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高效原油降解菌的筛选及其降解能力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原油污染的土壤和水体中分离到3株高效原油降解菌,其中LSD-3在原油浓度为120mg/L的废水中,经过5d的培养,原油的降解率为69%左右.并对单菌株和混合菌种降解原油的能力做了比较,发现混合菌种比单菌株对原油具有更好的降解能力,达到75%以上.同时对混合菌种降解原油的最适条件做了研究,确定了混合菌种降解原油的最适条件为pH值7.5、矿化度7800mg/L、温度40℃、好氧、原油浓度为50~150mg/L.  相似文献   

2.
固定化胶质红环菌降解吡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聚集~交联法固定化胶质红环菌,并在微氧、厌氧条件下,对其降解吡啶的动力学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在微氧、厌氧条件下,未驯化的固定化胶质红环菌,在吡啶浓度为100mg/L时,降解动力学方程均遵循零级反应,微氧条件下降解速率常数大于厌氧条件下降解速率常数,该菌适于在微氧条件下降解吡啶。固定化胶质红环菌经驯化后,在微氧条件下,吡啶浓度为50mg/L、100mg/L、200mg/L、300mg/L和500mg/L时,降解动力学方程仍然遵循零级反应,吡啶初始浓度为50~200mg/L时,降解速率常数随着吡啶初始浓度增大而增大;吡啶初始浓度为300~500mg/L时,降解速率常数随着吡啶初始浓度增大而减小。固定化胶质红环菌在微氧条件下,可将吡啶中的氮大部分转化为氨氮。  相似文献   

3.
诺卡氏菌对养殖水体中氨氮的降解特性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应用诺卡氏菌Nocardia对影响氨氮降解的各种主要因素进行了研究,发现降解菌在30℃,pH7.2及氨氮初始浓度0~30mg/L范围内保持高活性,最大降解速率达3.5mg/L·h。当底物浓度大于50mg/L时,平均降解速率线性下降。当接种量(菌悬液/反应液)为20mL/100mL时氨氮的降解是高效与经济的。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用UV/草酸高铁铵/H2O2体系光降解一种碱性阳离子染料—碱性品红.考察了初始pH、H2O2浓度、草酸高铁铵浓度、碱性品红浓度对碱性品红降解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碱性品红降解的最佳初始pH为1.60—2.20,最佳初始H2O2浓度为10.0mmol/L;草酸高铁铵的浓度在0.1~1.0mmol/L时,碱性品红的降解率随浓度的增大而增大;高于1.0mmol/L时,则降解率相差不大;碱性品红的初始浓度增大,降解率减小,而实际降解的浓度则增加;碱性品红的浓度在低和高时,降解动力学过程不一致:随降解的进行,碱性品红在可见光区的吸收峰迅速消失,而降解过程中形成的中间产物吸收峰却消失很慢.  相似文献   

5.
光合细菌对咪唑的降解及其动力学初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紫色非硫光合细菌沼泽红假单胞菌(Rhodopseudomonas palustris)对不同浓度咪唑的降解及其动力学,结果表明,当咪唑初始浓度为1.47mmol/L、4.41mmol/L、7.35mmol/L时,其降解过程比较快,24h内就可以被完全降解,而且降解动力学符合零级反应,当咪唑初始浓度为11.03mmol/L时,咪唑降解过程比其他3个低浓度系列要稍慢一些,但其降解动力学仍然符合零级反应.而当咪唑初始浓度为14.7mmol/L时,在降解开始的数小时内,咪唑的浓度基本没变化,之后其浓度开始明显减少,其降解动力学不符合零级反应.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各种环境因子对沼泽红假单胞菌(Rhodopseudomonas palustris)降解硫化亮绿的影响,结果表明脱色最适温度和pH分别为40℃和7.0,在通N2、厌氧的条件下菌株的脱色效果最好.此外,还讨论了硫化亮绿初始浓度对硫化亮绿降解速率的影响,当初始浓度低于100mg/L时的降解速率随浓度增加而加快,高于100mg/L时则表现出抑制作用;在可降解浓度范围内,硫化亮绿降解率为55%~92%.  相似文献   

7.
利用接触辉光放电反应器产生等离子体降解直接蓝86(DB)水溶液,考察了DB初始浓度、初始pH和Fe^2+对DB降解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DB初始浓度为30.0mg/L,溶液pH为3.0时,放电90min DB降解率可达72.36%;加入10.0mg/LFe^2+时,放电10min DB降解率可达69.20%.DB降解过程中,随反应时间的延长,溶液pH值逐渐降低,溶液电导率逐渐上升.降解90min后COD去除率为41.76%,加入10.0mg/LFe^2+后10minCOD去除率达38.50%,表明Fe^2+对DB降解有明显的催化作用.  相似文献   

8.
焦化废水中难降解有机污染物降解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瓦氏呼吸仪测定微生物耗氧量的方法,研究了焦化废水及其中的难降解有机污染物吡啶、苯、间苯二酚和氯苯的降解特性。结果表明,pH值为7.2时,焦化废水降解率最高;当浓度小于40mg/L时,吡啶和苯可以部分被降解,浓度大于60mg/L时微生物呼吸作用明显地被抑制;污泥驯化有利于有机污染物降解速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9.
用^233Pa做示踪剂,分别使用ABS树脂、有机玻璃、聚乙烯和普通玻璃试管做吸附材料,研究了在不同浓度的HCL溶液中哪Pa在试管壁上的吸附。结果显示,^233Pa在试管壁上的吸附随盐酸浓度的增加而减少。当HCL浓度≥0.5mol/L时,同ABS树脂和有机玻璃比较,^233Pa在玻璃试管壁上的吸附最少。当HCL浓度≤0.25mol/L时,^233Pa在玻璃试管壁上的吸附反而比在ABS树脂和有机玻璃试管壁上的大。若^233Pa的HCL溶液在聚乙烯、ABS树脂和玻璃试管中存放较长的时间(24h),聚乙烯试管壁对^233Pa的吸附量最少。  相似文献   

10.
用前期研究中获得的2,6-二叔丁基酚(简2,6-DTBP)降解茵(Aeromonas sp.),进行了对2,6-二叔丁基酚的降解性能等研究。结果表明菌株经固定化包埋后,降解底物2,6-DTBP的能力大大提高。在100.0mg/L的初始浓度下其降解率在十二天可达到81%。通过对固定化菌株的降解反应过程的动力学分析,其对底物的降解反应符合一级动力学特征,当2,6-DTBP初始浓度为100mg/L时,固定化菌种其动力学常数为0.1232,半衷期为5.63day。扫描电镜观察到菌种在海藻酸钙包埋载体中能良好地生长和繁殖。  相似文献   

11.
采用藻类生长抑制试验的方法比较了相同抑藻剂与不同载体组配后对塔玛亚历山大藻和铜绿微囊藻的抑制效果,以研究固定化抑藻剂对于藻类爆发水体修复技术的可行性.结果显示,对于赤潮藻塔玛亚历山大藻(ATDH01)而言,海藻酸钠固定化绿茶浸提液及绿茶粉均有较高的抑制率;海藻酸钠固定化绿茶浸提液比海藻酸钠固定化绿茶粉的抑藻作用快5~24 h;单纯的海藻酸钠小球对ATDH01也有较好的抑制效果.PVA高分子棉片固定绿茶浸提液对ATDH01的抑制率与海藻酸钠固定化绿茶浸提液接近.对于铜绿微囊藻(FACHB-905)来说,海藻酸钠固定化绿茶抑藻剂(浸提液或粉)对FACHB-905的抑制效果不如ATDH01.总体来看,海藻酸钠或者PVA高分子棉片作为固定剂制备的绿茶抑藻剂均可用于处理ATDH01赤潮,但是对于FACHB-905水华,本研究的抑藻剂及其固定化方式效果均不够理想.  相似文献   

12.
对兰州石化公司ABS生产装置生产的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 (ABS)树脂废水水质进行了分析和处理技术研究。通过试验筛选出两株ABS树脂废水高效降解菌ABS 2、ABS 5及其激活剂JH 6 ,可将絮凝处理后ABS树脂废水的生化需氧量与化学需氧量的比值由 38%提高到 4 9% ,提高了废水可生化性 ,强化了ABS树脂废水通过活性污泥法进行处理的效果 ,加快了废水处理启动速度 ,提高了处理效率。静态试验、动态试验及动态扩试等系统性试验表明 ,投加高效菌及其激活剂强化活性污泥法可在水力停留时间 8h内使ABS树脂废水化学需氧量由 770mg/L降至 12 0mg/L以下 ,实现达标排放。由色谱分析推断 ,处理后的水中残余成分主要为低聚物。  相似文献   

13.
用SDS-PAGE对经超声波处理的气味沙雷氏菌全菌体进行分离,切胶分别洗脱,经丙酮沉淀、脱盐处理后得到九个蛋白组分,将九个组分分别用L929,QGY肿瘤细胞为靶细胞进行细胞毒性试验(MTT),经初步鉴定从此且分具有抗癌细胞活性,组分F6相对分子质量范围为28000-33000,其抑制50%细胞生长的蛋白浓度(IC50);对L929细胞为0.046mg/ml对QGY细胞为0.01250mg/ml,活  相似文献   

14.
不同培养条件和贮藏方法对皱皮木瓜花粉萌发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离体培养法探讨了温度及蔗糖、H3BO3、CaCl2溶液浓度对皱皮木瓜花粉萌发率的影响,以及不同贮藏及解冻方法对花粉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皱皮木瓜花粉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0℃,最适蔗糖、H3BO3、CaCl2溶液浓度分别为150 g/L、20 mg/L和50 mg/L.在上述最佳单因子组合条件下,花粉萌发率高于任一单因子的促进作用.4℃预冷3h,-83℃超低温冷冻保存,37~40℃水浴快速解冻(4~5 min)后立即放于20℃水浴中的方法较有效地保持了花粉的活力.  相似文献   

15.
黄瓜再生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实验以黄瓜(CucumissativusL.)品种“LS-21”为实验材料,按如下培养基配方:MS培养基,附加6-BA(0.8~1.6)mg/l IAA0.2mg/l;不同浓度的6-BA分别与NAA及2,4-D配合,研究影响黄瓜组织培养的诸多因素,建立了黄瓜离体子叶高频不定芽再生系统。主要结果如下:黄瓜5-6日苗龄无菌苗子叶作外植体,愈伤组织生长旺盛,芽诱导率高;7-8天的外植体则生长势弱,不利再生芽的分化。6-BA(1.2~1.6)mg/l IAA0.2mg/l,芽分化频率较高,其中6-BA1.2mg/l的芽分化率可达51%;待再生芽长至2-3cm时移入生根培养基(1/2MS 0.1mg/LIAA),生根率达90%,40-60d可得到完整再生植株。  相似文献   

16.
中药大黄抗柯萨奇病毒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大黄1~4#有效提取部位进行了体外抗柯萨奇病毒B3(CVB3)的研究.通过观察病毒引起的细胞病变效应(CPE)、MTT法检测细胞活性,作为考核药物抗病毒作用.结果表明:大黄1~4#有效提取部位对CVB3无直接灭活作用,也不能阻止CVB3的吸附,而能抑制CVB3在Hep-2细胞内的的生物合成,其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34.7、33.0、33.9、34.3 mg/L,治疗指数(TI)分别为7.2、7.6、7.6、7.2.与病毒唑(IC50=30.6 mg/L,TI=6.6,P>0.01)相当,优于大黄提取液(IC50=48.5 mg/L,TI=4.7,P<0.01).在2.5~120 mg/L范围内1~4#部位与CVB3抑制率呈明显的量效关系(P<0.01),120 mg/L时能完全抑制CVB3在Hep-2细胞内的增殖.所以大黄1~4#有效提取部位安全高效地抑制CVB3在Hep-2细胞中的增殖.  相似文献   

17.
侯正  邓香平  桂双林 《江西科学》2012,30(2):200-203
用混凝沉淀-IC-BIOFOR处理高浓度乳酸废水,当进水COD在10 000~13 000 mg/L、BOD5在4 000~5 500 mg/L、SS在5 000~8 000 mg/L时,出水COD、BOD5、SS分别小于100 mg/L、20 mg/L、70 mg/L,COD、BOD5、SS的去除率分别超过99%、99%、98%。色度由1 100倍降低到30倍;出水各项指标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一级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18.
对一株耐As菌株AS-01耐As特性以及耐As机制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和研究,发现菌株AS - 01对As(Ⅲ)的耐受质量浓度最低能达到1 200 mg/L,对As(Ⅴ)的耐受质量浓度能达到1 600 mg/L以上;菌株AS -01对含As废水中含有的其他重金属离子如Cu2+、Zn2+、pb2+、Cd2+也有不同的耐受能力.通过扫描电镜( SEM)观察发现菌株在500 mg/L的As(Ⅲ)培养液中培养后,菌体细胞间有絮状颗粒物镶嵌;红外光谱分析发现-OH以及酰胺基团是细菌细胞壁上参与结合As(Ⅲ)的官能团.通过质粒消除实验证明该菌株的耐As性质与耐As质粒的存在有关.  相似文献   

19.
依据烟气脱硫脱硝废水的主要特征配制模拟废水,研究不同硝态氮负荷对该废水反硝化过程中C和N的变化规律及脱氮效果的影响.间歇式批次实验结果表明:氮负荷为50~400 mg/L时,经过12 h后硝态氮去除率达到95%以上,反应过程中有10%~20%硝态氮转化为亚硝态氮.随着氮负荷的增加,T OC的消耗量也在增加,但降解率逐渐减小,去除每毫克硝态氮所需TOC依次为5.40、4.03、3.15、2.96、2.88、2.32和1.9 mg . TN的去除包括硝态氮、亚硝态氮和部分有机氮的去除,亚硝态氮完全去除时TN也基本去除.反应结束时,不同氮负荷下所需的△TOC/△TN为1.9~4.0.氮负荷从50 mg/L增加至400 mg/L ,容积反硝化速率由2.73 mg NO-3‐N /(L· h)增加至21.90 mg NO3-‐N /(L · h).△TOC/△TN与容积反硝化速率、氮负荷之间都呈良好的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20.
西瓜NPR1抗病基因的遗传转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比较了不同预培养时间、侵染时间、共培养时间等因素对农杆菌转化西瓜的影响。西瓜遗传转化的适宜条件:3 d苗龄的子叶,预培养1 d,农杆菌侵染10~15 m in,共培养3 d;不定芽与根的潮霉素(Hyg)筛选浓度分别为20 m g.L-1和6 m g.L-1。对20株西瓜转化苗进行DNA提取,PCR检测,其中5株呈阳性,初步证明目的基因已经整合到西瓜基因组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