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1 毫秒
1.
公路建设中造成的水土流失越来越严重,流失范围呈线状,常常跨越多个流域和地貌类型,影响范围广泛,且在公路不同部位水土流失的程度不同,影响期限也不同,在实际调查的基础上,以国道112线丰宁段为例,分析公路建设中水土流失的原因,并提出计算方法及一般性防护措施。  相似文献   

2.
公路建设的飞速发展,公路边坡防护也随着发展,在设计边坡的防护时,需要在讲求一定规范的情况下,掌握新的发展趋势,以便应对时代对公路边坡设计上提出的新要求。本文将对公路边坡防护设计的原则和发展趋势进行浅论。  相似文献   

3.
高速公路岩质坡面挖沟挂网喷播植草技术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耀军  高素琼 《科技信息》2010,(20):I0295-I0295
在高速公路建设中,挖方路段形成裸露的路堑坡面,既破坏了植被,又损害了生态平衡,另外极易受风雨等的侵蚀,导致水土流失,危及公路的安全,一直以来困扰着公路建设.近几年来对高速公路挖方路堑的岩质边坡,采用挖沟挂网喷播植草技术进行生物防护,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怎样在尊重自然,保护生态效益的前提下将沿线自然和谐的景观展现在公路使用者的眼前,则是公路建设者不断追求和探寻的目标。本文就公路边坡生态防护设计的方法和边坡防护及环保施工方面做了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公路建设的飞速发展,特别是高等级公路建设的不断增加,路堑边坡防护技术愈来愈显得重要。本文介绍了防护技术的类型和技术要领,并对防护方法的成本进行了对比研究,为工程技术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低等级公路防护设施匮乏,路肩边坡水土流失严重.为了提高路基路面整体稳定性,延长道路使用寿命,通过对塑钢板桩材料本身的物理力学性能测定、基于FLAC3D对桩型优选和相应的参数优化分析以及依托工程现场试验,对塑钢板桩用于低等级公路路基防护工程中的可行性与适用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悬臂式塑钢板桩路基防护型式适用于防护高度1.2 m以下,防护高度与入土深度比宜取1:1;拖板式和拉锚式塑钢板桩路基防护型式分别适用于防护高度1.8 m和2.4 m以下,防护高度与入土深度比均推荐取3:2.塑钢板桩用于低等级公路中防护效果显著,防护成本低廉,在"四好农村路"建设中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的建设的迅速发展,软土地基治理与路基防护方法获得了新的突破,本文针对公路软土地基的处理方法与路基防护方法做。以下介绍,以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8.
浅析山区公路的路基防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山区公路地形、地质、水文条件极其复杂,因此路基防护成为山区公路建设的重要环节之一。结合对G311徐西线西峡境老界岭至西峡县城段公路改建工程等多条山区路线的监督检查,针对不同的情况,分析多种路基防护的措施、优缺点及适用条件.并推荐几种适合山区的防护形式和坡比范围。  相似文献   

9.
高等级公路建设的发展,使路基防护设计的内涵更加丰富,随着人们工程质量意识和公路环境意识的不断增强,路基防护工程设计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探求一种好的设计方法,无疑对抗好路基防护工程设计是十分有益的。  相似文献   

10.
从路域生态恢复的目的出发,针对边坡防护是新建公路路域生态恢复的难点和重点.对公路路堑边坡生物防护技术措施进行了探讨.对公路建设的景观设计、施工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利用土壤侵蚀模数、土壤容许流失量研究三峡库区相同土壤侵蚀类型区内不同地点的水土保持措施,并用这一综合指标对水土保持措施进行评价.研究表明:采用土壤侵蚀模数、土壤容许流失量这一综合指标能够分析相同侵蚀类型区内的土壤侵蚀程度,并可以评价水土保持措施的水土保持作用;植物篱水土保持措施确实能够显著的降低土壤侵蚀的程度;退耕还林以及退耕还草具有显著的水土保持效果;由于观测时间、降水历时和降水强度等因素限制,土壤侵蚀模数在人工降水条件下评价水土保持措施时,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只能在侵蚀趋势上反映各个区域的侵蚀差异.  相似文献   

12.
为了计算降雨引起的坡面黑土层侵蚀厚度,建立了坡面变形(冲刷厚度)的数学模型.模型包括坡面水流连续方程、水流运动方程、侵蚀方程(水土流失方程)、坡面变形方程.实现了对降雨引起的坡面黑土层侵蚀厚度的数值计算,该成果可预测黑土层流失的年限,为防治水土流失、减轻地质灾害、合理使用耕地和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研究星云湖流域水土流失,揭示水土流失的空间分异规律,能够为该流域水土流失治理提供理论基础。根据典型的土壤侵蚀RUSLE模型,选用能体现流域特点的估算模型分别计算出了降雨侵蚀力因子、土壤可蚀性因子等五个因子,运用ArcGIS空间分析工具计算出星云湖流域土壤侵蚀模数,并统计分析流域的侵蚀状况。结果表明:星云湖流域土壤侵蚀以微度侵蚀为主;剧烈侵蚀主要分布在流域的北部和东部区域,其中,子流域中主要集中在螺浉河小流域和北部坝区小流域,乡镇中主要在路居镇,用地类型主要为其他用地和耕地;其次流域内平均侵蚀量最大的地形主要集中于25°~35°之间,以半阴坡坡向为主。应加强螺浉河小流域和北部坝区小流域的水土流失治理,坡度大于25°和坡向为半阴坡的区域水土流失较为严重,不适宜耕种,应加强退耕还林工作,优化未利用地的管理,有针对性地对流域内水土流失进行治理与防治。  相似文献   

14.
水力侵蚀(水蚀)是土壤侵蚀研究的焦点和热点领域,研究水蚀作用下侵蚀与沉积过程中土壤有机碳的动态变化对于评估土壤碳的“源/汇”效应具有重要意义。笔者总结了水蚀过程中土壤碳循环的研究现状,从侵蚀过程中土壤有机碳流失的定量研究、有机碳迁移与再分配以及有机碳矿化的影响等3个方面明确了土壤水蚀过程中土壤有机碳动态,并对国内外土壤水蚀过程中的有机碳主要研究成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建议未来研究中先对水蚀过程中有机碳的破坏、搬运和沉积等全过程进行精准解析和量化,在此基础上揭示其物理、化学及生物等共同作用下碳矿化特征的响应机制,全面探究水蚀过程中土壤碳收支的动态,量化土壤侵蚀对全球土壤碳循环的贡献率。  相似文献   

15.
中国水土流失土壤因子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中国水土流失土壤因子测试和评价模型研究成果为基础,从影响土壤指标发生时空分异的主导因素、土壤指标随土类的变化、土壤指标的空间分异规律、土壤指标对区域水蚀过程和形态的协同影响等角度对中国水土流失土壤因子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总结, 本研究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影响全国范围内水蚀过程中土壤指标发生时空分异的主导因素是容重、粉/粘、有机质含量;土壤指标值随土类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土壤指标值有较明显的空间分异规律;在地形等因子不变条件下,四个土壤指标的协同作用决定了区域水蚀过程、形态和危害,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水土流失土壤因子的宏观趋势性研究是可行的,但尚待完善。  相似文献   

16.
土壤水力侵蚀能量力学机理的理论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力学和物质与能量原理,对土壤水力侵蚀这一自然地理现象从哲学的高度进行分析,认为水动力作用是土壤水力侵蚀的根本原因;物质与能量守恒是土壤水力侵蚀的基本法则;侵蚀与沉积并存是土壤水力侵蚀的普遍规律。提出基于能量力学机理的3个土壤水力侵蚀的新理论,即侵蚀平衡理论、最大梯度理论和水流侵蚀力理论。指出按这种思想建立的数学模型能揭示土壤水力侵蚀的规律,因而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广西岩溶地区水土流失遥感数据和典型地区监测资料显示,广西岩溶地区水土流失有3个显著的特点:土壤侵蚀模数低,以水土漏失为主要过程,坡耕地是重要水土流失区。水土流失的突出危害是导致严重的岩溶内涝灾害和大面积耕地丧失。21世纪以来,国家和广西区政府对于广西岩溶地区水土流失防治工作高度重视,组织实施了一大批水土保持工程,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4 000km~2,遏制了石漠化,降低了土壤侵蚀模数,形成了高效生态产业,创建了弄拉、龙何等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水土保持模式。但广西岩溶地区水土漏失和内涝灾害防治力度不够,建议进一步加大力度实施广西岩溶地区水土漏失、内涝防治以及耕地资源丧失的水土保持工程。  相似文献   

18.
四川盆地中部的丘陵,是我国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本文分析了川中丘陵土壤侵蚀的特征及影响因素,探讨了土壤侵蚀与水土流失的关系,以及该地区泥沙输移比的时间变化。笔者认为,川中丘陵的土壤侵蚀与泥沙外移是不同步的,沟谷的运移能力对侵蚀物质的外运极为重要。所以,对丘间沟谷的系统研究可为川中丘陵的水土保持工作提供基础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小流域水土流失的数学模型及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描述小流域水土流失的水量、含沙量过程线,实现水土流失动态模拟,通过对小流域整个水土流失过程数学模型的建立及计算程序的编制,实现了对小流域整个水土流失过程的数值模拟.并通过有限的野外实验研究来校正模型中的参数:通过改变模型中的参数和输入值,可以模拟、预测不同条件(包括地形坡度)下的水土流失情况,有助于揭示水土流失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探讨不同耕作方式和水保措施下水土流失的规律,为水土流失防治、减轻地质灾害、合理使用耕地和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分析了水土流失对土壤环境、水环境以及人类生存的影响,指出了水土流失不仅破坏土壤环境和水环境,而且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应提高全体国民的生态环境意识,加强水土保持工作,以便有效地控制水土流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