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藏族传统体育活动的形成与起源因素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从生产劳动、文化艺术、生命价值的追求、宗教、军事、民族认同等方面就藏族传统体育活动的形成与起源作了探讨,认为藏族先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与生活和大自然的斗争中,形成了具有鲜明的与草原游牧民族文化相适应的多姿多彩的藏族传统体育活动,体现了浓郁的草原游牧民族的风格特征。  相似文献   

2.
张佳 《科技信息》2009,(13):131-132
禁忌在中国社会的生产生活中一直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人民心理活动和信念上的传承,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禁忌多是在长期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出于对吉凶祸福等命运的迷信派生出来的趋吉避凶观念所形成的,由于生活条件和生活习惯不同,禁忌事项五花八门、千奇百怪。而在性别方面的禁忌尤其是对妇女的禁忌更是名目繁多,数不胜数。本文试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解读性别禁忌与社会文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布依族是一个信仰多神的民族,这种敬畏众神的心理便是祭祀行为产生的重要因素。祭祀最原初的意思就是,用手持肉奉于天地先人,沟通天人之界,以期得到神启与护佑。祭祀活动在布依族社会中一直都占据着较为重要的地位,但随着现代化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祭祀文化无一例外地都受到了猛烈的冲击,致使这一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面临挑战与威胁。  相似文献   

4.
(拉祜族历史悠久,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以及宗教祭祀活动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传统体育文化。文章通过对拉祜族传统体育项目渊源的概述以及对拉祜族传统体育文化特征进行分析和研究,依托地方民族文化传承大力发展民族地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不仅完善拉祜族传统体育文化,而且有利于拉祜族传统体育文化得到更好的保护、弘扬和传承。  相似文献   

5.
大自然中生长着千千万万种动物和植物,它们相互制约,相互依存。如草食动物直接摄食植物,肉食动物则通过捕食草食动物间接地从植物中获得食物。所以,植物是动物赖以生存的主要食物来源。许多植物为了生存的需要,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产生了各种奇特的防卫本领。  相似文献   

6.
随着现代文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的加快,珞巴族民族文化尤其是传统体育文化在现代生活中受到冲击而改变,这种改变意味着珞巴族传统体育文化已日渐式微.只有充分认识珞巴族体育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加强对珞巴族体育文化的认知,挖掘其自身特性,才能服务于西藏地区的乡村文化建设,丰富珞巴族群众文化娱乐内容,弘扬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7.
体育运动对人的全身组织器官都有好处,俗话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在于活动,吾人的身体亦是如此,需要经常活动,才能保持和促进健康。我国百岁以上长寿老人,很多是草原上放牧或山区上打猎的人,因为他们天天在辽阔的草原上流动放羊牧马,或山林里打猎,在大自然环境里生活,吸取大自然空气,心情豪放愉快,又是活动,体内整个组织  相似文献   

8.
木排是我国南方山区的传统水路运输工具,清江放排是湖北清江流域部分民众将自山林砍伐的木材扎成木排向下游放送的木材运输方式,是已经消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采用"口述历史"的田野调查方法,对清江放排过程中的禁忌、神灵崇拜和行排祭祀等信仰文化进行了阐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9.
佤族的性别角色主要通过包括性别化的劳动分工、习俗和游艺活动在内的传统文化来构建。劳动分工是明确男女两性性别角色的第一步;包括节庆、祭祀、婚姻和禁忌等在内的习俗确立了男性作为领导者和女性作为附属者的性别角色;游艺活动则塑造了男性以力量为主、女性以安静为主的性格气质。上述传统文化方式将佤族男性生活定位于公共领域,同时将女性生活定位于私人领域。  相似文献   

10.
西藏民主改革以来,珞巴族的社会政治生活发生了巨大变迁,原有的氏族制度、等级制度和社会管理制度逐渐消亡,取而代之的是现代政治体制与生活方式。在此过程中,珞巴族村落的习惯法虽然内容多有变迁,但依然发挥着重要的社会控制功能;国家成文法的宣传普及,则增强了村民的法制意识;加之精神文明建设的蓬勃开展,使如今的珞巴族村落呈现出安定团结、和谐有序的良好氛围。  相似文献   

11.
佤族自然崇拜主要有天地崇拜、山崇拜、水崇拜、石崇拜、火崇拜、树木崇拜、牛崇拜、狗崇拜、鸟崇拜等,佤族自然崇拜及由此产生的对自然物的祭祀、禁忌活动,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文化观,维持了佤族地区的生态平衡,对生态保护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特定的生存环境使珞巴族逐渐形成自己的传统文化。自然简朴的物质体现和神秘丰富的精神内涵构建了珞巴文化的完整式样,其特点具有明显的非物质文化性质,其发展也受社会形态和生产方式的制约。在旅游开发背景中的琼林村,珞巴传统文化的现状遭遇保护、传承与利用的诸多问题,在我国少小民族文化的生存和发展中具有典型性。  相似文献   

13.
文章对珞巴族传统体育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珞巴族传统体育有濒临失传和消亡的趋势,青年群体参与认知不足,逐渐失去对传统体育的兴趣。提出要加大对珞巴族传统体育的挖掘与保护传承力度;以旅游带动珞巴族传统体育的发展;通过多元化的路径宣传珞巴族传统体育;将传统体育纳入学校体育课堂,使珞巴族传统体育得以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地方生态知识是当地人在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对环境、动植物资源以及农业生产等方面积累的能力与技术,,地方生态知识的内涵取决于族群的特定生存环境,当地人的价值取向影响地方生态知识的传承。人口较少民族与外来文化接触和融合的过程,也是对传统地方生态知识做出评估和取舍的过程。对人类学田野调查资料的量化研究表明,生活在高山峡谷中的独龙族、门巴族与珞巴族对于本民族传统生态知识的态度,受市场经济利益导向的趋势明显。当地人依据传统生态知识为自身带来经济收入的程度对其筛选与扬弃,由此导致人与环境的关系从和谐逐步走向对立。因此,在人口较少民族地区实施经济项目时,需要充分考虑当地人的习惯与文化,在保护与传承地方生态知识的基础上发展市场经济。  相似文献   

15.
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灵魂崇拜是怒族原始崇拜的主要形式,不仅是险恶的自然环境和低下的生产力水平状态下社会生活的重要方式,而且还作为他们精神生活的一个重要载体。其中所蕴含的“万物有灵”、“自然造人”、“灵魂不灭”等观念反映出怒族对自然、社会以及事物本质属性等问题的能动认识,是他们哲学意识的集中表现。  相似文献   

16.
新平花腰傣地区普遍有祭奄的习俗,奄被当地人供奉为保护神,窀神崇拜和祭奄仪式是花腰傣社会中重要的一种民间信仰,影响着花腰傣人的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蕴涵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尤其和花腰傣人的农耕文化、婚恋文化、祖先崇拜、民族凝聚力等紧紧相连。它满足了花腰傣对农业丰收的诉求和对爱情的渴望,同时也凝聚了民族向心力。  相似文献   

17.
壮族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这种伦理思想存在于壮族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自然崇拜、民间信仰、神话中,体现了壮族调节人与自然关系的智慧。这种生态意识对解决21世纪的生态环境问题无疑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8.
阐述了哈尼族在认识与利用自然的过程中所创立的寨神林-村寨-梯田-溪流四位一体的传统生产生活模式,分析了保持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和谐对于哈尼族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根据“行动者网络理论”,提出了在认识与利用地理环境的实践中,把自然要素和社会要素都看成“行动者”的必要性。指出应重视哈尼族长期积累的生态型农业经验,在未来农业发展中保持自然与社会的和谐状态,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萨岁”是已去世的祖母或先祖母的意思。侗族人民认为,“萨岁”神通广大,能战胜任何敌人和灾害,不仅能保护村寨的安全,而且主宰着人们的祸福,是他们心目中地位最高的神。文章从祭祀“萨岁”活动中的侗族舞蹈和以“萨岁”为核心的自然崇拜、图腾崇拜两方面分析了“萨岁”对侗族舞蹈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风俗与禁忌是居住在某一固定区域的人们祖祖辈辈长期总结积淀且约定俗成的生活习俗,在现实生活中起到规范人们行为习惯的作用。随着时代的推移,传统风俗在逐渐演变与消失,挽救文化遗产迫在眉睫。通过对中越边境麻栗坡县董干镇八里坪村汉族风俗与禁忌的实地调查,记述了八里坪村汉族传统的风俗与禁忌情况,对人们认识、了解边疆地区汉民族的传统风俗与禁忌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