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通过"古苗疆走廊"形成过程的追溯,初步探讨了国家力量、汉族移民及文化对西南边疆地区及各民族社会带来的冲击;认为明清时代西南边疆地区所经历的剧烈的社会变迁,其主要特点就是王朝权力依托"国家走廊"自上而下地开展"国家化"整合过程,其地域及族群文化多样性的形成与宏大的"国家叙事"间有着内在因果关联;进而对前近代时期的"国家化"等内涵进行了若干理论梳理与探讨。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进入了快速变迁时期,一些异常宗教团体开始出现。异常宗教信徒分为两类:祈求消灾者与规避风险者,但后者居多。前者皈信的主要原因是为了脱离匮乏状态,后者是为了应对社会变迁的冲击,用灵性的方法构筑一个"规避风险"的堡垒。如果能降低农民的匮乏程度及随社会变迁而带来的不确定感,就能很好地减弱皈信异常宗教团体的动机。  相似文献   

3.
一、学术创新 ,需要良好的学术环境学术环境对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社会平稳发展时期 ,良好学术环境是社会繁荣的必要条件之一 ;在社会动荡时期 ,良好学术环境是促使社会变革向健康方向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社会学的研究证明 ,现代社会的变迁是很复杂的 ,引起社会变迁的主要原因有生产方式、自然环境、人口状况、文化(广义)等因素。其中 ,生产方式是社会变迁的决定性因素 ,文化尤其是其中的观念是社会变迁的关键。社会的发展和变迁是有规律的 ,规律具有必然性和客观性 ,人们不能创造它、违背它 ,更不能消灭它。但是 ,…  相似文献   

4.
 一、学术创新 ,需要良好的学术环境学术环境对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社会平稳发展时期 ,良好学术环境是社会繁荣的必要条件之一 ;在社会动荡时期 ,良好学术环境是促使社会变革向健康方向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社会学的研究证明 ,现代社会的变迁是很复杂的 ,引起社会变迁的主要原因有生产方式、自然环境、人口状况、文化(广义)等因素。其中 ,生产方式是社会变迁的决定性因素 ,文化尤其是其中的观念是社会变迁的关键。社会的发展和变迁是有规律的 ,规律具有必然性和客观性 ,人们不能创造它、违背它 ,更不能消灭它。但是 ,人们可以认识它、掌握它 ,还可以利用它。  相似文献   

5.
由于战乱和灾荒等原因,历史时期淮北地区既是一个民众移出的地区,又是一个大规模民众移入的地区。历史时期的人口迁移严重阻碍了淮北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进程,加速了该地区的社会变迁,主要体现在:一是引发资源抢夺,形成流民,激化社会矛盾,破坏了社会稳定;二是导致财富减少以及生产方式、经营理念、生活方式等落后,改变了原有的经济结构;三是促使民风、民俗趋于恶化,方言出现新的特征。在淮北地区的社会变迁过程中,移民起到了较大的消极作用,是该地区经济社会衰落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6.
我国正处在由农业社会文明向工业社会文明的转换时期。从全国范围看,这种转换在发达地区早已完成,而在经济落后地区则远远没有完成,有的农村偏僻地区甚至尚未开始。社会转型期的人们需要面对种种社会变迁,而社会变迁从终极意义上说是文化的变迁。文化的载体是民族,在社会转型期,新疆各民族文化的变迁势所必然,而文化变迁与民族发展空间息息相关,文化变迁中存在着困惑,以现代文化为引领为新疆各民族文化的变迁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7.
中国近代女性教育思潮的产生、演变是中国近代女性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从传统农业社会走向近代工业文明社会的一次客观度量.中国近代女性教育思潮从鸦片战争时期至“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先后历经三个阶段.近代女性教育思潮是社会变革的产物,又是一种推动社会变迁和时代进步的一种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8.
乡村旅游与农村社会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村旅游是农村社会变迁的加速器,而社会变迁反过来会对乡村旅游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通过对乡村旅游发展地区的人口变迁、经济变迁、社会结构变迁、社会价值观念变迁、生活方式变迁以及风俗文化变迁等社会变迁的方方面进行阐述,来分析乡村旅游对农村社会变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宪法是人类文明的结晶,不仅反映社会现实,而且为社会设定价值目标和理想图景,型构人们生活于其间的全部社会生活,是近现代以来制度安排的逻辑基石。宪法制度转型是社会变迁和社会阶层多元博弈的必然结果,制度的变迁固化社会变迁;社会结构变迁引致宪法制度变迁,宪法的制度变迁并非单向受动,对社会变迁具有能动作用。  相似文献   

10.
"故事群"是先秦两汉寓言中的一大特色,是中国寓言专集及类书编纂的先行者。把寓言故事按照一定的线索集合起来,经过《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说苑》等不同历史时期典籍的发展,"故事群"蔚为壮观。先秦两汉寓言"故事群"的表层叙事结构千姿百态、精彩纷呈,述人间之事,深层叙事结构反映了中国人的双构性思维模式,体现出若干二元对立的叙事结构形态。  相似文献   

11.
鲁迅于1927年定居上海并度过了生命中最后的十年,在此期间鲁迅从上海政治文艺状况的现实出发,创作了《故事新编》中后五篇小说,集中体现了鲁迅对上海及中国现代文坛的全面认识与思考。鲁迅在小说中揭示出当时上海出现的各种荒谬复杂的社会现象及各种文坛丑类的本质所在,并且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挖掘出真正地能够代表民族脊梁的历史人物,为困于日本侵略和国民党黑暗统治的现代中国人提供了精神参照。同时为年轻的"左联"在上海复杂多变的政治文化环境中认清方向,向健康、积极的道路迈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2010年上海世博会物流规划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世博客流的需求预测入手,在分析上海市物流现状的基础上,指出上海市政府及早制订并实施世博物流专项规划的必要性.进一步,通过分析2010年世博物流的特点及上海市的物流发展环境,对世博物流规划进行了概念界定,提出世博物流规划的具体目标,并指出规划应包含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3.
左翼作家蒋光慈的上海书写成功借用了“上海”这一特殊空间复杂的“现代性”和殖民性质,营造出一个物质绚烂而又革命激进的另类摩登城市。通过对蒋光慈小说中关于上海的书写进行分析,能使我们对左翼作家的都市书写有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晚清时期,上海城市社会控制系统开始从传统模式向近代模式变迁,这个变迁是上海走向近代化的一个重要环节。社会控制系统的近代化是指社会控制的制度化、组织化和规范化的过程。在上海,这个过程从19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到20世纪头十年,已经显示出了近代化的明显趋势,但离近代化的真正实现还相差很远,不过也已经为民国时期的进一步近代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1990-2000年上海中心城区人口密度模拟与时空变化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借助多时相土地利用数据,采用土地利用密度法对1990年和2000年上海人口普查数据进行格网化,进而模拟上海中心城区人口密度的分布及其变化.其间采用聚类分析进行分区、分区建模、逐步剔除异常值和分街道控制等措施以提高模拟精度.在人口密度模拟的基础上,用GIS对上海人口格网数据进行简要的空间分析.用栅格叠加分析得到1990-2000年人口密度变化空间分布图,用同心圆缓冲区分析法和扇形分析法揭示人口密度变化的距离特征和方向性特征,最后将1990年和2000年度人口密度与居住用地类型进行关联,佐证了该时期上海居住条件的改善.  相似文献   

16.
上海市居民出境旅游行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5年7月到2005年10月,对上海市700名市民进行了抽样调查.在此基础上,结合上海市旅委出境资料,对上海市居民的出境经历、出境特征、出游目的、出游方式和旅游地选择等行为进行了分析,探讨了上海市居民出境旅游行为特征.并根据调查数据对今后的旅游行为进行了预测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7.
本文就上海经济发展对综合运输的需求进行了研究。在运输历史和现状的调查基础上,用多元回归分析法对上海市到2000年的客货运量进行了预测,用系统动力学模型仿真计算了不同运输投资方案下,上海经济发展的前景,以及用网络优化和运输方式最优分配模型研究分析了运输的发展规划,最后对上海综合运输的对策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分析了上海市洪涝灾害的发生和演进变化.认为上海市城市水害的预测背景十分复杂,并就洪涝灾害与太阳黑子、厄尔尼诺、火山活动的关系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9.
本工作基于八千个居民家庭对生活环境质量的主观感受、以及据此进行的专家集团预测,对1985年上海中心城区的基线环境质量进行了主观的模糊识别评价;并就目前至2000年的上海环境质量变化趋势,进行了德尔菲-交叉影响分析的分阶段预测。工作结果表明,上海中心城区目前的环境质量状况普遍不良,就对市民身心造成的环境压力而言,社会环境问题比之自然环境更甚;随着经济的增长,上海市民对住房、社会服务、环卫绿化以及饮用水质的改善前景持明显的乐观态度,而对空气与河流水质的好转较为悲观。  相似文献   

20.
本工作基于八千个居民家庭对生活环境质量的主观感受、以及据此进行的专家集团预测,对1985年上海中心城区的基线环境质量进行了主观的模糊识别评价;并就目前至2000年的上海环境质量变化趋势,进行了德尔菲-交叉影响分析的分阶段预测.工作结果表明,上海中心城区目前的环境质量状况普遍不良,就对市民身心造成的环境压力而言,社会环境问题比之自然环境更甚;随着经济的增长,上海市民对住房、社会服务、环卫绿化以及饮用水质的改善前景持明显的乐观态度,而对空气与河流水质的好转较为悲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