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为了评价在我国发展以天然气和煤为原料的车用合成燃料所带来的能源和全球变暖影响,使用“从矿井到车轮”的方法对甲醇、二甲醚和费托柴油在资源开采、炼制加工、运输分配及最终使用中的能耗和温室气体排放进行定量计算,并与传统汽油和柴油的相关指标进行对比。计算结果表明,甲醇、二甲醚和费托柴油的全周期石油消耗远低于汽油和柴油,对解决中国石油安全问题有一定作用。在能源消费总量、化石能源消费量和温室气体排放量方面,天然气基燃料优于煤基燃料,但两者均明显劣于汽柴油,对中国未来承担温室气体减排责任构成潜在压力。  相似文献   

2.
车用汽油替代燃料生命周期能源消耗和排放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了石化汽油、乙醇、甲醇、液化石油气、液化天然气、压缩天然气等汽油替代燃料生命周期能源消耗和排放评价模型,提出汽油替代燃料生命周期净能源外部成本指标,并进行生命周期能源消耗和排放评价.结果表明,与汽油比较,乙醇、煤制甲醇的生命周期净能源外部成本升高,天然气制甲醇、液化石油气、液化天然气、压缩天然气的生命周期净能源外部成本降低.从降低生命周期净能源成本角度出发,天然气制甲醇、液化石油气、液化天然气、压缩天然气是优先选择的汽油替代燃料.  相似文献   

3.
王志华 《创新科技》2005,(12):54-55
尽管汽油和柴油现在仍然是驱动汽车的主要能源,但是,人们开发新的能源形式的努力一直在继续。汽车的“食谱”也从汽油和柴油的二元世界过渡到包括氢燃料电池,电力、生物柴油、甲醇、乙醇、丙烷、天然气等各种新燃料的五彩世界。在采用这些替代能源的汽车中,氢燃料电池汽车带给我们的想象最为美妙。不过,电动汽车、生物柴油汽车、甲醇汽车和天然气汽车更是“笨鸟先飞”。全世界的天然气汽车现在已经有了200万辆。  相似文献   

4.
甲醇含量对二甲醚发动机性能和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在纯二甲醚中掺混甲醇,研究燃料成分中甲醇含量的变化对二甲醚发动机性能和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甲醇含量的增加,二甲醚发动机的燃油消耗率增大、排气温度升高,HC、CO等气体排放增加,NOx排放减少,发动机低负荷运行时影响更为显著;当甲醇含量高于3%时,二甲醚发动机HC排放显著增大,从发动机性能和尾气排放方面综合考虑,车用二甲醚燃料成分中甲醇含量以不高于3%为宜。  相似文献   

5.
为定量评价车辆使用汽油和电能从能源开采到车辆行驶过程中的能量消耗和气体排放情况,选取同一车型的电动车和汽油车为评价对象,对比分析了不同化石燃料从开采、运输、炼油或发电,最后到车辆使用全过程的能量消耗与气体排放数据。结果表明:与传统汽车相比,纯电动汽车在能量消耗与温室气体排放方面仅为传统汽车的41.5%和6.1%,说明发展电动汽车对能源利用与环境保护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我国多个省份的10条高速公路沥青路面进行碳源调查与分析并结合IPCC与《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16》提供的温室气体计算参数,建立了适用于不同能源类型的沥青路面施工期温室气体排放的量化模型,得出了施工期高排放环节及主要影响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低碳减排措施.结果表明:沥青路面施工期温室气体排放较高的环节为集料加热、沥青加热及沥青混合料拌合,分别占能源消耗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64.66%、14.63%和13.21%;集料加热和沥青加热环节温室气体排放较高的原因在于使用了含碳量较高的煤和重油作为能源,应加大清洁能源天然气的使用.研究成果明确了低碳减排研究方向的同时,对于绿色施工、建设低碳环保型沥青路面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7.
微藻生物柴油全生命周期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传统柴油为比较基准,采用生命周期评价的方法分析了微藻生物柴油的生命周期化石能耗、石油能耗和温室气体(Greenhouse Gas Emissions,GHG)排放.结果表明:微藻生物柴油生命周期上游阶段的化石能耗比传统柴油的高,石油能耗和温室气体排放较低;微藻生长阶段是化石能耗强度最集中的过程(如大量肥料的使用和电力等过程燃料的投入),其次为油脂提取阶段;使用微藻生物柴油(M-BD100)可减少石油资源消耗和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在现有条件下,微藻生物柴油掺混20%(体积比)的传统柴油可降低生命周期化石能耗和温室气体排放.  相似文献   

8.
在调研分析国内外氢能基础设施的基础上,设计了4条适合我国近期发展燃料电池汽车加氢网络的氢能路径,使用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核算了燃料电池汽车在这4条氢能路径下的能耗和污染物排放.计算结果表明:工厂焦炉煤气制氢在4条制氢路径中的能效最高,能耗和温室气体排放最低.氢气运输距离对能耗与排放有较大影响.通过对比分析,建议我国近期应优先采用工厂焦炉煤气制氢;在远离炼焦工业但天然气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应采用工厂天然气蒸汽重整制氢;当氢气运输距离过长时,可采用现场天然气蒸汽重整制氢;在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地区,应优先使用可再生能源发电进行工厂电解水制氢.  相似文献   

9.
一种新型的车用二甲醚燃料在西安通过技术鉴定。这项技术填补了国内外空白 ,开拓了车用能源新领域。  由长安大学和陕西新型燃料燃具公司采用新技术研制的车用二甲醚燃料 ,是一种以煤炭为原料转换而来的气体燃料 ,它可替代传统汽油实现车用 ,同时可以大幅度降低排气污染。从汽车的动力性能、经济性能、排放性能、点火特性等方面的检测表明 ,车用二甲醚都等同或优于汽油。  我国煤炭资源位居世界首位 ,转换利用煤炭能源一直为我国政府所鼓励。车用新型二甲醚燃料的研制成功 ,将对车用能源结构调整产生积极影响车用二甲醚燃料研制成功…  相似文献   

10.
为了分析F-T柴油及其与正丁醇混合燃料对柴油机非常规排放特性的影响,以0#柴油、F-T柴油及F-T柴油正丁醇混合油为燃料,在增压中冷四缸柴油机上进行了外特性试验,并利用FTIR多组分气体测试仪检测柴油机的甲醛、1,3-丁二烯、二氧化碳(CO2)、一氧化二氮(N2O)和甲醇等非常规排放特性。分析结果表明:与柴油相比F-T柴油及其混合燃料可以降低甲醛、1,3-丁二烯、CO2和N2O四种非常规排放,甲醇排放略有升高未超过3.11ppm,随着正丁醇掺混比例的增加甲醛、1,3-丁二烯、CO2、N2O降低的幅度增大,甲醇排放降低。F-T柴油及其混合燃料可以降低柴油机的非常规排放,是煤基和生物质燃料组成的新型替代燃料。  相似文献   

11.
吉林省西部燃料不足是引起土地沙化,碱化与草场退化的重要原因之一,以复合生态系统的原理,充分利用光能和有机废弃物资源,实施沼气,生态房共建的燃料工程,可有效地解决西部的燃料问题,促进其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应某新产品开发研究所要求为其新产品HZ-2型合成燃料灶研制适用的以粗甲醇为主要原料的醇合成液体燃料,文章论述了燃料的配制原则、方案、工艺和所得燃料的主要参数,该醇类合成液体燃料,不但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且具有巨大的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红外照明剂中氧化剂的成分和可燃剂的含量对红外照明剂综合性能的影响,用光学性能测试装置测试了三组配方可见光的输出和红外辐射强度.测试结果表明,对于氧化剂,KNO3单位质量的红外辐射强度EJ(26.00W.s/(sr.g))最高,但是燃烧速度(1.38mm/s)过慢,而CsNO3有助于提高燃速,因此选用两者组成混合氧化剂,最佳比例为35%KNO3+35%CsNO3,单位质量的可见光EI为98.04 cd.s/g,红外辐射强度EJ为16.55W.s/(sr.g),隐身指数为0.169,燃烧速度2.73mm/s.对于可燃剂,5%Mg或Ti的燃烧速度较低,分别为3.76和3.74mm/s;Si和B有利于单位质量的红外辐射强度EJ和可见光EI的输出,分别增加了20.88%和9.07%.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东风—21”“东风—25”“东风—31”“巨浪—2”和“东风—41”导弹的研制情况,这些导弹能搭载原子弹头、氢弹头和中子弹头,并阐述了它们各自的特性。  相似文献   

15.
水煤浆稳定性和流变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了混合添加剂——水玻璃和膨润土的配比、加入量及pH等对水煤浆(CWM)稳定性和流变性的影响。在pH=9—11,水玻璃和膨润土(1∶1)加入量6.00%wt时,CWM的稳定性和流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6.
 基于人工和自然光合成中的科学问题,概述了光合作用中光能转化以及CO2固定过程,并综述了光合膜蛋白、酶催化和全细胞耦合的自然-人工杂化光合体系的研究进展。提出通过自然与人工光合体系之耦合,认识和学习自然光合作用中太阳能转化的基础科学,从结构仿生与功能仿生工方面道法自然,发展高效的人工光合成体系。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几种新型黑色固体燃料制备技术.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讨论了在汽油机中,乙醇──汽油双燃料的燃烧、发动机结构和运行参数对发动机性能影响。对低纯度乙醇在发动机中的应用作了某些探讨.  相似文献   

19.
在连续流动加氢装置上,用铂催化剂对孤岛原油航煤中芳烃进行加氢试验,在恒定压力(4.0MPa)和氢油比(1000:1)条件下考察了反应温度和空速对芳烃加氢的影响,得出了关于孤岛航煤加氢反应的动力学规律,用简化假设的假一级可逆自阻反应动力学方程处理选定条件下的试验数据,结果表明,计算数据与实验数据的吻合较好。文中还研究了用孤岛原油航煤馏份二段加氢制取大比重喷气燃料的最佳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