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单输出径向基神经网络在烟叶品质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提出了利用三层单输出径向基神经网络预测烟叶品质的方法。首先对由实验得到的常规化学指标和烟叶评价指标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然后通过教师样本数据对网络进行充分的训练,获得适宜的参数矩阵;最后用训练好的网络对检验样本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决甘蔗收获机械剥叶性能评价中权重确定的关键问题,构建了三层前馈BP神经网络,并采用正交试验数据构造训练样本,以提高训练速度及精度.在此基础上通过运用经训练后的BP神经网络的各连接权值,确定了反映各目标因素对评价指标影响程度的权重值.运用BP神经网络方法可确保经确定的权重能如实地及映出各目标因素对评价指标的重要程度.  相似文献   

3.
粗糙集神经网络理论在矿井通风系统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矿井通风系统神经网络评价法中建立样本的不稳定性问题,开展了基于粗糙集和BP神经网络理论的通风系统综合评价研究。以某矿井通风系统为研究对象,应用粗糙集数据分析系统对矿井通风系统评价指标的原始数据样本的分类质量进行了检验;在此基础上,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理论,建立了矿井通风系统的粗糙集神经网络评价模型,从而形成了一种新的基于粗糙集神经网络理论的矿井通风系统评价方法。研究结果表明,经过模型的数据检验和应用性验证,其理论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且网络总误差小于0.004;这说明基于粗糙集神经网络的综合评价方法在矿井通风系统评价中有很好的实际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4.
本文针对杉木树矿井地质构造,确定出10个地质构造复杂程度的评价指标.首先讨论了利用模糊聚类分析划分矿井地质构造复杂程度类型的具体方法,然后定量确定出不同类型构造对应各个评价指标的取值范围,为其它矿井开展地质条件定量分类提供了良好的工作方法。  相似文献   

5.
篮球教学质量是反应学习效果与教学方法可行性的关键指标,对于提升优化篮球课程的教学方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主成分分析法提取16个关键性评价指标,设定GA-BP神经网络期望误差为均方误差;基于自适应梯度下降法进行网络训练,为遗传算法的不同种群赋予不同交叉概率与变异概率,利用移民算子沟通实现种群进化以此改进遗传算法;基于改进遗传算法确定BP神经网络的初始权值与阈值,将16个篮球教学质量评价指标权重输入到GA-BP神经网络模型中获得教学质量评价结果。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输出篮球教学质量评价结果的误差最低、时间开销最少,是评价篮球教学质量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6.
尝试运用模糊数学方法对指标数据运用隶属度函数处理,在确立了中小企业商务成本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建立了模型。以一级模糊综合评价向量作为神经网络评价模型的输入,该网络具有四个因子输入,一个衡量中小企业商务成本的输出,总共六层结构,模糊规则层最大的优势在于根据具体问题情况进行调节的能力,所以利用神经网络模型对中小企业商务成本进行评价,由于神经网络的非线性处理能力使评价更具体和科学。利用Matlab7.0对178组样本数据进行实证分析,训练结果表明网络预测误差小。  相似文献   

7.
矿井安全生产的神经网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解决矿井安全生产问题,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理论,分析了安全评价系统的复杂性,确定了矿井安全生产评价指标,建立了神经网络评价模型,通过实证分析取得较好的结果.评价结果表明,BP神经网络方法在矿井安全评价中避免了以往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判法带来的不足,使矿井安全评价更趋完善.  相似文献   

8.
基于BP网络的银行竞争力综合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基于BP神经网络模型对银行竞争力进行了评价,根据神经网络原理,对银行竞争力综合评价模型的构造,网络的系统训练过程、BP学习过程等进行了讨论,用实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BP网络在评价中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和工具。  相似文献   

9.
致密气藏储层致密,开采难度较大,应用分段压裂水平井技术可以更高效的开采致密气藏,如何准确预测水平井分段压裂井的产能也成为气藏实际生产开发的关注重点。本文通过对前人致密气藏分段压裂水平井解析模型的探究确定影响产能因素;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可视化分析影响压裂水平井无阻流量的主要因素;选取不同输入层个数影响因素利用python编程程序建立神经网络模型,对比选取高精度的训练模型结构;利用训练好的神经网络模型对实际气田待压裂井进行产能预测。结果表明,利用神经网络模型建立的压裂水平井产能预测方法具有误差小、简便高效的优点,对实际气田生产开发制度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大同煤田王村井田断裂构造特征及其发育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分析了王村井田井下断层的发育情况及其形成的原理,总结归纳了王村井田内断裂构造的特征及其发育规律,对矿井生产、安全等具有重要的指导与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1.
基于模糊聚类及层次分析法的采矿方法综合评判优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程潮铁矿为工程背景,将采矿方法初选视为分类问题来处理,采用模糊聚类法从技术影响因素方面按照相似程度对采矿方法进行了分类初选,避免了以往采用工程类比进行初选的主观随意性,提高了采矿方法初选方法的科学性.在此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综合考虑经济、资源、效率、安全及环境等五大类因素,构建了较为全面的采矿方法选择综合层次评价指标体系,并得到了合理的权重矩阵,较好地解决了多因素决策时各方案评判指标出现优越性交叉时的权重分配问题.最后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确定最优采矿方法.  相似文献   

12.
断裂信息维在矿井构造相对复杂程度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帮助煤矿寻找井田内开采地质条件较好的区块,将研究区划分为若干个单元,分别统计各单元断裂信息维及其相关因素数据.通过对已揭露区统计数据进行灰色关联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发现断裂信息维能综合反映断层条数、断层密度、断层长度、断层强度等特征,且与断裂构造的相对复杂程度呈正相关关系.将已揭露区各单元断裂信息维及其影响因素(不含断层类指标)统计数据作为样本进行人工神经网络训练,达到精度要求后,用于预测井田不同单元的断裂信息维.对比东庞井田已揭露区各单元断裂信息维的统计值与预测值,准确率达90%左右.图2,表1,参9.  相似文献   

13.
章村矿在向下延伸开采9#煤的过程中,隔水层厚度薄,奥灰承压水头高,面临来自奥灰含水层突水的危险。在分析井田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构造、隔水层岩性组合与厚度变化、底板采动破坏三个因素对奥灰突水的影响,可知奥灰承压水水压的大小和隔水层的有效厚度及其阻水性能是决定底板能否突水最基本的因素,而断裂构造、含水层富水性和矿压则从不同角度起到了激化和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针对深井近距离煤层回采过程中,煤层工作面及其巷道频繁出现的形变过大、矿压突增问题,以海石湾煤矿近距离煤层开采为参考,采用相似模拟实验与理论计算方法,分别对距离相近的煤层因回采造成的覆岩结构演化、运动及围岩应力变化进行了模拟与分析.研究表明:覆岩中主关键层是否失稳破断对矿压分布的影响重大.在主关键层破断前,近场结构是矿压增量的主要来源,并使矿压具有波动性;当主关键层破断后,远场结构对于近距离各煤层矿压增量均起到主要作用,并使其变化特征具有典型的跳跃性.自下而上逐级传播的覆岩结构演化造成了主关键层的阶段性沉降,对于矿压的跳跃式变化起到了主要作用.研究发现了近距离煤层开采过程中的覆岩演化规律和矿压产生机理,对于采场矿压控制和巷道支护优化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深井开采回采顺序数值模拟优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大型矿业软件Datamine构建了冬瓜山矿的地表、岩层、矿体及块段模型;研究了Datamine块段模型与Flac3D计算模型的数据结构、耦合模式及方法,成功地将块段模型转换成数值计算模型.针对冬瓜山深井缓倾斜矿体复杂的开采技术条件,并考虑日产万吨生产能力和主要回采次序要求,设计了两种可行的回采顺序模拟方案,开展了冬瓜山深井开采回采顺序的数值模拟优化研究,分析了不同方案应力、位移和塑性区的分布规律,提出了优化的回采顺序方案.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王庄煤矿新并基本控制导线网的建立,通过对基本控制导线和采区控制导线加测陀螺定向边,对矿区使用的平面坐标基准进行了检测.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地震CT技术在新集矿区1101综采工作面面内地质构造探测。通过对探测区的实际探来对比,表明地震CT方法对面内隐伏构造探测具有较好的针对性和准确性。地震CT探测综采工作面面内隐伏构造探测具有较好的针对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18.
以大同煤矿集团公司所用的采掘设备为例,结合煤矿生产实际,分析了采煤机、掘进机截割滚筒的性能指标。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芦岭煤矿 81 0采区第四系第三隔水层 (简称“三隔”)的赋存规律及其岩性特征 ,并通过矿物分析、粘性指标及渗透性测试 ,弄清了三隔具有良好的隔水能力 ,能有效地阻隔上覆第三含水层 (简称“三含”)水对 81 0采区安全开采的威胁  相似文献   

20.
煤炭开采保障了我国能源供应,同时也因采空造成了地表变形沉降。针对厚松散层下开采覆岩及地表移动变形问题,依托兖州矿区某庄煤矿地质背景,采用模型试验,监测研究了采动过程中地表及各层覆岩移动变形指标的变化规律,探索了采掘结束后的持续变形阶段,指出受采动影响松散层压缩导致的移动变形值在整体移动变形上占比增大;在煤层采厚2.2m条件下,观测获得采后地表的最大下沉值为1447.6mm,最大水平移动值为394.6mm。研究结果对矿区工程建设用地及线路规划选址具有一定的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