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谪居黄州、惠州、儋州是苏轼仕途人生的三大低谷,同时也是东坡词发展变化的三大坐标。东坡词的创作高峰显现于黄州;而东坡词晚期的衰退、平淡,则与惠州、儋州独特的环境密不可分。黄州、惠州、儋州独特的历史地理环境,影响了东坡词的创作及其风格的发展变化,成就了东坡词的精彩纷纭;同时也折射出了历史地理环境与文化的微妙关系。  相似文献   

2.
"苏""白"二字连用,并作为一个特定称谓释义为苏轼、白居易,实自宋始。《鹤林玉露》等文献说明,苏轼追慕白居易在宋代已司空见惯,苏轼号"东坡"也不乏此种因素在内。"东坡"名闻天下是苏轼之功,然该称谓不仅是苏轼在黄州东坡的实际体验,更是其追慕先贤,调剂心性的外化。但歌咏"东坡"不自苏轼始,早在唐代,白居易就瞩目此词,"东坡"可称"苏白"之纽带。  相似文献   

3.
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豪放涵义复杂,东坡词风旷迭,非豪放。  相似文献   

4.
苍山东坡植被垂直分布格局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苍山是中国高山植物模式标本的产地之一,具有较完整的植被垂直带谱.在对苍山东坡1966~4092 m沿海拔梯度进行植被调查的基础上,利用地形图和ETM+遥感影像进行苍山东坡植被制图,与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叠加,对苍山东坡植被景观的垂直分布格局进行了分析,并与顶级群落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苍山东坡绝大部分山体位于2500~3500 m范围.苍山东坡现状植被垂直分布格局明显,具有6个垂直分布带.该垂直植被带谱与顶级群落垂直带谱相比有一定变化.研究结果进一步量化了前人对苍山植被的垂直分布格局所做的定性和半定量的研究结果,找出了两者的差异,并进行了原因分析.  相似文献   

5.
郑州为中国八大古都之一,有着极其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而元杂剧作为中国戏曲最早的成熟形态,其兴盛的中心正与郑州毗邻,因此以郑州为故事背景的元杂剧自是不少,其中不乏经典之作.本文以其中几篇杂剧为例,结合史料,试探元杂剧中蕴藏的郑州古韵.  相似文献   

6.
东坡井田矿井构造的人工神经网络定量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东坡井田为例介绍了人工 神经网络方法在矿井构造定量评价中的应用。首先在分析了东坡井田矿井构造主要影响因素基础上,确定了12个指标作为指标;然后详细叙述了神经网络输入层、隐层及输出层神经元个数的确定以及利用有序的质量最优分割方法和插值法得到训练样本;最后经过学习对网络进行训练,利用此网络对划分出的东坡井田的评价单元进行评价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历代词论中对于苏东坡词的评价,是我国古代文学理论审美观照发展历程的一束折影。两宋时期,由持论各异到褒扬之声占主流地位;南宋末暨金源、显露出词派论评端倪,有“豪放”并驾“婉约”曲体拓宽词作发展创造空间的理论见解,昭示苏词“以诗为词”创造意义;发展到明清,在偏重词派评论的基础上,步入“正”、“变”论辩,与诗、骚传统内在沟通,揭示出东坡词儒化的现实意义。“东坡词论”绵延数百年,日趋切要,既要苏词本身的意义决定,更反映出文学审美历史形成的 漫长曲折,我们的民族同样富有理论思维的审美创造能力。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典词论中对于苏东坡词的评价,是我国古代文学理论审美观照发展历程的一束折影。两宋时期,由持论各异到褒扬之声占主流地位;南宋末暨金源,显露出词派论评端倪,有“豪放”并驾“婉约”曲体,拓宽词作发展创造空间的理论见解,昭示苏词“以诗为词”的创造意义:发展到明清,在偏重词派论评的基础上,步入“正”、“变”论辩,与诗骚传统的内在沟通,揭示出东坡词儒化的现实意义。东坡论绵延数百年,日趋切要,既是苏词本身的意义决定,更反映出文学审美观念历史形成的漫长曲折,以及我们民族富有理论思维的审美创造力。  相似文献   

9.
运用地方文献学、文化地理学的学科方法,以苏轼在中原为个案、人地关系为视域,在明清时期特定历史坐标中,探究和梳理苏轼中原宦绩以及诗文在中原地区传播的基本路径和承载的人文价值,厘清东坡文化在中原文化中的合理定位,从中似可窥测和勾勒出明清时期华夏文明传承的标准"样本",对于今天华夏文明传承创新战略的实施,具有借鉴和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0.
苏辙撰《东坡先生墓志铭》开篇有"予兄子瞻谪居海南四年春正月今天子即位"一句,后世学者大都将其句读为"予兄子瞻谪居海南。四年春正月,今天子即位"。这是对苏辙原文的误解,原文句读应该是"予兄子瞻谪居海南四年。春正月,今天子即位"。另外,现在通行的《东坡先生墓志铭》,铭文末东坡"葬于汝州郏城县钓台乡上瑞里"的"钓台乡"应为"钧台乡"。  相似文献   

11.
《东坡先生墓志铭》是苏轼之弟苏辙的亲笔墓志,苏辙用平实的语言,真实再现了苏轼的一生。元代脱脱的《宋史.苏轼传》在墓志铭、笔记史料的基础上加以润色而成,中间穿插有不同时期苏轼上表的疏、议,内容详实,前后连贯。林语堂本《苏东坡传》和王水照、崔铭本《苏轼传:智者在苦难中的超越》都是可查可考、资料详实、内容丰富的人物传记。  相似文献   

12.
北宋苏东坡幼读经史,青年进仕,曾经效命北宋皇室。后因不能适应政治变革,而屡遭贬逐,直到晚年才从岭南北归。过往韶州多次流连于曹溪禅宗祖庭,瞻礼慧能真身,并留下诸多墨迹和文字。苏东坡和南华寺结缘,丰富了南华寺的历史底蕴,促进了韶州禅宗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内容建设是高等院校人文通识教育课程建设的核心,选择既具有经典性又不乏现实教育意义的优秀文本,是人文通识教育课程内容建设的核心和关键。苏轼贬谪黄州期间曾经历过极度的痛苦与沉沦,但最终以他的超人哲思找到了超越精神困境的有效途径。这种精神困境的突围与超越,集中体现在他所创作的三首经典词作。透过对这三个经典文本的剖析,我们不难发现,东坡的哲思对于当代大学生颇具启示意义。高校人文通识课程如果循着这样的思路进行内容建设,或许有助于扭转此类课程目前所面临的尴尬境况。  相似文献   

14.
明本元杂剧剧本较之《元刊杂剧三十种》有很大的不同。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之一是明代人对元代人的杂剧剧本进行了改动,所以明本元杂剧剧本中有些地方呈现出明代独有的戏曲特点,归纳起来,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丑角角色的新增以及其他人物说白的戏谑化;二是情节改动后呈现出大团圆结局的强化。这两个特点的形成与明代地域文化与政治专制统治的加强有关联,因此在研究明本元杂剧时,要注意认清明本元杂剧中的明代戏曲特点,而不能将其看成是元杂剧的本来面貌。  相似文献   

15.
“以理遣情”是士人常用的一种排遣痛苦的方法。自西汉的贾谊之后,很少有人在创作中充分体现。苏东坡特别善于“以理遣情”,并多次将此心灵历程完整地记录下来。他在苦闷不堪的时候,都是用“以理遣情”的方法获得精神解脱的。其诗、词、文各体都具有超脱旷达的风格,此种风格形成的根本原因正在于他善于“以理遣情”。  相似文献   

16.
略论元杂剧的诗化情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元杂剧文本内在构成看,无论是偏于抒情性还是偏于戏剧性的作品,都具有强烈的抒情效果,体现了一种以情为旨归的诗化情趣。这种优美“剧诗”的特征乃是元人观念中普遍存在的以曲为本位的倾向所决定的。由于秉承诗性传统,追求诗化情趣,形成了元杂剧独特的文体特征。  相似文献   

17.
苏轼学问繁富,诗中用典丰缛,千变万化,善于熔铸,做到“神仙点瓦砾为黄金。”大体有用事与用辞两端。用事类可别为七种方式:隐含式、缩写式、翻案式、抽取关键语句式、翻用式、暗用式、直用式等。用辞的变化,则可归纳为10种情况:改字、增减、重组、摘用、倒用、反用、暗用、套用、引用、缩用等。  相似文献   

18.
由于相传为孙曹交兵的赤壁古战场有诸种不同说法,苏轼并不确知"周郎赤壁"之所在,三国赤壁之战发生在今湖北蒲圻市的赤壁镇;"故垒"的处所历来注释家都未言明,实是苏轼在黄州城东的住所"东坡";"羽扇纶巾"所指,从史籍记载、三国故事形成与流传情况、诗词艺术创作等角度分析,应是诸葛亮.  相似文献   

19.
按照年代先后,考述苏轼12次至润州的时间、经过及相关作品等,辨析某些说法之是非。  相似文献   

20.
元杂剧由于不被正统文人看重,流传下来的文献资料不多.学界花费很大精力发现的文献资料,不能解决元杂剧研究中的一些问题.当今学界一方面深感元杂剧研究文献资料的匮乏,却又忽略元散曲中所保存的大量珍贵的元杂剧文献资料.元散曲中所保存的元杂剧文献资料,是我们研究元杂剧最真实、直接、可靠的文献资料.本文即以元散曲中六个记录元杂剧演出与传播的套曲为据,重点探讨元散曲对促进元杂剧创作与演出、普及与传播所起的积极作用,从而希望能够引起学界重视对元散曲中的元杂剧文献资料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