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8 毫秒
1.
曾小红 《海峡科学》2004,2(5):18-20
本文以"N+Ad.+的+不+V"讨论表示否定的"N+Adj.+的+否定词+V/VP"句式.首先考察了"N+Adj.+的"的论元角色与谓语动词论旨结构的关系,指出当动词是二元动词或三元动词时,"N+Adj.+的+否定词+V/VP"句式和"否定词+V/VP+N+Adj.+的"句式在论旨结构上具有平行性联系,认为"N+Adj+的+否定词+V/VP"句式实际上是由"否定词+V/VP+N+Adj.+的"中的焦点成分"N+Adj.+的"前置形成的焦点突显句式."N+Adj+的"作为论元,其所指与动词的论元属性及语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在"字句是现代汉语研究较多的一种句式,很多文章提出了各种不同的看法,主要涉及"在+处所"的句式类型、语法功能、语法意义、语序制约原则等问题。  相似文献   

3.
基于前人的研究和对人民网语料的分析,可以讨论“指+量+X+啊”句式中“指+量”(主要是“那个”)的定性、X的功能分类问题.同时,从该句式的语体色彩、应用范围、在语段中的位置以及与同类句式的比较等几个方面出发,也可以对“指+量+X+啊”句式作全方位的研究.该句式的发展呈现出一种功能拓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现代汉语北方方言中有一类包含助动词"想"的"NP+想助+VP"句式。考察"NP+想助+VP"句式的准入条件和构式特点,并借鉴叙事学理论讨论该句式得以产生的修辞动因。  相似文献   

5.
"可"在山西榆次方言中使用频率很高.其语义功能也同现代汉语普通话中的"可"存在差异性,榆次话中的"可"有三种常用用法.它们所体现的程度义较为突出:一种突显了程度的强调意味,一种强调程度的弱化.另外,"可不"句式体现了其肯定标识性的语义功能.  相似文献   

6.
"NP了"是汉语语法研究中广受关注的一种句式。论文从北京口语事实出发,发掘出该句式的更多类型,指出述谓性、变化性、完成性是句式的成句条件,并对"系列推移性"提出了商榷意见。  相似文献   

7.
从语义的角度着手,提出、分析并解释了小句宾语句宏观上的句式语义——感知者NP以VP的方式从意念上控制一个外部事件S(N+V)的过程、微观上的语义结构特点——"层级性",这些观点在句法成因和语用上都得到了支持,使小句宾语句的句法和语义在认知上得到统一的解释。  相似文献   

8.
"VO1要VO2"句式作为一种框架式的结构,具有高度的普遍性和广泛的生成性.研究发现:为了某种目的,人们通常让该句式的宾语O2使用转喻,这种转喻有其形成的认知条件;同时,该句式形成的背后有着"句法象似性"和"框架大于内容"两条认知原则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英语作格动词是词汇语义范畴内讨论的热点问题,有特殊的语义表征。就词汇语义性质来说,作格动词属于强动作性使役动词,具有动作自发性,可以不需要外力作用与其客体发生致使关系。当存在于具体命题的时候,隐含被动意义,语法操作不允许增加被动语法标记。通过解释作格动词进入作格句式后自身"动因"使句式呈现受动性语义属性,从而揭示受动性语义属性是作格动词被动意义实现的语义基础。  相似文献   

10.
通过运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概念功能理论对NP1+Vi+NP2句式进行分析,发现该句式主要出现在物质过程、行为过程、心理过程和存在过程中。该句式也是概念隐喻的一种表达形式,主要体现在名词化和动词化的隐喻上,有时会把物质过程隐喻为心理过程。  相似文献   

11.
作为自然语言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歧义问题的研究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汉语言学界对歧义的研究,主要是在对歧义的界定、歧义的类型、歧义的成因、歧义的分化等方面进行自然语言形式和意义之间存在的复杂而微妙的关系的探索,并从语法的三个平面(句法平面、语义平面和语用平面)审视歧义现象的同时,进一步推动了语言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发展和完善。文章就目前比较有争议的句式"只有+Np+Vp1,才+Vp2"作为研究样本,参照前人对歧义现象不同平面的研究成果,试图给这个句式一个全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12.
将体貌与时态分开研究只是为了更好的认识“才A就B”句式,而不是说体貌可以脱离时态而单独存在。体貌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意义都无法脱离时态而单独存在。时体系统在“才A就B”超前句式中的投射主要表现为:时态的选择:既可以用于过去时,也可以用于现在时,但不能用于将来时;体貌的选择:由于句子功能的制约,A、B在体貌方面的选择是一致的,二者都只能选择实现体。  相似文献   

13.
《金瓶梅词话》中的"起来"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穷尽性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将《金瓶梅词话》中由"起来"构成的句子归纳为"S+V+起来"、"S+V+O+起来"、"S+V+起+O+来"、"S+把(将)+O+V+起来"和"S+被(乞)+O1+V+(O2)+起来"5种下位句式,然后运用现代语言学中语法分析三个平面的理论,从句法、语义等方面对它们进行较深入的分析,以较全面地揭示其内在规律.  相似文献   

14.
"X就X吧,还Y"作为一种口语化句式,在语篇中除独用外,还可以构成"串行式"和"并行式",两类用法语序灵活程度不同。基式句法格式固定,语言变项通常由谓词性成分充当,语义上蕴含着对命题的语用性否定,有积极否定和消极否定两种。相关句式"X就X(吧)"来源于广义的因果复句,语义上主要表示消极肯定,同时附带有容忍或厌烦的情感色彩。  相似文献   

15.
运用题元理论探讨隐形被动句中N受事+V+ Location一类句式的动词特征及该类句式与其深层结构、存现句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1)动词语义上的准入条件为:[+致使义]、[+生命体参与]、[+主体控制]、[+位移义].(2)功能上N受事+V+ Location结构中的动词吸收深层结构中的施事题元与标志词”把”,指派能力不变.(3)N受事+V+ Location类句式只能与N受事+Location+V着结构进行转换.  相似文献   

16.
从汉语树库建设和应用角度分析了汉语语法研究数字化现状,指出现有的短语树库和依存树库均缺乏有效的句式结构信息.以黎氏语法"图解法"为原型,改造设计了一套可用于计算机实现的句式结构数字化图解方案,介绍了该图解系统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2项应用.最后结合图解树库的标注实践谈了对句本位语法关于结构层次和"活看法"的理解.  相似文献   

17.
句式和配价     
运用变换分析法,通过对把字句与其他相关句式之间变换合理性的分析和各自独特的表达功能的描写,揭示了只研究动词的配价对于句子的生成和句式之间变换合格性的揭示范围是有限的,必须结合结构义和句式义来把握组配成分对于句子生成的限制,从而概括总结述结式进入句式的条件。  相似文献   

18.
双重疑问句是语义内容基本相同,具有疑问程度层级性的一种"同指性双重加合"现象,属于篇章语法范畴。本文主要探讨的是"特指问+是非问"这一双重疑问句,归纳了这一形式的几种类别,分析了其主要标记及表达功能。  相似文献   

19.
现代汉语周遍性重复是语言诗性与工具性相结合的产物,其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国风》章节的复叠,句法上形成同指性双层加合型复句句式,以满足语言形合的需要;语义上,其"总说-分述"格局体现了涵括和细节的统一;重复本身具有认知凸显功能,其信息过量现象在说理性语篇中还可视为一种语言顺应策略。  相似文献   

20.
"可"在山西榆次方言中使用频率很高,其语义功能也同现代汉语普通话中的"可"存在差异性,榆次话中的"可"有三种常用用法。它们所体现的程度义较为突出:一种突显了程度的强调意味,一种强调程度的弱化。另外,"可不"句式体现了其肯定标识性的语义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