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该文讨论了在多媒体学习理论和移动学习理论的基础上,依据多媒体学习中的认知负荷理论和时空接近的原则,学习者可利用3G移动手机的便利实时性,通过扫描二维条码获取多媒体学习资源作为课本教材学习的补充方式,研究证明通过手机扫描二维码获取资源的学习方式能够降低学习者的外在认知负荷,促进学习的知识保留和解决问题的迁移性,从而增强学习的效果.同时,结合专业实践提出利用3G手机和二维条码技术在汽车专业实践教学中应用.  相似文献   

2.
无线移动与宽带的结合将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研究开发重点,随着下一代互联网的发展,无线技术的地位从作为有线业务的补充发展到无线有线并行,进而将扩展下一代互联网的业务类型及应用范围.微波存取全球互通(WiMAX)将提供固定、移动、便携式的无线宽带连接,并最终能够在不需要直接视距基站的情况下提供无线宽带连接,它在人们的心目中,已经成了家庭、公司和无线移动网的高速、无线和"最后一公里"宽带连接的另一个选择.  相似文献   

3.
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智能终端设备的广泛普及为支持泛在学习(U-Learning)提供了可能.泛在学习是一种随时随地都能发生的在线学习.当前,互联网涌现了一大批可供学习的平台和资源,类似平台包括网易云课堂、Coursera、知乎网、简书网等.手动检索和个性化推荐是在线学习系统提供给用户获取学习资源的常用方式.个性化推荐因其能主动建模学习者偏好,为学习者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资源推荐服务而受到了广泛关注并成为在线学习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在传统协同过滤个性化推荐系统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迁移学习的学习资源的推荐方法,该方法从已有的数据中学习知识,然后迁移到目标任务中,解决了目标任务中数据过少从而导致学习特征的能力不足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实践社群中知识转移的网络分析方法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践社群是一个复杂的知识网络,针对其复杂性,可以将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应用于实践社群研究.将社群成员抽象为网络节点,将成员之间的知识转移关系抽象为网络边,提出了实践社群知识转移网络的构建及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5.
移动学习是当前教育技术界学术研究的热点.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压力也随之增大,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在知识大爆炸,信息呈几何幂次方发展的今天,人们应该怎样应对,才能不断学习充实自己,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步伐.文章就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碎片化移动学习,并对碎片化移动学习的内涵和特点进行分析,从学习系统、学习活动、学习环境、学习资源、学习评价五个方面论述了基于碎片化移动学习的教学设计.  相似文献   

6.
宽带无线接入已经成为宽带接入和移动通信领域面向未来的发展方向,本文主要介绍了LMDS和WiMAX两种宽带无线接入技术,总结了它们的优缺点及其发展前景.最后提出了宽带接入移动化和移动通信宽带化两大趋势的融合.  相似文献   

7.
学习资源的逻辑与物理组织是移动环境中决定移动学习应用质量和应用深度的关键问题.在介绍了移动学习及其特点和移动学习资源研究基础上,重点分析了移动学习资源组织关键技术,包括移动学习用户行为感知、移动学习资源语义组织及移动学习资源的存储优化.最后提出了面向移动学习的学习资源组织技术问题,并对未来研究方向和需要重点解决的关键技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8.
付基伟 《科技信息》2012,(11):109-109
宽带无线接入网具有启动资金少、建设周期短、提供服务快、灵活性强等诸多优势,代表着一种新的不可忽视的发展趋势。无线资源管理是宽带无线接入网面临的关键问题,本文以提高资源利用率、改善用户无线接入的服务质量为目标,对新型宽带无线接入网中资源管理若干关键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9.
无线移动与宽带的结合将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研究开发重点,随着下一代互联网的发展,无线技术的地位从作为有线业务的补充发展到无线有线并行,进而将扩展下一代互联网的业务类型及应用范围。微波存取全球互通(WiMAX)将提供固定、移动、便携式的无线宽带连接,并最终能够在不需要直接视距基站的情况下提供无线宽带连接,它在人们的心目中,已经成了家庭、公司和无线移动网的高速、无线和“最后一公里”宽带连接的另一个选择。  相似文献   

10.
当前,移动通信的技术特点体现为传输宽带化、业务多样化、体制并存化和网络泛在化。分析了宽带无线移动技术的现状及其发展,讨论了3G技术的后续演进LTE及AIE的主要特点和宽带无线移动接入技术WLAN、WiMAX及McWiLL的发展趋势;比较了宽带无线移动技术与接入技术,指出二者之间的互补关系;最后,讨论了商业运营的技术演进路线,给出了多种无线移动技术的比较和演进关系,分析讨论了网络融合、技术融合以及接入综合技术,指出移动通信技术、无线接入技术与固定的宽带接入在技术上的融合是通信技术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11.
学习型社会的基础之一是具备充分学习资源和机会的教育体系,整合社会的教育和学习资源就成为为全民终身学习提供支持的关键问题。学习型社会建设资源整合的战略重点是以系统论为依据,通过政府的统筹指导和协调,全面开发和合理配置各种显性和隐性的教育和学习资源。落实资源整合实践的指导思想必须贯彻以人为本、持续性、灵活性、开放性等原则,而资源整合的战略对策,需要从突出政府的统筹角色、建设数字化学习平台和学习资源库、开发社区教育资源、依托各种学习型组织资源共享、充分利用公共文化服务等方面着力,构建方便社会成员终身学习的立体化资源网络。  相似文献   

12.
基于LOM的社区型P2P远程教学资源共享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开放环境中远程教学系统的资源共享,提出社区型P2P资源共享模型,以更加自然的社区型交流方式实现大规模远程教学系统中的学习资源共享.模型基于LOM规范描述数字化学习资源,在结构化纯P2P模式下采样分布式元数据管理方式,充分利用分布于远程教学环境中的存储、计算、带宽等资源.文章给出了社区的形成、社区内部的学习资源信息发布及检索方法,并简要介绍模型实现.  相似文献   

13.
参照国内外学习资源标准化研究成果,结合移动数据库理论,提出了基于CDMA的移动学习系统的学习资源管理模型MLSC-RMM。MLSC0RMM分两个层次:第一层是学习对象模型层,第二层是学习资源库模型层。在学习对象模型层采用LOM标准,在学习资源库模型层采用三级复制体系结构。  相似文献   

14.
为了减少资源受限的移动边缘计算场景下任务卸载和资源分配过程中的能量消耗,提出缓存辅助的动态卸载决策和计算、通信、缓存多维资源分配的联合优化策略。该策略根据任务流行度制定缓存服务,通过控制用户设备的发射功率优化通信资源分配,并结合计算卸载合理利用服务器的计算资源。提出最小化时延和能耗的均衡优化目标,设计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优化求解算法。最后,通过仿真实验验证所提策略的有效性,结果表明该策略在计算资源和缓存容量约束条件下能展现较优性能。  相似文献   

15.
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具有交互、定制、迁移、漫游、互通、扩展、控制、追踪、管理、运营功能以及提供高清晰视频、高保真音频、高速数据接入服务等特点。本文提出了以NGB、互联网、物联网、学习资源以及学习终端等构建的NGB移动学习平台模型,探讨了以NGB平台开展移动学习的MRC自主学习、DPI协作学习及OSM实验教学等模式。  相似文献   

16.
内部能力提升乃新创企业紧迫使命,但现有企业能力提升研究主要以成熟企业为研究对象,忽视了新创企业特点。通过分析企业内部能力与资源、知识及组织学习关系,在研究新创企业资源获取与组织学习战略基础上认为,充分借助外部网络关系,采取外部化或内外结合的方式不失为新创企业内部能力提升首选战略。本研究有助于推动新创企业更好地实现内部能力提升。  相似文献   

17.
根据移动自组织网络的节点具有地位平等、自由移动以及数据报文转发能力强等优点,研究了面向自组织环境的移动学习空间的构建问题,目的是向移动用户提供无所不在的学习环境,满足学习者随时随地学习的需求,转变学习形式,促进教育资源共享.  相似文献   

18.
针对现有的个性化学习资源推荐方法存在不能够从学习者的学习缺陷出发推荐学习资源的不足,提出一种基于知识状态的个性化学习资源推荐方法,它首先根据知识点之间的关联关系构建知识图谱,然后根据学习者知识状态进行推导生成待学习知识点向量,最后设计相似性迭代算法从学习资源库中匹配最适合学习者的学习资源.通过实验证明,该方法具有不错的推荐效果和性能.  相似文献   

19.
在信息化的终身学习时代,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学习途径和教学方式,为参与社区教育的学习者提供了宽广的知识视野,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随着学习者学习自主性的不断增强,社区教育的教学模式从以往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输入式教学逐渐向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体验式学习转变。了解和熟悉体验式学习的理论,以及该理论在社区教育实践中的应用,不仅有利于促进学习者通过体验式学习进一步获得自我认知、自我决定的能力,使自我效能感得以提升,也有利于探讨该理论对教育实践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设计了一套基于ULF标准的智能移动学习系统,为了较全面地分析学习过程.系统还加入了在线分析功能。系统方便教师编辑遵循ULF标准格式的学习材料,这不仅使数字教材的创建变得简单,而且让数字教材变为通用教材.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系统的移动教学功能使得学习变得无处不在,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