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引进了一类新的余代数即拟余Noether余代数 ,它是一类Noether代数的对偶余代数 ,并且推广了M .Y .Wang,Z .X .Wu (AlgebraColloquium ,1998,5 (1) :117~ 12 0 .)引进的conoether余代数 .重要结果是给出了这一类余代数的一系列特征性质及相关结果 :即C是右拟余Noether余代数当且仅当每个有限自由右C 余模是右拟余Noether余代数等价于每个有限余生成右C 余模是右拟余Noether余代数等价于每个有限余生成右C 余模拟有限余表示 .  相似文献   

2.
子Hom-余结合余代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Hom-余结合余代数及子Hom-余结合余代数的相关概念,讨论子Hom-余结合余代数的基本性质,得到子Hom-余结合余代数与对偶Hom-结合代数的理想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余代数的余扭曲张量余积问题,给出了余代数的余扭曲张量余积上的(左)右余模和双余模.  相似文献   

4.
在 Hom ( A, C)中定义余卷积, 其中 A 为代数, C 为余代数, 由此构作含在 Hom ( A, C)中的最大余代数. 进一步, 由余卷积构作的余代数和卷积构作的代数一起成为双代数或 Hopf代数  相似文献   

5.
引入了π-H-余模余代数、π-H-模代数、π-H-余模子余代数及π-H-模理想的定义,给出局部有限维的π-H-余模余代数与π-H*-模代数间的对偶关系,证明了Hopfπ-余代数H上的π-H-余模余代数C的一簇子空间J成为π-H-余模子余代数的充要条件。  相似文献   

6.
首先简要地概述了文献中A.Makhlouf和S.D.Silvestrov引入的Hom-结合代数与Hom-余结合余代数的相关概念,接着进一步讨论了Hom-结合代数同态与Hom-余结合余代数同态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Hopf π-余代数与单侧π-余理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π-余代数,Hopfπ-余代数,左(右)π-余理想,左(右)π-理想等概念,证明了Hopfπ-余代数的对偶空间H^*为Hopfπ-代数.在此基础之上,得到了Hopfπ-余代数H的单侧π-余理想与H的对偶H^*的单侧π-理想之间的对偶关系.  相似文献   

8.
证明了复数域C上的五维李代数L=sl_2+M不是余分裂李代数,从而证明了弱余分裂李代数不一定是余分裂李代数.  相似文献   

9.
对于一个代数,结合律隐含广义结合律。对偶地,对于一个余代数C,余结合律隐含广义余结合律。更进一步,有关C-模的类似于结合律的公式,以及关于C-余模的类似于余结合律的公式。在这里我们用另一种方式重新叙述了广义结合律,并由此证明了余代数和余模的广义余结合律。  相似文献   

10.
设(H,R),(B,<|>)分别为三角和余三角Hog代数.本文引进并讨论了广义Long模范畴B/H L上的Lie余代数(简称辫子李余代数)及它的泛余包络余代数,由此构造了一类Hopf代数,给出了自然映射Гc(UcM)→M为满射的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1.
黄缘闭壳龟属世界珍稀濒危物种,中国重点野生保护动物.20世纪70年代前野生黄缘闭壳龟曾广泛分布于中国的河南、安徽、湖北、湖南、浙江、江苏、广西、台湾等省和琉球群岛,野生资源十分丰富,仅河南信阳大别山区的分布面积多达39万hm~2,野生种群数量约40万只.但自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盗猎强度的加剧,黄缘闭壳龟的分布区和栖息地遭到地毯式的搜索,猎捕手段的多样化及其过度猎捕致使黄缘闭壳龟野生资源日益枯竭.目前只在河南大别山区、安徽皖南山区、安徽皖西山区等地还有少量野生个体生存,稳定的黄缘闭壳龟野生种群仅分布于台湾和琉球群岛.导致黄缘闭壳龟野生资源濒危的原因主要是其性成熟周期长、种群繁殖力低、栖息地遭受干扰破坏等因素,另外,人类贪婪无尽地对其野生资源的索取是导致黄缘闭壳龟自然种群濒危灭绝的重要原因.加强黄缘闭壳龟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加大打击盗猎行为,提高公众的保护意识,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开展自然种群的恢复与重建是拯救黄缘闭壳龟濒危灭绝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2.
 精准医学,指根据个体的基因组学、生活环境、生活习惯等信息,对患者进行个体化疾病诊疗和预防的医学方式。受益于基因组学、影像组学的最新成果,手术、放疗中新技术的出现,精准医学时代的到来为神经外科学发展带来巨大机遇。本文从精准的解剖学定位、精准的脑功能定位、精准手术、神经系统肿瘤的精准诊疗、非肿瘤疾病的精准治疗等方面,阐述精准神经外科学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13.
GIS技术支持下的江西德兴地区矿山环境地球化学质量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地质累积指数和污染程度分析,结合GIS空间分析技术,对江西德兴地区进行较系统的环境地球化学质量评价。重点对该区的重金属元素(As,Hg,Cd,Cr,Zn,Cu,Pb)污染进行评价。结果一致表明,德兴地区有不同程度的砷、汞、镉、锌、铜和铅重金属污染,尤其以德兴矿区为中心的区域污染最为严重,而铬几乎没有污染。此外,乐安河中下游沿岸地区、西北方向的煤矿区均有不同程度的重金属污染。  相似文献   

14.
网络信息时代高校图书馆的创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管理创新、业务创新与服务创新3个方面阐述了网络信息时代高校图书馆创新的内涵。指出高校图书馆的创新将集中体现在业务工作标准化,工作手段自动化,信息服务网络化,服务对象社会化,服务工作高效化,图书情报一体化,馆藏载体多样化。馆藏内容专业化,人员结构层次化等方面。  相似文献   

15.
观察比较三个甘草种1~4年生主根及根茎内部结构,主根共同特征和次生结构与一般双子叶植物基本相同.各年主根增粗主要是次生维管束个数稍有增多,射线、木射线伸入根中心,致使细胞增多、增大.根茎具有茎次生结构.三个种的粉末可看到淀粉粒、纤维、导管、品鞘纤维、射线薄壁细胞、筛管、棕色块、木栓细胞.  相似文献   

16.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教师的角色发生了重大的转变.教师应提高认识,创造条件,认真履行好学习的促进者,言传身教的示范者,集体活动的组织者,心理健康的维护者,人际关系的协调者,课程的开发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终身学习者等多重角色职能.要实现角色转变,必须加强自我更新和培训.  相似文献   

17.
本文所设计的金属中,铜、铁、锌是海洋无脊椎动物体内的必需元素,它们受到严格的代谢调节,因此这三种元素不大可能产生严重的污染效应。硒是一种稀有元素,也是海洋无脊椎动物体内的不可缺少的元素。同时本文还阐述了它们的生态效益、化学状态,及它们和其他种金属相互关系联及拮抗作用。还有环境工业污染对这些元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声学的无损检测方法具有成本低、易于携带、无辐射、检测速度快等优点,在木材领域内广泛应用。阐述了基于声学的常见6种无损检测方法,包括冲击应力波法、超声波速法、共振法、声发射、声-超声和层析成像技术的基本原理,并对其特点进行了分析与比较。介绍了这些方法在木材工业中的应用,包括对木材的物理力学特性的评估、木材内部缺陷的检测。综述了提高检测精度的研究现状,分析了基于声学的木材无损检测研究中存在的困难。展望了木材无损检测设备在信号源、信号传输机理、信号分析与处理、便携性与实时性等方面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城市声景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要叙述了一系列关于城市声景评价、模拟以及预测的综合研究,这些研究特别着眼于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其中声景评价重点研究各种声学、环境、社会、人口、心理、文化和行为因素对声景质量的影响,以及描述声景的主要因素,这部分研究主要建立在一系列在欧洲和中国进行的声景调查的基础上.发展了计算小尺度城市区域的声场模拟模型,包括基于声能的虚声源法、声线追踪法、radiosity法、声线追踪/radiosity综合法,以及城市声场可听化技术,然后利用这些模型对小尺度城市区域的声场基本特征以及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的作用进行了分析.最后,运用人工神经网络技术以及序数逻辑回归技术,提出了一个预测声景质量的模型工具,其输入包括设计的空间和声源情况以及使用者的社会、人口及行为特点等.  相似文献   

20.
 生态学实验“可重复”存在诸多困难。在本体论上,主要有自然的变异性以及大尺度的限制等原因,对此,采取的对策是:或者使用易于处理的生物或生态系统来阐明相关过程,或者选择那些同质性的或平衡的系统进行研究,或者模拟自然进行微宇宙实验。不过,所有这些对自然的简单化方面的选择或者对自然的简化模拟,目的是获得“可重复性”高的实验,虽然一时有效,但并非总是可行。在认识论上,生态学实验对象的复杂性、有机整体性、历史性决定了对它们的相关认识的正确性受到限制,这直接影响到实验的“可重复”,为此,准确确定实验场所、清楚界定相关概念等就成为必需,由此能够达到生态学实验的正确性(实在性)与“可重复性”的双赢。在方法论上,不完整的实验报告以及缺乏相关的方法细节,是造成生态学实验“可重复”困难的重要原因,鉴此,完善实验报告和评审体制、提供实验细节原始记录、执行严格的论文评审标准就成为必需。在价值论上,学术不端行为(如P值篡改、择优选择、结果已知之后假设等)成为实验“可重复”困难的一个重要方面,必须杜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