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7 毫秒
1.
一、前言 目前,在稀土工业上广泛采用了浓硫酸或碳酸钠焙烧稀土精矿的工艺。经这种工艺焙烧后的稀土精矿酸浸液中,含有大量的杂质元素。除去这部分杂质元素,一般都采用了加入硫酸钠或氯化钠使稀土成为硫酸复盐的方法。然后将稀土硫酸复盐进行碱转化,在碱转化后的上清液中含有大量的Na_2SO_4和剩余的NaOH,按反应式计算,每转化  相似文献   

2.
利用2-酮基-L-古龙酸与甲醇生成2-酮基-L-古龙酸甲酯,然后加入碳酸钠与2-酮基-L-古龙酸甲酯反应转化为维生素C钠,系统地研究了转化过程中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碳酸钠用量等对转化反应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碳酸钠可以显著地改善反应的条件,提高维生素C钠质量.在反应温度为62℃时,转化率提高到96.01%.在转化反应中...  相似文献   

3.
从液固两相研究了氯柱硼镁石在30℃NaCl水溶液中的溶解及相转化动力学过程,结果表明,NaCl盐效应对该复盐的溶解有增溶作用,对其转化有抑制作用,对含硼物种的形式和硼酸盐的结晶化学没有显著的影响。拟合了溶解动力学方程。计算了该复盐的标准溶解自由能△sG^φ。  相似文献   

4.
分别以碳酸钠、碳酸氢铵作脱硫转化剂,采用正交试验设计,研究了废铅蓄电池湿法再生时铅膏的碳酸化脱硫转化工艺。研究表明,碳酸钠相对碳酸氢铵脱硫转化效率更高。碳酸钠作脱硫剂时,各因素对脱硫率的影响程度顺序为:转化剂浓度〉矿浆浓度〉反应时间〉反应温度;碳酸氢铵作脱硫剂时,各因素对脱硫率的影响程度顺序为:矿浆浓度〉转化剂浓度〉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在转化剂浓度1.79mol/L,反应温度80℃,反应时间60min,矿浆浓度10%的相同脱硫转化条件下,碳酸钠的脱硫转化率可达99.99%,碳酸氢铵的脱硫转化率达99.27%。  相似文献   

5.
从依托泊甙出发合成得到琥珀酸依托泊甙,琥珀酸依托泊甙与氨基酸相结合形成复盐,从而得到依托泊甙的新水溶性抗肿瘤前体药物.化合物C,D1,D2,D3均为首次合成  相似文献   

6.
在水溶液中,对复盐K2Ca[B4O5(OH)4]2·8H2O在常压沸点温度下的溶解及相转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复盐在水溶液中先溶解产生无定形硼酸钙,再进一步形成晶体.通过化学分析、热分析及X射线粉晶衍射、红外光谱物相鉴定表明,相转化的最终产物为晶体白硼钙石(4CaO·5B2O3·7H2O).  相似文献   

7.
借助反应热力学计算和动力学分析,研究碳酸钠焙烧稀土熔盐的转型机理和焙烧条件对稀土浸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碳酸钠焙烧稀土熔盐渣反应的活化能(E_a)约为174.31k J/mol,受化学界面反应控制,温度升高可促进氟化稀土向氧化稀土转变;提高焙烧温度,延长焙烧时间,增加碳酸钠添加量均有利于提高稀土浸出率。稀土熔盐渣焙烧转化的优选条件如下:焙烧温度为700℃,反应时间为60 min,碳酸钠添加量为原料质量的30%。碳酸钠焙烧—水洗除氟—盐酸优溶可使熔盐渣中含稀土物在较低温度下发生物相转化,进而实现稀土的高效回收。  相似文献   

8.
本文测定了MgC1_2_KC1_H_2O体系28℃和30℃时的相图,结合文献中该体系的溶解度曲线,提出从盐卤提取的复盐KC1·MgC1_2·6H_2O中分离KC1的简便方法.  相似文献   

9.
用碳酸钠作转化剂,对铅锑精矿的氯化浸出法进行了转化研究.研究结果表明,PbCl2,PbSO4的转化率分别达到了99.83%和80%,获得了满意的效果,为氯的回收和铅的提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麦草原料茎秆和叶子的形态构造与化学组成的差异影响其碳水化合物的酶水解转化效率。研究比较了碳酸钠预处理对麦草茎秆和叶子的组分构成及酶水解转化效率的影响,并用化学降解方法分析了预处理后茎秆和叶子木质素结构变化。结果表明:麦草叶子在碳酸钠预处理下具有较好的脱木质素选择性,叶子经以原料绝干重为基准的碳酸钠(质量分数8%)、温度140℃预处理,在10μmol/(min·g)酶用量下的总糖转化率比茎秆高29%。碱性硝基苯氧化和臭氧降降解研究表明,叶子与茎秆木质素存在显著的结构差异,其紫丁香基结构单元和β-O-4连接键含量均较低。碳酸钠预处理后,叶子木质素的碱性硝基苯氧化和臭氧解产物得率的降幅高于茎秆木质素,表明叶子在预处理过程中有更多的β-O-4键发生断裂。由此可以推断,碳酸钠预处理麦草茎秆和叶子的酶水解转化效率与其木质素结构差异存在一定关系,木质素含量及结构是影响木质纤维原料酶水解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Na2SO3与DTPA联合用于废报纸脱墨浆H2O2漂前预处理的效果,并与尿素、DTPA、硫酸、EDTA预处理剂的预处理效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Na2SO3与DTPA联合是种优良的预处理剂,与其他预处理剂相比,可使漂后浆白度提高1.4%~4.2%ISO。  相似文献   

12.
用一系列含同摩尔Na^+浓度的NaCl、Na2CO3、Na2SO4溶液以及用磷酸中和至PH值与含同摩尔Na^+浓度的NaCl溶液的PH值相等的Na2CO3溶液处理生长期为30天的玉米幼苗。处理一周后,测定离子含量、渗透势、光合性能和叶绿素含量等各项生理指标。结果表明:在同摩尔Na^+浓度条件下,玉米幼苗在NaCl、NaCO3和Na2SO4胁迫下产生胁变的顺序为:Na2CO3〉NaCl〉Na2SO4  相似文献   

13.
乙醇-盐-水——液-液萃取分离PAR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在(NH4)2SO4,Na2CO3存在下,乙醇与水相分离萃取PAR的情况.并研究了不同盐量与不同pH值对萃取分离的影响,实验表明,在乙醇-盐-水,液-液萃取体系中,PAR及其络合物能够完全进入乙醇相中,结果令人满意,表明乙醇-盐-水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液-液萃取体系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辉钼精矿在Na2 CO3 Na2 MoO4 Na2 SO4 体系的熔盐氧化过程 ,探索了不同工艺参数对钼的转化率和脱硫率的影响 .结果表明 ,在熔盐组成为 1∶1,配料比为 1∶10 ,740℃ ,鼓风速度为 5 .95L/min ,鼓风时间为 10min的条件下 ,钼的转化率和脱硫率均可达 99%以上 .熔炼产物经水浸后 ,钼精矿中的钼和硫分别以Na2 MoO4 和Na2 SO4 形态进入溶液 ,以SO2 形态进入熔炼尾气中的硫不超过总硫量的 0 .8% .  相似文献   

15.
以H2O2为催化剂,考察了无机盐的加入对H2O2催化脱色甲基橙溶液的影响。结果表明:KBr对脱色反应有促进作用,而且KBr的加入量存在最佳值;Na2CO3的加入在实验范围内对脱色反应有一定抑制作用,随着加入量的增加抑制作用逐渐减弱;Na2SO4的存在对甲基橙的脱色反应没有影响。K2S2O8和H2O2之间存在加和作用。KBrO3和KIO3的存在对反应有抑制作用。KIO4与H2O2共存在暗态对甲基橙就有很好的脱色效果,而且H2O2的量有最佳值。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配体制备过程中容易引起的Na2SO4对催化反应的影响,通过改变表面活性剂的量,配体与催化剂比例以及Na2SO4的加入量,对催化剂在两相体系中的分布影响进行了研究,发现加入Na2SO4可以引起胶束增溶作用和盐析作用,在一定量Na2SO4浓度范围内对反应比较有利。  相似文献   

17.
采用铜盐与四种碱NaOH、Na2CO3、Na2SO3、Na2S2O3在室温(25℃)下反应于Cu2O表面包覆碱式铜盐,均得到组成为Cu2O@Cu4(SO4)(OH)6的核壳型催化剂,其中,由Na2S2O3得到的样品其催化活性远高于其他碱制备样品。通过性质表征可知,由Na2S2O3制得样品具有核内部孔洞多、缺陷分布广、活性表面大、表面粗糙、晶体紧实度低等特点,这些特征均有利于催化活性的提高。进一步研究确认,Na2S2O3在反应中具有多重身份,一是水解提供OH-;二是自身发生歧化反应或者与Cu2+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SO42-和S2-,提供形成Cu4(SO4)(OH)6所需的SO42-;三是能与Cu2O核反应,使其溶解形成孔洞。因此,采用铜盐与Na2S2O3在室温下反应形成的Cu2O@Cu4(SO4)(OH)6核壳型催化剂具有非常高的催化活性,能实现黑暗条件下高效降解高浓度(400 mg/L)染料(橙黄II),2h基本实现完全降解(99.5%)。  相似文献   

18.
分别以氢氧化钠、碳酸钠、硫酸钠、磷酸钠和氯化钙五种常见化学试剂作为超高掺量粉煤灰混凝土外加剂,测试了其7 d,14 d,28 d,56 d的抗压强度,并分析对比了各外加剂对超高掺量粉煤灰混凝土强度及水化反应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0.5 mol/L浓度下,氯化钙和氢氧化钠组合溶液对粉煤灰混凝土早中后期强度均有明显的提升;而氢氧化钠、碳酸钠、硫酸钠和磷酸钠对其早中期强度有一定的提高,但对后期强度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9.
以石煤为原料,加入碳酸钠和碳酸钙组成的复合添加剂,经焙烧、酸浸后提取石煤中的钒.实验显示,加入4%碳酸钠,1.5%的碳酸钙混合焙烧、酸浸后.钒的转化率提高至70%.结果表明,该方法可得到较高的浸出率,并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实现了亚硫酸钠水溶液可以引发甲基丙烯酸甲酯(MMA)的聚合,并进一步研究了各种因素对聚合速率和聚合物分子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亚硫酸钠水溶液可以有效引发甲基丙烯酸甲酯聚合;聚合动力学方程为Rp=kp[MMA]1.6[Na2SO3]0.44,聚合反应的总的活化能为81.7kJ/mol,所得到的聚合物分子量可达1.36x105,单体转化率高达86.7%.初步讨论了该引发体系可能的机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