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民营企业和谐劳资关系的基本特征主要有劳资关系依法建立、劳资地位基本平等、劳资利益分配公平和劳资矛盾依法解决等。我国民营企业的劳资关系在劳资地位、利益分配等方面还很不和谐。劳资关系不和谐的主要成因有劳资双方市场地位不平等、信息不对称;地方政府监管不力、执法不严;民营企业工会组建率低、作用小等。构建民营企业和谐劳资关系需要完善政府、民企和工会三方协调机制,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企业的主体作用和工会的协调作用。  相似文献   

2.
建立和谐社会,必须有和谐的劳资关系作基础。本文从我国企业劳资矛盾的突出表现及其原因进行剖析,提出构建我国企业和谐劳资关系的策略。  相似文献   

3.
政府与私营企业间的劳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私营企业劳资关系的失衡,是制约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在我国目前市场经济体制发育不成熟的情况下,优化私营企业的劳资关系,政府的作用不容忽视。科学界定政府在协调私营企业劳资关系的地位,把私营企业劳资矛盾控制在既有的社会秩序范围之内,才能保证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4.
我国私营企业劳资关系的失衡,是制约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在我国目前市场经济体制发育不成熟的情况下,优化私营企业的劳资关系,政府的作用不容忽视。科学界定政府在协调私营企业劳资关系的地位,把私营企业劳资矛盾控制在既有的社会秩序范围之内,才能保证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5.
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中已出现比较尖锐的劳资关系矛盾。缓和劳资矛盾,优化劳资关系,工会等社会中间层的作用不可或缺,同时也是政府本质和其社会管理职能的基本要求。只有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劳资关系协调问题的解决才具备基础和前提的条件,也更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6.
大量企业的高度私营化程度、经济转型期不尽完善的法规制度和国际金融危机等问题,导致近年来广东省劳资群体性事件的频发。为此,广东省出台了一系列控制劳资群体性事件的法规制度,但其防治力度仍不够。广东省劳资群体性事件法制控制的关键,应通过完善广东省劳资法规制度,建构广东省和谐劳资关系,从根源上有效防范劳资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就地位而言,劳动关系是人类社会的最基本的社会经济关系,劳动关系的和谐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劳动关系中,劳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的直接体现,有效化解劳资矛盾与冲突,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发展,是社会法治建设的首要目标和根本任务之一,尤其是现阶段我国处于体制、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这一任务会更加艰巨和更为迫切。就劳动关系的构成形态而言,可  相似文献   

8.
当前利益分化加剧、利益表达机制与利益协调机制缺位、利益"收敛"呈现低效性,加强社会利益协调建设,协调好各方的利益关系是化解当前社会矛盾的关键所在。我们必须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利益协调的思想和实践中吸取经验,建立健全利益"发散"与"收敛"机制、利益协调与共赢机制、利益发展与保障机制,以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9.
围绕工会在劳资冲突以及劳资博弈中的重要性的问题,通过对劳资冲突中劳资双方的博弈模型以及资本与人力资源的博弈进行分析,论证了工会是劳资冲突博弈中的必不可少的均衡性力量这一命题,从而得出在中国要构建和谐的劳资关系必须要完善和强化工会维护员工利益的作用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10.
陈于 《科技信息》2007,(18):143
目前,我国私营企业劳资冲突层出不穷,严重的已经影响到企业的正常生产运作。本文针对现阶段私营企业劳资冲突的情况,运用激励理论建立雇员激励机制,对劳资冲突进行管理,力图构建稳定和谐的劳资关系。  相似文献   

11.
针对就业质量这个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通过对就业质量内涵以及劳资关系与劳资冲突的分析,着重从劳、资、政这三个方面论证了劳资关系对就业质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社会资本理论是介于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和管理学之间的交叉学科。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社会资本理论所倡导的信任与合作可以唤起人们的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有利于加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13.
我国高校多元化用人模式并存,劳动关系繁杂,对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目前,我国高校劳动关系存在一些问题:人事管理制度有待完善、和谐劳动关系的氛围有待形成、劳动法律法规意识有待加强。因此,要积极采取对策,要完善人力资本激励机制,规范高校劳动关系;注重心理契约管理,营造和谐劳动氛围;完善相关法律制度,促进依法劳动管理。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开始进入利益分化的时代,我们却缺少制度化的利益博弈的机制,于是进行优良的政治设计,构建政治和谐尤为重要,它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基础。构建政治和谐,其核心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这就要求我们处理好两个关系,一是党和国家的关系即改变党的执政方式和领导体制转型的问题,二是党和社会的关系即加强党的社会整合功能的问题。只有现代的民主与法治,才能为千百年来实现政治和社会和谐的理想提供切实的保障。  相似文献   

15.
基层调解能最大限度地促使当事人解决劳动争议,消除社会不稳定因素。加强劳动争议案前基层调解机制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求,是节约社会资源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16.
民法原理不能为劳动关系的稳定诉求提供合理的法理解释,而雇员身份的特殊性可以给劳动关系的稳定诉求提供独立于民法原理的另一种法理基础。在民事身份的演化过程中,正身份和负身份的古代法含义随着契约社会的发展,转变为强势身份与弱势身份,但并非所有的负身份者都能合乎民法原理和逻辑地接受其社会化的保护政策。雇员身份与民法内在逻辑的冲突决定了民法社会化的范围无法合理地延伸至劳动关系领域。劳动关系的稳定诉求是由雇主与雇员之间的人身从属性所衍生的义务决定的。而且,人身关系先于财产关系,因而,对劳动关系而言,稳定诉求比和谐诉求更为本质。  相似文献   

17.
乡村居民之间普遍的信任、互惠规范和通过乡村组织所建立起来的致密的社会参与网络构成了乡村社会资本,它们既是乡村治理的基础,又是新农村建设和社会和谐发展的社会资源。因此,我们有必要在乡村大力培育社会资本,以提高乡村治理绩效、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指出了当代中国宪政欲构建怎样一种国家与社会的目标,因为在当代中国宪政建设的最终落脚点也是力求达到各种资源有效整合并使各种关系平衡。宪政建设不仅是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而且是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保障。树立良好的宪政理念、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违宪审查机制对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日趋频繁、紧张的集体劳资争议充分暴露出我国倾斜性劳动立法的弊端。劳工权益无法真正得到保护的根源在于以“劳善、资恶”为理论基础的倾斜性劳工立法过分强调国家干预的重要性,严重忽略了“权利”的存在,重新陷入了“身份-契约-身份”的陷阱,导致劳资矛盾进一步激化。劳工权益保障的理想出路是转变倾斜性的保护思路,实行平等的法律保护机制,构建“个人契约-团体契约”的劳动关系理论,将劳资争议纳入到平等协商的轨道中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