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7篇
  2008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白冠长尾雉消化系统的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对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白冠长尾雉消化系统的形态学作了观察与研究,结果表明,白冠长尾雉的小肠相对较长,盲肠发达,中还就白冠长尾雉的消化系统与部分鸡形目鸟类及猛禽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2.
本对白冠长尾雉的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排泄系统,生殖系统脑作了形态学观察,并与部分鸟类作了比较,结果表明:白冠长尾雉的心脏占体重比例为0.7%,雄性精巢左右几乎等大,不同于家鸡。  相似文献   
3.
白冠长尾雉冬季夜栖行为与夜栖地利用影响因子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1999年12月至2000年3月,通过野外观察、无线电遥测以及样方调查对河南董寨鸟类自然保护区白冠长尾雉的夜栖行为和冬季夜栖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研究地区针阔混交林和人工针叶林是其冬季夜栖的2种主要植被类型.由于冬季落叶乔木的盖度显著降低,所以白冠长尾雉的夜栖地的使用受到限制,夜栖树种类也主要限于常绿针叶树种.调查显示,冬季白冠长尾雉的夜栖地一般靠近水源、远离林缘,位于山体中上部坡度较大的地方,夜栖树通常高大并且盖度良好.对夜栖地变量进一步分析表明,冬季影响白冠长尾雉夜栖地利用的主要因素依次为:海拔、栖位下方盖度、灌木密度、坡度、栖枝高度、夜栖区乔木的密度和胸径、栖位上方盖度、坡向以及距水源的距离等.白冠长尾雉的夜栖行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比较重要的有季节、天气和性别因素.为保护白冠长尾雉的夜栖地,保护区应重视人工针叶林的保护.  相似文献   
4.
信阳旅游资源特征及其开发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信阳的自然、人文旅游资源的特征和类型,决定了信阳旅游资源开发。着眼点应放在森林景观、科普考察、野生动植物观赏、宗教文化、民族风情、红色资源等旅游项目上。同时应注意开发与保护并重,进一步促进信阳旅游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白冠长尾雉孵卵行为的无线电遥测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01年4月至2003年6月,在陕西佛坪县和河南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白冠长尾雉(Syrmaticus reevesii)的孵卵行为进行了研究.先后遥测了4只雌性个体,对5窝正在孵卵的雌鸟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白冠长尾雉的平均窝卵数为(8.86±2.11)个,产卵间隔约为24h,产下最后1枚卵即开始孵化,孵化期26~27d;巢温为(34.5±0.1)℃;雌鸟单独孵卵,平均每2.3d离巢1次,平均离巢时间(110±24)min,79%的离巢行为发生于16:00之后;离巢的雌鸟有较固定的取食地.列联表检验表明,天气状况对雌鸟是否离巢觅食有显著影响(χ2=9.089, ν=3, P=0.028).多元线性回归表明,离巢时间早晚与离巢时间长度有显著的线性关系(t=-2.146, P=0.046). 卵质量与孵化时间有极显著的相关性(F=32.03, ν=35, P=0.000).孵化过程中,卵在巢中的位置有明显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白冠长尾雉集群行为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野外观察结合无线电遥测研究表明 ,河南董寨鸟类保护区白冠长尾雉在非繁殖期倾向于集群活动。雄性集群、雌性集群和两性混合集群是其常见的 3种集群方式 ,但以单性集群为主 ,并且性别隔离现象明显 .繁殖期观察到亚成体仍集群活动 ,但发现成体也有集群行为 ,推测其原因可能是繁殖的需要 .观察期内平均群体大小为 (3 87± 2 2 4 )只 ,而雄群、雌群和混合群平均群体大小依次为 (2 54± 0 31) ,(3 81± 0 4 0 )和 (6 4 2± 1 2 5)只 ,三者之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 (p <0 0 1) .群体活动对研究区内 7种生境类型的利用有明显选择性 (χ2 =93 545,d =6 ,p =0 ) ,其中混交林、幼林和茶灌是集群活动利用的主要生境 .集群活动对坡位的利用存在时空变化 .冬季和繁殖前期对坡位的利用相似 (z =- 0 36 ,p =0 79) ,而与繁殖期和繁殖后期存在明显差异 (χ2 =0 0 2 8,d=3,p =0 0 2 8) ,表现在对坡下位的利用方面 .白冠长尾雉集群个体的组成相对稳定 ,群体内个体间关系多样化 .遥测结果表明 ,雄性集群的形成过程依次是 :独立活动、靠近、尾随、一起活动  相似文献   
7.
2008年6月11日, 在执行"松雀鹰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作用及保护对策研究"项目的野外考察时,我们在河南董寨国家级保护区白云保护站发现了1个凤头鹰的巢(31°57038′N;114°14966′E;Alt:233 m).巢筑于近山脊处针叶林中一棵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Lamb)上,巢树高20 m,胸径312 cm.巢筑于树冠层的下部、中心位置、粗大分枝的基部,距地面166 m.巢呈碟形,较粗糙,巢材以枯松枝为主,还有一些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 Blume)枝,巢底垫有一些黄连木(Pistacia chinensis)的鲜枝,巢的量度为:内径24 cm×27 cm, 外径52 cm×57 cm, 巢深7 cm, 巢高28 cm.发现之时,巢中有1只雏鸟和1枚卵.雏鸟身上密布白色绒毛,但羽管已长出;卵为无精卵,卵重3457 g,卵短径3905 mm, 长径4989 mm.亲鸟具有很强的领域行为,当调查人员靠近巢树时,曾多次俯冲攻击,并不时发出叫声.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