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2012年2-6月,对长江师范学院校园4种鸟类优势种对人为侵扰的适应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1白颊噪鹛(Garrulax sannio)对人为侵扰的耐受性最强(3.60±0.22m),其次为白头鹎(Pycnonotus sinensis)(3.66±0.14m)、白鹡鸰(Motacilla alba)(5.54±0.08m),八哥(Acridotheres cristatellus)对人为干扰的耐受性最弱(8.36±0.19m);24种鸟类在不同生境、观测者与鸟类间可视度、引人注目性下的惊飞距离均差异极显著(p0.01);3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影响4种鸟类惊飞距离的主要因子为隐蔽因子(37.77%)和体形因子(25.53%).鸟类在隐蔽性生境中的惊飞距离更小,地面或灌丛低层活动鸟类的惊飞距离一般要比高层活动鸟类小,小型鸟类的惊飞距离一般比大型鸟类耐受性强,观察者与鸟类之间的可视度的减小可适当增加鸟类的容忍度.  相似文献   

2.
2005年2月到6月,选取曲阜孔庙、孔林、沂河和泗河作为不同城市化程度的白鹭(Egretta garzetta)栖息地,从营巢、取食和人为干扰三个方面初步研究了城市化对繁殖期白鹭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孔庙和孔林,随着城市化程度的提高,白鹭的营巢密度逐渐减小,营巢高度逐渐增大,惊飞距离逐渐减小.在沂河和泗河,随着城市化程度的提高,白鹭的密度和觅食频率逐渐减小,惊飞距离先减小后增大.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机场内特殊噪音环境(平均噪音值大于80 d B)与人为干扰对鸟类行为的影响,在天津滨海国际机场内选取2个代表性样点:距离跑道最近且飞机起降时噪声分贝最高的样点1;距离跑道最远且有人类居住的样点2.以机场内鸟撞风险高危鸟类麻雀作为研究对象,于2016年3月—2017年2月期间采用激光测距望远镜观测其惊飞行为,将有无飞机起降、实验者着装颜色、移动速率作为主要干扰因子,分析不同干扰下麻雀的惊飞距离(FID).结果表明:在噪音分贝最大的样点1中,麻雀全年的FID均高于同时期有人类居住的样点2中的数值;同一样点中,秋冬季的FID均高于春夏季的数值,但季节对于不同干扰方式下麻雀FID的影响不显著(P0.05).在3个因子中,有无飞机起降对于麻雀的FID影响最显著,是影响麻雀耐受性的主要因素;其次是实验者的移动速率;实验者的着装颜色对麻雀FID的影响最小.总的来看,麻雀在离跑道较近处有较大的FID,在远离飞机起降、有人类居住的样点中有较小的FID,即麻雀对飞机起降噪音敏感,对人为干扰的耐受性较强.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城市鸟类对人为干扰的适应性,在郑州市选取不同城市化程度的郑东新区游园和人民公园两个代表样地,以麻雀(Passer montanlz8)为研究对象,采用可操纵实验法,于2012年4月至2013年3月,以实验者的着装颜色、干扰方向、是否持物和移动速度为参数,模拟4种不同的人类干扰方式,研究其对麻雀惊飞距离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4个因素在不同区域和不同季节均对麻雀惊飞距离具有显著的影响,麻雀对高度城市化环境中的人类干扰具有较强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5.
2006年10~11月,在陕西黄龙山自然保护区对褐马鸡觅食地选择进行研究.分析表明:褐马鸡喜欢生活在针阔混交林;海拔1 200~1 400 m;小于10°的平缓坡;中坡位;山沟;乔木盖度50%~80%,乔木高度小于10 m,乔木密度小于0.10个/m2;灌丛盖度小于30%,灌丛高度大于1.5 m,灌丛密度小于1个/m2;草本盖度小于30%,草本高度小于16 cm;隐蔽级小于10%;水源距离小于300 m;林边距离小于100 m;人为干扰距离100~300 m的环境.主成分分析表明,褐马鸡觅食地选择的主要因子有4种,依次为:地形及草本植物因子(海拔、地理性、坡位、草本盖度和高度)、隐蔽因子(灌丛盖度、密度和高度以及隐蔽级)、干扰因子(水源距离、人为干扰距离、林边距离和植被类型)、食物因子(乔木直径、高度、密度和盖度).  相似文献   

6.
为了比较贵州草海自然保护区(自然湿地)及毗邻的杨湾桥水库(人工湿地)水鸟多样性昼夜差异,在2010-2016年鸟类越冬时段主要采用样线法进行调查.白天调查结果显示:春季和冬季草海鸟类的数量、种类、特有种(仅在某种生境中出现的鸟类)和G-F指数均高于杨湾桥的相应值.夜间调查结果显示:冬季草海鸟类的数量、种类、特有种和G-F指数均显著高于杨湾桥,但是,春季两块湿地之间的鸟类数量、种类和特有种无显著性差异.在白天和夜间,不同觅食类群的鸟类和不同个体大小的鸟类在两块湿地之间数量均有较大的变化.滩涂面积、人为干扰、水泥堤坝和湖泊中心有无植被是引起这两块湿地鸟类群落结构差异性的主要因素.同时在白天和夜间统计鸟类可以更全面地反映鸟类对某个区域生境的利用情况.  相似文献   

7.
2008年12月至2009年3月,对元宝山自然保护区黑熊春季觅食地生境选择进行分析.野外设置了111个20 m×20 m样方和16个生态因子,其中利用样方82个,对比样方29个,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黑熊觅食地生境特征的主要因子为水源距离、海拔和灌木密度;次要因子为食物丰富度因子(树径、乔木密度、乔木距离、灌木距离)、地理性因子(坡向、坡位、坡度)、干扰性因子(树桩密度、树桩距离、倒木距离、人为干扰距离)和微生境因子(避风性、郁闭度).聚类结果分析和分布频次分析表明:水源距离、海拔、乔木密度、灌木密度、人为干扰距离、郁闭度、乔木距离和灌木距离共8个生态因子对黑熊觅食生境选择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究珠江流域人工防护林(以下简称珠防林)鸟类群落结构及其与天然林鸟类群落结构的差异性.2017年3月~2017年12月,采用样线法分别对贵州茂兰珠防林与周边天然林区的鸟类及环境因子进行调查,共记录鸟类106种,隶属17目46科.结果表明,两种林型鸟类种类及数量均为极显著差异(p<0.001),平均值为天然林大于珠防林.按取食集团划分,天然林4个鸟类取食集团均值大于珠防林,其中食虫鸟、食谷鸟表现为极显著差异(p<0.01).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鸟类种类与乔木种类、乔木数量、乔木盖度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乔木盖度、离公路平均距离呈显著正相关(p<0.05);鸟类数量与乔木数量、距公路平均距离极显著正相关,与乔木盖度、灌木盖度显著正相关,与人为干扰、距最近水源距离极显著负相关.增加珠防林乔木种类、灌木盖度与草本盖度,扩大植物群落多样性,有利于提高鸟类多样性.  相似文献   

9.
压制干扰条件下雷达探测区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研究雷达天线方向图模型的基础上,推导出无干扰、SSJ(self screening jamming,自卫式干扰)、单SOJ(stand-off jammer,远距离支援干扰)、多SOJ情况下常规雷达、频率捷变雷达的最大探测距离计算公式,针对不同情况给出不同的计算机仿真方法,可有效地对雷达在干扰条件下进行效能评估.利用该方法对多种情况下的雷达探测区域进行仿真,得到雷达探测区域分布图和盲区系数,对仿真结果进行分析,得到如下结论:SSJ条件下雷达探测区域减小严重,基本无法正常探测,但形状规则;SOJ条件下雷达探测区域不规则,在干扰方向上探测距离减小显著,在其他方向上仍可达到较大的探测距离,频率捷变雷达可有效对抗压制性干扰.由多干扰条件下雷达探测区域的研究和仿真可见,干扰布局不同盲区系数差别明显.  相似文献   

10.
在武器装备电磁辐射效应预测研究的背景下,为提高试验可重复性,减小模型验证误差,给出一种雷达电磁辐射阻塞效应敏感判据.结合理论与试验,将有效干扰概率作为效应敏感参数,探究其变化规律,进而得到具体的敏感判据.结果表明,在不同频率正弦波干扰下,有效干扰概率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理论上可将有效干扰概率50%作为电磁辐射阻塞效应敏感判据;实际试验中有效干扰概率为40%~60%时,即可认为受试雷达处于敏感状态,测试误差小于1 dB.  相似文献   

11.
在建立手机辐射的电磁模型和分层球型人脑模型基础上,利用时域有限差分法计算了900 MHz频率时单极手机天线作用下人脑内比吸收率的分布,重点讨论了在不同通话情况下手机距人体头部不同距离时人脑中比吸收率的分布情况。计算结果表明:手机距人体头部越近人脑内比吸收率值越大,当戴有金属边框眼镜或在金属壁旁通话时,人脑内比吸收率会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相似文献   

12.
元胞自动机舆论传播模型中人员个性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考虑到现实中人员态度改变的个性不同,以及人员处于不断的运动中,建立了相应的元胞自动机舆论传播模型.计算机的模拟结果显示:态度固执者和坚定者会降低转化率,在人员移动的情况下,态度坚定者使系统不能达到稳定的终态.  相似文献   

13.
采用一种更接近于人类行走的匀质圆规步态模型,运用Lagrange法和碰撞时刻角动量守恒原理分别建立机器人的摆动模型及碰撞模型。基于对模型步态收敛域与外界扰动快速抑制的准确描述,将全局稳定性分析与局部稳定性分析相结合,对模型进行初始的参数优化配置,并建立Proe样机模型;通过单次与连续外界扰动下不同样机模型步态的自身调节变化分析,最终获得模型参数的最优化配置,并通过实物样机的行走实验进行理论分析验证。仿真结果表明:具有合理髋关节质量的被动步行机器人有更强的行走稳定性与鲁棒性。  相似文献   

14.
根据新冠肺炎疫情演化过程中代表性事件、患病感染人数和疫情信息状态等特征,将其分为产生—爆发—高峰—衰退四个阶段.考虑湖北和除湖北以外的全国其他省市,绘制四个阶段下这两个区域每日新增患病感染人数图,总结每个阶段的特征.在假设患病感染者传染概率保持不变的前提下,基于传染病模型建立医疗物资时变需求模型;在患病感染者传染概率不断更新的基础上,采用贝叶斯序贯决策模型制定物资配置决策.比较两种模型下物资配置决策的差异,分析不同模型对计算结果的影响,在预测每日患病感染人数和实际每日患病感染人数情况下,贝叶斯模型的与传统需求模型的误差均小于时变需求模型.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人体处于动态时对电磁辐射的吸收情况,基于时域有限差分法建立了步行和跑步两态的非均匀的三维动态人体模型,在0.9 GHz和2.4 GHz下采用半波偶极子天线贴近人体皮肤表面处对人体的SAR值进行仿真,得到其在不同频率和不同位置下的SAR值.仿真结果表明,无论在人体步行还是跑步过程中,频率越大,人体对电磁辐射的吸收越多,对人体危害越大,同时步行和跑步过程中对电磁辐射的吸收也不同.  相似文献   

16.
We develop a new video-based motion analysis algorithm to determine whether two persons have any interaction in their meeting.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wo persons can be very general, such as shaking hands, exchanging objects, and so on. To make the motion analysis robust to image noise, we segment each video frame into a set of superpixels and then derive a motion feature and a motion pattern for each superpixel by averaging the optical flow within the superpixel. Specifically, we use the lattice cut to construct the superpixels, which are spatially and temporally consistent across frames. Based on the motion feature and the motion pattern of the superpixels, we develop an algorithm to divide an input video sequence into three consecutive periods: 1) two persons walking toward each other, 2) two persons meeting each other, and 3) two persons walking away from each other. The experiment show that the proposed algorithm can accurately distinguish the videos with and without human interactions.  相似文献   

17.
导引头隔离度寄生回路稳定性及测试方法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为研究导引头隔离度寄生回路稳定性,基于典型平台导引头建立了隔离度传递函数和隔离度寄生回路模型,提出了2种基于半实物仿真试验的寄生回路稳定性测试评价方法. 利用频域法解析分析了隔离度传递函数的特性,利用劳斯判据研究了制导参数与寄生回路稳定域的影响. 结合某红外图像导引头,在典型飞行条件下数值分析了隔离度传递函数特性和隔离度寄生回路稳定性能,并利用实验验证了隔离度寄生回路稳定性测试方法的有效性. 研究表明寄生回路稳定性最严重的区域位于中频段,制导参数和隔离度传递函数的幅相特性均对寄生回路的稳定性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8.
叙述了虚拟现实环境下载人机动装置(MMU)虚拟样机系统的组成.在装备MMU的航天员动力学/运动学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失重状态下航天员上肢运动的干扰模型.设计3组预设姿势测量后,进行操作者位姿跟踪设备的实时校正与标定,将跟踪得到的操作者上肢运动轨迹作为航天员肢体扰动的输入,在仿真环境下进行了加载和未加载干扰模型的仿真试验,从仿真数据对比看,肢体的运动对航天员的空间机动过程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在广西元宝山自然保护区野外设置了82个20 m×20 m样方,初步分析黑熊春季觅食地生境特征,对16个生态因子进行主成分分析和单因子适合度检验。结果表明:黑熊觅食地生境特征的主要影响因子为水源距离、海拔和灌木密度;次要因子为食物丰富度因子(树径、乔木密度、乔木距离、灌木距离)、地理性因子(坡向、坡位、坡度)、干扰性因子(树桩密度、树桩距离、倒木距离、人为干扰距离)和微生境因子(避风性、郁闭度)。对黑熊的生境喜好程度分析发现:水源丰富、一定海拔、避风性适中、植物茂盛(乔木密度、灌木密度、乔木距离、灌木距离)、坡向向阳、郁闭度好(30 %~80 %)、坡度较大的山嵴和山坡位为其最适生境。由于人类活动增加,干扰因子(树桩密度、树桩距离、倒木距离、人为干扰距离)成为影响黑熊生境选择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