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针对快速城市化导致的河网水系连通性削弱问题,以上海市原浦东新区为例,利用ArcGIS网格化技术,分析了1989年、2010年土地利用和河网水系连通性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利用空间自回归模型分析影响连通性的城市景观格局指标.结果表明:1浦东新区土地利用总体表现为农业用地和水域向建设用地转变,河网水系连通性表征指标连接率β和实际结合度γ的平均值分别由1989年的0.80和0.30降低为2010年的0.72和0.25,东南部与西部地区存在空间差异;2空间自回归模型拟合结果表明公共建筑用地斑块数(NP)与水域平均斑块面积(AREA_MN)是影响河网水系连通性变化的主要因素,道路交通用地平均斑块面积(AREA_MN)、工业用地最大斑块指数(LPI),以及城市工业用地、居住用地和水域的散布与并列指数(IJI)对连通性变化也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2.
将脆弱性概念与河网系统结合,选取典型河网地区上海为研究区域,基于PSR模型构建了包含人为活动和河网环境13项指标的河网脆弱性评价方法,尝试探讨区域河网脆弱性特征及其驱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①城市化造成了上海不同区域间水系特征差别明显,浦东和青浦地区河网密布,中心城区河网稀疏;②上海河网总体脆弱性程度一般,极度和重度脆弱性区域集中在中心城区和郊区的主城区,面积共占全市面积的24.64%,中度和轻度脆弱区域面积分别占22.71%和31.93%;③河网脆弱性存在空间聚集现象,空间异质性明显,分布模式仅有"高高"和"低低"聚集;④4种土地利用方式与河网脆弱性变化都具有较显著的相关性,建设用地是导致河网脆弱性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3.
重庆市建设用地变化的时空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用地的规模、空间分布及其动态变化是政府对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管理的重要内容.利用1996—2007年重庆市土地利用变更调查资料,运用建设用地动态度和年均变化强度两个指标,对重庆市建设用地变化的时空差异进行定量研究,分析其时空变化的规律及原因.结果表明:从时间层面看,重庆直辖后建设用地中城市用地、建制镇用地、独立工矿用地、交通运输用地和水利设施用地量逐年增长,其中城市用地增长速度最快,而农村居民点用地量持续减少;从空间尺度看,各区域建设用地变化差异性较大,其中"一圈"建设用地持续快速增长,"两翼"增长速度起伏较大,全市75%区县的建设用地增长处于中速及以上变化水平;重庆市建设用地变化的时空差异与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交通干线及大型水利设施等建设密切相关,跟据预测,今后几年内重庆市建设用地总量仍会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4.
上海市中心城区近百年来水系演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1965~2006年共6个时相的遥感影像以及1918年地形图进行解译,获得了共7个时相的上海市中心城区水系分布数据.基于GIS和空间分析技术分析了近百年来上海市中心城区水系的演变过程及环境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 1918~2006年,上海市中心城区河道数由1 018条减少到184条,水系面积从37.68 km2减少到15.26 km2; (2) 水系减少呈从中心向周边逐步发展的趋势,水系形态特征变化主要表现为河道裁弯取直、填堵等; (3) 城市建设如开发区和住宅区的建设、修建道路和耕地整理等人为原因是造成水系演变的主要驱动力; (4) 水系演变使上海市中心城区河网调蓄能力降低,减弱热岛效应能力变差.根据研究结果,对未来水系规划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究建设用地变化的驱动机制,以泉州市各县为研究单元比较其差异.选择与建设用地密切相关而又相互独立的人文因子,归并为人口、生产、消费、投资四类因素.运用相关分析、聚类分析、偏相关分析等方法,对各驱动因子在县域建设用地变化中的作用机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社会整体发展水平是导致县域建设用地变化驱动机制分异的主导因素;工业化和服务业化驱动建设用地变化存在地域差异;消费因素对建设用地的驱动反映了地方观念和特点;投资因素、人口因素对建设用地的驱动不确定性较大.  相似文献   

6.
中山市土地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遥感影像和GIS技术,通过采用多样性、破碎度和分维数等指数,分析了中山市1988年和2006年两期土地景观格局的总体变化.结果表明:①各景观类型的斑块数量增加,面积变化较大,且斑块形状复杂性增加;②景观破碎度大小不一,景观类型稳定性各不同,优势度减少,受人类干扰程度加深;③景观斑块之间的转移中,耕地、基塘用地和未利用地不断转移为建设用地,耕地也有大部分转移到基塘用地,建设用地成为景观格局中的主要组成要素;④整体上看景观变化幅度稍大.  相似文献   

7.
城乡建设用地是人类活动对自然影响最深刻的区域,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是我国新型城镇化、新型农村社区发展的关键阶段,研究区域性城乡建设用地变化规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1990年和2013年Landsat TM/ETM卫星遥感影像数据,运用GIS空间分析功能,对聊城市城乡建设用地变化的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990-2013年,聊城市城乡建设用地增长明显;各类建设用地增长的同时,中心城区与县城建设用地所占比例增加,乡镇、农村居民点用地所占比例减少;聊城市各县(市、区)城乡建设用地均有所增加,但变化强度有明显的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8.
脆弱性评估是目前国际减灾和灾害风险研究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以上海市浦东新区为例,利用2006年浦东新区土地利用和最近42年最大日降雨量数据,用P-III曲线拟合概率分布,推算重现期为20、50、100、200、500、1000年的最大降雨量,结合已有的城市暴雨内涝评价模型和土地利用类型脆弱性函数,在对暴雨内涝危险性分析的基础上,对浦东新区8种土地利用类型在不同重现期下的脆弱性进行评价,得到浦东新区的综合脆弱性分布图.结果表明:①6种重现期下,浦东新区的居住用地、商业用地和绿地的脆弱性最大,农业用地、工业用地、事业单位次之,最小的是交通用地和水域;②从空间分布看,浦东新区脆弱性从中心城区向外呈逐渐降低的趋势,中心城区的商业用地和居住用地脆弱性最大,而郊区的农业用地脆弱性最小;③重现期200年是脆弱性变化的转折点,当重现期大于200年时,工业用地和农业用地脆弱性急剧增大.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南海区建设用地不断扩张,在土地产权的影响下,其时空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本研究在定性分析了南海区土地产权变迁及其对土地利用影响的基础上,选取4个典型年份数据,通过RS、GIS空间分析方法及景观生态学方法,从数量结构及空间格局2个方面对建设用地扩张特征进行定量分析,并探讨了土地产权对建设用地扩张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南海区土地产权变化对土地利用有重大的影响.其中,20世纪80年代的"三权分立"制度格局促进了乡村工业化的开端及建设用地的大量增加;20世纪90年代的土地股份合作制加速了土地利用非农化的发展,形成破碎的乡村工业化格局;2000年后土地紧缩政策促进了集体产权的国有化,建设用地增长变缓,并逐渐呈现集聚与破碎共存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长春市的发展处于高速城市化阶段,大规模的开发区建设与产业拉动机制是长春市城市建设用地扩展的主要原因.从长春市建设用地扩展的速度与效率入手,对长春市建设用地扩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协调性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2001年—2010年长春市建设用地扩展基本满足了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建设用地投入处于报酬递增阶段;(2)建设用地对长春市经济发展的贡献低于资本和技术投入,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有待提高;(3)建设用地面积-GDP弹性系数不断上升,建设用地的边际产量开始下降;(4)主要经济指标增长1个百分点所消耗的建设用地过多,城市边缘区出现城市蔓延现象.最后在保障经济发展的前提下,提出抑制城市蔓延的长春市建设用地调控措施.  相似文献   

11.
九龙江口湿地景观格局变化遥感监测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选择九龙江口地区为研究区,以1988、1998、2009年三个时期的TM和ALOS多源多时相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结合其他辅助资料,提取了三个时期的湿地景观格局及变化信息,分析城市化背景下九龙江口湿地景观格局的演变特点和驱动力.研究表明:九龙江口湿地面积在近二十年内下降趋势明显,湿地总面积从1988年的34 784.7 hm2下降到2009年的20 775.6 hm2,主要体现在天然湿地的萎缩和向人工湿地的转化.具体表现在水稻田逐渐被养殖场以及建筑用地所取代.快速城市化使得九龙江口湿地景观破碎度和斑块密度增大,湿地生态脆弱性趋势明显.  相似文献   

12.
基于不同时相(1988和2000年)的遥感数据,在GIS支持下对晋江市12年来土地利用的数量和空间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并探讨了晋江市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研究表明:(1)建设用地(主要是城镇用地、农村居民点与工矿用地)通过大量占用农用地而急剧增加,已成为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土地利用多样性指数和破碎度指数提高,优势度减小;建设用地的空间分布趋于集中化,农用地则趋于破碎化和分散化.(2)政策体制转变和侨乡因素推动的乡村工业化、城镇化是引起晋江市土地利用大规模变化的根本驱动力.城镇用地扩展的主要驱动力是城镇人口的增加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农村居民点与工矿用地变化的驱动力主要来自分散布局的乡镇企业的发展以及乡村住宅建设需求增长.  相似文献   

13.
根据2000年和2003年2期航空影像资料,运用遥感影像的机助解译方法、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方法以及数理统计的方法,分析了浦东新区2000-2003年间土地利用的数量和空间变化特征.揭示了该区各类土地利用数量变化的幅度、速度和区域分异以及土地利用空间变化的主要类型和分布特征.阐述了该区土地利用变化的特点与驱动机制,为高强度人类活动下土地利用调控与管理提供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提出中国东部平原河网地区水源地环境管理的概念及内涵.明确管理的主体、对象、原则与特点,分别从管理动机、伦理基础、规划原理、管理策略等角度,定义并拓展复合系统理论、环境正义理论、圈层保护理论、集成管理理论,强调水源系统与水源地经济社会系统的双重易损,水源地、用水区域及上游地区的三地公平,水源保护区设置与土地利用格局的双相圈层,时间、空间、学科、利益方的四维集成.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在这一理论指导下构建的黄浦江上游水源地全过程利益方参与模式、分权型环境管理体系、双相圈层保护模式,能够为有效解决上海城市水源问题提供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中国特大城市客运交通能源需求变化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定量分析城镇化水平提高、居民出行特征变化等因素对中国特大城市客运交通能耗变化的影响,根据完全分解理论,构建了两阶段分解模型,并用于广州、北京和上海的案例中.结果表明:多数因素都不同程度导致了城市客运交通能耗的增长,类似广州这样的特大型城市处于以城镇化水平提高为最主要驱动的典型时期,类似北京和上海这样的超大型城市则处于由以城镇化水平提高转向以机动化水平提高和居民出行需求增长为最主要驱动的过渡时期.  相似文献   

16.
中国北方地区人类活动对地表水资源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以中国北方地区黄河、海河、辽河、松花江流域为研究区域,基于长期水文观测数据,就人类活动对不同时空尺度(包括日、月、年、10年)地表水资源的影响及河川径流演变的驱动力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无论从自然流域的角度还是从行政区域的角度来说,中国北方河川径流都减少的趋势;除气侯变化的影响之外,河道外用水量的增加是导致中国北方地区实测径流减少的直接原因;干旱、半干旱地区人类活动对河川径流的影响程度强于湿润地区,主要表现在小流量出现的频率增大,20世纪八九十年代相同量级的降水量产生的径流量较五六十年代减少20%-50%。  相似文献   

17.
太湖水网地区河网调蓄能力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平原地区一般河网密度高,河道比降小,水流流泄不畅,极易造成内涝灾害.但由于河流众多,水面面积大,河网的调蓄能力也相当可观.以太湖流域1991年特大洪涝灾害为例,采用河道非恒定流的计算方法,分析太湖河网的调蓄水量.经计算表明,太湖流域的河网调蓄水量约为太湖调蓄水量的50%,对缓解太湖洪涝灾害起着重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福州市城市空间扩展及城市化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城市扩展的空间数据是评估城市化进程的一个重要指标.本文以福州市为例,探讨了利用城市发展的空间数据研究城市化进程的原理和方法.文章应用遥感技术分别提取了福州市1986年和2000年的城镇用地信息,计算出两个年份的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并结合社会经济数据对福州市的城市化进程、城市化水平、城市扩展强度以及产业结构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并利用回归分析进一步查明了福州市城市化进程的驱动力,最后根据规划目标针对福州市将来的发展提出了一些思路,以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0IntroductionSince1950s,more and more dams,withincreasing capacities of water supply,have been built upfor water supply,electricitygeneration andflood control in the world.Thenumber of dams(height>15m)is rapidlyin-creasingfrom5000in1950to38000nowa-days.Great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n theworld aquatic environment within a very shortperiod of ti me.These hydropower stations hasrelievedthe shortage of power supply,agricul-ture and industrial water supply and enhancedflood control for the local …  相似文献   

20.
2005年2月到6月,选取曲阜孔庙、孔林、沂河和泗河作为不同城市化程度的白鹭(Egretta garzetta)栖息地,从营巢、取食和人为干扰三个方面初步研究了城市化对繁殖期白鹭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孔庙和孔林,随着城市化程度的提高,白鹭的营巢密度逐渐减小,营巢高度逐渐增大,惊飞距离逐渐减小.在沂河和泗河,随着城市化程度的提高,白鹭的密度和觅食频率逐渐减小,惊飞距离先减小后增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