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2009年教育部发文开始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为国家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不同于培养学术型研究人员和非全日制工程硕士,实践教学过程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最重要的部分。该文结合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改革与实践,提出构建理论学习、校内实践、企业实践“三位于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阐述构建该体系的核心内容,并进一步在实践质量保障方面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
随着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规模的逐年扩大,传统在职工程硕士培养方案不能满足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本文阐述了制订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思路,探索了通过与企业建立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基地,提升了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实现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针对用人单位对计算机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的需求,高校开始着力培养计算机应用型高层次人才.文章通过现状分析,发现计算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存在实践创新能力普遍不高、教学模式落后等问题,从教学体系、科研实践和校企合作等方面提出了计算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措施,增强他们的实践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4.
全日制专业硕士实践基地建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建福  于宝垄 《科技资讯》2011,(22):228-228
全日制专业学位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一种新模式,是培养特定职业高层次专门人才新途径。在发展过程中,应大力推进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创新全日制专业学位培养模式。本文主要从设立实践基地所需必备条件、设立程序、实践基地权利与义务等方面探讨了建立全日制专业硕士实践基地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建设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双导师制”的内涵及国外专业学位教育“双导师制”培养模式的特点进行了剖析,针对目前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双导师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构建协同创新培养机制、开设校企合作课程,建立多维度的遴选与考核机制、组建导师团队、建立基于双导师制的教学质量监控机制等长效机制,是落实和深化“双导师制”培养模式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6.
该文介绍了国外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和国内研究生教育的现状,提出了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机械领域学术型研究生和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目标的不同,理顺关系、分类指导,从思想观念、培养方案修订、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与完善、启发式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选题、导师队伍建设、校企合作和建立研究生工作站、特聘教授授课等8个方面阐述了南京林业大学采取的具体方法,促进了学术型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协调发展,提高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7.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理念、培养模式、质量标准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与学术型研究生有所不同。专业实践是确保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为切实提高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必须探索行之有效的实践途径,规范实践研究环节的监管和评价,确保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8.
在充分认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必要性的基础上,以提高全日制专业学位培养质量为目标,主要以我校机械工程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研究和探索,构建了基于“学赛研用”为一体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了在该模式下,研究生培养各环节的具体要求,为以后的深入研究和实践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产学研相结合 探索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大批具有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专门人才。教育部自2009年起,开展了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以适应社会发展、提高研究生专业水平、增强就业竞争力。因此,当务之急是要探索出一套符合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创新型培养模式,制定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和实施细则,完善研究生培养过程规章制度。  相似文献   

10.
论文首先介绍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在此基础上,针对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尤其是在专业实践环节出现的突出问题从现象到问题根源进行了深入分析,从多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这些方案的实施能有效地保障和提高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尤其是专业实践环节的培养质量,在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如何提高培养质量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产学研结合可以极大地促进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学科建设的发展,推动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以及科研成果的转化.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在大力推进教育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的过程中,依托科技园平台建设,整合产学研资源,积极探索新形式下煤炭高校实施产学研相结合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在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教学方式、专业实践和校企合作培养上取得了进展.  相似文献   

12.
蒋红燕 《科技信息》2011,(14):I0011-I0011
从2009年开始,我国开始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这是我国优化研究生教育类型结构,完善研究生教育培养体系的重大举措。相对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而言,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以专业实践为导向,其目的是培养实际工作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因此,如何在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体现应用型目标,强化应用型目标,最终培养出符合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已经在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可现阶段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的设置仍不是很完善,相关理论和实践仍在摸索和经验积累阶段。论文立足学校实际,结合化工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以学生专业技能需求调查为切入点,以切实提高学生专业性、工程应用性为目标,从课程设置、实验体系优化.指导教师作用强化等方面着手,建立面向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较为全面的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4.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已成为我国研究生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其目的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和创新实践能力的专门技术领域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面向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目标,立足于目前我国专业学位硕士教育现状,提出一种以工程实例为牵引、以教师示范为引导、以小组合作为桥梁、以自主实践为目标的"四位一体"工程实验实践课程新模式,并以承担的"航空与动力结构件流场特性分析(Fluent)"课程为例,详细说明了该课程模式的具体内容与实施过程。  相似文献   

15.
当前我国正处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改革期,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对于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综合素质、实现社会优质教育资源互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当前土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与弊端,结合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教育改革实践的有益经验,系统分析研究生实践创新基地建设的方法与运行机制,研究成果对充分发挥创新实践基地在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中的作用,推动创新基地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随着国家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深入,本文从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特点出发,就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中的培养目标、入学形式、培养方式以及质量评价等展开了探索,望能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7.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高层次应用型专业人才日益受到市场青睐,培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已成为输送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主要渠道。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还存在专业学位认同度低、高校相关教育资源匮乏等问题。积极借鉴国外发达国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经验,从提高专业学位认可度、创新授课方式和培养机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着手,可有效提升我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8.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从量的扩张到质的提升,有赖于强有力的质量保障机制。通过对国外发达国家专业学位教育质量保障举措经验分析,结合我国培养现状,提出以改革传统招生模式、开展校企联合培养、加强职业资格对接、引导社会机构,行业部门参与评估、推进管理机构建设和加大政府财政支持措施,构建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通过分析全日制建筑学专业学位存在的培养目标模糊、培养模式雷同、导师队伍缺乏及实践教学不足等问题,建立了由培养目标、培养内容、过程管理、保障机制、学位考核等五个要素组成的全日制建筑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20.
郑志刚  牛吉梅  刘仲武  曾德长 《科技信息》2012,(29):237+263-237,263
基于产学研合作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是一项新的培养模式,而这种培养模式为高校提供了许多新的发展思路,本文从课程教学计划、加强师资建设和到企业的实验环节都做了一些探讨,最后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用这种培养模式并受到了较好的效果。实践表明,这种产学研合作的培养模式能够有效提高研究生的素质教育,有利于促进高级人才培养,是进行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制度改革的一条重要途径。但这种探索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今后将继续对产学研合作背景下培养模式改革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实践,期望能更好地发挥高校的教书育人功能,促进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