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卡夫卡所精心营造的文学世界,总观来看是“一座永无出路的迷宫”,这便是他的小说的世界模式,本文从“永劫的流放地,迷失自我的主人公,令人窒息的梦魇气氛”在个方面,这一模式及其特征,成因,内涵诸方面作了分析与探讨,以期加深对卡夫卡小说的认识与理解。  相似文献   

2.
恐惧感、绝望感和孤独感是20世纪西方现代人共有的精神特征,卡夫卡由于其独特的家庭、经历等,从而使他形成了特有的“顺从”与“反抗”的双重人格,造了非同寻常的沉重,苦涩的“三感”体验,并形象地展示了现代人“超现实”的灵魂痛苦,折射出世界、社会、人生的荒诞。文章也表达了卡夫卡对人类生存、处境、未来的关注  相似文献   

3.
卡夫卡全部创作中的梦魇情结,其原点为《致父亲》中揭示的“强权下的恐惧感、窒息感…‘颠倒是非的负罪感”和“不正常的自卑感”。在《致父亲》中作者真切、深刻地揭示出了父权专制的特点和危害。  相似文献   

4.
卡夫卡的语言冷静、平板,却透出一种判决词似的寒冷;他的结构是“砖瓦历历屋将倾”,却于细节真实与整体不真实之间加深着不安;他的手法有变形、象征等,却与其说是一种手法勿宁说是一种至真体验中的必然。这些构成为人称道的“卡夫卡式”的形式因素,都不足以解释出现“卡夫卡学”、“卡夫卡热”的原因,本文拟就卡夫卡的世界、卡夫卡的生存突击、卡夫卡的意义几方面来略析一下这位孤独的作家。  相似文献   

5.
卡夫卡全部创作中的梦魇情结,其原点为《致父亲》中揭示的“强权下的恐惧感、窒息感…‘颠倒是非的负罪感”和“不正常的自卑感”。在《致父亲》中作者真切、深刻地揭示出了父权专制的特点和危害。  相似文献   

6.
卡夫卡之于20世纪的现代人,其意义不仅在于揭示了世界的荒诞、人的异化、生存的不正常状态,更在于他力图寻求出能整合废墟的力量,使人类的生活趋于正常,他竭尽一生苦苦寻求承载人类抵达幸福的船儿。在作品中,他询问了人类获救的每种可能性:对公正法则的寻求,对人类原罪的审视,那隐约可见而K却终生走不进去的城堡……,而艺术——审美之途,这条一直在历史的河流中为哲人们所重视的路途,同样为敏锐的卡夫卡所关注,以安放人们的灵魂。本文拟就通过对《饥饿艺术家》、《歌手约瑟芬》、《一只狗的研究》的考察,把握卡夫卡的这一拯救之路。 卡夫卡的每部作品都是一个谜,他采用独特的表现手法:夸张、变形、寓言、象征等,构成与现实生活 相统一的“神话世界”,呈现出寓义的多面性。因此,破解卡夫卡作品的真谛在某种意义上正如卡夫卡所言,“目的只有一个,道路却无一条”,自以为理解了卡夫卡,却可能是对他的误解。但是,卡夫卡一生都在冒着被那个可能存在的“形而上”嘲笑的危险,寻求人类灵魂的福祉,我们又何尝不可以冒着被卡夫卡嘲笑的危险获取理解卡夫卡的可能性呢? 首先从文本的最表层开始分析卡夫卡的作品中是否存在艺术拯救的意图。 现代人的生存境遇在卡夫卡的笔下展现为本质逼真的谎言王国。  相似文献   

7.
崔健作为中国内地摇滚乐教父,他的摇滚特色在于其摇滚主题紧扣中国历史与现状,不断提出质疑,甚至反抗,而其摇滚风格则充满浓郁的西北民歌风味,是对当时流行的港台情歌和台湾民谣温柔缱绻风格的反叛,与之相似的,同样以“反抗”姿态走上诗坛的先锋诗歌也在八十年代开始繁荣,这两种因叛逆而流行的艺术又获得了同样的命运:都因其所要反抗的对立面的衰落而走向自身的衰落。  相似文献   

8.
在二十世纪的文学界,卡夫卡(1883--1924)无疑是最优秀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以"通常是平淡的、累赘的,但气氛总是那么像梦魇似的,主题总是那么无法解除的苦痛"的奇异风格闻名于世.卡夫卡自幼喜爱文学,中学毕业后,一度学过文学与医学,不久屈于父命,在布拉格大学转攻法律,并取得法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卡夫卡作了一名工伤保险公司职员,因为健康原因而提前退休后,他蛰居在柏林郊外埋头写作直到逝世.在其短暂的一生中,他写下了约三百万字的作品(包括小说、书信、日记等).  相似文献   

9.
卡夫卡在其小说《美国》中,借用主人公卡尔·罗斯曼无根的漂泊经历,准确地刻画并预言了属于人类的找寻自由,却注定被频频放逐的宿命。而对于命运的哲学思考,以及对于偶然性与必然性的辩证认识,也正是卡夫卡心中存在宿命感的体现。在卡夫卡眼里,于“寻找”和“发现”之间,也许唯有放弃寻找,才能最终发现人生的答案。  相似文献   

10.
卡夫卡和他的小说一样都已成了一种象征,象征西方现代文学在理性密林中运思的一种方向,也象征着作为一个文学先知所确立的一种拯救系统。犹太民族千百年来历史性的创伤和现代西方文明世界生存的荒谬是卡夫卡精神视域的背景。西方文化从整体上看是个理性渐次匮乏的过程.而文学路径的选择得力于卡夫卡特殊的人生体验——恐惧和罪感.隐喻是在理性语言的尽头发生的一种直觉思维,卡夫卡为了真理的缘故,同时为了抗拒强大的生活,用隐喻的方法去排斥单一解释存在的可能,这已成了他的思想宿命.在他那里,已经将生命的澄澈和思想的朦胧这两个极端神奇地加以弥合。但这种路径的选择本身却是一种迷失,因为在卡夫卡的自我拯救系统中,没有一个超越性的存在,无法提供一种生存的依据——信仰或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