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79 毫秒
1.
黄骅坳陷内多数褶皱都是在伸展构造背景下形成的,并与正断层系统紧密联系在一起。根据褶皱枢纽与断层走向的位置关系,黄骅坳陷内褶皱样式基本类型大体可以分为纵向褶皱和横向褶皱。根据褶皱的形成机制,这两种褶皱又可进一步分为牵引褶皱、逆牵引褶皱、滚动褶皱、翘倾式背斜、断层位移褶皱、断线转向褶皱以及叠加形成的各种复式褶皱。这些褶皱受构造演化控制,可互相转化。另外,黄骅坳陷内还存在多种成因与反转断层相关的褶皱。  相似文献   

2.
褶皱相关断裂构造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褶皱相关断裂是在褶皱变形过程中,为了调节褶皱不同部分的应变差异而形成的从属于褶皱变形的断裂构造,其中最重要的是背离向斜逆冲构造和指向背斜逆冲构造,褶皱枢纽楔入武逆冲作用是相对能干性岩层在褶皱转折端部位加厚的重要变形机制.通过手标本尺度和露头尺度褶皱相关断裂构造的定性分析,并结合前人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提出了从断层与相关褶皱规模、断层发育部位与位移量变化特征、断层切层角变化特征以及断层与褶皱构造变形运动学配套关系等方面鉴别褶皱相关断裂构造的多种标志.褶皱相关断裂构造概念与构造模型,对于正确认识区域构造演化,合理进行收缩变形区域平衡地质剖面编制,以及探索褶皱、断裂构造演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黄骅坳陷褶皱分类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黄骅坳陷内多数褶皱都是在伸展构造背景下形成的,并与正断层系统紧密联系在一起。根据褶皱枢纽与断层走向的位置关系,黄骅坳陷内褶皱样式基本类型大体可以分为纵向褶皱和横向褶皱。  相似文献   

4.
小康井田煤系地质构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构造地质学原理和方法,阐述了小康井田3组褶皱、5组断层的发育特征和分布规律;从区域构造背景、构造应力场演化揭示了该井田地质构造的形成期次,即先后形成了压性结构面(以褶皱轴面、逆断层面为代表)走向呈北西西、北东东、北北西向的构造系统;分析了后期构造形迹迁就和改造先存构造形迹的力学性质转化,其中,由于断层多期活动的综合效应和构造抬升、应力松弛使绝大部分断层现今表现为正断层;指出走向为北北东向同沉积正断层对原始煤层的发育具有控制作用,其他方向的断层尤其是北北西向或近南北向的断层,主要表现为成煤后对煤层的破坏作用.  相似文献   

5.
平 盆地为晚中生代形成的主体为单壁断陷,局部为双壁断陷盆地,北西西系是主要的成盆期构造,对聚煤起得要的控制作用,盆地西缘的北不向同沉积大断层和盆地北部边缘的南北走向的同沉积断层控制着盆地的形成和发展,盆地内北西西向褶皱控制着盆地的聚煤中心,中新华夏系和北北西系为成盆后构造,它们所形成的褶皱与先期构造叠架构造穹隆或构造盆地,对煤层的埋藏深度起到了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6.
塔西南拗陷甫沙构造带结构模型及形成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塔西南拗陷甫沙构造带是西昆仑山前第一排冲断褶皱带。由于浅层覆盖第四系巨厚黄土及深层强烈冲断褶皱变形导致地震资料品质较低,构造解释具有多解性。通过综合分析区域构造背景、地面地质、钻井和地震资料,认为浅层是以上白垩统—古近系膏盐岩为滑脱层的盖层滑脱褶皱变形;深层是基底卷入的中—高角度区域性正反转断层,及在正反转断层下盘由叠瓦状分支逆冲断层组成的楔状叠瓦构造,深、浅构造层整体"分层收缩、垂向叠置"模型能合理解释现有的可靠构造信息。正反转断层在横向上分隔甫沙构造带与西昆仑褶皱造山带,膏盐岩塑性滑脱层在纵向上分隔浅层新生代与深层中生代构造变形。西昆仑山在新近纪—第四纪隆升,引发了自西昆仑山深层向塔西南拗陷斜向向上挤压,促使侏罗—白垩纪区域性先存正断层反转,并控制甫沙构造带的形成演化。  相似文献   

7.
太湖穹窿中逆-逆冲断层均发育在褶皱的翼部,并在平面上成放射状排列。而推覆构造为浅成的、弧立的飞来峰散布在穹窿的外围.通过几何学、运动学的研究,揭示这些构造与太湖穹窿在成因上有密切联系.即当垂直构造力向上顶托形成隆起时,岩层沿下震旦统软弱层发生垂直半径方向的收缩,产生侧向挤压,形成穹窿褶边褶皱,并在褶皱陡翼产生逆-逆冲断层,组合成放射状构造。而在穹窿的中心顶部出现正断层,受正断层切割的顶部地层失去相互牵制力,在重力作用下发生向四周滑动,形成散布在穹窿外围的推覆体。穹窿顶部成为构造剥蚀区,其缺失的地层与推覆体相对应.因此逆断层、逆冲断层、推覆构造、褶边褶皱是形成太湖穹窿时,同一构造力作用的产物,并组成统一的构造系统。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认识高陂矿区构造特征入手,分析了矿区构造演化过程。文章认为,高陂矿区的褶皱主要是高陂向斜,后期形成了较多次一级褶曲;区内存在三类断层:滑覆断层,边界逆断层,小型断层。印支晚期主要形成三条滑覆断层;燕山早期形成高陂向斜,东西边界断层,次一级褶曲,小断层;燕山中晚期形成南北边界断层,并使高陂向斜南高北低。  相似文献   

9.
断层传播褶皱是前陆盆地中发育的一种重要构造样武,往往出现在冲断构造带的前缘隐伏前锋带.断层传播褶皱、断层转折褶皱与滑脱褶皱共同构成了断层相关褶皱的三种基本类型,是重要的油气圈闭构造.通过对莲花山地区地震剖面的构造精细解释,结合野外剖面调查、钻井倾角测井资料分析,发现川西盆地南段莲花山构造为-发育在古隆起背景上的、具反转性质的断层传播褶皱.此褶皱走向为北东向,剖面上表现为北西翼缓、南东翼陡的不对称箱状背斜.  相似文献   

10.
太湖穹窿中逆-逆冲断层均发育在褶皱的翼部,并在平面上成放射状排列。而推覆构造为浅成的、弧立的飞来峰散布在穹窿的外围。通过几何学、运动学的研究,揭示这些构造与太湖穹窿在成因上有密切联系。即当垂直构造力向上顶托形成隆起时,岩层沿下震旦统软弱层发生垂直半径方向的收缩,产生侧向挤压,形成穹窿裙边褶皱,并在褶皱陡翼产生逆-逆冲断层,组合成放射状构造。而在穹窿的中心顶部出现正断层,受正断层切割的顶部地层失去相  相似文献   

11.
川东地区海相地层沉积早(Z—T2),断褶构造发生晚(N—Q)。断褶构造发育程度低及隐伏构造内致密储层后生孔洞缝发育区控制气藏分布。梁平向斜内及两翼变陡部位发育众多的隐伏构造,向斜是气源区。根据地震资料解释出隐伏断层及构造,优选了3个构造,定出4口井位供钻探。  相似文献   

12.
玛纳斯河是天山北麓最大的一条河流,由于天山的隆升,在天山北麓形成了一系列的褶皱和断层,这一构造格局控制着玛纳斯河地貌的发育和演化.根据野外调查,玛纳斯河流域地貌由南向北横穿流域内的5个地貌带,即山地地貌带,山前褶皱低山丘陵带,串珠状冲积扇带,平原曲流带,玛纳斯河尾闾沙漠、湖泊带.同时玛纳斯河在不同地貌带塑造出了不同的河谷地貌.流域内新构造活动比较显著,表现为近东西向的活动褶皱与活动逆断裂,而且构造对地貌发育有明显控制作用,如山前褶皱丘陵形态为南翼缓,北翼陡,河流阶地发生拱曲和错断变形,冲积扇串珠状发育等.  相似文献   

13.
通过平衡剖面技术复原古构造演化 ,并结合区域构造分析 ,可将孔西构造带的发育过程大致分为三个构造变形阶段 :晚三叠世末期为挤压褶皱变形期 ;晚三叠世沉积后至侏罗系沉积前为逆冲构造变形期 ;早—中侏罗世为逆冲构造“轻度”渐进变形期。晚侏罗世以后 ,区域构造作用发生反转。随着晚侏罗—早白垩世、早第三纪裂陷盆地的发育 ,孔西构造带作为潜山构造被掩埋。裂陷盆地时期的伸展构造对孔西构造带前第三系的逆冲构造基本上没有大的改造  相似文献   

14.
汉南-米仓山区叠加东西向隆坳的北东向推覆构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南—米仓山区存在印支晚期和燕山期形成的东西向构造及喜马拉雅期形成的北东向构造。前者与秦岭造山带有关,以隆起坳陷为主,但向西与龙门山区同类构造联合成弧形。后者为斜交东西向构造的断裂、隆坳和褶皱,并与四川盆地西部和荥经地区的北东向构造相连,构成龙门山推覆构造外缘带。其深部形态可依据现今不同地段的不同层位出露的构造形态予以恢复。  相似文献   

15.
华丰井田总体构造形态为一簸箕状倾伏向斜,内部次级褶皱及断裂均较发育。本文依据勘探及矿井生产揭露资料,分析了井田的构造形态,研究了构造发育的基本规律,阐明了井田构造的基本特征,对煤矿生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李军  尹宏伟  张洁  徐士进 《江西科学》2006,24(3):271-274
断层相关褶皱理论广泛应用于复杂构造研究尤其是逆冲断层带的构造解释,本文分析了四川盆地大池干构造的几何形态与构造样式,研究的结果表明大池干构造是典型的三角剪切构造。该模式的确立为进一步认识本地区的构造演化和油气勘探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卫宁北山金场子金矿位于构造活动带与稳定地块的过渡转换部位,矿化热液蚀变明显,是宁夏回族自治区金多金属矿最具找矿潜力的地区之一。通过对金场子矿区金多金属成矿关键控矿因素和成矿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东西(EW)向和北东(NE)向构造是该区主要控矿构造;金场子金矿体主要赋存在下石炭统前黑山组、臭牛沟组和上泥盆统中宁组,其成矿物质主要来自地层;位于黄石坡沟-金场子背斜两翼地层中的EW向断裂与NE向断裂交汇部位是该区最佳的找矿部位。  相似文献   

18.
利用实测南盘江地区紫云变形带(镇宁-桑郎一段)的几条构造剖面及前人资料,分析了沿紫云变形带不同段落的几何学特征、变形样式及运动学特征.紫云变形带上的分段运动特点十分显著.北段(大花哨段)变形卷入地层主要为二叠系-三叠系,变形样式以一系列倾角较缓的逆冲断层和箱状、尖棱褶皱为主,表现出卷入地层相对较新、主滑脱面相对较浅(下三叠统)的表皮逆冲构造的特点.南段(紫云段)变形卷入地层为中泥盆统-三叠系,变形样式以一系列高角度逆冲断层、构造直立带和尖棱状褶皱、揉皱为主,表现为卷入地层相对较早、主滑脱面相对较深(中泥盆统)的薄皮大型倒转背斜.这种差异是由北段位于威宁断陷带和广西裂谷带的交接部位,裂陷较浅,沉积以刚性较强的浅水碳酸盐沉积为主;而南段位于广西裂谷带内,沉积以较软的盆地相泥岩、硅质岩为主造成的.解剖变形带不同段落的沉积、变形特征可更好地研究变形带不同部位的构造特征.  相似文献   

19.
四川南江上两地区褶皱基底中发育一大规模的脆-韧性断裂带。对该断裂带进行构造解析表明,断裂带具长期活动历史,由不同期次、不同构造层次的断裂活动叠加而成,晋宁期为韧性变形,中新生代叠加了脆性活动。  相似文献   

20.
川东高陡构造成因地质模式与含气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川东高陡构造位于四川盆地东部 ,由一系列 NE-NNE向的隔档式褶皱组成。其构造变形经历了由隔槽式褶皱到“两背一断”,最终形成隔挡式褶皱的演化过程。在“两背一断”先存构造研究基础上 ,按继承发展的观点 ,综合运用伸展构造、反转构造、断层相关褶皱等构造新理论 ,系统探讨了川东高陡构造形成演化的成因地质模式 ,结合志留系主力生烃层的生气高峰期 ,对地腹不同成因类型的构造圈闭含气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