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1 毫秒
1.
N—亚硝胺类化合物的结构与毒性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互关系.用诱导效应指数I作为结构的特征键参数可以得到烷基亚硝安的结构与毒性的定量关系.  相似文献   

2.
基于QSAR和PCA方法的硝基芳烃综合毒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化学品的风险评价与管理应该关注基于多种生物体效应的综合毒性。为了评价毒性数据稀缺化合物的综合毒性,以50种硝基芳烃为研究对象,收集了它们的多种生物毒性数据,建立了稳健的定量结构活性相关(quantitative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QSAR)模型,预测缺失毒性数据,解释了硝基芳烃的致毒机理——硝基芳烃与生物受体分子的亲电反应活性是决定其毒性的主要因素。然后应用主成分分析(principle componentan alysis,PCA)方法对基于QSAR模型计算获得的50种硝基芳烃的各种生物毒性数据进行分析,计算综合毒性因子(integrated toxicity index,ITI),对综合毒性因子进行QSAR分析,得到可直接由硝基芳烃结构参数预测综合毒性因子的单参数QSAR模型。结果表明,QSAR与PCA方法的结合可以成功地评价和预测硝基芳烃的综合毒性。  相似文献   

3.
二苯甲酮类化合物在众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日用化工原料.为了研究二苯甲酮类化合物对发光菌毒性与其结构之间的定量结构-毒性相关关系,基于拓扑理论,计算了14个二苯甲酮类化合物分子的连接性指数(~mX),选取连接性指数(~mX)中的2种结构参数(~2X和~5X_c)作为理论结构描述符,引入与二苯甲酮类化合物对发光菌毒性相关的回归分析中,构建了稳定性较好的QSTR模型,并将这2种连接性指数(~2X和~5X_c)作为人工神经网络法(ANN)的输入层节点,采用2-2-1的神经网络结构,构建了相关性良好的神经网络预测模型,该毒性预测模型的总相关系数r_t达到0.998 3,预测的毒性值与其相应文献值的相对平均误差只有1.60%,两者吻合度较好.结果表明,二苯甲酮类化合物对发光菌毒性与2种分子连接性指数具有良好的非线性关系,利用该模型可为设计毒性低的新二苯甲酮类化合物分子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4.
1,2—环氧柳珊瑚酸的晶体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中国南海柳珊瑚中分离出来的柳珊瑚酸(Suberogorgin)(Ⅰ),具有强烈的神经毒性作用.为了探索其分子结构与毒性之间的关系,龙康候等对它进行的结构改造,经下列反应得到了1,2-环氧柳珊瑚酸(Ⅱ),后者也具有神经毒性作用,但是经过这种结构变化之后,毒性大为降低.因此,测定后者的分子结构,对了解这类物质的神经毒性机理将有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5.
在烷烃分子距离 -边数矢量 (MDE)的基础上 ,定义并计算了氯代苯的结构参数。借助多元线性回归技术建立新的MDE矢量与氯代苯类对水生生物毒性的定量结构 -毒性相关关系 (QSTR)模型 ,并运用所建模型对外部样本的毒性进行了预测 ,结果表明模型具有较强的预测能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芳烃类化合物结构与毒性的关系,建立化合物毒性预测模型。【方法】将化合物中不同类型的非氢原子进行参数化表征,构建了非氢原子之间的关系,将非氢原子及非氢原子之间的关系作为结构描述符,对25个芳烃类化合物结构进行了参数化表征,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和偏最小二乘回归建立了芳烃类化合物结构与对呆鲦鱼(Pimephales promelas)的急性毒性关系模型。【结果】两模型的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947和0.950,标准偏差分别为0.253和0.210,模型预测能力强、稳定性高、质量良好。【结论】芳烃类化合物的结构与毒性之间存在着良好的相关性,对于环境中的有毒化合物结构与性质关系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在烷烃分子距离-边数矢量(MDE)的基础上,定义并计算了氯代苯的结构参数。借助多元线回归技术建立 MDE矢量与氯代苯类对水生生物毒性的定量结构-毒性相关关系(QSTR)模型,并运用所建模型对外部样本的毒性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模型具有较强的预测能力。  相似文献   

8.
具有生物活性的杂氮硅三环类化合物的理论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用量子化学MNDO方法研究了杂氮硅三环类化合物的电子结构和化学健以及结构与生物活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偶极矩与毒性的关系以及LUMO是定域于R-Si键的反键a轨道,R-Si是一个弱键,它的断裂速度与杂氮硅三环类化合物的毒性相关联。  相似文献   

9.
目的:找出芳香胺对发光菌毒性作用的定量结构与毒性相关的QSAR表达式,为预测该类化合物的毒性数据提供一种可行的方法。方法:用量子化学MOPAC-AM1法计算化合物的结构参数,结合分子体积参数VX对毒性数据进行QSAR分析得出回归方程,即QSAR表达式。结果QSAR方程为-logEC50=0.467+0.352VX-0.0631μ+0.00617△Hfn=12 r=94.02%S=0.1085p=0.001结论:从相关系数r=94.02%可以看出完全可以用该方程预测胺类化合物的毒性,可用于评价芳香胺类的环境行为。  相似文献   

10.
得到生物活性肽的三维结构,有助于预测和理解其功能机理.研究发现对小肽KT—KKKFLKKT的N端进行6-甲基辛酰基化修饰后,其细胞毒性增强.用nnPredict服务器预测,发现该小肽具有α螺旋二级结构序列特征.为研究此修饰造成该小肽细胞毒性增强的分子机理,用AM—BER软件对该小肽进行全原子折叠模拟,发现其最低能量结构确实形成右手α螺旋,再对该结构的N端进行6-甲基辛酰基化修饰后,以分子动力学模拟计算,发现6-甲基辛酸可通过与氨基酸侧链间的疏水作用破坏小肽最低能量结构的α螺旋,增强了该小肽疏水相互作用,这可能是此修饰造成该小肽细胞毒性增强的原因所在,这为指导实验研究其细胞毒性分子机理和进一步修饰设计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本文采用钢筋开槽.内贴电阻片的方法,对新型月牙纹钢筋和光圆钢筋的粘结滑 移关系进行了试验研究,建立了相应的粘结应力与滑移间的关系式.该式考虑了材料 特性、保护层厚度、裂缝间距及离开裂缝截面的距离对粘结滑移关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H3Si+及H3Si+配合CO、N2形成"超分子"化合物的稳定构型进行全优化,得出H3Si+是平面型结构,H3Si+AB是锥形结构,其中,Si-C、Si-N键接近于单键.计算得出H3Si+及其与CO、N2所得产物均具有较负的稳定化能,证实了H3Si+与CO、N2形成稳定化合物的可能性.分析Si-C、Si-N键的形成机理及键价轨道问题,探讨了其成键规律性.  相似文献   

13.
射频磁控溅射法LiNbO3薄膜的制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射频磁控溅射法在Si(111)和Si(100)上制备LiNbO3薄膜.通过XRD技术探讨了硅基片取向和所制备的薄膜的取向之间的联系,研究了不同靶材对薄膜的影响,讨论了热处理温度、工艺和所制备的薄膜取向的关系.报道了在Si(111)基片上制备高c轴取向的LiNbO压电薄膜的制备方法.  相似文献   

14.
本文使用哈密顿矩阵,计算出CsNiCl3的能级和g因子随温度的变化,分析出Ni2+-Cl-键长从5K~300K的热膨胀,得到线性热膨胀为:δR=R(300K)-R(5K)=2×10-2和线性热膨胀系数:α=1RdRdT=2.73×10-5K-1.  相似文献   

15.
基于第一性原理,对Si原子在Au(111)表面和体内掺杂的电子结构和光学性质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Au(111)体内掺杂时,Si原子与周围六个Au原子成键,p电子更局域。电荷密度分析表明,掺杂Si后,Au原子周围的电子密度明显减少,而SiAu原子之间的电子密度明显增加,电子由Au原子向SiAu原子之间转移。通过计算Mul-liken键级表明,SiAu原子之间形成共价键,表面掺杂时的SiAu键级比体内大。吸收谱的计算表明,在体内掺杂Si原子时的吸收谱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16.
系统地研究了Y4Si2O7N2_BN复合材料的抗热震性能.计算表明,Y4Si2O7N2_30vol.%BN复合材料具有较高的热应力断裂抵抗因子R1值.进一步的实验证明该复合材料的临界热震温差为850~900K.第二相h-BN在热震条件下的层间劈裂愈合机制对复合材料保持较高的残余强度有利.  相似文献   

17.
采用有限元法对硅基二氧化硅波导在玻璃化过程中的应力与Si衬底厚度和背面氧化层厚度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应用全矢量有限差分束传播法(FD-BPM) 对应力光波导的双折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随着Si衬底厚度的减薄,波导附近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所受应力趋于一致,双折射系数B可小于10~(-4);Si衬底背面氧化层的存在使双折射系数略有增大,但随氧化层厚度的增加可减缓其增加量.  相似文献   

18.
Ni/Si接触界面的ESCA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XPS、UPS等表面分析方法对Ni/Si接触的界面体系进行了研究,Ni-Si界面在室温下形成不稳定的多晶混层,其演化过程为:NiO_x/金属Ni/富Ni相/Ni-Si互混相/富Si相/Si,同样Ni-Si界面经650℃真空退火形成均匀的NiSi_2界面层,表层并有SiO_2相存在,说明硅化物的生成过程为:Ni与SiO_2接触产生金属氧化物,加热后逐步形成金属硅化物,讨论了NiSi_2的化学键形成。  相似文献   

19.
甲胺磷中P-S键键能至今尚未有文献数据可查.本文根据甲胺磷的红外光谱,利用多原子分子中部分原子间形成的化学键的伸缩振动频率与键离解能之间的关系式,推测了甲胺磷中P-S键的单键键能为243.83kJ/mol.并通过精胺转化成甲胺磷的反应热的测定,证实了红外光谱法推测的P-S键键能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