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目的:对静脉血采用一次性抗凝管(喷雾型)与国产真空采血管两种容器检测的血常规结果进行比对,探究采用一次性抗凝管(喷雾型)与国产真空采血管检测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血细胞比容(HCT)、平均红细胞体积(MCV)、血小板(PLT)六项主要血常规指标是否具有可比性.方法:在2015年7~8月在武威市凉州医院就诊的门诊患者中随即选取146位患者,空腹12h后抽取静脉血,分别置于一次性抗凝管(喷雾型)、国产真空采血管,混匀后立即上机检测WBC、RBC、HCT、MCV、Hb、PLT六个指标.结果:两种采血容器所采集的血常规标本中的WBC、RBC、Hb、PLT值配对进行比较,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HCT、MCV值配对进行比较,有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静脉血,使用一次性抗凝管(喷雾型)与国产真空采血管,WBC、RBC、Hb、PLT四项指标结果无差异,HCT、MCV两项指标结果有差异.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甘南藏族自治州成人的血常规检测分析,了解该地区人群的血细胞参数的水平及差异。选择2017年1月-2018年8月在甘南州藏医院就诊的患者8260例,其中男性3426例,女性4834例,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计数(PLT)、红细胞压积(HCT)、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平均红细胞比容(MCV)血细胞指标,观察上述指标异常及性别分组的差异。在血细胞参数中,男性及女性的WBC、RBC、Hb、HCT、MCV、MCH、MCHC、PLT检测平均值均在正常参考范围。男性的WBC、RBC、Hb、HCT、MCV、MCH、MCHC测定的平均值均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PLT测定的平均值低于女性,无统计学意义。检测结果低于正常情况的统计分析中,男性的WBC、Hb、HCT、MCV、MCH、MCHC的异常检出率均低于女性,并且有统计学意义;男性的RBC、PLT异常检出率高于女性,有统计学意义。检测结果高于正常情况的统计分析中,男性的WBC、RBC、Hb、HCT、MCV、MCH、MCHC的异常检出率均高于女性,其中MCH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他均有统计学意义;男性的PLT异常检出率低于女性,有统计学意义。甘南藏族自治州血细胞参数存在较高的异常率,男女之间有差异,反应甘南藏族自治州男女健康状况,可建立本地区血细胞参数的参考区间。  相似文献   

3.
史国瑞 《甘肃科技》2022,(5):101-103
探究不同采血部位对血常规检验准确性的影响。将在甘肃省定西市中医院进行血常规检验的180例患者按照检验先后顺序分为静脉血组和末梢血组,各90例。其中静脉血组采集肘静脉血进行检验,末梢血组采集指尖血检验。对比2组患者血常规各项指标[白细胞(WBC)、红细胞(RBC)、红细胞比容(Hct)、血红蛋白(Hb)、血小板计数(PLT)、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平均红细胞体积(MCV)]水平,血液标本合格率、准确率。静脉血组患者WBC水平明显低于末梢血组(P<0.05),RBC、Hct、Hb、PLT、MCHC、MCV、NRUT、BASON、EOS、LYMPHN、MONON水平明显高于末梢血组(P<0.05)。静脉血组检验准确率、合格率分别为97.78%、97.78%均明显高于末梢血组87.79%、80.00%(P<0.05)。对患者进行血常规检验时,取肘静脉血进行检验能够明显提高检验准确率、合格率,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血常规检测结果与颈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体检中心120例脑梗死患者为脑梗死组,70例体检正常的志愿者为健康对照组,比较两组血常规指标,包括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计数(RBC)、红细胞压积(HCT)、平均红细胞体积(MCV)、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小板计数(PLT),同时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其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l-medial wall thickness,IMT),根据IMT厚度分为正常、内膜增厚、斑块形成3组,评估4组血常规指标变化情况.结果 IMT内膜增厚56例,斑块形成64例,其中不稳定斑块34例,稳定斑块30例;健康对照组各血常规指标与脑梗死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脑梗死组MCV为(83.61±5.27)f L,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85.83±6.91)f L),WBC,RBC,HCT,MPV,RDW及PLT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内膜增厚组与斑块组WBC,MC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RBC,HCT,MPV,RDW,PLT均显著低于斑块组(P0.05);稳定斑块组WBC,HCT,MCV,RDW指标与不稳定斑块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RBC,MPV,PLT均显著高于不稳定斑块组(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血细胞及血小板相关参数可发生改变,对脑梗死患者展开血常规检测有助于判断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与健康人群对比尘肺病患者血液常规项目数据的差异。通过对150例尘肺患者的血液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含量(Hb)、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计数(PLT)的检测统计,和100例健康者进行对照研究。Ⅲ期尘肺病患者的Hb明显高于Ⅰ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含量随尘肺级别的增高而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期尘肺病患者的WBC明显高于Ⅰ期、Ⅱ期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期尘肺病患者的RBC、Hb和WBC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增高,Ⅰ期、Ⅱ期无明显差异,加强职业健康体检对尘肺病早发现、早干预,防止期别增高,形成较好预后。  相似文献   

6.
探讨末梢血与静脉血不同血液采集方式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效果。选取天水市第四人民医院接收的行血常规检验的患者118例,且每例患者均分别采集末梢血与静脉血各1份,其中将118例静脉血样本作为静脉血组,将118例末梢血样本作为末梢血组。比较2组血常规检测结果。静脉血组WBC、MCH数值较末梢血组低(P0.05),RBC、Hb、HCT、PLT、MCHC及MCV数值较末梢血组高(P0.05);分析静脉血样本不同时间段检测结果发现,3h内检测与即刻检测比较,WBC、RBC、PLT与MXD数值均无明显差异(P0.05),6h后检测与即刻检测比较,WBC、RBC差异不大(P0.05),PLT数值有所下降(P0.05),MXD数值有所升高(P0.05)。临床上使用不同血液采集方式进行血常规检测,其检测结果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但相较于末梢血检测而言,静脉血检测结果准确率更高。因此,应采集静脉血进行血常规检测。与此同时,血常规检测结果受采集后样本放置时间影响,故为避免误差,应在3h内完成血常规检测工作。  相似文献   

7.
观察分析血常规检验中采集末梢血、静脉血两种不同血液样本的应用效果。研究对象从2018年1月~2018年12月期间在高台县人民医院接受健康体检人员中随机选取48例,采集48例健康体检者末梢血、静脉血,统一进行血常规检验,对比2组血常规检验结果,分析不同时间静脉血血常规检验结果。结果:2组红细胞(RBC)、白细胞(WBC)、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血小板(PLT)、血红蛋白(HGB)检验结果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BC、WBC、HGB三项指标不同时间检验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LT此项指标0h、1h、3h不同时间检验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6h检验结果明显降低(P0.05)。血常规检验采集静脉血作为血液样本,其测定结果更加优异,同时具有更为满意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比较静脉血与末梢血的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差异性,为临床血常规检验的标准化操作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方法选取128名参加健康体检的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同时采集静脉血和末梢血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上进行检测,并对检测结果中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GB)、血细胞比容(HCT)、红细胞平均体积(MCV)、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MCH)、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和血小板(PLT)8项主要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静脉血与末梢血的WBC、RBC、HGB、HCT和PLT 5项指标平均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CV、MCH和MCHC 3项指标平均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末梢血的血常规检测结果与静脉血存在明显差异。在临床血常规检测中,静脉血不易受气温和末梢循环变化等因素的影响,能准确反映全身血液真实情况,更具有代表性。  相似文献   

9.
1 病例 患者,女,29岁,已婚,制衣厂工人.患者近1月来感头昏,乏力,面色苍白.20 d前出现发热,体温达39 ℃,伴畏寒,寒战,偶有干咳.17 d前出现左下腹持续性隐痛,无腹泻.颜面、躯干及四肢相继出现散在皮疹,无痒感及疼痛.在当地医院抗感染治疗一周,疗效欠佳,仍反复发热,外院血常规示:白细胞(WBC)2.1×109/L, 血红蛋白(Hb)73 g/ L,血小板(PLT)76×109/L.我院门诊以全血细胞减少查因于2007年8月27日收入血液科.患者起病以来体重减轻7.5 kg,既往有婚外性乱史,无输血及受血史,无吸毒史.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估分析腹腔镜超声引导下微波消融治疗肝癌的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腹腔镜超声引导下微波消融治疗的81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首发癌55例,含肿瘤国际抗癌联盟(UICC)分期I期和Ⅱ期37例,Ⅲ期和Ⅳ期18例,另复发癌26例.随访时间3~72个月,分析24项可能与术后生存期有关的因素,探讨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单因素分析采用Kaplan-Meier模型及Log-rank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结果:81例患者治疗后1、2、3、5年累计总体生存率分别为79.1%、63.5%、52.3%、43.1%,1、2、3、5年累计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50.7%、37.2%、24.0%、12.0%.分析与患者生存可能相关的24项因素,其中14项有统计学意义,分别是基础疾病、肝癌类型、UICC分期、肿瘤分化程度、组织学类型、Child-Pugh分级、病灶个数、病灶跨多段、瘤体大小、术前甲胎蛋白(AFP)水平、术后AFP水平、消融状态、肿瘤进展性、肿瘤进展时间.首发癌Ⅰ期和Ⅱ期患者治疗后1、2、3、5年生存率分别是94.1%、90.6%、78.8%、67.1%,Ⅲ期和Ⅳ期1、2年生存率分别是60.0%、28.0%,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χ~2=18.349,P=0.000);复发癌1、2、3、5年生存率分别是84.0%、49.0%、32.7%、0.0%,与首发癌比较有统计学差异(χ~2=4.193,P=0.041),与UICC分期Ⅲ期和Ⅳ期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影响患者生存期的独立因素有组织学类型、Child-Pugh分级、病灶跨多段、术后AFP水平及肿瘤进展时间.结论:影响原发性肝癌腹腔镜超声引导下微波消融生存预后的因素有:(1)肿瘤因素:组织学类型、瘤体是否跨多段生长;(2)患者及其他因素:Child-Pugh分级、术后AFP水平及术后肿瘤进展时间.  相似文献   

11.
张花花  周媛  赵丽 《甘肃科技》2022,38(2):123-125
文章探讨血细胞分离单采术在血液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选择2019年3月—2020年6月接收的50例血液成分单采治疗患者,分析运用血细胞分离机,做好血细胞分离单采术、白细胞分离单采术、血小板单采术,分析血常规指标在该采集前后的变化情况.在RBC、Hbg、WBC、PLT等血常规指标上,各指标在采集后的变化程度明显,对比有统计...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M)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MM患者临床资料。结果16例病人均被误诊,误诊时间1到32个月,平均误诊时间13个月。最易被误诊为骨科疾病。结论对中年以上的反复感染发热、骨痛、贫血等都应考虑MM的可能,需进一步进行检查。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M)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MM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16例病人均被误诊,误诊时间1到32个月,平均误诊时间13个月.最易被误诊为骨科疾病.结论对中年以上的反复感染发热、骨痛、贫血等都应考虑MM的可能,需进一步进行检查.  相似文献   

14.
用血常规法检测82例太行山猕猴(Macaca mulatta)的血象。实验所测红细胞(RBC)、白细胞(WBC)、血红蛋白(Hb)的平均值各为634万/mm~3、0.70万/mm~3、12.9g/100ml,嗜中性粒细胞(NG)为64.18%,淋巴细胞为31.45%;并且上述指标在性别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而嗜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在不同年龄组间存在着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5.
观察产后出血患者大量输血治疗前后凝血指标变化。选取甘肃省高台县人民医院收治产后出血患者92例,随机将其划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6例。对照组先给予止血处理,将输血过程延迟进行,观察组根据实际情况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判断是否立即输血,若需输血则于24 h内进行。对2组患者治疗前后凝血指标变化情况进行比较。2组输血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凝固时间(TT)及血红蛋白(Hb)检测值与输血前相比均明显升高(P0.05),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计数(PLT)检测值与输血前相比均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APTT、PT、TT及Hb检测值与对照组相比较高(P0.05),FIB、PLT检测值与对照组相比较低(P0.05)。产后出血患者应根据凝血指标合理调整输血治疗方案,以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以盆腔包块为首发症状的妇科淋巴瘤的诊治方法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以盆腔包块为首发症状后经手术证实为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诊断主要依靠手术病理.结果 9例患者中均出现腹胀、腹痛症状,仅少数出现全身症状.CA125高于200 U/mL者4例,伴腹水7例,伴胸水1例,深部淋巴结肿大的有2例.生存时间为2~56个月.结论淋巴瘤以盆腔包块为首发症状就诊,易误诊为卵巢癌.  相似文献   

17.
目的:回顾分析457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轻症患者临床症状、不同发病阶段的实验室及胸部CT特征性改变,为早期诊治提供参考.方法:纳入武汉江汉方舱医院457例经核酸确诊的COVID-19轻症患者,通过采集流行病学调查资料、临床表现、入院前、住院期间及出院前血常规、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胸部CT影像学资料,分析患者临床症状及发病早、中、后期3阶段的实验室检查及胸部CT特征.结果:本研究中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7.8±11)岁,男女比为1∶1.52,退休人员发病比例最高,达135例(29.5%),华南海鲜市场暴露史190例(41.6%),与COVID-19确诊患者密切接触史144例(31.5%),合并高血压病史29例(6.3%)、2型糖尿病10例(2.2%).临床表现发热312例(68.3%),高热组发热持续天数大于低热组(P0.001);干咳373例(81.6%),咳痰138例(30.2%),痰中带血10例(2.2%);气促102例(22.3%);胸闷26例(5.7%);乏力167例(36.5%);肌肉酸痛24例(5.3%);腹泻57例(12.5%);食欲减退31例(6.8%),睡眠差91例(19.9%).发病早期高热组、低热组与体温正常组比较,白细胞(WBC)、淋巴细胞(LYM)、血小板(PLT)水平明显下降(P0.05),hs-CRP水平明显升高(P0.001);高热组与低热组相比,WBC、中性粒细胞(NEUT)、LYM水平降低(P0.05),hs-CRP水平升高(P0.001).与发病早期相比,发病中期、后期的WBC、NEUT、LYM、单核细胞(MONO)及PLT水平升高(P0.05),hs-CRP水平下降(P0.001).胸部CT检查在发病早期无影像学改变11例(2.4%),单侧病变93例(20.4%),双侧病变353例(77.2%),早期病变性质常见磨玻璃影334例(74.9%)、斑片高密度影95例(21.3%);中期主要表现磨玻璃影279例(64.1%)、斑片高密度影71例(16.3%)、实变影74例(17.0%)、网格影77例(17.7%)、纤维条索影50例(11.5%);后期主要表现磨玻璃影182例(41.7%)、斑片高密度影52例(11.9%)、实变影41例(9.4%)、网格影152例(34.9%)、纤维条索影147例(33.7%)、实性结节影12例(2.8%),从发病早期至发病中期、再到后期,磨玻璃影、斑片高密度影、纵隔淋巴结增大例数逐渐减少,而实变影、网格影、纤维条索影、胸膜增厚例数逐渐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OVID-19患者少见的CT影像学改变为胸腔积液2例(0.4%)、气胸1例(0.2%).结论:COVID-19轻症患者大多存在明确的流行病学史,以发热、干咳、咳痰、气促、乏力为常见临床表现,发病早期发热峰值较高,WBC、LYM、PLT下降显著,在发病中期及后期逐渐恢复正常水平,胸部CT在发病早期到中期表现炎性渗出增多,病灶扩大进展,后期病灶缩小,纤维增生明显为恢复期影像学改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血清肝细胞生长因子(HGF)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32例MM患者的HGF血清水平,观察其变化与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贫血、高钙血症、肾功能不全以及β2 微球蛋白的关系。结果:具有较明显的贫血[血红蛋白ρ(Hb) <85g/L]、高钙血症[c(血清钙Ca2 +) >2 982mmol/L]和肾功能损害[c(血清肌酐CRN)≥176 8μmol/L]的MM患者,其血清HGF水平分别比贫血较轻[ρ(Hb)≥85g/L]、高钙血症较轻[c(血Ca2 +)≤2 982mmol/L]以及无明显肾功能损害[c(CRN) <176 8μmol/L]的MM患者明显增高,其差异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性意义(P值均<0 0 5 )。ρ(血β2 微球蛋白) >4mg/L组的血清HGF水平高于ρ(血β2微球蛋白)≤4mg/L组,其差异在统计学上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 <0 0 1)。MM患者年龄、性别与血清HGF无明显关系。结论:MM患者的血清HGF水平与MM患者的贫血程度、高钙血症程度及有无明显肾功能不全等临床表现有关,也与MM患者的血清β2 微球蛋白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男性乳腺癌(male breast cancer,MBC)临床病理特征、治疗及生存情况,分析预后相关因素。方法收集2000年1月-2014年12月天津市肿瘤医院收治的114例男性乳腺癌病历资料及随访资料,分析其预后相关因素。结果 114例患者5年无病生存率为52. 0%,5年总生存率为61.9%。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大小(P0.05)、临床分期(P0.05)以及是否进行内分泌治疗(P0.05)是影响男性乳癌5年无病生存和总生存的预后因素。此外,腋窝淋巴结状况(P0.05)是影响男性乳癌5年无病生存的预后因素。多因素分析发现影响男性乳腺癌5年DFS和OS的独立预后因素为肿瘤大小(P0.05)及是否内分泌治疗(P0.05)。结论男性乳腺癌发病率低,预后差。就诊时肿块大小以及是否进行内分泌治疗是影响男性乳腺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子。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进行完善的综合治疗(特别是内分泌治疗),是改善预后,提高男性乳腺癌生存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目的:进一步探讨高原训练负荷强度的掌控和机能状态的评定.方法:以我国3名优秀游泳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对其赛前3周多巴(2366米)高原训练期间血乳酸(BLA)、血红蛋白(Hb)、白细胞(WBC)、血尿素(BUN)、肌酸激酶(CK)等生理指标进行研究.每周强度课后即刻采指血,测试血乳酸(BLA)值.每周一清晨空腹取静脉血3mL测试血红蛋白(Hb)、白细胞(WBC)、血尿素(BU)、肌酸激酶(CK)值.高原初期和末期取晨空腹静脉血2mL测试睾酮(T)值.结果:由训练期间强度课的血乳酸等指标的监测可知本次训练是逐渐增加负荷强度的大强度训练.3周高原训练Hb、WBC、BUN、CK等指标呈高—低—高的变化,睾酮(T)值高原末期低于初期.结论:优秀运动员在高原低氧环境进行大强度大负荷训练是积极可行的,各项生理指标在正常的变化范围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