合剂一次性注射的方法,注射剂量依次为800IU+20!g+2mg,第8天催产率最高达92.42%,雄鱼采用HCG+S-GnRH混合剂一次性注射的方法,注射剂量依次为600IU+6!g,第6天催产率达到最大值95.19%.洛氏在16~17℃水温下受精170h后,鱼苗开始破膜,受精242h后开始上浮,上浮鱼苗投喂鸡蛋黄3d后放入苗种培育池,70d后完成苗种的培育工作,即可分池饲养.  相似文献   

18.
本试验选择常规饲养AA+品种雌、雄肉仔鸡各10羽,在20、24、28日龄取静脉血,检测血清中的LDH-L、CK、GOT/AST、GPT/ALT活性,经统计学处理,确定血清酶活性指标,同时比较雌雄肉仔鸡血清酶活性指标差异.结果表明20、24、28日龄雄性肉仔鸡血清LDH-L活性分别为704±80,529±51和515±51,雌性分别为490±80,380±51和389±51;CK雄性分别为98±8,87±6和149±30,雌性分别为78±8,65±6和69±30;GOT/AST雄性分别为194±12,225±17和226±14,雌性分别为171±12,213±17和214±14;GPT/ALT雄性分别为14±3,6±1和1±1,雌性分别为16±3,6±1和1±1.20、28日龄的雌、雄肉鸡CK、LDH-L活性差异显著(P<0.05),24日龄的雌、雄肉鸡CK、LDH-L活性差异极显著(P<0.01);20、24、28日龄的雌、雄肉鸡GOT/AST、GPT/ALT活性差异均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9.
目的是用猕猴掌骨变量建立性别判别函数.成年太行山猕猴骨骼标本39例(27雌,12雄).每根掌骨测量7个变量.数据分析采用SPSS 20.0.建立逐步判别函数.选择出来的性差较大的变量直接进行判别分析.结果表明大部分变量性差显著(P<0.01),侧别差异很小(P>0.05).逐步判别函数选择出来最好的变量是掌骨长度.总体上5根掌骨的性别正确判别率较高,雄性判别率为83.3%~100.0%,雌性判别率为85.2%~100.0%,总的性别判别率达84.6%~94.7%.交互检验比回代检验判别率略微低一些.结果提示用掌骨长度变量可以很好的鉴定性别.  相似文献   

20.
白冠长尾雉集群行为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野外观察结合无线电遥测研究表明 ,河南董寨鸟类保护区白冠长尾雉在非繁殖期倾向于集群活动。雄性集群、雌性集群和两性混合集群是其常见的 3种集群方式 ,但以单性集群为主 ,并且性别隔离现象明显 .繁殖期观察到亚成体仍集群活动 ,但发现成体也有集群行为 ,推测其原因可能是繁殖的需要 .观察期内平均群体大小为 (3 87± 2 2 4 )只 ,而雄群、雌群和混合群平均群体大小依次为 (2 54± 0 31) ,(3 81± 0 4 0 )和 (6 4 2± 1 2 5)只 ,三者之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 (p <0 0 1) .群体活动对研究区内 7种生境类型的利用有明显选择性 (χ2 =93 545,d =6 ,p =0 ) ,其中混交林、幼林和茶灌是集群活动利用的主要生境 .集群活动对坡位的利用存在时空变化 .冬季和繁殖前期对坡位的利用相似 (z =- 0 36 ,p =0 79) ,而与繁殖期和繁殖后期存在明显差异 (χ2 =0 0 2 8,d=3,p =0 0 2 8) ,表现在对坡下位的利用方面 .白冠长尾雉集群个体的组成相对稳定 ,群体内个体间关系多样化 .遥测结果表明 ,雄性集群的形成过程依次是 :独立活动、靠近、尾随、一起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