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重庆是著名的雾都,到了冬季,雾的浓度很大,以致于能见度不会超过两米。因此,对于重庆,雾的研究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本文对雾的粒度分布规律作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重庆雾的粒度分布规律与对数型正态分布律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2.
采用介质研磨法制备了阿奇霉素纳米晶,考察了机器转速、研磨时间、研磨珠的大小及用量、表面活性剂的种类及浓度、阿奇霉素的浓度等因素对产品粒径及多分散指数的影响.分别采用扫描电镜(SEM)、粒度测定仪、X射线粉末衍射(XRPD)、红外光谱仪(FT-IR)对纳米晶进行了分析和表征,同时对纳米晶和原料药进行了溶出性能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在优化的条件下,可制备平均粒径为165nm的阿奇霉素纳米粒子,研磨前后药物的晶态没有明显改变;与原料药相比,纳米晶的溶出度有了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3.
球团粒度大小对球团质量具有重要影响,采用基于小波理论的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研究出一种在线测定堆积球团粒度的方法,解决了球团图像识别的关键问题——球团的边界提取。并以此为基础构造了球团粒度在线检测系统,输出信号可反馈控制配料和造球机的工作,以便生产出高质量的球团矿。实验结果表明,系统计算的粒度分布及平均粒度与实际粒度分布及平均粒度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4.
球团粒度大小对球团质量具有重要影响,采用基于小波理论的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研究出一种在线测定堆积球团粒度的方法,解决了球团图像识别的关键问题———球团的边界提取。并以此为基础构造了球团粒度在线检测系统,输出信号可反馈控制配料和造球机的工作,以便生产出高质量的球团矿。实验结果表明,系统计算的粒度分布及平均粒度与实际粒度分布及平均粒度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5.
球团粒度大小对球团质量具有重要影响,采用基于小波理论的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研究出一种在线测定堆积球团粒度的方法,解决了球团图像识别的关键问题--球团的边界提取.并以此为基础构造了球团粒度在线检测系统,输出信号可反馈控制配料和造球机的工作,以便生产出高质量的球团矿.实验结果表明,系统计算的粒度分布及平均粒度与实际粒度分布及平均粒度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6.
球团粒度大小对球团质量具有重要影响,采用基于小波理论的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研究出一种在线测定堆积球团粒度的方法,解决了球团图像识别的关键问题--球团的边界提取.并以此为基础构造了球团粒度在线检测系统,输出信号可反馈控制配料和造球机的工作,以便生产出高质量的球团矿.实验结果表明,系统计算的粒度分布及平均粒度与实际粒度分布及平均粒度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7.
球团粒度大小对球团质量具有重要影响,本文采用基于小波理论的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研究出一种测定球团粒度及其分布的方法。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计算的粒度分布满足实际粒度分布得要求。  相似文献   

8.
概括了分形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分形维数的计算方法,总结了在显微分析中的分形模型和分析方法,利用分形分析方法研究了烧结矿材料的粒度分布、孔隙结构,结果发现:烧结矿的粒度分布和孔隙结构具有分性特征,粒度的分维值是评价烧结矿粒度组成情况的一个定量指标,也是材料破碎过程中断裂阻力的一种量度:烧结矿的微孔隙具有多层次的自相似性,烧结矿的分形特征与烧结过程中孔隙的形成机理有关。  相似文献   

9.
概括了分形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分形维数的计算方法,总结了在显微分析中的分形模型和分析方法,利用分形分析方法研究了烧结矿材料的粒度分布、孔隙结构,结果发现:烧结矿的粒度分布和孔隙结构具有分性特征,粒度的分维值是评价烧结矿粒度组成情况的一个定量指标,也是材料破碎过程中断裂阻力的一种量度:烧结矿的微孔隙具有多层次的自相似性,烧结矿的分形特征与烧结过程中孔隙的形成机理有关.  相似文献   

10.
靳晶 《科技信息》2011,(19):I0050-I0050,I0045
颗粒的大小及分布影响着许多产品的使用性能,激光粒度仪是测试粒度最常用的仪器之一,当颗粒分散在液体介质中时,其所处的状态将受到吸附和排斥的共同作用。本文介绍了有关纳米颗粒的制备,颗粒的粒度对一些产品性能的影响,同时分析了全自动激光粒度分析仪的优点,并对分散于液体介质中颗粒的相互作用力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1.
对砂岩进行粒度分布研究不仅有助于成因分析和环境解释,而且是评价砂岩储集性能和砂岩微观非均质性的重要指标。应用分形的思路和方法研究了石炭-二叠系含煤地层砂岩粒度分布的分形特征。研究表明,分维数大小能够反映砂岩形成背景的复杂性和环境,且分维越大,背景复杂性越高,自组织程度越低。因此,研究砂岩粒度分形特征,对分析沉积环境和沉积背景的复杂性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聚合条件对多组份共聚乳液粒度分布的影响,采用光散射粒度分布仪研究了丙烯酸丁酯(BA)苯乙烯(St)甲基丙烯酸(MAA)体系在复合乳化剂存在下的乳液聚合行为.探讨了聚合温度、乳化剂配比、乳化剂浓度、单体配比、MAA含量等对粒度分布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聚合温度降低和油溶性单体St含量增大均使乳液粒径变大,而乳化剂的配比和浓度对粒度分布的影响较为复杂.  相似文献   

13.
在Y型微通道反应器中,采用反溶剂沉淀法制备头孢呋辛酯纳米颗粒。通过正交实验,系统研究药物溶液质量浓度、沉淀温度、溶剂流量和反溶剂流量等因素对产物粒径的影响。得到的适宜制备工艺条件为:药物溶液质量浓度0.08g/mL、沉淀温度5℃、溶剂流量3mL/min,以及反溶剂流量80mL/min,制备出了粒径为260~340nm,且粒径分布窄的纳米颗粒。实验还进一步利用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分析和体外溶出实验对原料药及产品性质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微粉化产品为无定形,溶出度明显优于原料药。  相似文献   

14.
以聚乙二醇为载体材料,制备了葛根黄豆苷元固体分散体,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其体外溶出度,分别研究了聚乙二醇的相对分子质量、药物和载体的比例和固体分散体的制备方法对药物溶出的影响.实验结果发现:固体分散体中药物的溶出度均高于原料药;药物的溶出度随聚乙二醇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大而增大、随载体用量提高而增大;不同的固体分散体制备方法对药物的溶出度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5.
粒度分析及其在沉积学中应用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粒度是沉积物和沉积岩的主要特征之一,它可以作为沉积物及沉积岩分类的定量指标,可以反映沉积作用的流体力学性质,又能作为分析与对比环境的一种依据。粒度直接影响沉积岩与沉积物的物理性能,如可塑性、烧结性、孔隙性及渗透性。因此,粒度分析在区分沉积环境、判定物质输运方式、判别水动力条件和分析粒径趋势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文章主要介绍粒度的定义与粒度标准,总结粒径测试技术方法及粒度特征描述的方法,评述粒度分析在区分沉积环境、判定物质输运方式和判别水动力条件等方面的应用。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粒度分析测试技术正朝向自动化和测试内容多样化方向发展,其在实践中的应用也将更加多样化。  相似文献   

16.
以分形理论为工具,系统研究了煤尘的分形特征,提出了客观定量表征煤尘粒度特征的指标——粒度分形维数D。研究表明,煤尘的粒度是分形的,粒度分形维数D客观定量表征了煤尘粒度分布的结构特征。粒度分形维数D与平均粒径Dav之间是负相关的关系,并且各粒级的频率分布对粒度分形维数影响较大,样品中细微颗粒占的比例越高,粒度分形维数越大,颗粒系统相对越复杂。  相似文献   

17.
用连续稳态MSMPR反应结晶器对六氨氯化镁(MgCl2·6NH3)反应结晶过程中晶体生长速率的粒度相关性进行了研究.同时,针对六氨氯化镁产品在不同反应结晶条件下表现出的复杂的粒数密度分布形态,基于扩散学说提出了一个新的粒度相关生长速率模型.通过与Bransom、C-R、MJ2、ASL、Rojkowski指数、Rojkowski双曲以及MJ3等7种经典模型进行比较后发现,新模型对六氨氯化镁可能出现的凸形、凹形和极值形等几种有代表性的粒数密度分布形态都能给出与实验值极为吻合的描述.新模型表现出了非常良好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8.
反溶剂重结晶法制备阿奇霉素超细粉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反溶剂重结晶法进行了阿奇霉素微粉化实验研究。系统考察了药物溶液质量浓度、溶剂反溶剂比例、搅拌时间、干燥方式等因素对产品形貌和粒度的影响。得到较优的制备工艺条件为:药物溶液质量浓度0.2 g/mL、溶剂反溶剂体积比1:20及搅拌时间10 min,可制备出平均粒径为 270 nm的药物颗粒,经喷雾干燥可得粒径为2~5 μm的阿奇霉素超细粉体。采用扫描电镜、比表面积测试、红外光谱分析和体外溶出实验对原料药及产品性质进行分析表征,分析结果表明,阿奇霉素超细粉体化学结构不变,且比表面积增大8倍,溶解速率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9.
以赤铁矿为研究对象,通过浮选试验、扩展的DLVO(EDLVO)理论和凝聚动力学研究了粒度分布(粒径小于18μm的微细粒比例)对赤铁矿浮选的影响.浮选结果表明赤铁矿的浮选回收率与粒度的大小和分布有关,粗粒(粒径大于18μm)赤铁矿的粒度较大时或粒度分布均衡时(微细粒与粗粒含量接近)浮选回收率较高.EDLVO理论计算表明微细粒赤铁矿与粗粒赤铁矿之间存在吸引力,且吸引力的大小与粗粒粒度正相关;凝聚动力学分析表明粒度分布均衡时颗粒间的凝聚速率较大.这是粒度分布对赤铁矿的浮选回收率产生影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林草交错带作为生态系统过渡带,具有景观格局演替敏感、类型复杂多样等特点,呼伦贝尔林草交错带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屏障,对其景观格局粒度效应的研究、识别景观格局研究的适宜粒度是建立合理生态安全格局的基础. 本研究基于呼伦贝尔林草交错带-鄂温克自治旗2000—2015年土地利用数据,分析不同类型景观指数随粒度变化特征以及不同粒度下各景观指数的时间演替特征,并综合信息损失法识别区域的适宜研究粒度,分析不同景观指数的粒度敏感性,为进一步明晰不同景观指数适用范围提供基础. 研究结果表明,呼伦贝尔林草交错带景观指数粒度变化特征可以分为Ⅰ型(随着粒度的粗化逐渐下降)、Ⅱ型(随着粒度的粗化逐渐升高)和Ⅲ型(先增加后下降的波动变化)指数,景观指数粒度效应敏感性差异显著,结合景观指数时空粒度效应分析和信息损失法确定区域景观格局研究适宜粒度为200 m,粒度效应的影响远远高于时间尺度对于景观指数变化趋势的影响,由此可见粒度效应对于景观指数应用的影响不容忽视,而根据景观指数粒度效应敏感性选取低敏感指数不失为一种高效便捷的手段. 本研究推荐粒度敏感性较差的景观指标TA、PAFRAC、AWMPFP、SHDI、SHEI、COHESION作为评价研究中的优选指标,而粒度敏感性高的MPI、MNN、MPS和IJI 4个指标在评价应用时要谨慎选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