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中小学校本课程乡土课程资源开发可以赋予教师课程自主权,能激发教师教学主动性和积极性,对其专业成长有重要推动作用.就呼图壁县第二中学校本课程教材《家乡美》编制中乡土课程资源开发的调查研究,探讨参与校本课程乡土课程资源开发的过程中的教师专业成长途径、在课程资源开发中的收获、教师对教学研究的看法等,期望能通过教师的亲身经历,了解校本课程乡土课程资源开发对教师专业成长的影响作用,能对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师成长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2.
教师职业专业化发展趋势及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教学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培养化学准教师的高师化学教育,应该从当前形势下化学准教师应该具备的教学技能出发,运用不同的策略来进行全面的培养。  相似文献   

3.
科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的高等师范院校新世纪教材——学科课程与教学论系列之一《化学教学论》,是适应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培养新型化学教师的师范专业学科教学论教材.  相似文献   

4.
隐性课程是中学化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却容易被化学教师所忽视.化学隐性课程能够起到补充显性课程、健全学生化学科学素养、开发内隐无意识加工等作用.化学隐性课程的开发可以从课堂物质空间环境、人际关系、化学教材、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等4个方面来进行,教师素养、隐性课程开发评价体系是化学隐性课程开发的重要保障因素.  相似文献   

5.
根据师范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结合《化学教师技能》课程性质和师范生特点,将教师技能重新整合为"基础技能、教学技能、综合技能、学科专项技能"四大类,并与"院级、校级、省级、国家级"四个竞赛层次相融合,构建"四层次四维度"化学教师技能学科竞赛体系,通过构建与实施,对激发师范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技能训练的主动性、提高教学能力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基于高校化学教师教育的角度,阐述了奠定准化学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必要性.探讨了化学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内涵及其要素:即化学教师的实践性知识主要由化学教育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能力与基本技能,教学实践中的知识、能力与技能以及教学情境中的机智等三部分构成.《化学教学论》等课程的具体教学实践证明,细化实践性知识的基础内容、以化学教学知识与实践为媒介沟通教与学的双方、以案例教学为主要教学方式,是完成准化学教师培养目标的有效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7.
杜立书 《科技信息》2009,(19):8-8,21
《小学语文教学与研究》是高教师范专业的必修课,是提高师范生教师技能的主阵地。课程地位、高教教学改革的背景、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等决定着该课程改革的必然性。笔者作为该课程的主讲教师,进行了积极地探索和大胆的改革。改革涉及课程内容的设置、课堂教学教学和考试制度。实践证明改革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8.
从课程项目化教学的内涵出发,对项目化课程教学过程进行体系构建,最后通过实际工程项目,分析了《建筑材料》课程项目化教学的应用,达到了提高学生主动性,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创新性,促进教师自我发展等效果。  相似文献   

9.
构建高等卫生职业健康教育大课程观,要从职业教育的技能性要求出发,对高等卫生职业《健康教育》的课程开发进行分析,强调《健康教育》的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突出学生的认知能力、创新能力和领导与被领导能力,从课程角度探讨高等卫生职业教育教学规律。  相似文献   

10.
《成本会计实务》是会计专业的专业核心必修课程,在会计专业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从本课程国内外开发现状,本课程学生学情现状,本课程对应行业企业发展核心岗位技能标准等多方面展开调研分析,旨在进一步加快课程开发与建设的步伐。  相似文献   

11.
对于赞体文的起源,萧统<文选>继承了李充<翰林论>的观点,认为赞体文起源于图像.文体名称与文体内涵是有一定联系的,我们通过考察"赞"讚"二字的关系,认为赞体文是从"讚"字"明也,称也"的意义上发展而来的,其起源是古代的讚辞.  相似文献   

12.
传统学说中经济法与社会法均以"社会本位"为基础,但未对其各自视野中的"社会利益"加以区分.对这一问题的讨论应以"法本位"这一法的核心概念为逻辑起点,对一般意义的"社会利益"以及经济法与社会法各自视野下的"社会利益"做出内涵区分,以明确二者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使命.  相似文献   

13.
《孝经》是一部记录孔子言论的儒学的重要著作,在历史上影响很大,李学勤教授主编的整理本《十三经注疏》中的《孝经注疏》是到目前为止研究《孝经》的最好的读本。《孝经》是一部以孝为基本范畴的儒家规范伦理学著作,把孝与忠、孝与敬、孝与顺融为一体,把父子关系,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与自身的关系,都用一个孝字统一起来了,有泛孝论的倾向,由于时代的变迁,《孝经》的规范性已经不能适应今天的社会。我们应有分析有批判有限制地借鉴《孝经》的部分内容,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14.
“天道”与“人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中国古代化的研究,应注重古人对“天道”与“人”关系的认识,本举物质、制度、学等三事以证中国古代人本于天道的民族传统及其影响,并从多方面相互印证说明中国古代“拟天道以成人”是一个悠久的无所不在的传统,从而全面把握华夏化的根本及其成因;由此出发,才可能总结出中国特色的人科学理论。  相似文献   

15.
“一点儿”和“有点儿”是意义相近但用法有所不同的一组词。前贤对它们的联系与区别作过研究,本文用大量例句结合现代理论对“一点儿”只能修饰动词或形容词的否定式的原因加以解释,并对“有点儿”在修饰动词或形容词的否定式时只能用否定词“不”而不能用“没”的原因加以解释。  相似文献   

16.
两汉的辞(代言体)、赋(汉大赋)及文人五言诗中的兰蕙,表现为两种“语言模式”,一曰赞“人”(主要指“君子”),出自屈原;一曰写“景”(旨在颂扬帝王),出自《招魂》。这同封建时代人的生存方式,包括致思途径、价值取向、行为准则相联系,即同文化(观念和准则)有关。因而,“语言模式”实际是“文化模式”的反映。以本尼迪克特的“文化模式”论之,反映中国人生存方式的“文化模式”,大抵是“自律”的又是“他律”的,而最终归于“他律”。所以,有自律(修身)的“君子”(人)的模式,以及为最高统治者服务(他律)的“景”的模式产生。由兰蕙所呈现的两种“语言模式”,并不因文体之变而消亡,它将继续留存于其后的文学(包括艺术)样式之中——只是“角色”有所转换。因为,它受制于长久未变的“文化模式”——自律与他律。①  相似文献   

17.
<诗经·周颂>是统治者创作的诗歌,它直接、真实的反映了西周统治者的天命观.周人虔诚地相信天命,以天命为自己享有天下的解释.虽然他们在雅诗和<尚书>中表达了一些诸如"天命靡常"、"天不可信"之类的思想,但在本质上,周人是并不怀疑天命的,只是认为它是可变的而已.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能”和“可以”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探讨中得出在语义上“能”主要表示有能力,“可以”主要表示可能性。针对于一些学者认为的“能”和“可以”的义项与人称主语和疑问语气有密切关系的论断持不同的态度,经过分析得出两者义项的选择与语境的关系最为密切;本文还把“能”和“可以”的肯定与否定的不对称现象用表格的形式,清楚地列了出来;对“不可以”的扩大使用的现象通过语料库得出它使用的范围比较窄;最后,从语义、语法、语用三个方面对“能”和“可以”进行了辨析,希望对对外汉语教学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浅析小说《儿子与情人》、《虹》中的象征手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D·H·劳伦斯是英国 2 0世纪杰出的心理小说家。在《儿子与情人》、《虹》这两部小说中象征手法的应用在展示人物复杂心理状态 (包括意识、无意识精神活动 )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劳伦斯的小说在象征手法的应用上主要有三类 :细节性场景象征、意象象征、神话象征  相似文献   

20.
直觉模糊逻辑"与"、"或"算子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直觉模糊集定义及模糊逻辑“与”、“或”算子的基础上 ,利用 F -格的序关系 ,研究了直觉模糊逻辑“与”、“或”算子 .给出了直觉模糊逻辑 t-范及 t-余范的定义 ,同时给出了两种新型直觉模糊逻辑“与”、“或”算子 ,探讨了直觉模糊逻辑“与”、“或”算子的 t-范及 t-余范所具有的性质 .拓广了模糊逻辑中关于生成子的概念 ,给出了阿基米德直觉t-范及 t-余范的表现定理 ,并对不同算子分别进行了研究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