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环境知情权是环境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公民行使环境监督权的基础.目前对环境知情权已有一个初步的立法框架,也有学者从法学理论方面进行了一定探讨,例如,朱谦~([1-3])研究了环境知情权的权利主体、义务主体及客体范围,提出公众的环境知情权受到损害时应寻求行政和司法救济;周卫~([4])、王明远~([5])论述了西方发达国家对环境知情权的制度性规范及其对中国环境立法的借鉴等.  相似文献   

2.
潘书宏 《科技信息》2007,(15):288-289
目前,我国环境信息公开制度相对落后,实践中,环境信息公开基本上是以政府为义务主体的主动公开(政府环境信息主动公开制度),以政府为义务主体的依申请公开制度(政府环境信息依申请公开制度)基本处于空白状态,但无论是从政府公开的可能性还是从实现公众环境知情权的角度来说,都是具有极端重要性的。本文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试着从环境信息公开的申请权人、申请对象、申请标的、依申请公开的程序以及救济等方面进行构建。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对环境知情权进行简要介绍的基础上,从环境信息供给上的限制和环境信息需求上的限制两个方面,分析了我国环境知情权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外国立法经验对我国环境知情权制度的完善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4.
《科技潮》2006,(3):5
2月6日.国家环保总局有关负责人向新闻界集中通报近期发生的6起突发环境事件,要求各地环保部门充分认识环境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加强环境监管,建立公共环境信息披露制度,特别是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披露制度,坚决维护人民群众的环境知情权。  相似文献   

5.
我国政府环境信息公开法律制度存在诸多不足,如环境信息权尚未得到确认、环境信息公开的主体较少、获取门槛较高范围较窄.救济机制和赔偿机制不完善等。作者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完善我国政府环境信息公开法律制度的具体措施。具体措施有明确环境信息权.从立法层次上确立其地位;扩大环境信息公开的权利主体和义务主体、同时降低获取环境信息的要求;扩大环境信息公开的范围;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和国家赔偿制度。  相似文献   

6.
论述了网络环境下读者数字化信息消费的特点及读者信息消费过程中人身权、知情权、选择权、参与权的保护。  相似文献   

7.
结合松花坝水库水质信息公开案例,运用权力行动项目(The In itiative Access)提供的指标体系,初步评估了云南地方政府保障公众环境知情权的工作.同时,还分析了该指标体系在中国的适用情况.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和云南省已经出台了一系列保障公众环境知情权的规章制度,建立了信息公开渠道;并且松花坝水质信息公开已经促使相关部门及时采取措施防治松花坝水质污染.但是,我国的公众环境知情权保障工作刚刚起步,还需要在以下4方面重点完善或提高:信息保密适用范围、信息公开能力建设、对公众的指导和社会团体的促进作用.此外,研究认为该指标体系基本适用于我国国情.  相似文献   

8.
高校信息公开法律制度不仅源自于公民的知情权,也源自于教育的公共性和社会治理。教育的公共性是高校信息公开的逻辑基础,公民的知情权是高校信息公开的权利本源,社会治理是高校信息公开的价值诉求。该制度的建立,确保了公众知情权的落实,推动了公众参与高校事务,增强了社会对高校的监督。然而在现实适用中存在着高校信息公开的主体、对象、范围、监督与救济机制不完善,高校信息公开的组织机构和实施机构依然缺位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公众参与是环境影响评价中的重要内容,它是项目方或环境工作组与公众之间的一种双向交流。公众参与权实现的前提条件是公众具有充分的知情权,信息公开是充分实现公众环境知情权的需要。本文阐释了我国环境知情权的立法现状,分析了目前我国公众参与在环境影响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对策。  相似文献   

10.
纳税人的知情权是纳税人有权了解税制的运行状况、税款的用途及与其纳税有关的各种信息或资料提出质询的权利;纳税人在行使知情权这一宪法性权利时不能侵害其他主体的民商权利;纳税人的知情权包括对税收立法的知情权、征税管理的知情权、税款使用的知情权、税收程序知情权及请求救济知情权等;对纳税人知情权的保护包括应当完善相关立法、强化税务人员的法律责任、健全税收司法制度、树立对税收的自我保护意识等方面;只有全面保护纳税人的知情权,才能切实贯彻“税收中性”原则;这对依法保障纳税人的合法权益,促进税收法治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安全生产监管信息公开是对公共信息资源配置的一种行政行为。政府信息公开是民主政治进步的表现。世界各国的普遍做法是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在我国受传统行政方式及思想的影响,个别行政主体在信息公开过程中往往存在着以不公开为原则、以公开为例外的现象;在公开还是不公开信息的利益博弈中,公共利益成为关键的平衡器。从安全监管信息公开的法律位阶、与公民知情权的关系以及自由裁量权的角度分析,那些公开的信息,其背后的公共利益往往与知情权、民主政治、公众参与等价值相关;而不公开的信息,其背后的公共利益则更多考虑公共安全与社会利益。利益主体的多元性和公共利益的两面性的存在,加大了安监部门政府信息公开中利益衡量的复杂程度。安监部门决定某一信息是否公开,不仅需要合理使用自由裁量权,还需要在合法与合理中体现出政府部门执政为民的理念,以及执法的智慧与自信。  相似文献   

12.
知情权作为消费者的基本权利,是为了减少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给消费者造成的侵害而设立的。通过对电子购物消费者知情权所涉及的法律问题的研究,笔者认为,保护电子购物消费者的知情权涉及到整个社会的信用体制和法律环境,是一个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13.
知情权是公民有了解事实真相和获得全面、真实与客观信息的权利,即分享信息资源的权利。它是宪法规定的基本权利,是公民行使一切民主自由权利的基本前提。如果一些新闻媒体面对突发事件集体“失语”、新闻监督变成监督新闻、新闻倾向于只报喜不报忧、甚至个别不良记者直接炮制假新闻等,就会直接造成群众不能及时了解新闻真相,知情权被人为剥夺。新形势下如何维护和捍卫公众知情权应引起我们深层次的思考。  相似文献   

14.
赵娟 《科技信息》2009,(24):152-152
构建一个完整的、合乎逻辑的环境审计理论结构,为系统深入研究环境审计提供一个参考。本文将要素归纳为环境审计环境、本质、概念、目标、假设、原则、准则、程序和方法、报告、主体和客体等部分。在所有要素中,环境审计环境是该结构的逻辑起点,其他要素在其统驭下形成一种相对稳定的关系。最后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构建了一个新的环境审计理论结构。  相似文献   

15.
环境正义所指称的主体是具体的有差别的主体。根据环境正义所指称的主体的差异性,环境正义可以分为三个基本层次,即国内正义、国际正义和代际正义,它们之间相到联系、相互影响、互为因果。  相似文献   

16.
林萃芳 《杭州科技》2000,21(4):26-27
现 代信息技术的崛起 ,影响和改变了原有的传统会计环境、理论、方法。这是因为 ,会计是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经济管理的要求而产生、发展并不断完善起来的。会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 ,总是服务于一定社会经济环境之下的经济活动 ,通过会计核算反映和监督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 ,为经济实现其目标服务 ,而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总是受到一定的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环境的约束下所进行的经济行为。因此 ,会计在信息技术时代 ,只有适应其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 ,并为其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服务 ,才能得以存在和发展。1信息技术对…  相似文献   

17.
环境与发展意识教育应视为中国可持续发展主体支持系统,其内涵是重在形成人们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和环境观。使人们养成相应的良好行为习惯并学会关心他人,同时学会正确对待科学技术。文中还对公民环境与发展意识程度和地区进行环境与发展意识教育的条件及环境的测评研究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论“家电下乡”中农民消费者知情权的法律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情权作为消费者权利体系中的基础性权利,在我国消费者权利保障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家电下乡"政策中,保证农民消费者权益的关键也是首先实现其知情权。但我国现有消费者知情权保护机制仅强调经营者的产品信息直接披露义务,而忽视了政府和公益性团体对经营者产品信息的间接披露义务,又加之农民消费者大都处在信息闭塞的农村,且自身文化素质较低,因此"家电下乡"中农民消费者知情权需要法律的特别保护才能得以实现。为了保障"家电下乡"政策有效实施,农民消费者知情权的法律保护主要表现在法律上确认消费者知情权请求权,立法上明确经营者和政府的产品信息披露责任,司法上引入集团诉讼等方面。  相似文献   

19.
在网络交易规模不断扩大、网络消费问题不断涌现、消费者权益面临严峻挑战的背景下,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在加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倡导健康文明消费、细化消费者权益、强化经营者义务、规范网络购物等全新的消费方式、完善消协作用、明确行政部门监管责任以及加大惩罚性赔偿力度等方面均做了相应完善。特别是其引入了后悔权制度,规定了网络交易平台提供者的法律责任,加强了对网络消费者知情权的保障,明确了网络消费者的信息权保护等内容,填补了网络消费者权益保护在立法上的空白,从网络消费者的选择权、知情权、求偿权、信息权等方面建构了较为完善的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20.
基于培养、强化其面向信息市场的能力,进一步探索在网上经营信息服务这一新课题。以网络环境下信息服务的发展,网上经营信息服务的模式和经验展开论述,并对我国开展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服务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