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卡夫卡的小说是独特的.他往往通过一个个荒诞的故事来表现人类的生存困境,揭示现代社会对人性的戕害.他擅长于通过梦幻般的奇特想象,运用譬喻、象征、怪诞、佯谬等手段为我们建构一个个奇异而荒谬的世界.其表现方式或许是荒诞的,但其所揭示的生话本质却是真实的.本文将着重分析卡夫卡小说的主要表现方式及其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2.
卡夫卡作品中表现的荒诞与无奈,是通过现实主义的叙事手法来进行隐而不露的表达的。文章结合卡夫卡小说尤其是《变形记》的文学寓意,分析卡夫卡小说的文学语言及其背后的情感意识,意在于理解卡夫卡是如何通过反敘事手段来达成反讽式的意义表达,从而完成其自我的心理体验讲述。通过对卡夫卡小说中表现的人生哲学和心理意识的探索,来完成对其艺术建构形式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卡夫卡的荒诞小说十分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和命运,它形象地展示了人类被外物和体制所异化的图景及宿命抗争、孤苦无依的生存境遇,表现了作家对社会发展和人类命运的高度关注,卡夫卡荒诞小说的这种异化主题和悲剧主要通过社会与含人、个人与个人、个人与自我的关系等三方面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4.
小说《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使用卡夫卡式的寓言手法,再现了20世纪80年代种族冲突和动乱中的南非,勾画了在一个在战乱中没有具体身份的K的形象。通过他对于食物的渴求以及他的种植行为,揭示了战争的荒诞和滑稽。同时,K对南瓜种植的执著形成了对于战争的无声抵抗,成为一种对人类存在的拯救。  相似文献   

5.
卡夫卡是二十世纪西方现代派中的杰出代表,他以自己惊世骇俗的艺术创作,另辟蹊径,为西方学拓展了艺术表现的空间,创造了一种令人不寒而粟的艺术真实。章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对卡夫卡的创作进行了探寻:卡夫卡在进行艺术虚构时总是脱离不了浓重的自传色彩,这是其创作的主要特征;卡夫卡采用变形、怪诞、象征等现代派手法,使作品呈现出扑朔迷离、光怪陆离的艺术氛围;卡夫卡的作品貌似荒诞.实则真实地表现了西方现代人的生存状态.透露出浓重的悲观和绝望的色彩。  相似文献   

6.
在卡夫卡的小说中,"办公室文化"是一个组成部分,其短篇小说《邻居》也不例外。该小说反映了"办公室文化"的荒谬,人与人关系的紧张与冷漠,以及不可避免地充斥于这种文化中的卡夫卡式的恐惧,从中体现了卡夫卡通过小说对现代人的生存方式的担忧。  相似文献   

7.
奥地利现代主义著名作家弗兰茨·卡夫卡,曾一度戏剧性地被表现主义、象征主义、存在主义等各种现代文学流派争相拥为自己的代表作家,这位现代主义的先驱在创作中追求一种噩梦般的荒诞情境,将人物形象塑造成具有哲学意义的象征形象,他的作品所描绘的世界象一座阴冷恐怖的迷宫。《城堡》、《审判》、《变形记》、《在流放地》等作品,可以说是集中或代表性地体现卡夫卡的创作在哲学层面上的深刻性的优秀小说。这些小说体现出卡夫卡深受存在主义哲学影响的思想,这些思想渗透了卡夫卡的一生,成为他认识世界的一个基本出发点。1915年发表的…  相似文献   

8.
余华深受卡夫卡的影响,他的小说《西北风呼啸的中午》正是借鉴卡夫卡《乡村医生》的尝试之作,两部作品在形式上都表现出真实与虚构复合的特点,又都在荒诞的文本中隐喻了世界本原意义上的混乱。但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余华以解构伦理来阐释这种混乱,表达出对生存的关注,卡夫卡则以反讽圣经故事表达出对西方化的犹太人宗教情感的失望,有着浓厚的神学内涵。但文学的终极意义在于它对美好生存的执着呼唤,所以两位作家在作品中又都表达出焦灼的期待。  相似文献   

9.
卡夫卡是西方现代文学史上具有特殊地位的一位作家。《变形记》是其代表作,也是表现主义文学的杰作。其主要的艺术特征就是用写实的手法描写虚妄的事物,通过怪异的方式表达主观精神,用表面的荒诞揭示深刻的社会现实。在《变形记》里,深层与表层是涵义和象征的关系,具体表现为用隐喻使主观感觉外化,从而加深人们对现代社会中人的“异化”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残雪是新时期文学阐释难度最大的先锋作家之一,是一个异类。她着眼于深层的精神世界,不断誓拓.和挖磐,茬中国文学界是一个极为独特的存在。在她迷宫般的语言文字中传达出一种“困兽”意识。她创作的独特性在小说中的显著表现就是用梦魇般的情节和话语,勾画一幅奇异、丑怪的生存之图,以荒诞的方式来揭示人们心中的焦虑。  相似文献   

11.
卡夫卡之于20世纪的现代人,其意义不仅在于揭示了世界的荒诞、人的异化、生存的不正常状态,更在于他力图寻求出能整合废墟的力量,使人类的生活趋于正常,他竭尽一生苦苦寻求承载人类抵达幸福的船儿。在作品中,他询问了人类获救的每种可能性:对公正法则的寻求,对人类原罪的审视,那隐约可见而K却终生走不进去的城堡……,而艺术——审美之途,这条一直在历史的河流中为哲人们所重视的路途,同样为敏锐的卡夫卡所关注,以安放人们的灵魂。本文拟就通过对《饥饿艺术家》、《歌手约瑟芬》、《一只狗的研究》的考察,把握卡夫卡的这一拯救之路。 卡夫卡的每部作品都是一个谜,他采用独特的表现手法:夸张、变形、寓言、象征等,构成与现实生活 相统一的“神话世界”,呈现出寓义的多面性。因此,破解卡夫卡作品的真谛在某种意义上正如卡夫卡所言,“目的只有一个,道路却无一条”,自以为理解了卡夫卡,却可能是对他的误解。但是,卡夫卡一生都在冒着被那个可能存在的“形而上”嘲笑的危险,寻求人类灵魂的福祉,我们又何尝不可以冒着被卡夫卡嘲笑的危险获取理解卡夫卡的可能性呢? 首先从文本的最表层开始分析卡夫卡的作品中是否存在艺术拯救的意图。 现代人的生存境遇在卡夫卡的笔下展现为本质逼真的谎言王国。  相似文献   

12.
马尔罗是法国当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其文学创作直指:人如何面对人类必死的生存的荒诞性。马尔罗的小说有浓厚的荒诞意识,并以个体独秀的方式抗争人类荒诞的命运;马尔罗在其小说中表现出来的这种面对死亡的独特体验,反映了西方文化在"上帝死了"以后个体抗争死亡的个性选择。  相似文献   

13.
余华与卡夫卡都以荒诞怪癣的小说形式袒露了人生哲学的悖谬实质,但他们经过的途径、达到的层次高度又有本质性的差别。余华宏观落笔,全景式展开,辛酸中话悲凉,体验中悟真理;卡夫卡是细微处锲入,逻辑丝丝入扣,平淡中见无奈,推理中得悖谬。余华在形而下的层面上把握人物的命运,卡夫卡则是形而上的层面上直接与人的灵魂交流对话。  相似文献   

14.
以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和《海边的卡夫卡》这两部诞生于不同时代的小说为例,剖析二战后日本"垮掉的一代"的生存状态和行为方式,深入探索其对爱情、性、生命的态度、认识及艰难的自我救赎和成长,并与小说写作的时代和社会背景紧密联系,进一步探析其精神和思想根源,从而揭示村上春树小说的青春书写在表现青少年生活和成长方面的典型性和深刻性。  相似文献   

15.
余华与苏童、格非、孙甘露等人被称为中国当代的先锋小说家,大约是十几年以前的事。那时余华的小说写作与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相比,确实表现出极其鲜明的先锋品格。他以大量的实验文本如《一九八六年》、《世事如烟》、《难逃劫数》、《往事与刑罚》,进行着叙事方式、叙事话语的革命性转换。在这些小说里,余华将怪异、丑恶、罪孽、荒诞、宿命等残酷地掺杂成一体,营造了一个与现实表层生活和世界相去甚远的阴冷、幽暗的人间地狱。在这人间地狱里没有丝毫的温柔。而构成他这一阶段小说的总主题便是死亡,死亡幽灵般地在他的小说中无处不在地…  相似文献   

16.
赵树理小说的叙事是故事体的,这完全出于他的理性自觉,早在他的成名作《小二黑结婚》发表时,他就曾特别标明是“通俗故事”。赵树理在小说中之所以采用故事体的叙述方式,是由他试图通过写作解决现实问题的创作动机决定的。赵树理故事体小说的叙事特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讲说为方式,二是以忠告为目的。文章通过对赵树理《邪不压正》和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叙事方式的比较,揭示赵树理小说故事体叙事所存在的艺术缺失。  相似文献   

17.
鲁迅开创了现代文学表现农民的重要题材,其笔下的农民愚昧,无一不是中国国民劣根性的代表。通过对国民性的批判透露出他睿智的理性精神和深沉的忧患意识。鲁迅以“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双重情感态度,深刻揭示了底层人们在强权统治面前意识深处的奴性特征。阎连科从发掘人性的角度,着力表现人性异化的悲剧。小说的荒诞色彩寓于传统乡俗民情中,体现了乡土小说在当前社会环境中的艺术新走向。这种人性的异化与乡村权力体制和官本位文化都有着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18.
卡夫卡和他的小说一样都已成了一种象征,象征西方现代文学在理性密林中运思的一种方向,也象征着作为一个文学先知所确立的一种拯救系统。犹太民族千百年来历史性的创伤和现代西方文明世界生存的荒谬是卡夫卡精神视域的背景。西方文化从整体上看是个理性渐次匮乏的过程.而文学路径的选择得力于卡夫卡特殊的人生体验——恐惧和罪感.隐喻是在理性语言的尽头发生的一种直觉思维,卡夫卡为了真理的缘故,同时为了抗拒强大的生活,用隐喻的方法去排斥单一解释存在的可能,这已成了他的思想宿命.在他那里,已经将生命的澄澈和思想的朦胧这两个极端神奇地加以弥合。但这种路径的选择本身却是一种迷失,因为在卡夫卡的自我拯救系统中,没有一个超越性的存在,无法提供一种生存的依据——信仰或价值。  相似文献   

19.
卡夫卡在他的小说中充分展现了他眼中的梦魇世界,同时也以“卡夫卡式”的创作特色生动体现了“现代人的困惑”。在强大的梦魇世界面前,卡夫卡和他作品中的主人公并没有妥协,他们在绝望中奋起反抗,而这种反抗也带上了浓厚的卡夫卡特色。  相似文献   

20.
鲁迅开创了现代文学表现农民的重要题材,其笔下的农民愚昧,无一不是中国国民劣根性的代表.通过对国民性的批判透露出他睿智的理性精神和深沉的忧患意识.鲁迅以"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双重情感态度,深刻揭示了底层人们在强权统治面前意识深处的奴性特征.阎连科从发掘人性的角度,着力表现人性异化的悲剧.小说的荒诞色彩寓于传统乡俗民情中,体现了乡土小说在当前社会环境中的艺术新走向.这种人性的异化与乡村权力体制和官本位文化都有着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