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1 毫秒
1.
空间动态模型建模方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GIS支持空间动态模型的关键是空间动态过程的计算和表达。对空间动态模型进行了形式化分析,给出了空间 时间离散状态表达、空间交互过程和时间反馈控制方法的理论描述。基于空间动态模型理论方法,对GIS地图代数进行了扩展,增加了表达空间动态系统的过程和关系(流)的数据模型和操作元语,并使用软件组件技术实现了支持空间动态模型的GIS组件—DynamicGC。该组件基于微软组件对象模型(COM/DCOM)实现,可支持 VB、Dephi、Visual C++ 等通用开发环境,也支持 VBA、VBSCRIPT、JAVASCRIPT 等脚本语言环境,为空间动态模型的建模语言提供了丰富的选择余地。作为该组件创建动态过程模型的应用实例,使用VBA创建了经典的“生命游戏”的元胞自动机模型。  相似文献   

2.
迫击炮座钣动态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主要论述迫击炮座钣三维空间板壳结构的动态特性问题。文中重点阐述了运用弹性力学有限元法对座钣建立的力学模型,模型的离散化处理,以及应用线性结构分析和图像处理软件,在微机系统上取得的结构动态特性的数字与图像信息。最后,给出了典型座钣关键部位的动应力变化历程,以及工程设计者所关心的动荷系数。  相似文献   

3.
为进一步研究中深层硬脆性泥页岩在水化条件下的井眼失稳问题,基于泥页岩矿物组成、微观结构及力学试验研究,考虑泥页岩吸水扩散、强度弱化、化学势变化以及流体流动对固体变形的影响,建立了泥页岩井壁稳定流—固—化耦合模型,提出了模拟泥页岩井眼动态破坏过程方法,并应用建立的模型计算实例井井眼动态破坏过程。结果表明:开挖后井眼围岩渗流场的变化不足以引起井眼继续破坏,水化效应对井眼扩大率的影响起决定作用,井眼扩大率随钻井液浸泡时间的增大而增大。提出的模型可有效模拟硬脆性泥页岩井眼动态破坏过程,计算出的井眼动态破坏过程与实际钻井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截齿截割煤岩的动态破坏过程,提出采用离散元法进行截齿截割煤岩的仿真分析.根据截割头结构建立了相应的离散元模型,采用二维圆盘颗粒建立了煤岩的离散元模型,通过接触和连接力学模型计算截割过程中的作用力.在此基础上,通过VC++6.0编写了离散元仿真计算程序,借助MFC建立友好的人机交互界面,实现了截齿截割煤岩工作过程的离散元仿真.通过对截割角为45°条件下的截齿截割煤岩进行仿真,结果初步证明了采用离散元法的可行性,为截齿截割过程分析和截齿的优化设计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手段.  相似文献   

5.
加速度计动态模型参数辨识对提高振动与冲击动态测试和动态分析精度等具有重要作用.针对加速度计动态模型参数频域辨识方法中栅栏效应对参数辨识精度的影响,提出了一种基于离散频谱校正-最小二乘(DSC-LS)的加速度计动态模型参数辨识方法,该方法利用H1估计获得零频点坐标,并将FFT+FT离散频谱校正与LS方法相结合,高精度估计出谐振点坐标,然后通过特征点坐标计算加速度计动态模型参数.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消除栅栏效应对加速度计动态模型参数辨识的影响,具有较高的加速度计动态模型参数辨识精度和抗低频窄带噪声干扰性能.   相似文献   

6.
本文讨论了多过程动态线性模型.根据结构和应用目的的不同,将多过程模型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由动态线性模型离散概率混合而成的,主要用于模型选择;第二类在不同的时刻用不同的模型来拟合序列,然后再离散混合,它主要用于变化较大或有突发事件的序列预测.  相似文献   

7.
基于模型组件技术的通用离散事件动态系统仿真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传统离散事件动态仿真软件可重用性差的缺陷,提出了基于组件技术的设计方法,给出了基于组件技术的离散事件动态系统通用的模型接口及原型实现,开发了类似Matlab的离散事件动态系统仿真环境,该仿真工具通过拖放创建模型,联线建立模型间逻辑联系,并在炼钢连铸车间物流仿真中得到了运用。该设计方法还可以推广到其他柔性制造系统的仿真应用中。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带式输送机停机过程的动态设计,通过分析提出了输送机停机过程的力学模型为两种:第1模型与启动过程的力学模型相同,第2模型为具有固定端的振动模型·分析了制动力的传动机理;在综合各种停机方式的基础上给出了停机过程的分类,提出了控制速度停机、自由停机和制动停机的计算方式及其计算方法;开发了带式输送机动态分析软件BCD.20的停机计算部分;应用软件对停机过程进行仿真研究,对停机过程进行了分析;给出了停机过程的动态设计方法和拉紧装置行程的计算式;得出了不同的停机方式结束后输送带的张力分布是不同的结果·所提出的方法可用于大型带式输送机停机过程的合理设计,避免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为了准确高效地基于分子动力学模拟计算微观尺度高、低密度水化硅酸钙(C—S—H)的力学参数,选用7种常用的C—S—H晶体类似物结构和三种多孔介质力学模型进行对比分析研究。首先在纳观尺度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得到C—S—H晶体类似物结构的体积模量、剪切模量、弹性模量和泊松比四个力学参数;并与第一性原理计算得到的结果进行对比,以此为基础,再应用多孔介质力学模型计算获得微观尺度高、低密度水化硅酸钙的相应力学参数;并与已有文献实测的高、低密度水化硅酸钙弹性模量进行验证。结果表明,与第一性原理计算相比,6种Tobermorite晶体结构模型的力学参数计算平均误差约20%; Jennite晶体结构模型计算平均误差达59%。采用C—S—H晶体类似物结构Tobermorite 14,结合Mehta或张俊彦的多孔介质力学模型进行模拟计算,效果最佳。C—S—H晶体结构类型对C—S—H跨纳-微观尺度力学参数准确性影响最大。提出的基于分子动力学模拟和多孔介质力学模型进行水化硅酸钙力学参数跨纳-微观尺度计算方法,避免了采用大规模分子动力学模拟获得高、低密度水化硅酸钙的微观力学参数,计算效率高且结果可靠。  相似文献   

10.
应用计时事件图中回路的线性代数特征,将线性离散事件动态系统的周期计算转化为线性规划(LP)问题,并且得到的LP问题具有较少的变量和线性约束,避免了传统方法中对回路的穷举搜索,降低了计算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动力荷载引起的新工程问题,推动着土动力学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回顾在土体动力学领域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从土体动力特性及测试技术、土体的液化、土体动力本构模型和土-结构的动力相互作用几个方面,对学者们所展开的研究做了简要综述,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2.
冻土动力学是冻土力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主要研究的是在动载荷作用下冻土的强度、变形和稳定性问题。根据冻土动蠕变、动强度、动力学参数、动应力—应变关系、冻土场地地震加速度反应谱分析和路基体系地震反应等方面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明确了冻土动力学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3.
珠海拱北隧道饱和砂土动力特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GDS双向振动三轴系统,对港珠澳大桥茂盛围段饱和粗砂动力特性进行了固结不排水动三轴液化实验研究。基于实验结果,分析了动剪应力比对其动孔压发展的影响,拟合出动孔压发展曲线模型;对其动应变进行了分析,得到了临界应力强度和极限应力强度的分界点;在不同围压下,饱和粗砂的动强度曲线可近似地归一,给出了其归一公式。  相似文献   

14.
借助于SHPB和SHTB实验技术,在环境温度-50℃~+200℃和应变率低于3×10~3s~(-1)条件下,对穿甲弹用弹托材料LC_(4cs)铝合金的动态力学行为进行了实验测试分析,给出了材料在不同温度、不同应变率下的应力—应变曲线,确立了其本构关系,并利用自己编制的OEff-1D有限差分程序对该本构关系应用的可靠性进行了数值模拟检验,结果表明它能令人满意地再现该材料的动力学行为。  相似文献   

15.
汽车独立悬挂系统中机械构件随机响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中以汽车悬挂系统为研究对象,详细地论述机械系统建模及动力学求解的全过程,并研究悬挂系统中弹性元件的频响频数据随机响应。  相似文献   

16.
桩-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研究是结构工程、岩土工程与地震工程的交叉研究领域。对这一专题的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动态进行了简要评述.对各种分析理论与计算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探讨了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与建议。  相似文献   

17.
强夯加固的动态有限元法分析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动态形函数的基础上,提出了强夯动力计算机的动态有限元单元法,建立和推导了相关的有限元公式。该方法克服了以往一般有限元法计算强夯动力问题是无法考虑加固土质振动特性等缺点,能较实际地反映强夯加固的动力特性。  相似文献   

18.
层状土中单桩水平振动的动力阻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动力文克尔地基梁模型,首先求出层状土中有限长桩的通解,在此基础上导出了桩单元复刚度矩阵,提出了计算层状土中单桩动力阻抗的方法。本文成果可以用来研究层状土中群桩的动力阻抗、桩-土运动相互作用等问题。  相似文献   

19.
引入动态模糊子群与动态模糊正视子群念,并对动态模糊正规子群进行了特征刻划,给出了与普通子群类似的对应定理.  相似文献   

20.
简单介绍了动力触探仪的基本原理及应用.分析了目前普遍采用的动力触探指标-触探击数在应用中的不足,指出使用动阻力作为动力触探指标可以克服采用触探击数的不足,使得不同规格动力触探仪所得成果具有可比性、通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