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 毫秒
1.
皖江城市带是安徽实现中部崛起的“脊梁”,分析皖江城市带的城市化水平及其地域差异是制定皖江城市带发展战略的基础.根据相关统计资料,构建了城市化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对皖江城市带9个地级市的城市化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并通过聚类分析,认为目前皖江城市带城市化水平存在差异,可以划分为3种类型.最后提出因地制宜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2.
本文就皖江城市带制造业产业链间的空间集聚对皖江城市带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显示,皖江城市带制造业的产业集中度和产业链空间集聚度均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提升;皖江城市带制造业的空间集聚能显著地促进当地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皖江城市带内9个城市作为评价对象,构建金融生态环境的评价指标体系,计算层次分析法基础上的灰色关联系数,运用TOPSIS评价模型对示范区内9个城市的金融生态环境进行评价。结果显示,皖江城市带9个城市的金融生态环境完善程度差异明显,部分城市的金融生态环境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4.
利用2012年—2015年皖江城市带地下水污染调查工作所取得的无机测试数据,采用单因子评价法和综合质量评价法进行地下水质量评价,采用无机毒理指标进行了污染评价。地下水无机指标质量综合评价结果显示,皖江城市带可以直接饮用(Ⅰ~Ⅲ类水)或经适当处理可以饮用(Ⅳ类水)的地下水资源占81.7%,不能直接饮用的地下水资源(Ⅴ类水)占18.4%。地下水无机指标污染评价结果显示,未受污染的占34.43%,极重度污染的占13.78%,其余占51.79%。皖江城市带地下水总体来看形势较为严峻,应该尽快组织实施皖江城市带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遏制地下水污染恶化态势,有效保护研究区地下水资源与环境。  相似文献   

5.
可持续发展观要求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以发挥最大的综合效益.本文以皖江城市带为研究区域,构建了皖江城市带环境经济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了研究区的环境综合实力指数与经济综合实力指数;运用协调度与协调发展度模型,对皖江城市带2004-2011年环境经济系统的协调性及其演化特征进行定量评价.结果显示,协调度的平均值为0.7848,环境系统与经济系统总体上表现出一般协调水平,呈现"下降-上升-下降"的趋势,且各年间变化幅度大;协调发展度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变化范围为0.6432到0.7614,大致处于初级协调发展经济滞后型阶段和中级协调发展环境滞后型阶段.  相似文献   

6.
在构建产业同构和行业分工测评指标体系基础上,运用相似系数和专业化系数对皖江城市带产业整体及工业行业相似程度、专业化程度进行评价,明确皖江各市优势产业及相关行业,提出皖江城市带产业协调发展提升路径.  相似文献   

7.
方元 《安徽科技》2010,(9):25-27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是安徽省第一个进入国家层面的区域发展规划。“先行先试”的政策是国家给予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大胆探索的“尚方宝剑”。因此.铜陵在皖江城市带产业转移示范区中“先行先试”.重在创新、探索和实践。  相似文献   

8.
采用因子分析法与GIS方法,对皖江城市带20个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土地利用集约水平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皖江城市带开发区土地利用集约度总体较低,在空间上并未表现出明显的地区差异分布规律,且开发区土地利用集约度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相关.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开发区土地利用粗放可能存在的原因,指出了下一步提高开发区土地利用集约度的大致方向.  相似文献   

9.
经济一体化的关键和实质是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互动,皖江城市带在承接长三角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上具有重要地位,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有利于促进皖江城市带分工水平的演进,促进优势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因此,本文以制造业为例,分析皖江城市经济一体化现状,结果显示皖江城市带地区产业结构呈阶梯状特征,制造业结构有明显的地域分工,地方优势产业已初步形成,各地区的专业化分工水平有所上升.但同时存在部分产业集聚度低,产业的地区间转移受阻等现象.最后,提出以承接产业转移为契机,积极融入全球制造业价值链,对制造业产业进行调整,加快跨地区大型企业集团建立,构建科技创新平台等措施,以推进制造业产业的一体化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随着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皖江区域即将成为安徽省乃至整个中部地区新的经济增长极。无论是科学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加快实现传统产业升级还是重点培育新兴产业发展,区域创新无疑将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以2009年皖江区域R&D投入产出指标数据为基础,采用K-均值聚类分析法,评价了皖江区域内各地区的R&D活动水平差异,并对皖江区域R&D投入产出水平作出基本分析。  相似文献   

11.
皖江城市带文化产业的飞速发展使这一地区的对外交流活动日益频繁,作为国际交流桥梁的外宣翻译也愈加受到重视,对外宣传的途径和材料越来越多,其中通过网络来进行对外宣传已经成为主流。但是外宣材料的翻译质量良莠不齐,极大地影响到皖江城市带文化产业的国际化形象。因此,基于皖江城市带文化产业网络外宣翻译的现状,以皖江产业带的核心城市芜湖市为例,研究皖江城市带文化产业网络外宣翻译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2.
何渊 《安徽科技》2010,(7):13-15
2010年1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在国家促进中部崛起战略和泛长三角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背景下,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同时也面临着较大的挑战。一方面,沿海和沿江各省也都明确将先进制造业等作为发展重点,区域竞争态势日趋激烈:皖江城市带与长三角发展的落差呈扩大趋势,虽然有利于产业梯度转移。但也可能会延缓融入长三角的进程;  相似文献   

13.
科学地评价城乡关系的发展程度和状况是城乡关系研究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研究和度量二者之间发展的协调程度是促进其共同发展的基础.以皖江城市带作为研究区域,借助相关研究成果,构建城市与乡村协调发展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分别对研究区10个地市的城乡与乡村综合发展水平进行了计算;在此基础上,利用模糊数学中的隶属度概念,对其两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程度做出定量测算,依据结果将他们划分为良好协调、中度协调和勉强协调3种发展类型.最后,针对不同发展类型的地区,就如何促进皖江城市带城乡协调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采用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对皖江城市带城镇居民体育消费意识和行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皖江城市带城镇居民体育消费意识较强,但体育消费行为明显滞后,其主要影响因子是“体育消费设备”、“体育消费态度”、“体育经费”、“个人时间”和“体育服务经营”等,对不同人群的影响上各因子存在不同程度的显著性差异.在此基础上,提出对策如下:加强对体育消费者的引导,不断完善城镇体育场馆设施,注重改善体育消费环境,合理进行市场规划等.  相似文献   

15.
立足于皖江城市经济带,从44家制造业类上市企业入手,通过近3年每年的财务报表数据为切入点,采用沃尔综合评分法和S-score模型等评价方法对其财务能力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6.
<正>2008年,安徽建设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下简称合芜蚌试验区)。2009年,建设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以下简称皖江城市带)。本文根据安徽省行政区划,结合2014年安徽省专利数据,对合芜蚌试验区和皖江城市带2014年度专利资源分布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一、全省2014年专利资源整体情况2014年安徽省共申请专利99160件,居全国第6位,同比增长6.2%。其中申请发明专利49960件,居全国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的分析整理,在国内各界对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一片“叫好”的情况下,旨在探析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负面效应,以引起相关机构的重视,从而更好的促进安徽地区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丁闯 《科技信息》2012,(36):I0165-I0166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专家访谈法和逻辑分析法,对皖江城市带所属的城市体育人口的活动特征研究分析,提出推动体育大众化的对策,以惠民促发展、缩差异促和谐、应需求促开发的对策为实施“全民健身计划二期工程”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在对当前国内区域合作模式的四种类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皖江城市带在区域旅游多方面的现实状况和条件,为皖江城市带寻求区域旅游发展过程中适合自身条件和未来发展道路的选择。通过合作模式,可以提高皖江城市带区域旅游的整体竞争和稳定持续有效的发展,促进该地区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根据生态文明建设评价体系的内涵构建评价指标集,从而建立起输入层、隐含层、输出层分别为10、3、2的BP神经网络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模型,搜集全国不同级别的15座城市的相关数据进行标准化,作为输入学习矩阵,通过5000次训练使其误差精度接近10-7,基于此对皖江城市带的生态文明建设进行评估。实证结果表明皖江城市带生态文明建设属于第III等级,即处于发展期,因此发展经济须在稳定碳排放水平下进行,需进一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扶持民族自主品牌,推动科技创新,提高资源产出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