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0 毫秒
1.
为适应中国民族教育事业跨越式发展,针对高校学生的民族构成日益多元的趋势,认为实践活动是实施共同体教育的有效载体。提出通过共同体教育实践活动铸牢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间交往交流与交融、提高学生的学业成就是民族院校的重要任务。通过制定明确的实践活动目标,构建校内外多样化的实践途径、开发丰富多元的实践活动内容,实现共同体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中国民族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参考经验。  相似文献   

2.
近代共同体思想中的平等价值原则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是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和广大农民在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斗争中不断发展起来的重要价值原则,彰显中华儿女在政治、经济、文化上追求平等的价值诉求,对如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着重要启迪。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成为世界共识且被积极践行的中国方案,坚持由"温故"向创新发展,不断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中汲取营养,是服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现实需要,是为世界共赢发展做出更大贡献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3.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教育人类学专业委员会首届年会暨"教育与文化:教育人类学的理论、方法与应用研究"学术研讨会于2014年3月29~30日在中央民族大学举办。与会代表就人类学视野中的教育研究、教育人类学的本体论与学科史、教育人类学的理论与学术前沿、教育人类学研究方法与技术等议题进行了交流和探讨。本次会议是中国教育人类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不仅建立了教育人类学的学术研究共同体,而且促进了教育学与人类学的交融。  相似文献   

4.
研究马克思共同体思想能够科学地把握人类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规律,是人类社会追求真正共同体的实践指南。从“人类命运共同体”命题角度,以问题为导向,以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为支撑,以国际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为目标,提出构建“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下的“校企校”协同育人模式,为世界职业教育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5.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该思想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其中,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在塑造共同体建设中所蕴含的递进性和层次性,充分彰显了中国为解决世界共性问题所做出的特殊贡献,在坚持共同价值观上为维护人类共同利益提供了基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在重构新的国际秩序观上为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人类共同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它吸收了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因子",衔"外来理念",化"传统理念,在实践层面具有深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科技外交工作立足于新的历史方位,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思想引领实践,正在加快实现战略层面的优化调整。基于实践视角,分析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中国科技外交面临的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凝练了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思想对科技外交的指导意义,总结了中国科技界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思想的实践探索,提出了加快调整中国科技外交战略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当今世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治理理念和具体实践。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有着坚实而丰富的理论基础,它是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在新时代的创新发展;是中华传统"和合文化"价值的当代转化。理论是实践的先导。共建"一带一路"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实践,经过几年的攻坚克难、勇于推进,取得了丰硕成果,展现了强大生命力和吸引力。共建"一带一路"顺应了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内在要求;彰显了同舟共济、权责共担的命运共同体意识;促进了人类不同文明之间的包容互鉴、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8.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西藏民族工作的主线,是维护西藏各族人民根本利益、开创党在西藏民族工作新局面的必然要求。公民道德建设是提升全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工程,能够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根基、强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情感纽带、营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氛围,因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由之路。西藏推进公民道德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拥有以马克思主义“五观”为科学指引的理论基础、汉藏等各族人民同根同源同发展的历史基础以及藏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推进的现实基础;在此前提下,只有围绕“四个与共”理念加强对公民道德的教育宣传,围绕涵养民族团结精神推动群众性道德实践内涵式发展,围绕维护统一、凝聚人心目的夯实公民道德建设制度保障,才能有效推进公民道德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9.
终身教育共同体建设是提高终身教育整体发展能力,实现社会教育力的聚通与提升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常州市终身教育、社区教育取得了较快的发展,社区教育网络系统以社区教育四级网络体系与社区教育横向支持联盟这两大支柱为主要组成部分,是常州市终身教育共同体建设的主体。但目前常州市的社区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在明确政府的角色、制定统一的章程、加强资源合建与共享等方面有所突破,以利于进一步加强终身教育共同体建设。  相似文献   

10.
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中国教育人类学学科快速发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作为学科发展历程的亲历者和促进者,滕星教授指出,中国教育人类学目前仍处于"初步学术化"的发展阶段,但正在迈向组织化和专业化发展的新阶段,并随着与国外学术交流的增多、学术共同体的构建和学科知识的积累,该学科很可能在今后一段时期内会进入"井喷式发展"的黄金时期。  相似文献   

11.
大学共同体建设是我国高等教育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大学共同体建设不仅可以改善学术建设质量,还可以提升教育发展效果,对我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发展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随着全球化进程的逐渐加快、教学方式的不断改革以及大学整体水平的两极分化,大学共同体逐渐开始出现衰落现象。要实现大学共同体的重建,必须进行大学共同体的理念重审、教与学重建以及学术重建。  相似文献   

12.
基于实践取向的职前教师教育观强调实际教学情境在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中的重要作用,以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职前教育为例,通过组建大学与实践基地小学"教学共同体",从中探索教学理论与师范生技能培养紧密结合的新路子,构建"理论与实践交融"的培养模式,为师范生未来职业的专业化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教育评价范式有教育共同体认同的独特的价值取向、理论和实践规范,在某一时期是教育的常规.但教育评价范式并不是凝固不变的,当它不能适应时代要求,与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产生尖锐的矛盾时,评价范式会在价值取向、评价内容、评价方法、评价主体、评价解释等方面发生变革.教育评价共同体成员具备了新的评价素养,能在教育中运用新范式所需的评价方法和技术,并得到教育制度的保障,这时,教育评价范式才能真正成功转型.  相似文献   

14.
大思政课之"大",要求在学校教育中应落实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过程,在学术共同体文化建设中落实大思政课要求,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在清华大学开展的调研显示,学术共同体文化建设与大思政课内涵高度一致,体现了大思政课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的要求,凸显了大思政课中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作用。良好的学术共同体文化在大思政课中能够成为一种隐性教育资源,应当注重学术共同体文化建设,面向学生不同特点和发展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主题性思想政治教育。  相似文献   

15.
新时代赋予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期刊新使命和新担当。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期刊迎来了马克思主义理论阵地不断壮大、学术评价体系的新改革、学术期刊评价指标体系的新变化、“双一流”建设的新契机等新形势,也面临着学术与政治的统一性不足,期刊同质化现象较为普遍,数字化建设水平有待提高,资助扶持名额少、形式单一等现实困境。应从坚持学术性与政治性的统一、加快期刊特色化发展、加强数字化建设、加大资助扶持等着力点入手,探索马克思主义理论期刊高质量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6.
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意识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网络空间的自然延伸和时代化表述,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基础与内在动力,更是习近平互联网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意识的出场具有相应的内外生成逻辑,其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与发展,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要义的吸纳与超越。因此,为进一步构建青年群体的网络伦理精神,优化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扭转网络空间的社会原子化倾向,必须自觉内化"共同体"意识,加强对青年群体的"世界意识"教育,构建知行合一的德礼机制以夯实这一网络类存在意识。  相似文献   

17.
馆员学习共同体是提升图书馆整体实力,促进图书馆员学术发展的一种新范式。学习共同体不仅能提高馆员工作积极性和科研能力,而且能提升组织凝聚力,提高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馆员学习共同体的构建有一个复杂的过程,成员的筛选和组织是共同体形成的基础,主持人的选拔和培养及共同体的运行评价是保障其质量的关键,支持系统是共同体正常运作的动力来源。  相似文献   

18.
《潍坊学院学报》2021,(1):87-92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理想信念教育,把强化高校青年教师的理想信念教育放在了首位。在新时代,高校二级学院党组织要把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党史国史教育结合起来,把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改革开放史、国情教育结合起来,把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结合起来,把学习理论和教学实践结合起来,构建新时代青年教师理想信念教育的基本理论架构,从固化理论学习、营造立德场域、体现人文关怀、建立考核体系等方面入手,拓宽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9.
"四个自信"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四史"教育是中国共产党培养高素质干部队伍的重大教育实践活动,两者之间具有密切的内在关联。在理论逻辑上,"四个自信"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创新,"四史"教育是特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实践逻辑上,坚定"四个自信"是做好"四史"教育的思想保障,"四史"是形成"四个自信"的实践逻辑;在历史逻辑上,"四个自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政治保证,"四史"教育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前进动力。  相似文献   

20.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期坚定共产党人信仰的根本,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行动指南和精神动力源头。其政治、经济、法治、文化、价值观层面的丰富内涵是加强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财富,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是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大学生头脑的现实需要。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度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要从发挥师生的主体作用、深化课程建设、营造校园文化、加强社会实践等四个方面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