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为了解褐马鸡(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冬季栖息地的特征,2006年11~12月和2007年1月,在陕西黄龙山采用样线法对褐马鸡冬季取食生境选择性做了研究.在选定的8条样线上一共测定了42个利用样方以及96个对照样方的19种生态因子.结果表明,褐马鸡冬季多偏向针叶林、阳坡和半阴半阳坡以及中下坡位.对利用样方和对照样方进行比较,发现褐马鸡冬季的利用样方以海拔低、接近水源和林边、人为干扰距离较近、乔木盖度和密度较小、乔木高度较低、灌木盖度和高度较大和隐蔽级较小为主要特征.主成分分析表明,前7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已经达到了78.847%,可以较好地反映褐马鸡的生境特征.第1和2主成分具有较大的信息荷载量,说明海拔、坡位、乔木密度、水源距离、人为干扰距离、乔木盖度、乔木高度、乔木胸径、灌丛盖度和灌丛高度等生态因子在生境选择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2008年12月至2009年3月,对元宝山自然保护区黑熊春季觅食地生境选择进行分析.野外设置了111个20 m×20 m样方和16个生态因子,其中利用样方82个,对比样方29个,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黑熊觅食地生境特征的主要因子为水源距离、海拔和灌木密度;次要因子为食物丰富度因子(树径、乔木密度、乔木距离、灌木距离)、地理性因子(坡向、坡位、坡度)、干扰性因子(树桩密度、树桩距离、倒木距离、人为干扰距离)和微生境因子(避风性、郁闭度).聚类结果分析和分布频次分析表明:水源距离、海拔、乔木密度、灌木密度、人为干扰距离、郁闭度、乔木距离和灌木距离共8个生态因子对黑熊觅食生境选择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对广西元宝山自然保护区中华竹鼠洞穴生境特征进行分析,野外共测量了54个10 m×10 m样方的13个生态因子,并运用频次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法对中华竹鼠春季洞穴生境特征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洞穴生境的主要特征为郁闭度良好,避风性良好,坡度20°~40°的斜坡,坡向以东坡和南坡,坡位中坡位或上坡位,海拔大于1 800 m,乔木密度为小于30株/样方,乔木距离为2~5 m,灌木密度为1 000~5 000株/样方,灌木距离为小于0.1 m.水源距离大于500 m,人为干扰距离大于1 000 m,食物因子良好;主成分分析结果指出前5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达62.779%,影响春季洞穴生境特征的主要因子为隐蔽性因子,次要因子是人为干扰因子、地理性因子、水源因子和食物因子.  相似文献   

4.
在广西元宝山自然保护区野外设置了82个20 m×20 m样方,初步分析黑熊春季觅食地生境特征,对16个生态因子进行主成分分析和单因子适合度检验。结果表明:黑熊觅食地生境特征的主要影响因子为水源距离、海拔和灌木密度;次要因子为食物丰富度因子(树径、乔木密度、乔木距离、灌木距离)、地理性因子(坡向、坡位、坡度)、干扰性因子(树桩密度、树桩距离、倒木距离、人为干扰距离)和微生境因子(避风性、郁闭度)。对黑熊的生境喜好程度分析发现:水源丰富、一定海拔、避风性适中、植物茂盛(乔木密度、灌木密度、乔木距离、灌木距离)、坡向向阳、郁闭度好(30 %~80 %)、坡度较大的山嵴和山坡位为其最适生境。由于人类活动增加,干扰因子(树桩密度、树桩距离、倒木距离、人为干扰距离)成为影响黑熊生境选择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2009年2—5月,对广西龙江河畔赤腹松鼠(Callosciurus flavimanus)的春季生境选择进行研究.共测量了101个样方,其中利用样方57个,未利用样方44个.频次分析和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表明:避风性、坡度、坡位、灌木距离、海拔、人为干扰距离、乔木距离、水源距离、乔木密度、灌木密度、坡向对生境选择无影响(P>0.05),郁闭度、食物丰富度对生境选择有影响(P<0.05).主成分分析法表明:前5个特征值的累积贡献率达到78.285%,根据载荷系数绝对值大小将赤腹松鼠春季生境选择影响因子分别命名为:隐蔽性因子(郁闭度、避风性、坡度、坡位和灌木距离)、干扰因子(海拔、人为干扰距离、乔木距离)、水源因子(水源距离、乔木密度、灌木密度)、食物因子(食物丰富度)和地理性因子(坡向).贡献率分别为26.31%、21.01%、13.44%、8.91%和8.61%.  相似文献   

6.
2012年2~4月,对广西宜州市的褐翅鸦鹃(Centropussinensis)生境选择进行了初步研究.共测量了70个20 m×20 m样方11个生态因子,对照样方88个,运用频次分析表明:褐翅鸦鹃选择利用郁闭度良好,避风性良好,水源距离10~100 m,乔木密度4~40株,灌木密度10~100株,乔木距离<1 m,灌木距离>1 m,树径<0.4 m,人为干扰距离10~100 m,食物丰富的生境.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前4个主成分的选择特征值均大于1,其累计贡献率达70.342%,影响春季生境选择的主要因子为隐蔽性因子,次要因子是安全性和地理性因子、食物和水源因子和干扰性因子.减少人类活动对鸟类生境的破坏是促进褐翅鸦鹃种群数量和分布增加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2009年12月至2010年2月,在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格华箐对一群数量约为50只的野生猕猴冬季栖息地的选择进行初步调查。根据记录的猕猴活动位点,设置60个20m×20m的样方,测定了14个生态因子(郁闭度、地形特征、海拔、坡向、坡度、坡位、植被类型、水源距离、人为干扰、乔木数、死树情况、砍伐情况、乔木胸径、地面果实数)。主成分分析表明,格华箐猕猴冬季偏好在坡度20°~40°、郁闭度在60%~100%的山坡坡面活动;活动区间一般在海拔2 500~3 200m;比较喜欢常绿阔叶林,喜欢的乔木平均胸径>20cm;喜欢远离人群(>500m)的生境;较为偏好离水源较近的栖息环境。  相似文献   

8.
高原鼠兔生境选择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石渠县西区的高山草甸和高山灌丛草甸分布区采用卫星照片(1∶100000)结合样线法,在草地(雅砻江及其支流两边)每隔150m设置一个样方,其他环境则每隔100m设置一个样方,样方面积为5×5m2,记录样方所在地的海拔高度、坡度、坡向、生境位置、样方内植被的盖度、阔叶植物盖度、阔叶植物高度、灌丛盖度、土壤质地、离水源的距离以及鼠兔洞数量.共设置样方312个,样方内的高原鼠兔洞数量最多为80个,最少为0,平均为13.7±15个.统计结果显示:影响高原鼠兔生境选择的主要因子依次是生境位置、土壤质地、离水源的距离、灌丛植物盖度和阔叶植物高度.分析表明,高原鼠兔选择的最优生境为下坡位、土质松软、离水源的距离小于50m、阔叶植物高度小于等于5cm,没有灌丛的环境.  相似文献   

9.
2018年和2019年春季,借助于野外红外触发相机技术,在浙江省下渚湖国家湿地公园对红腹锦鸡逃逸种群的栖息地开展调查研究.结果表明,逃逸的红腹锦鸡倾向选择中坡位、坡度中等(31.57±2.78°)的阔叶林与针叶林栖息,其乔木盖度较低(50±7%)和倒木数量较少(每10 m2根数为4.71±0.86)而落叶盖度较大(90±4%),并具有优良的避风性和中等湿润度的土壤(p〈0.05或0.01);而海拔、乔木数量、乔木均高、坡向、灌木盖度和均高、草本盖度、离水源距离及干扰距离等生态因子对其栖息地选择的影响不显著(p〉0.05).分析表明,逃逸的红腹锦鸡种群主要在食物资源丰富、视野较为开阔的林地栖息繁衍和建群,其栖息地选择能随环境条件的变化而有一定程度的改变,具有一定的环境适应性和选择可塑性.综上所述,逃逸红腹锦鸡的栖息地选择可能受食物、隐蔽性、气候、地理条件和障碍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2018年3~6月,对南昌市郊区输电线路杆塔上的黑领椋鸟和喜鹊的巢址选择进行调查.黑领椋鸟的营巢距灌丛和乔木的距离分别为(1.81±2.10)m和(11.13±7.20)m,均显著高于喜鹊距灌丛(0.22±0.67)m和乔木(6.22±4.29)m的距离,其余各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果表明这2种鸟类巢址选择偏好相似.主成分分析表明:黑领椋鸟巢址选择的第1主导因子是安全因子(距干扰源距离、巢高度)和食物因子(距农田距离),影响喜鹊巢址选择的第1主导因子是安全因子和水因子(距水源距离).这2种鸟类对巢址选择的需求相似.  相似文献   

11.
通过比较距离游径0、5、10、20 m处样方内土壤质量和植物群落特征变化情况,研究了旅游干扰对嵖岈山景区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旅游干扰显著提高了游径10 m内的土壤p H值和游径边缘的土壤容重,显著地降低了游径5 m内的有机质水平,并总体上降低了游径周边10 m内土壤全氮含量.旅游干扰显著降低了游径附近5 m内的灌丛盖度,并且减少了游径边缘的乔木幼苗数量.旅游干扰降低了草本植物高度,这种影响主要集中在游径边缘5 m以内.而对草本植物多样性的变化在不同土壤带上表现不一,在较高海拔区域旅游干扰显著增加了游径边缘的草本多样性.但在低海拔区域,旅游干扰给草本植物多样性带来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2.
自然植被的地理空间分布是十分重要的环境因子,其应用需求范围很广,包括全球气候变化,自然灾害监测,生态系统活力监测以及火灾管理等。日益增长的更高层次的应用需要一种有一定比例尺的大范围的且能提供详细信息的植被数据集。笔者介绍一种能生成分辨率为30m的自然植被类型覆盖图以及可用于可燃物和火险评估项目的结构变量的遥感方法。此方法的成功有赖于传感器的改进和数据的质量、对区域及其植被生态的全面了解、大量遥感和地面数据的成功整合以及灵活的成图算法。初步成果来自犹他州中部地区,包括28个植被类型。森林、灌木和草本层的郁闭度(亚像元密度)的分类总精度为60%(按生命表平均),三者郁闭度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9,0.60和0.55,平均冠层高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3,0.50和0.20。对改进过的第一轮技术成果进行了讨论,其中包括成图模型的细化、有关环境梯度的应用以及与实际植被类型相关的潜在植被问题等。  相似文献   

13.
2009年1~4月,在广西元宝山自然保护区对中华竹鼠洞穴生境选择进行了研究.野外共测量了85个10m×10 m样方13个生态因子,其中利用样方54个,未利用样方31个.运用频次分析和Mann-WhimeyU检验表明:郁闭度、人为干扰距离、避风性、灌木密度、灌木距离、食物因子和海拔对中华竹鼠洞穴生境选择存在显著影响(P<...  相似文献   

14.
唐家河自然保护区斑羚春冬季对生境的选择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1998年3-4月和1999年1-2月,作者在四川省青川县唐家河自然保护区,应用主成分分析和判别分析的方法,对斑羚(Naemorhedusgoral)春冬季对生境的利用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影响斑羚春季生境选择的主要生态因子为人干扰度、植被型、坡位、郁闭度、水源乔木距离、乔木大小、灌木距离、坡度、灌木大小、坡度、食物丰富度、乔木密度;斑羚春冬季生境选择的分离主要表现为植被型、郁闭度、水源、坡位、坡度、乔木大小、乔木距离、灌木密度等生态因子的分离。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明四川白水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周边区域红腹锦鸡的种群状况及其栖息地特征,本研究于2018年采用样线法对该区域红腹锦鸡种群进行调查,基于占区雄鸟鸣声估算其种群密度,并采用样方法研究其微生境选择.结果显示:红腹锦鸡繁殖期的平均种群密度为5.300±1.086只/km2,推算研究区域内种群数量约为402只,其中保护区内约209只;红腹锦鸡偏好海拔较低、坡位靠下、靠近水源、植被原始、乔木层和灌木层发达、岩石和裸土盖度低的微生境.调查发现,红腹锦鸡主要分布于保护区海拔较低的实验区及周边,该区域旅游、资源采集等人为干扰严重,因此,建议在本区域内加强进山人员管理、合理开发旅游资源,以保护低海拔地区的红腹锦鸡种群及其栖息地.  相似文献   

16.
在乌金山适合地段沿海拔梯度设置11个样地,采用数量分类,对乌金山植物群落类型、物种组成和物种多样性的垂直分布格局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随着海拔的升高,森林群落依次为油松林、侧柏林、油松侧柏混交林、油松山桃山杏混交林、白皮松林、油松白皮松混交林.(2)11个样地中共调查到乔木13种,灌木16种,草本31种.(3)物种丰富度成明显的单峰分布格局,最大的丰富度出现在中海拔群落中.木本植物的物种丰富度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下降,草本植物的物种丰富度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先增加后下降.(4)沿海拔梯度森林群落的最大树高、最大胸径、平均树高和平均胸径等群落结构均呈单峰分布格局.(5)α多样性沿海拔梯度变化趋势与物种丰富度相似,但没后者明显.β多样性随海拔的升高而有所降低,在低海拔较高.(6)在调查的海拔范围内,海拔梯度是影响植物群落分布的主要因子,坡度坡向为次要因子,海拔比坡度坡向对群落的结构特征、物种丰富度以及(α、β)多样性的影响更大,而在局部尺度上,人为干扰以及小地形导致的生境异质性对群落物种多样性有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7.
To determine the effects of eco-factors on the regeneration of arrow bamboo in giant panda habitat,a field study was conducted in the Baozuo and Gonggangling Nature Reserves,Sichuan Province,China.A total of 183 quadrats(10 m×10 m) and 717 small quadrats(1 m×1 m) were investigated within the study site.Bamboo seedling density was used as an indicator of natural regeneration.Twelve factors were measured,which included topography and forest factors(elevation,slope aspect,slope degree,slope position,canopy cover,and shrub cover) and microhabitat factors(upper vegetation cover,herb cover,litter layer cover,moss cover,moss thickness,and dead bamboo density).A One-Way ANOVA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effects of topography and forest factors on seedling density,and a GLM(Generalized Linear Model) procedure was performed to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edling density and microhabitat factors.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elevation and canopy cover had highly significant effects on seedling density:bamboo seedling density was highest and showed the best regeneration at middle elevations(2800-3000 m) and under medium to medium-high canopy cover.Moss thickness,moss cover,and dead bamboo density were the most important microhabitat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natural regeneration of bamboo:seedling density increased with increasing moss cover and moss thickness and decreased with increasing dead bamboo density.We propose that removal of dead bamboo and controlling grazing activities may accelerate the process of bamboo regener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