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对梅雨期间江淮流域出现的一次典型的热带季风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发现此次暴雨过程与中纬度环流的经向和一次南海台风登陆越南的过程有关。中纬度高原槽前暖气流的东进,其暖平流效应吸引台风外围的低空急流北上,加强。热带季风的深入大陆,其湿过程效应促使100hPa层上强辐散中心及其相应的上升运动中心迅速形成,从而导致大暴雨产生。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梅雨期间江淮流域出现的一次典型的热带季风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发现此次暴雨过程与中纬度环流的经向发展和一次南海台风登陆越南的过程有关,中纬度高原槽前暖气流的东进,其暖平流效应吸引台风外围的低空急流北上、加强。热带季风的深入大陆,其湿过程效应促使100hPa层上强辐散中心及其相应的上升运动中心迅速形成,从而导致大暴雨产生。  相似文献   

3.
通过分析青藏高原的隆升时期及其幅度,论述了古季风气候形成的时间及其发展变咒的特征。晚更新世束,青藏高原上升到3000米脚上,高原季风开始形成。根据第四系地层和古生物特点,认为第四纪冰期与间冰期的古季风特点有很大区别。  相似文献   

4.
利用一个耦合了简化的简单生物圈模式的大气环流谱模式(SSiB-GCM),初步探讨了青藏高原冬季积雪异常对东、南亚夏季风环流和降水的影响及其机理。结果表明,高原地区冬季积雪增加将使随后的夏季东、南亚季风明显减弱,主要表现为东、南亚季风区降水减少,索马里急流、印度季风槽和印度西南气流减弱。另外,还提出欧亚大陆雪盖与整个高原雪盖和高原东部雪盖对东、南亚夏季风影响的敏感性问题。与欧亚大陆雪盖相比,高原雪盖是影响东、南亚季风的更敏感区,冬季高原以外雪盖增加,有可能使亚洲季风增强;当高原东部雪盖增加时,高原以东地区及印支半岛降水减少,印度东部、南部和孟加拉湾西北部降水反而增加  相似文献   

5.
南海夏季风强弱年青藏高原地区春季大气的低频振荡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澄海  崔洋  靳双龙  燕青 《自然科学进展》2009,19(11):1194-1202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气象台站逐日地温、气温观测资料,通过带通滤波的方法对南海夏季风典型强弱年,青藏高原地区3—6月大气低频振荡信号分布和传播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指出在春季青藏高原地区的高度场和纬向风场存在30-60d大气低频振荡、准双周和5—7d的大气振荡.揭示了在典型的南海夏季风强、弱年,200hPa,500hPa上低频振荡产生的位置,强度及传播特征各不相同.在典型强季风年份,高原北部形成低频振荡并向北传播;而在弱季风年份,高原地区的低频振荡具有原地振荡的显著特征.在强季风年,高原的非绝热加热削弱高原地区低频波,非绝热加热在高原以外的东西两侧中再现出来,与南北两支急流相联系.在弱季风年份,高原地区的非绝热加热起着加强高原地区低频波的作用;形成了以高原为中心的准南北方向上的振荡特征.  相似文献   

6.
印度西南季风的爆发和长江流域梅雨开始期有密切关系.6~9月印度季风环流建立后,我国西南地区雨季也随之先后开始或稳定,大~暴雨天气过程明显增多,所以季风的活动,很早就被我国气象工作者所注意.近年来,随着探测技术的改进和预报实践的积累,对夏季季风环流的活动提供了大量观测事实,从而对高原天气系统的形成及发展提出了一些新看法,特别是季风环流系统输入高原并以什么形式进入高原的问题还存在着不同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南亚夏季西南季风成因的数值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一个有限区域的大气环流格点模式研究了南亚夏季西南季风形成的原因.一系列数值试验结果的对比分析表明:(1)大尺度地形的热力作用在西南季风的形成中起了决定性作用,而其动力作用的贡献甚小.3000米以上青藏高原的热力影响对高原附近1000公里以内西南季风形成的作用更为重要.(2)索马里急流对南亚15°N 以北西南季风的形成作用不大,且西南季风的强弱也与索马里急流的存在及强度无关.  相似文献   

8.
新生代出现的几次重大气候变化事件与青藏高原形成过程中经历的几次强烈构造运动在发生年代上的良好对应关系表明两者存在紧密的联系.或许正是青藏高原的隆起导致了气候的巨大变化和现代东亚季风的形成及加强.高大的高原对大气系统有两个重要影响,热力作用和动力作用.它们在亚洲冬季形成蒙古高压、夏季形成印度低压,从而导致东亚季风出现.青藏高原越高,其对大气的作用越显著,形成的蒙古高压、印度低压和东亚季风越强大.因此,东亚季风的形成和加强是青藏高原隆起的结果.东亚季风的加强和高原动力作用使西风带波动增加,造成冰期极地冷空气不断南侵、气候波动变大.青藏高原抬升和季风造成的化学风化增强还使大气CO2含量降低、气候变冷.因此,青藏高原隆起是控制新生代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1983年7月末发生在川陕地区的大暴雨,造成陕南特大洪灾.大、中尺度天气分析指出:造成这次暴雨过程的直接中尺度系统是受控于稳定天气尺度系统的高原东侧西南涡和中-α尺度切变线;SW 涡初生于高原东侧西风气流汇合处、印度西南季风左半侧;西南季风活跃、副高东阻及中高纬冷空气的入侵形成了西南涡区斜压性质的对流不稳定;“东高西低”环流形势是低涡切变线生成、发展的有利条件,这反映了高原地形及系统异常的动力作用.诊断分析表明:SW涡是生成并发展于700hpa 的浅薄系统,具有暧湿中心结构.  相似文献   

10.
青藏高原隆起最终奠定了我国现代地貌格局与地形特点,我国现代季风环流的建立与高原隆起有直接关系。我国现代季风与第三纪末的古季风在成因与强度上有质的差异。伴随高原的隆起,我国自然地理环境从上新世末的以行星风系为主的区域分异演变成现今的三大地理区。  相似文献   

11.
利用1958~2001年600hPa高度场格距为2.5°×2.5°和1989~2008年600hPa高度场格距为1.5°×1.5°的ECMWF逐月再分析资料,以及1980~2006年鄂尔多斯市4个气象观测站春季大风日数和沙尘暴日数资料,分析了鄂尔多斯市春季大风、沙尘暴变化特征与高原季风的关系.结果表明,1980~2006年鄂尔多斯市春季大风、沙尘暴日数的时间总体呈减少趋势.进一步研究表明,鄂尔多斯市来年春季大风、沙尘暴的变化特征与高原季风的气候变化特征密切相关,来年春季大风日数与7月高原季风指数呈负相关关系,来年春季沙尘暴日数与5个月(1,5,7,11,12月)的高原季风指数平均值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2.
青藏高原上升对我国第四纪环境演变的影响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6  
青藏高原在第四纪期间大面积大幅度的上升,不仅对我国三级阶梯式大地形结构的形成发生了很大的作用,并且由于它对大气层的热力作用和动力作用,而成为现代东亚季风形成的决定性因素。现代东亚季风形成于第四纪初期,并在高原阶段性上升和全球气候冷暖变化的综合影响下不断发展。高原的上升,对我国第四纪古地理环境产生了多方面的深刻影响,使之具有一系列不同于世界其它地区特别是西风气旋带影响地区的显著特点。 作者认为,全球冰期时,中国东部低纬度低海拔的山地是形成不了冰川的。  相似文献   

13.
根据古季风变化与生物生产总量之间的耦合关系,结合区域地质演变和地球卫星遥感影像解译成果,对引起高原内部古气候环境变化发展过程的启动激发因素和相互耦合机制及其驱动传递效应进行探索研究,这个方向目前仍然属于高原地质环境演变及全球变化的前沿领域。  相似文献   

14.
《大自然》1998,(6)
雅鲁藏布江(以下简称雅江)大峡谷切开了藏东南喜马拉雅山和高原地形的屏障,使南来的印度洋季风沿着峡谷深入高原内部,形成青藏高原上最大的水汽通道。沿峡谷进入高原的水分和热量,构成生命的基础,使热带的环境沿河谷向北推伸六个多纬度,使藏东南地区出现了世界最高的“绿洲”。4月,当  相似文献   

15.
利用垂直方向具有9层σ面、水平方向菱形截断波数为15的全球大气环流谱模式和有、无青藏高原大地形两种情况下10年积分的模拟结果,研究了青藏高原大地形对亚洲季风平均环流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无青藏高原大地形,亚洲冬、夏季季风平均环流均存在很大的差异。去除地形,使夏季高层的南亚高压、低层的大陆热低压、副热带高压及冬季的大陆冷高压在位置或强度上发生了改变;地形的有、无决定着冬季东亚大槽的强度;索马里越赤道气流有地形时明显较无地形时强;地形的有无还影响着降水强度和雨带的分布。另外,副热带高压中心及雨带的季节性移动与高原大地形的存在与否亦有很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四川省位于东经97°21′——110°12′,北纬26°03′——34°19′之间,应属于亚热带地区。由于本省境内地形的差异,川西为高原山地与高山峡谷(即横断山地的北部),川东为盆地,大气环流受到影响。西部高原山地成为季风高原山地气候,川东为亚热带湿润气候,川西南为干湿交替的西南季风气候。地貌与气候的复杂化,特别是植物区系非常丰富,约一万种,因而使森林的类型。结构和分布复杂化。四川是我国三大林区的一部分,森林资源丰富,研究本省的森林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青藏高原积雪异常对亚洲夏季风气候的影响,从季风环流和季风降水等方面综合分析了高原积雪异常对气候的影响,并利用IAP 9L AGCM模式,对高原雪量进行了增加和减少的数值试验。从而提出高原多(少)雪年南亚夏季风偏弱(强),东亚夏季风反而偏强(弱)的新观点。高原积雪异常会导致高原上空大气垂直运动的扰动,扰动传播到下游致使我国长江流域和西太副高所在区域大气对流运动发生变化。高原多(少)雪,夏季我国南方的偏南风增强(减弱),有利于水汽从孟加拉湾和南海向我国大陆输送,但到长江流域时,由于偏南风存在较强(弱)的辐合,江淮流域偏涝(旱)。  相似文献   

18.
季风是个全球性的环流系统,热带辐合带的季节性迁移是季风环流形成的根本原因.青藏高原的巨地形作用是亚洲季风强盛的关键因素.季风在本质上是能量传递与水文循环过程,在全球能量平衡和水量平衡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加强季风研究,尤其是加强低纬过程与青藏高原隆升对季风形成过程与机理方面的研究对我国洪涝和干旱等灾害性气候的预测与预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云南雨季的开始及其季风环流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处低纬高原的云南省,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南侧,南接中南半岛,东南临南海,西南频孟加拉湾,属于典型的季风气候区。从降水的时间分布来考虑,云南的雨季和干季特别分明。由于每年夏季风来得早迟不一,故造成云南雨季的开始也有早迟之分。雨季开始的早迟对云南农业生产的影响是很大的。因此,近几年来有不少气象工作者从季风环流的角度来研究云南雨季的开始。有的认为“印度西南季风环流建立后,我国降水过程增多,西南及长江流域雨季开始”。有的又认为“云南雨季开始与孟加拉湾西南季风的爆发关系密切,而与印度西南季风的爆发没有关系,其水汽几乎完全由孟湾西南季风所输送”。  相似文献   

20.
《自然科学进展》2005,15(12):1522-1522,1527
1.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拟重点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包括: (1)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 (2)亚洲季风环境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影响与响应 (3)高原与极地环境变化过程及其与东亚环境变化的联系 (4)陆海相互作用与河口海岸带环境演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